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唐代刑事立法

唐代刑事立法

發布時間: 2021-12-18 22:35:37

1. 論述唐律的刑法原則

唐代的刑事法律規范,比較集中地體現在《唐律疏議》這部法典之中。唐律的刑法原則分為三類:第一是十惡重懲原則,第二是皇親、官僚減免原則,第三是其他刑法原則。
1.十惡重懲原則。十惡是十種直接危害封建統治的嚴重犯罪行為,唐因襲隋律,對這十種犯罪予以嚴懲,並「特標篇首」。十惡的具體內容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上述十種犯罪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直接威脅、損害皇帝人身、權力、尊嚴的謀反、謀大逆、謀叛和大不敬,這是十惡的核心內容;第二類是嚴重危害封建社會秩序的犯罪,如不道;第三類是破壞封建倫常關系的惡逆、不孝、不睦、不義和內亂。總之,這十種犯罪所侵犯的是封建政權的根本利益和他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關繫到封建政權的生死存亡,被視為最嚴重的犯罪行為,予以重懲。
對十惡犯罪重懲表現在:第一,凡預謀者,即構成犯罪;第二,罪犯本人一律處以重刑;第三,株連親屬和知情不告、知情不追者;第四,不可得到寬免,死刑必須立即執行。
2.貴族、官僚減免原則。為了保護貴族、官僚的特殊地位,唐律確定了對於犯罪的貴族、官僚給予特別減免或適用特殊審理程序的制度,包括議、請、減、贖、官當等。
「議」,即「八議」,是對八種特權人物犯死罪,在審判處罰時適用的特殊程序。這八種特權人物為親(皇親國戚)、故(皇帝的故舊)、賢(賢人君子,有突出品行者)、能(有傑出才幹者)、功(有卓著功勛者)、貴(大貴族大官僚)、勤(勤於政務,有突出貢獻者)、賓(前朝皇室後代)。
「請」,是奏請皇帝、進行裁決的特殊程序。
「減」,是減一等刑罰。
「贖」,是以銅贖罪。
「官當」,即以官品或爵位折抵徒、流兩種刑罰。
這項原則充分暴露了唐律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本質。但是這些制度的出現,使封建特權制度化、法律化,一方面限制了貴族、官僚的恣意妄為,另一方面有利於皇帝行使最高司法權,將貴族、官僚的生殺予奪集於己手。
3.其他刑法原則。
(1)刑事責任年齡及矜恤老幼、殘疾的原則。
(2)同居相隱不為罪的原則。但是唐律為了防止該項原則的適用影響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唐律明確規定謀反、謀大逆與謀叛等重大犯罪不得相隱不告。
(3)自首減免刑罰。
(4)共同犯罪區分首、從原則。
(5)官吏犯罪,「私罪」從重、「公罪」從輕的原則。
(6)數罪並罰的原則。
(7)累犯加重的原則。
(8)類推原則。
(9)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
(註:以上只是唐律刑法原則的一個概述,如你想知道具體的,可以站內聯系)

2. 唐朝的主要法律形式有哪四種

唐朝的主要法律形式是律、令、格、式四種,構成了唐代前期立法的整體,它們處理著國家社會生活中各個方面的問題。

(一)律

據《唐六典》的解釋:「律以正刑定罪」,主要是刑事鎮壓的法律條文,其中也包括民法婚姻法訴訟法的規范,涉及的領域和所調整的內容極為廣泛,幾乎囊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律作為國家的基本法典,具有較大的穩定性和確定性。

(二)令

據《唐六典》的解釋:「令以設范立制」,是國家的組織制度方面的有關規定,涉及范圍比較廣泛。一般偏重於某個領域中的有關事務,如戶令、獄官令等。

(三)格

據《唐六典》的解釋:「格以禁違止邪」,是皇帝臨時頒布的各種單行敕令、指示的匯編,主要是皇帝針對某一事項制定的,內容具體、龐雜,效力最高,是法律法令的重要來源。

(四)式

據《唐六典》的解釋:「式以軌物程事」,是國家機關的公文程式和行政活動的細則,具有行政法規的性質。

唐朝創制的多種法律形式,標志著我國封建法律制度的系統化和周密性。統治者通過律、令、格、式四種法律形式,把各個方面的社會關系都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以內。

3. 唐代立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問:唐朝的主要立法。

答:(1)武德時期的《武德律》、《武德令》、《武德式》。

(2)貞觀時期的《貞觀律》、《貞觀令》、《貞觀格》、《貞觀式》。

(3)庸徽時期的《庸徽律》、《庸徽律疏》。

(4)開元時期的《開元律》、《大唐六典》。

(5)大中時期的《大中刑律統類》。

問:唐朝的法律形式。

答:有律、令、格、式四種。律、令、格、式,互為配合,互相補充,構成了唐王朝完備的法律體系。

律是刑事法規,相當於近代的刑法典;

令是關於國家體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規;

格是國家機關各部門在日常工作中據以辦事的行政法規;

式是國家機關的公文程式。

問:《唐律疏議》的結構。

答:(1)律文。即法律條文,十二篇,502條。

(2)疏議。即解釋律文,三十卷。

(3)問答。作者對可能出現疑問律文的疏議部分,採用問答的方式,對問題作進一步闡釋。

(4)注。作者對律文的解釋比較抽象的地方,再用贖議的方式加以解釋。

問:《唐六典》的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

答:《唐六典》是以唐朝現行各部門機關按卷分篇,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體制、機構組織、職權、官員品級、編制員額、考課以及相關制度等方面的明確規定。

《唐六典》是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完整的、具有封建國家行政法典性質的文獻。在中國行政立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對唐以後歷代會典的編纂具有深遠影響。

問:唐朝對科舉制度有何發展完善?

答:(1)擴大考生來源,參加考試的由國子監和州、縣學的生徒,還有不在學的自行向州、縣報考,合格後由州、縣舉送中央的鄉貢。

(2)增加考試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道舉、童子八科。

問:唐朝科舉制度的意義何在?

答:(1)打破了魏晉以來「門第」界限,改變了「上品無寒門」的現象,為中小庶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入仕創造了條件;

(2)為唐朝選拔優秀人才進入政權,推動封建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問:唐代吏部考試科舉生的標準是什麼?

