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上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上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發布時間: 2021-12-18 08:11:35

❶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和法律素質,促使大學生盡快地適應大學生活。

課程旨在通過課堂講授及社會實踐,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和法律素質,促使大學生盡快地適應大學生活。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大學生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有較全面的認識和掌握,並能運用相關理論解決人生道路上凸顯的一些思想道德或法律方面的問題,培養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以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教育為主線,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知識,依據大學生成長的基本規律,教育、引導大學生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和培養基本法律理念的一門課程。

(1)上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擴展閱讀: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相關內容:

1、要求教師在進行該門課教學時應該針對如上特點並結合教育對象的特殊性,以理論講授為主,輔之以社會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與第二課堂,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途徑和形式。

2、引導大學生勤於學習、善於創造、甘於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從而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

3、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協調發展。

❷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有幾個專題

你好,一共是六個專題。
第一專題 適應新生活 確立新目標
一、大學教育與大學生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
(一)面向新世紀的大學教育
(二)大學生人生發展的新階段
二、適應大學生活,實現角色轉變
(一)新環境、新挑戰
(二)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
(三)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
(四)尋求真摯的友誼和愛情
三、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
(一)樹立科學理想信念
(二)在實踐中化理想為現實

第二專題 繼承愛國傳統弘揚中國精神
一、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及時代價值
(一)愛國主義科學內涵
(二)中華民族愛國傳統
(三)愛國主義時代價值
二、新時期愛國主義
(一)愛國主義與經濟全球化
(二)愛國主義與愛祖國愛社會主義
(三)愛國主義與弘揚民族及時代精神
三、做忠誠的愛國者
(一)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團結
(二)自覺維護祖國統一
(三)增強國防觀念與國家安全意識

第三專題 領悟人生真諦 創造人生價值
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一)人的本質探尋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二、實現科學的人生價值
(一)人生價值的選擇和評價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生價值取向
(三)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演變與培養
(四)人生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三、科學對待人生環境
(一)珍愛生命,促進人與社會及自然和諧發展
(二)掌握認識自身心理狀況,積極調適自我心態
(三)擁有健康心理,形成健全人格

第四專題 學習道德理論注重道德實踐
一、道德及其歷史發展
(一)道德的起源與本質
(二)道德的功能與作用
(三)道德的歷史發展
二、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一)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主要內容
(二)正確對待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三、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道德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道德建設
(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與原則
四、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及其主要內容
(二)大學生與誠信道德
(三)樹立好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第五專題領會法律精神樹立法治理念
一、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精神
(一)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
(二)我國社會主義法律作用
(三)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運行
(四)我國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與制度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特徵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構成
三、樹立法治理念維護法律權威
(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
(二)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方式
(三)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

第六專題 遵守行為規范錘煉高尚品格
一、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
(一)公共生活與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
(三)公共生活中的有關法律
(四)網路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二、職業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
(一)職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及道德素質培養
(二)職業生活中的法律及法律素質的培養
(三)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與創業觀
三、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
(一)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關法律
(三)個人品德修養中的道德與法律
希望對你有幫助 望採納

❸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一門什麼樣的課

為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理論性和實踐性於一體的課程。

《思想道德修養版與法律基礎權》為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理論性和實踐性於一體的課程。

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針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問題,開展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教育,引導學生在學習和思索中探求真理,在體驗和行動中感悟人生,從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

(3)上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擴展閱讀: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相關內容:

1、以課堂講授為主,實踐教學、網路教學和自主學習為輔,通過知識學習、參與體驗、社會調研等多種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本課程考核採用學生平時學習和期末筆試相結合方式,平時考核佔40%,期末考核佔60%。平時考核則根據學生考勤情況、課堂發言、經典閱讀、實踐報告完成情況給出成績。

❹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1、道德和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可以說,法律包含了最低層次的道德准則
2、道德所能約束的范圍遠超過法律,即使法律再健全,對某些事情也無法約束,還是要靠道德約束,但法律的約束具有強制性。
3、道德所以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道德約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法律約束是滯後的。也就是說只要當一個人(和團體)已經做出觸犯法律的事情,才可能收到法律的制裁——但此時已經造成損失了。而良好的道德修養和素質可以使人不去作損害國家、集體或他人利益的事情。

❺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什麼

一本書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於2006年出版後,為了充分體現中國特色回社會主義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答,課題組分別於2007年7月、2008年1月、2009年5月和2010年5月對教材進行了修訂。2013年5月至7月,為了推動黨的十八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體現上次修訂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創新成果,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新進展,中宣部、教育部組織課題組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再次對教材進行了修訂。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對教材修訂稿進行了審議指導。另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3年修訂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❻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如下:

一、法律是道德的法律化。即通過立法把國家中大多數的政治道德、經濟道德、社會道德和家庭倫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轉變為國家意志,成為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行為規范。

二、法律是道德的非法律化。道德與法律畢竟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行為規范,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的大多數道德已經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少數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三、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目前,有的地方出現的見利忘義、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等現象,從一定意義上說明我國法律對於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滯後。

法律對道德的促進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方式來實現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過法律來確認和強化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訴求和規范實施。

(6)上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擴展閱讀:

正確處理好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我們不能簡單地分割或統合,使二者絕緣甚至截然對立起來肯定不行,但混同亂用的做法也行不通。應當明確,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義秩序,是任何一個社會都離不開的基礎。

同時應該看到,法律與道德二者各有各的邊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們有各自發揮作用的范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不能簡單偏重於某一個方面。

我們既要贊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並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長。這個促成不是代替,而是為道德提供一個制度環境。

一個法治昌明的社會,才有望成為一個道德純凈的社會。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齊的草地,法治猶如一個農夫,用獵槍抵禦強權的侵奪,用鐮刀去除蔓生的雜草。這樣,美麗的道德之花才會芬芳開放。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毛磊專欄:道德與法律

❼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指導思想是:

幫助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做忠誠的愛國者;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和把握人生、人生價值、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人生價值觀;幫助學生自覺地加強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切實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

❽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揭示人民群眾
在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是唯物史觀區別於唯心史觀的一個根本點。馬
克思主義認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第603頁)「人們」是指社會的一切成員。由於各人所處的經濟地位和其
他社會條件不同,其意向、要求和利益亦各異。他們的活動,或者遵循或者
違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不同的人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各不相
同。要研究歷史的發展,必須在承認「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的基礎
上,探討誰是歷史的創造者。唯心史觀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根本觀
點出發,認為少數帝王將相、英雄豪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些人,或者具有
非凡的才智,或者秉承上帝的旨意,他們的思想動機決定歷史的發展。這
種觀點不符合客觀實際,是反科學的。
唯物史觀則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存
在和發展的基礎,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從而確認作為物
質生產和階級斗爭的主體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創
造著自己的歷史,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起最終決定作用。正是他們的生
產斗爭和包括階級斗爭在內的各種社會斗爭,推動歷史的發展。因此,馬
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具體
地說:(一)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承
擔者。他們生產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資料,創造社會的一切物質財富,
並為政治、科學、文化等其他社會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因此,停止了
生產,人類就不能生存,社會就要滅亡。必須充分估計創造物質財富的人
民群眾對社會發展所起的決定作用。(二)人民群眾在精神財富創造中具
有重要的作用。在階級社會里,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分離,剝削階級壟
斷了科學文化,勞動人民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他們的聰明才智受到很
大的壓抑。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出身於剝削階級、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分
子往往成為精神財富的直接創造者。但他們的發明創造,歸根到底要以人
民群眾的社會實踐為基礎。人民群眾的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是人類科學
文化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不僅如此,人類歷史上有許多科學發明、藝術創
作是勞動人民親自製作和創造的,在勞動人民中產生了許多發明家、科學
家、文學藝術家,直接為人類創造了重要的精神財富。(三)人民群眾是變
革社會的決定力量。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通過被剝削、被壓迫階級反
對反動的統治階級的革命斗爭來實現。奴隸階級、農民階級和無產階級盡
管在革命斗爭中有過挫折和失敗,但它們始終是各自時代社會變革的決
定力量。在新興的剝削階級領導的革命斗爭中,革命的主力軍仍是勞動者
階級。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17世紀的英國和18世紀的法國,甚至資產
階級的最光輝燦爛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爭得的,而是平民大眾,即工人和
農民為它爭得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25頁)強調人民群
眾是變革社會的決定力量,並不意味著對傑出人物作用的否定。但馬克思
主義認為,偉大人物發動的重大歷史運動,不僅要考慮人心的向背,而且
要以不同的方式同人民群眾的斗爭相結合。

熱點內容
法治領導方式 發布:2025-05-14 19:24:03 瀏覽:52
便民警務站對群眾法律知識宣傳 發布:2025-05-14 19:24:03 瀏覽:258
信訪條例作文 發布:2025-05-14 18:46:24 瀏覽:19
長春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14 18:45:35 瀏覽:664
社會與法見涼山 發布:2025-05-14 18:39:32 瀏覽:844
山東省法律援助網上平台 發布:2025-05-14 18:39:27 瀏覽:450
樂平樂港法院 發布:2025-05-14 18:37:17 瀏覽:486
廣告表演者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4 18:29:30 瀏覽:743
道德經輕諾 發布:2025-05-14 18:29:27 瀏覽:506
澳門包圍立法會 發布:2025-05-14 18:23:22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