答:(1)體貌豐偉;(2)言詞辨正;(3)楷書遒美;(4)文理優秀。

問:唐代封建制五刑。

答:(1)笞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十到五十下。

(2)杖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六十到一百下。

(3)徒刑。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4)流刑。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5)死刑。分絞和斬二等。

問:唐代管理犯贓罪的種類。

答:(1)受財枉法贓,是指官吏受人請求收人財物違法處斷公事的行為。

(2)受財不枉法贓,是指官吏受人請求收取財物,對所請求之事並未違法處置。在量刑上比受財枉法較輕。

(3)監主受財枉法,是指官員接受下屬或所管轄內百姓財物的行為。

問:唐代法律規定的其他物權的取得方式。

答:其他物權的取得,除了買賣、繼承、增予等方式外,還有:

(1)山野之物的取得,以先佔為取得原則。

(2)宿藏物即地下埋藏物,應與地主均分。如果是古器物,須送官府,官府給一定酬金。

(3)闌遺物,應歸還原主。

(4)漂流物,先招人認領,原主要給予撈的人補償;若無人認領,撈的人取得所有權。

(5)孳息物,應歸原主。

問:唐代法律規定違律為婚的情況。

答:(1)同姓不婚; (2)非同姓有血緣關系的尊卑之間不得為婚;

(3)不準與逃亡婦女為婚; (4)不準監臨官與轄區內之監臨女為婚;

(5)不準良賤為婚; (6)不得妄冒為婚,如有意隱瞞身份、年齡、身體狀況等。

問:「兩稅法」的主要內容。

答:(1)中央根據財政支出定出總稅額,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數目向當地人戶徵收;

(2)土著戶和客居戶都編入現居州縣的戶籍,依照丁狀和財產的多少定戶等;

(3)兩稅分夏秋兩次徵收;

(4)租庸調和一切雜徭、雜稅全都取消,惟丁額不廢;

(5)兩稅依戶等納錢,依田畝納粟;

(6)沒有固定住所的商人,所在州縣依照其收入徵收三十分之一的稅。

問:唐代的中央司法機關。

答:中央司法機關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審判機關,負責審理中央百官犯罪與京師徒以上案件,以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

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的案件,發現可疑,徒、流以下案件駁令原審機關重審或逕行復判,死刑案則移交大理寺重審。

御史台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也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

問:唐代御史台的組織。

答:(1)台院。參加大理寺審判和審理皇帝交付的案件。

(2)殿院,掌糾察百官在宮殿中的違法失禮之事。

(3)察院,是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問:唐律的刑法原則。

答:(1)老、幼、廢疾、篤疾犯罪減免刑罰。

(2)自首減免刑罰。

(3)同居有罪相為隱。

(4)共犯區別首從。

(5)二罪以上俱發,合並處理。

(6) 本條別有制與例不同。

(7)斷罪無正條

(8)化外人相犯

問:唐律十二篇的篇名。

答:第一篇《名例律》;第二篇《衛禁律》;第三篇《職制律》;第四篇《戶婚律》;第五篇《廄庫律》;第六篇《擅興律》;第七篇《賊盜律》;第八篇《斗訟律》;第九篇《詐偽律》;第十篇《雜律》;第十一篇《捕亡律》;第十二篇《斷獄律》。

問:唐朝初期的立法指導思想。

答:(1)禮刑並用。唐太宗李世民總結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在魏徵和封德彝辯論的基礎上,積極推行以教化為宗,刑罰為輔的政策,由他主持制定的《貞觀律》,就是以禮刑並用作為立法指導思想之一。高宗李治繼承「德禮」作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罰只是為保障「德禮」而設的遺風。

(2)法令簡約。法令簡約就是條文簡明,使人易知。唐統治者認為隋朝敗亡的原因之一就是法王太密,所以唐歷代統治者提出「簡而易從,約法之章,疏而不漏」的立法指導原則。

(3)寬仁慎刑。所謂寬仁就是提倡用輕刑,所謂慎刑,就是對罪犯處刑採取慎重的態度。唐統治者以隋滅亡為鑒,從長治久安的目的出發,採取寬仁慎刑的立法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制定的《貞觀律》是封建社會對同種罪行處罰最輕的法典。

問:《唐律疏議》的篇目內容。

答:第一篇《名例律》,相當於現代刑法總則,主要規定了刑罰制度和基本原則;

第二篇《衛禁律》,主要是關於保護皇帝人身安全、國家主權與邊境安全;

第三篇《職制律》,主要是關於國家機關官員的設置、選任、職守以及懲治貪官枉法等;第四篇《戶婚律》,主要是關於戶籍、土地、賦役、婚姻、家庭等,以保證國家賦役來源和維護封建婚姻家庭關系;

第五篇《廄庫律》,主要是關於飼養牲畜、庫藏管理,保護官有資財不受侵犯;

第六篇《擅興律》,主要是關於兵士徵集、軍隊調動、將帥職守、軍需供應、擅自興建和征發徭役等,以確保軍權掌握在皇帝手中,並控制勞役征發,緩和社會矛盾;

第七篇《賊盜律》,主要是關於嚴刑鎮壓蓄意推翻封建政權,打擊其他嚴重犯罪,保護公私財產不受侵犯;

第八篇《斗訟律》,主要是關於懲治斗歐和維護封建的訴訟制度;

第九篇《詐偽律》,主要是關於打擊欺詐、騙人的犯罪行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

第十篇《雜律》,反不屬於其他「分則」篇的都在此規定;

第十一篇《捕亡律》,主要是關於追捕逃犯和兵士、丁役、官奴婢逃亡,以保證封越國家兵役和徭役征發和社會安全;

第十二篇《斷獄律》,主要是關於審訊、判決、執行和監獄管理。

問:唐朝維護貴族官員及其親屬的法定特權有哪些?

答:(1)議,即八議。指八種人除了犯「十惡」罪以外,可以享受「議」的特權。這八種人是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這八種人犯死罪,司法機關不能直接審理,必須先將其所犯之罪行及符合「議」的條件,奏請皇帝,由大臣集議,最後由皇帝裁決。

(2)請,是通過上請的程序減輕刑罰。上請者的限制比享受「議」者嚴格。

(3)減,指七品以上的官員及有爵位應「請」者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孫犯流罪以下,可以享受減刑一等的優待。

(4)贖,指應議、請、減和九品以上的官及應「減」者的祖父母、父母、妻、子孫犯流刑以下的罪,享受以銅贖刑的優待。

(5)官當,指官員犯罪可以用官品和爵位折抵徒刑和流刑的刑罰。

(6)免官,指有品級的官員犯徒罪,通過免去官職折抵刑罰。

問:試述「十惡」。

答:「十惡」是以隋唐為代表的封建法律所規定的十種最嚴重的犯罪總稱。犯十惡者要受到嚴厲處罰,為「常赦所不原」,並不得享有議、請、減等優待辦法。

一曰謀反,企圖推翻唐王朝的統治,奪取皇位的行為。

二曰謀大逆,就是預謀毀壞宗廟山陵及宮闕的行為。

三曰謀叛,圖謀叛國投降敵方的行為。

四曰惡逆,指毆打和殺害尊親屬。

五曰不道,犯罪者手段殘忍,違背了做人的正道。

六曰大不敬,侵犯皇帝尊嚴的行為。

七曰不孝,嚴重違反孝道。

八曰不睦,即親族間互相侵犯的行為。

九曰不義,本非血緣關系,根據名分,應遵守道義,但卻被棄道義的行為。

十曰內亂,家族內部紊亂人倫的行為。

問:《唐律疏議》的主要特點。

答:(1)體例完備,結構嚴謹。

體例完善是說一部唐律幾乎把當時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法律關系,都囊括其中,從而使它成為具有典型性的封建法典。

結果嚴謹主要表現在《名例律》和其他各篇的關系,以及律條彼此之間的照應,特別是篇目排列的次序,反映了立法者運用法律調整各種社會關系的輕重緩急。縱觀唐律篇目的排列順序,結構嚴謹,一環扣一環,反映了唐代立法技術已達到相當成熟階段。

(2)用刑持平。

首先,主刑都是採用一罪一刑,而不是採用一罪數刑的辦法。

其次,唐朝處決死刑的方法比歷代律典少,指有絞和斬兩種。

再次,刑罰加減以從輕為原則。

最後,設立加役流,取代可殺可不殺而不殺的死刑犯。

問:《唐律疏議》的歷史地位。

答:(1)唐律將秦、漢以來的法律思想和行之有效的立法、司法經驗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成為一部完備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

(2)唐律不僅對唐朝封建法制秩序的形成以及保證經濟的恢復、政治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漫長的封建法制發展史中,處於承先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

(3)唐律對亞洲許多國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範作用。朝鮮的《高麗律》和日本的《大寶律令》都以唐律為藍本;

(4)唐律作為中華法系的典型代表,曾在古代大放異彩,在世界法律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4. 唐朝的法律是什麼

唐代法律的總稱。主要是《永徽律》,還包括《武德律》、《貞觀律》等法典。
《武德律》是唐高祖時以《開皇律》為藍本所制訂的法典,共十二篇五百條,內容與《開皇律》基本相同,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頒行。
《貞觀律》是唐太宗命房玄齡、裴弘獻等人根據《武德律》編撰的法典,共十二篇五百條,於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頒行。
《永徽律》是唐高祖命長孫無忌等人根據《武德律》和《貞觀律》編撰的法典,共二十篇,五百零二條,篇名依次為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捕亡、斷獄等,於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頒行。《永徽律》以保護封建土地所有制,維護封建宗法制度,加強皇帝的權力,統治和鎮壓農民為主要內容,是中國現存最完備的一部封建法典,全文保存在《唐律疏議》中。
唐朝的主要立法有:
(1)武德時期的《武德律》、《武德令》、《武德式》。
(2)貞觀時期的《貞觀律》、《貞觀令》、《貞觀格》、《貞觀式》。
(3)庸徽時期的《庸徽律》、《庸徽律疏》。
(4)開元時期的《開元律》、《大唐六典》。
(5)大中時期的《大中刑律統類》。
在封建社會,法律是維護封建秩序、維持封建禮教和對人民進行鎮壓的工具。根據這種原則制定的《唐律》,首先把謀反、某大逆、謀叛等定為「十惡」罪,犯者不得赦、減或贖免。其次,保護封建土地所有權,嚴禁妄認、盜賣、盜耕公私田。再次,竭力維護各種封建性的等級特權,皇族、官僚、富人犯法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減刑或免刑,奴婢、部曲犯法則比「凡人」加等論罪。《唐律》還起調整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各成員之間的關系,以及保證統治機構正常運行的作用。
《唐律》是傳世的中國古代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它對亞洲許多國家產生過顯著影響。

5. 唐朝的主要立法有哪些

問:唐朝的主要立法。

答:(1)武德時期的《武德律》、《武德令》、《武德式》。

(2)貞觀時期的《貞觀律》、《貞觀令》、《貞觀格》、《貞觀式》。

(3)庸徽時期的《庸徽律》、《庸徽律疏》。

(4)開元時期的《開元律》、《大唐六典》。

(5)大中時期的《大中刑律統類》。

問:唐朝的法律形式。

答:有律、令、格、式四種。律、令、格、式,互為配合,互相補充,構成了唐王朝完備的法律體系。

律是刑事法規,相當於近代的刑法典;

令是關於國家體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規;

格是國家機關各部門在日常工作中據以辦事的行政法規;

式是國家機關的公文程式。

問:《唐律疏議》的結構。

答:(1)律文。即法律條文,十二篇,502條。

(2)疏議。即解釋律文,三十卷。

(3)問答。作者對可能出現疑問律文的疏議部分,採用問答的方式,對問題作進一步闡釋。

(4)注。作者對律文的解釋比較抽象的地方,再用贖議的方式加以解釋。

問:《唐六典》的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

答:《唐六典》是以唐朝現行各部門機關按卷分篇,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體制、機構組織、職權、官員品級、編制員額、考課以及相關制度等方面的明確規定。

《唐六典》是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完整的、具有封建國家行政法典性質的文獻。在中國行政立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對唐以後歷代會典的編纂具有深遠影響。

問:唐朝對科舉制度有何發展完善?

答:(1)擴大考生來源,參加考試的由國子監和州、縣學的生徒,還有不在學的自行向州、縣報考,合格後由州、縣舉送中央的鄉貢。

(2)增加考試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道舉、童子八科。

問:唐朝科舉制度的意義何在?

答:(1)打破了魏晉以來「門第」界限,改變了「上品無寒門」的現象,為中小庶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入仕創造了條件;

(2)為唐朝選拔優秀人才進入政權,推動封建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問:唐代吏部考試科舉生的標準是什麼?

答:(1)體貌豐偉;(2)言詞辨正;(3)楷書遒美;(4)文理優秀。

問:唐代封建制五刑。

答:(1)笞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十到五十下。

(2)杖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六十到一百下。

(3)徒刑。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4)流刑。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5)死刑。分絞和斬二等。

問:唐代管理犯贓罪的種類。

答:(1)受財枉法贓,是指官吏受人請求收人財物違法處斷公事的行為。

(2)受財不枉法贓,是指官吏受人請求收取財物,對所請求之事並未違法處置。在量刑上比受財枉法較輕。

(3)監主受財枉法,是指官員接受下屬或所管轄內百姓財物的行為。

問:唐代法律規定的其他物權的取得方式。

答:其他物權的取得,除了買賣、繼承、增予等方式外,還有:

(1)山野之物的取得,以先佔為取得原則。

(2)宿藏物即地下埋藏物,應與地主均分。如果是古器物,須送官府,官府給一定酬金。

(3)闌遺物,應歸還原主。

(4)漂流物,先招人認領,原主要給予撈的人補償;若無人認領,撈的人取得所有權。

(5)孳息物,應歸原主。

問:唐代法律規定違律為婚的情況。

答:(1)同姓不婚; (2)非同姓有血緣關系的尊卑之間不得為婚;

(3)不準與逃亡婦女為婚; (4)不準監臨官與轄區內之監臨女為婚;

(5)不準良賤為婚; (6)不得妄冒為婚,如有意隱瞞身份、年齡、身體狀況等。

問:「兩稅法」的主要內容。

答:(1)中央根據財政支出定出總稅額,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數目向當地人戶徵收;

(2)土著戶和客居戶都編入現居州縣的戶籍,依照丁狀和財產的多少定戶等;

(3)兩稅分夏秋兩次徵收;

(4)租庸調和一切雜徭、雜稅全都取消,惟丁額不廢;

(5)兩稅依戶等納錢,依田畝納粟;

(6)沒有固定住所的商人,所在州縣依照其收入徵收三十分之一的稅。

問:唐代的中央司法機關。

答:中央司法機關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審判機關,負責審理中央百官犯罪與京師徒以上案件,以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

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的案件,發現可疑,徒、流以下案件駁令原審機關重審或逕行復判,死刑案則移交大理寺重審。

御史台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也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

問:唐代御史台的組織。

答:(1)台院。參加大理寺審判和審理皇帝交付的案件。

(2)殿院,掌糾察百官在宮殿中的違法失禮之事。

(3)察院,是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問:唐律的刑法原則。

答:(1)老、幼、廢疾、篤疾犯罪減免刑罰。

(2)自首減免刑罰。

(3)同居有罪相為隱。

(4)共犯區別首從。

(5)二罪以上俱發,合並處理。

(6) 本條別有制與例不同。

(7)斷罪無正條

(8)化外人相犯

問:唐律十二篇的篇名。

答:第一篇《名例律》;第二篇《衛禁律》;第三篇《職制律》;第四篇《戶婚律》;第五篇《廄庫律》;第六篇《擅興律》;第七篇《賊盜律》;第八篇《斗訟律》;第九篇《詐偽律》;第十篇《雜律》;第十一篇《捕亡律》;第十二篇《斷獄律》。

問:唐朝初期的立法指導思想。

答:(1)禮刑並用。唐太宗李世民總結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在魏徵和封德彝辯論的基礎上,積極推行以教化為宗,刑罰為輔的政策,由他主持制定的《貞觀律》,就是以禮刑並用作為立法指導思想之一。高宗李治繼承「德禮」作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罰只是為保障「德禮」而設的遺風。

(2)法令簡約。法令簡約就是條文簡明,使人易知。唐統治者認為隋朝敗亡的原因之一就是法王太密,所以唐歷代統治者提出「簡而易從,約法之章,疏而不漏」的立法指導原則。

(3)寬仁慎刑。所謂寬仁就是提倡用輕刑,所謂慎刑,就是對罪犯處刑採取慎重的態度。唐統治者以隋滅亡為鑒,從長治久安的目的出發,採取寬仁慎刑的立法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制定的《貞觀律》是封建社會對同種罪行處罰最輕的法典。

問:《唐律疏議》的篇目內容。

答:第一篇《名例律》,相當於現代刑法總則,主要規定了刑罰制度和基本原則;

第二篇《衛禁律》,主要是關於保護皇帝人身安全、國家主權與邊境安全;

第三篇《職制律》,主要是關於國家機關官員的設置、選任、職守以及懲治貪官枉法等;第四篇《戶婚律》,主要是關於戶籍、土地、賦役、婚姻、家庭等,以保證國家賦役來源和維護封建婚姻家庭關系;

第五篇《廄庫律》,主要是關於飼養牲畜、庫藏管理,保護官有資財不受侵犯;

第六篇《擅興律》,主要是關於兵士徵集、軍隊調動、將帥職守、軍需供應、擅自興建和征發徭役等,以確保軍權掌握在皇帝手中,並控制勞役征發,緩和社會矛盾;

第七篇《賊盜律》,主要是關於嚴刑鎮壓蓄意推翻封建政權,打擊其他嚴重犯罪,保護公私財產不受侵犯;

第八篇《斗訟律》,主要是關於懲治斗歐和維護封建的訴訟制度;

第九篇《詐偽律》,主要是關於打擊欺詐、騙人的犯罪行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

第十篇《雜律》,反不屬於其他「分則」篇的都在此規定;

第十一篇《捕亡律》,主要是關於追捕逃犯和兵士、丁役、官奴婢逃亡,以保證封越國家兵役和徭役征發和社會安全;

第十二篇《斷獄律》,主要是關於審訊、判決、執行和監獄管理。

問:唐朝維護貴族官員及其親屬的法定特權有哪些?

答:(1)議,即八議。指八種人除了犯「十惡」罪以外,可以享受「議」的特權。這八種人是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這八種人犯死罪,司法機關不能直接審理,必須先將其所犯之罪行及符合「議」的條件,奏請皇帝,由大臣集議,最後由皇帝裁決。

(2)請,是通過上請的程序減輕刑罰。上請者的限制比享受「議」者嚴格。

(3)減,指七品以上的官員及有爵位應「請」者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孫犯流罪以下,可以享受減刑一等的優待。

(4)贖,指應議、請、減和九品以上的官及應「減」者的祖父母、父母、妻、子孫犯流刑以下的罪,享受以銅贖刑的優待。

(5)官當,指官員犯罪可以用官品和爵位折抵徒刑和流刑的刑罰。

(6)免官,指有品級的官員犯徒罪,通過免去官職折抵刑罰。

問:試述「十惡」。

答:「十惡」是以隋唐為代表的封建法律所規定的十種最嚴重的犯罪總稱。犯十惡者要受到嚴厲處罰,為「常赦所不原」,並不得享有議、請、減等優待辦法。

一曰謀反,企圖推翻唐王朝的統治,奪取皇位的行為。

二曰謀大逆,就是預謀毀壞宗廟山陵及宮闕的行為。

三曰謀叛,圖謀叛國投降敵方的行為。

四曰惡逆,指毆打和殺害尊親屬。

五曰不道,犯罪者手段殘忍,違背了做人的正道。

六曰大不敬,侵犯皇帝尊嚴的行為。

七曰不孝,嚴重違反孝道。

八曰不睦,即親族間互相侵犯的行為。

九曰不義,本非血緣關系,根據名分,應遵守道義,但卻被棄道義的行為。

十曰內亂,家族內部紊亂人倫的行為。

問:《唐律疏議》的主要特點。

答:(1)體例完備,結構嚴謹。

體例完善是說一部唐律幾乎把當時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法律關系,都囊括其中,從而使它成為具有典型性的封建法典。

結果嚴謹主要表現在《名例律》和其他各篇的關系,以及律條彼此之間的照應,特別是篇目排列的次序,反映了立法者運用法律調整各種社會關系的輕重緩急。縱觀唐律篇目的排列順序,結構嚴謹,一環扣一環,反映了唐代立法技術已達到相當成熟階段。

(2)用刑持平。

首先,主刑都是採用一罪一刑,而不是採用一罪數刑的辦法。

其次,唐朝處決死刑的方法比歷代律典少,指有絞和斬兩種。

再次,刑罰加減以從輕為原則。

最後,設立加役流,取代可殺可不殺而不殺的死刑犯。

問:《唐律疏議》的歷史地位。

答:(1)唐律將秦、漢以來的法律思想和行之有效的立法、司法經驗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成為一部完備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

(2)唐律不僅對唐朝封建法制秩序的形成以及保證經濟的恢復、政治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漫長的封建法制發展史中,處於承先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

(3)唐律對亞洲許多國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範作用。朝鮮的《高麗律》和日本的《大寶律令》都以唐律為藍本;

(4)唐律作為中華法系的典型代表,曾在古代大放異彩,在世界法律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6. 論述唐朝的主要立法成就

約法十二條:是唐高祖李淵在公元617年佔領長安之後,在劉邦約法三章的影響下制定的,其內容有:殺人、強盜、開小差、叛逆者處死刑。

新格五十三條:是唐高祖李淵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制定的,是唐朝立法的開端,其內容不可詳考。

《武德律》:唐高祖李淵命大臣以隋開皇律為藍本制定,共有十二篇500條,與開皇律相比有兩點不同:1)加入了五十三條新格的內容,2)將開皇律中的三流各增加1000里,並把配役的年限統一改為一年。

《貞觀律》:唐太宗李世民命大臣根據《武德律》制定的,在貞觀11年,即公元637年頒行,與《武德律》不同點在與:1)增加加役流,以減少死刑,2)反逆中的惡言犯法者的親屬,不再處死,以縮小緣坐處死的范圍,3)全面的規定了刑法原則、刑罰制度和罪名。所以貞觀律很有建樹,確立了唐律的體例,是唐律定型化的標志。

《永徽律》和《永徽律疏》:唐高宗李治命大臣根據貞觀律制定,於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頒行,永徽四年又頒行《永徽律疏》,即對永徽律的解釋,與《永徽律》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後世把唐律和以《永徽律疏》為基礎的法律解釋叫做《唐律疏議》,其中記載的唐律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法律。

《開元律》和《開元律疏》:是唐玄宗李隆基命大臣制定的,於開元25年,公元737年頒行,內容基本上沿襲永徽律和永徽律疏.

《唐六典》:共三十卷,編定於開元年間,是中國保存至今的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行政法典。

《大中刑法統類》:又叫做《大中刑律統類》,是唐宣宗命大臣張戣制定,共十二卷,121門,刑法統類,簡稱為刑統,這種法律形式是把律以及刑事方面的敕令格式分門別類合編在一起的法典。

7. 唐律中的刑法原則有哪些

(一)劃分公罪與私罪

唐律為了保護封建官吏的利益,官吏犯罪劃分公罪與私罪,並規定了不同的判刑原則。據《名例律》注雲:「公罪,謂緣公事致罪而無私曲者」,「私罪,謂私自犯,及對制詐不以實,受請枉法之類」。公罪,系因職務關系而構成的犯罪。私罪則有兩種:其一,是和公事無關而違法犯罪的,如強奸、盜竊皆是;其二,是利用職權,貪贓枉法或詐取私利的,雖與公事有關,也以私罪論處。所以公罪多出於過失,私罪則多由於故意。唐律規定私罪從重、公罪減輕的處罰原則。區別公罪和私罪的目的,歸根結底為了保護封建官吏在執行職務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加強封建國家機關的統治效能。

(二)區分故意與過失

區分犯罪的故意與過失,秦漢時已有規定。晉人張斐為晉律所作律表中,准確地對故意和過失作出了「知而犯之」和「不意誤犯」的解釋,即明知其行為可以造成某種後果而為之者,是故意;未意識到這種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而為之者,是過失。唐律對過失又進一步解釋為「謂耳所不及,思慮所不到」,犯罪人在主觀上沒有給別人造成損害的目的與動機,這是它和故意行為的根本區別。對故意與過失的量刑,一般是故意從重,過失從輕。

(三)共同犯罪區別首從

共同犯罪是指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行為。唐律中對共同犯罪區分首從,處罰各不同。但對謀反叛逆、強盜略人、閑人宮殿、應征逃亡的犯罪行為,則不分首從,均按正犯處理。這一規定,是為了用刑罰手段制裁統治者認為是最危險的犯罪。

(四)關於並合論罪的原則

並合論罪,就是對一個人構成的兩個以上的犯罪行為取重罪科刑。唐律規定:二罪以上俱發,以重者論,不得累輕以加重。如官吏貪贓枉法,一日數起,應按贓數合並論罪。並合論罪的原則是在唐律中明確確立,被後世所沿襲。

(五)關於累犯的規定

累犯加重源於封建社會前期的刑法原則,但內容有所改變。唐律中的累犯,是指三次以上的犯罪行為,因其對社會危害性較大,要加重處罰。名例律規定:「諸盜經斷後,仍更行盜,前後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絞」。疏議說:「前後三人科刑,便是估終其事,峻之以法,用懲其罪」。說明對累犯的加重處理,是為了打擊屢教不改的犯罪行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

(六)關於類推的一般原則

唐律中的類推,就是對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行為,可以按照最相類似的條款比照定罪的規定。名例律規定:「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是舉重以明輕;其應人罪者,則舉輕以明重」。所謂出罪,就是在免除刑事責任時,可以舉重罪以比照輕罪,對輕罪之處理辦法自然明確。所謂人罪,就是在決定其應負刑事責任時,可以舉出輕罪以比較重罪,則對重罪之處理辦法自然明確。

(七)老的廢疾減刑的規定

名例律中規定:「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為廢疾犯流罪以下收贖。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犯反、逆、殺人應死者,上請;盜及傷人者,亦收贖。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死罪不加刑。」按此規定,凡是老幼廢疾之人犯罪,都可以得到某些減免刑罰的優待。《疏議》說這樣規定的目的,是「愛幼養老之義也」。實際上,這些人因為老是、幼小、廢疾,不可能對封建統治造成更大的損害與威脅,減免其刑事責任,既可以收到哀矜老幼的美名,又不致給統治階級造成不利的後果。

(八)同居相隱不為罪的規定

同居相隱源於儒家思想。漢朝已有系親相隱的刑法原則,唐律擴大為同居相隱。名例律規定:「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著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為隱;部曲奴婢為主隱,皆勿論。」據此規定,上述同居之人,不僅互相之間可隱瞞其罪行而不予追究,就是為犯罪者通風報信,令其隱避逃亡時,亦不負刑事責任。同居相隱原則的規定,目的在於維護封建宗法制度和倫理道德,進而鞏固以專制家長為首的封建家庭,這對加強封建統治是非常重要的。但若犯謀反、謀大逆、謀叛罪時,並不適用相隱原則,「各從本條科斷」。

(九)關於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

由於唐朝是我國封建經濟發展興盛的時代,同周圍許多國家發生頻繁的貿易關系,當時居住和往來中國經商的天竺、波斯、中亞、南洋及猶太人,大約十餘萬人。為了調整在貿易往來或相互間發生的法律關系,名例律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所謂「化外人」,是指外國人而言,並不是指國內少數民族。唐律的這一規定,既反映了唐王朝統治者尊重外國人的風俗習慣,又體現了他們維護國家主權的嚴正立場。

綜上所述,唐律中的十惡、人議以及其他一些原則,反映了法律文化的進步,充分證明唐朝的法律制度是相當細密的。這些原則以維護封建國家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既是唐朝對歷代封建王朝的立法與司法經驗的總結,又為其後各代封建王朝的刑事立法奠定了基礎。這些基本原則在唐律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統率全律而又貫徹始終的大綱。

8. 唐朝的立法思想

唐朝初期的立法指導思想。

答:(1)禮刑並用。唐太宗李世民總結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在魏徵和封德彝辯論的基礎上,積極推行以教化為宗,刑罰為輔的政策,由他主持制定的《貞觀律》,就是以禮刑並用作為立法指導思想之一。高宗李治繼承「德禮」作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罰只是為保障「德禮」而設的遺風。

(2)法令簡約。法令簡約就是條文簡明,使人易知。唐統治者認為隋朝敗亡的原因之一就是法王太密,所以唐歷代統治者提出「簡而易從,約法之章,疏而不漏」的立法指導原則。

(3)寬仁慎刑。所謂寬仁就是提倡用輕刑,所謂慎刑,就是對罪犯處刑採取慎重的態度。唐統治者以隋滅亡為鑒,從長治久安的目的出發,採取寬仁慎刑的立法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制定的《貞觀律》是封建社會對同種罪行處罰最輕的法典。

問:《唐律疏議》的篇目內容。

答:第一篇《名例律》,相當於現代刑法總則,主要規定了刑罰制度和基本原則;

第二篇《衛禁律》,主要是關於保護皇帝人身安全、國家主權與邊境安全;

第三篇《職制律》,主要是關於國家機關官員的設置、選任、職守以及懲治貪官枉法等;第四篇《戶婚律》,主要是關於戶籍、土地、賦役、婚姻、家庭等,以保證國家賦役來源和維護封建婚姻家庭關系;

第五篇《廄庫律》,主要是關於飼養牲畜、庫藏管理,保護官有資財不受侵犯;

第六篇《擅興律》,主要是關於兵士徵集、軍隊調動、將帥職守、軍需供應、擅自興建和征發徭役等,以確保軍權掌握在皇帝手中,並控制勞役征發,緩和社會矛盾;

第七篇《賊盜律》,主要是關於嚴刑鎮壓蓄意推翻封建政權,打擊其他嚴重犯罪,保護公私財產不受侵犯;

第八篇《斗訟律》,主要是關於懲治斗歐和維護封建的訴訟制度;

第九篇《詐偽律》,主要是關於打擊欺詐、騙人的犯罪行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

第十篇《雜律》,反不屬於其他「分則」篇的都在此規定;

第十一篇《捕亡律》,主要是關於追捕逃犯和兵士、丁役、官奴婢逃亡,以保證封越國家兵役和徭役征發和社會安全;

第十二篇《斷獄律》,主要是關於審訊、判決、執行和監獄管理。

問:唐朝維護貴族官員及其親屬的法定特權有哪些?

答:(1)議,即八議。指八種人除了犯「十惡」罪以外,可以享受「議」的特權。這八種人是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這八種人犯死罪,司法機關不能直接審理,必須先將其所犯之罪行及符合「議」的條件,奏請皇帝,由大臣集議,最後由皇帝裁決。

(2)請,是通過上請的程序減輕刑罰。上請者的限制比享受「議」者嚴格。

(3)減,指七品以上的官員及有爵位應「請」者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孫犯流罪以下,可以享受減刑一等的優待。

(4)贖,指應議、請、減和九品以上的官及應「減」者的祖父母、父母、妻、子孫犯流刑以下的罪,享受以銅贖刑的優待。

(5)官當,指官員犯罪可以用官品和爵位折抵徒刑和流刑的刑罰。

(6)免官,指有品級的官員犯徒罪,通過免去官職折抵刑罰。

問:試述「十惡」。

答:「十惡」是以隋唐為代表的封建法律所規定的十種最嚴重的犯罪總稱。犯十惡者要受到嚴厲處罰,為「常赦所不原」,並不得享有議、請、減等優待辦法。

一曰謀反,企圖推翻唐王朝的統治,奪取皇位的行為。

二曰謀大逆,就是預謀毀壞宗廟山陵及宮闕的行為。

三曰謀叛,圖謀叛國投降敵方的行為。

四曰惡逆,指毆打和殺害尊親屬。

五曰不道,犯罪者手段殘忍,違背了做人的正道。

六曰大不敬,侵犯皇帝尊嚴的行為。

七曰不孝,嚴重違反孝道。

八曰不睦,即親族間互相侵犯的行為。

九曰不義,本非血緣關系,根據名分,應遵守道義,但卻被棄道義的行為。

十曰內亂,家族內部紊亂人倫的行為。

問:《唐律疏議》的主要特點。

答:(1)體例完備,結構嚴謹。

體例完善是說一部唐律幾乎把當時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法律關系,都囊括其中,從而使它成為具有典型性的封建法典。

結果嚴謹主要表現在《名例律》和其他各篇的關系,以及律條彼此之間的照應,特別是篇目排列的次序,反映了立法者運用法律調整各種社會關系的輕重緩急。縱觀唐律篇目的排列順序,結構嚴謹,一環扣一環,反映了唐代立法技術已達到相當成熟階段。

(2)用刑持平。

首先,主刑都是採用一罪一刑,而不是採用一罪數刑的辦法。

其次,唐朝處決死刑的方法比歷代律典少,指有絞和斬兩種。

再次,刑罰加減以從輕為原則。

最後,設立加役流,取代可殺可不殺而不殺的死刑犯。

問:《唐律疏議》的歷史地位。

答:(1)唐律將秦、漢以來的法律思想和行之有效的立法、司法經驗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成為一部完備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

(2)唐律不僅對唐朝封建法制秩序的形成以及保證經濟的恢復、政治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漫長的封建法制發展史中,處於承先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

(3)唐律對亞洲許多國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範作用。朝鮮的《高麗律》和日本的《大寶律令》都以唐律為藍本;

(4)唐律作為中華法系的典型代表,曾在古代大放異彩,在世界法律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9. 簡述唐代刑法適用的主要原則

(一)區分公罪和私罪
唐律規定,官員犯罪要首先分清是屬於公罪還是私罪,公罪從輕,私罪從重。公罪是指"緣公事致罪而無私曲者",如在執行公務中,由於公務上的關系造成某些失誤或差錯,而不是為了追求私利而犯罪。私罪包括兩種:一種是指"不緣公事私自犯者",即所犯之罪與公事無關,另一種是指"雖緣公事,意涉「阿曲」的犯罪,即利用職權,徇私枉法,如受人之託,枉法裁判等,雖因公事,也以私罪論處。
公罪與私罪的區分目的在於保護各級官吏執行公務,行使職權的積極性,同時,防止某些官吏假公濟私,以權謀私。
(二)老幼廢疾減免刑罰
唐律將老、幼、殘疾人分為三等:第一等為年七十以上、十以下及廢疾,犯流罪以下,允許收贖;第二等為年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犯反、逆、殺人等應死者,上請皇帝裁決;盜及傷人,允許收贖;其他犯罪勿論。第三等為年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犯死罪,亦不承擔刑事責任。唐律還規定,犯罪時沒有達到老、疾而事發時老、疾的,按老、疾對待;犯罪時幼小而事發時長大者,則依幼小論。
唐代立法還將殘疾人分為殘疾、廢疾、篤疾三等。唐律規定殘疾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廢疾為不完全刑事責任者,篤疾除重大犯罪外,不承擔刑事責任。
對老幼殘疾減免處罰的規定,體現了儒家的矜老恤幼的仁政思想以及唐律所具有的文明化和科學化的傾向,具有進步的意義。
(三)同居相隱不為罪
唐朝立法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完全繼承了封建法律禮法結合的這一傳統,不但沿襲了"親親得相首匿"的原則,而且擴大了相隱的范圍。唐律規定:凡同財共居者以及大功以上親屬、外祖父母、外孫、孫之妻、夫之兄弟及兄弟之妻,有罪皆可互相包庇隱瞞,部曲、奴婢也可以為主人隱瞞犯罪,即使為犯者通報消息,幫助其隱藏逃亡,也不負刑事責任。小功以下親屬相容隱者,減凡人三等處罰。唐律規定這一原則,目的在於以法律的力量將儒家的法倫理道德觀念灌輸於全社會,使之成為每個人思想和行為的准則,通過維護封建家族秩序,進而鞏固封建國家的統治。但唐律同時規定,犯謀反、謀大逆、謀叛者不得適用這一原則,說明維護家族利益必須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前提。
(四)自首減免刑罰
《唐律疏議•名例》規定:「犯罪未發而自首,免其罪。」即犯罪行為尚未被發覺之前,就主動到官府坦自認罪,構成自首,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責任。如果犯罪已被人告發,才去自首,只能減輕刑事處罰。自首可以免除刑罰,但贓物仍須如數歸還物主或國家。對自首不實或不盡者,均有相應的處罰。這一原則的規定是對前代同類規定的繼承和發展,使得自首減負刑罰的原則更加完備。
(五)共犯區分首從
按唐律規定,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即為"共犯"。共犯以造意為首,亦即以主謀為首犯,處重刑;隨從者減一等。若一家人共犯,止坐家長;監主與常人共犯,以監主為首犯;主奴共犯,以主人為首犯。這一規定有利於區別犯罪者在共同犯罪中所發揮的不同作用,重點打擊首犯。但對於如謀反、謀大逆、謀叛(已行)及強盜等之類的嚴重犯罪,則不分首從,一律嚴懲不貸。
滿意的話請採納,謝謝!

10. 唐朝的定罪量刑原則

一)劃分公罪與私罪
唐律為了保護封建官吏的利益,官吏犯罪劃分公罪與私罪,並規定了不同的判刑原則。據《名例律》注雲:「公罪,謂緣公事致罪而無私曲者」,「私罪,謂私自犯,及對制詐不以實,受請枉法之類」。公罪,系因職務關系而構成的犯罪。私罪則有兩種:其一,是和公事無關而違法犯罪的,如強奸、盜竊皆是;其二,是利用職權,貪贓枉法或詐取私利的,雖與公事有關,也以私罪論處。所以公罪多出於過失,私罪則多由於故意。唐律規定私罪從重、公罪減輕的處罰原則。區別公罪和私罪的目的,歸根結底為了保護封建官吏在執行職務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加強封建國家機關的統治效能。
(二)區分故意與過失
區分犯罪的故意與過失,秦漢時已有規定。晉人張斐為晉律所作律表中,准確地對故意和過失作出了「知而犯之」和「不意誤犯」的解釋,即明知其行為可以造成某種後果而為之者,是故意;未意識到這種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而為之者,是過失。唐律對過失又進一步解釋為「謂耳所不及,思慮所不到」,犯罪人在主觀上沒有給別人造成損害的目的與動機,這是它和故意行為的根本區別。對故意與過失的量刑,一般是故意從重,過失從輕。
(三)共同犯罪區別首從
共同犯罪是指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行為。唐律中對共同犯罪區分首從,處罰各不同。但對謀反叛逆、強盜略人、閑人宮殿、應征逃亡的犯罪行為,則不分首從,均按正犯處理。這一規定,是為了用刑罰手段制裁統治者認為是最危險的犯罪。
(四)關於並合論罪的原則
並合論罪,就是對一個人構成的兩個以上的犯罪行為取重罪科刑。唐律規定:二罪以上俱發,以重者論,不得累輕以加重。如官吏貪贓枉法,一日數起,應按贓數合並論罪。並合論罪的原則是在唐律中明確確立,被後世所沿襲。
(五)關於累犯的規定
累犯加重源於封建社會前期的刑法原則,但內容有所改變。唐律中的累犯,是指三次以上的犯罪行為,因其對社會危害性較大,要加重處罰。名例律規定:「諸盜經斷後,仍更行盜,前後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絞」。疏議說:「前後三人科刑,便是估終其事,峻之以法,用懲其罪」。說明對累犯的加重處理,是為了打擊屢教不改的犯罪行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
(六)關於類推的一般原則
唐律中的類推,就是對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行為,可以按照最相類似的條款比照定罪的規定。名例律規定:「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是舉重以明輕;其應人罪者,則舉輕以明重」。所謂出罪,就是在免除刑事責任時,可以舉重罪以比照輕罪,對輕罪之處理辦法自然明確。所謂人罪,就是在決定其應負刑事責任時,可以舉出輕罪以比較重罪,則對重罪之處理辦法自然明確。
(七)老的廢疾減刑的規定
名例律中規定:「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為廢疾犯流罪以下收贖。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犯反、逆、殺人應死者,上請;盜及傷人者,亦收贖。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死罪不加刑。」按此規定,凡是老幼廢疾之人犯罪,都可以得到某些減免刑罰的優待。《疏議》說這樣規定的目的,是「愛幼養老之義也」。實際上,這些人因為老是、幼小、廢疾,不可能對封建統治造成更大的損害與威脅,減免其刑事責任,既可以收到哀矜老幼的美名,又不致給統治階級造成不利的後果。
(八)同居相隱不為罪的規定
同居相隱源於儒家思想。漢朝已有系親相隱的刑法原則,唐律擴大為同居相隱。名例律規定:「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著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為隱;部曲奴婢為主隱,皆勿論。」據此規定,上述同居之人,不僅互相之間可隱瞞其罪行而不予追究,就是為犯罪者通風報信,令其隱避逃亡時,亦不負刑事責任。同居相隱原則的規定,目的在於維護封建宗法制度和倫理道德,進而鞏固以專制家長為首的封建家庭,這對加強封建統治是非常重要的。但若犯謀反、謀大逆、謀叛罪時,並不適用相隱原則,「各從本條科斷」。
(九)關於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
由於唐朝是我國封建經濟發展興盛的時代,同周圍許多國家發生頻繁的貿易關系,當時居住和往來中國經商的天竺、波斯、中亞、南洋及猶太人,大約十餘萬人。為了調整在貿易往來或相互間發生的法律關系,名例律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所謂「化外人」,是指外國人而言,並不是指國內少數民族。唐律的這一規定,既反映了唐王朝統治者尊重外國人的風俗習慣,又體現了他們維護國家主權的嚴正立場。
綜上所述,唐律中的十惡、人議以及其他一些原則,反映了法律文化的進步,充分證明唐朝的法律制度是相當細密的。這些原則以維護封建國家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既是唐朝對歷代封建王朝的立法與司法經驗的總結,又為其後各代封建王朝的刑事立法奠定了基礎。這些基本原則在唐律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統率全律而又貫徹始終的大綱
(一)五刑

所謂五刑,就是笞、杖、徒、流、死五種刑罰的總稱。
1.笞刑
按唐律規定:笞刑分為五等,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據《疏議》的解釋:「笞者,擊也,又訓為恥。言人有小愆,法須懲戒,故加捶撻以恥之。漢時笞刑用竹,今時則用楚」、笞刑適用於輕微的犯罪行為,是用笞杖捶打犯人的腿部與臀部。
2.杖刑
分五等: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人疏議》解釋說:「杖者,持也,而可以擊人歟」。是用比笞杖粗的常刑杖捶打犯人的背部、臀部與腿部。
3.徒刑
分五等: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疏議》解釋說:「徒者,奴也,蓋奴辱之」,是自由刑與奴役刑的結合,強制犯人加戴刑具(例如鉗或枷)從事勞作。如在京師則送至將作監,婦女送少府監;在地方則送至官辦手工業或服其他雜役。
4.流刑
分為三等: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據《疏議》:「流宥五刑,謂不忍刑殺、有之於遠」。流刑是僅次於死刑的一種刑罰,是將犯人放逐到邊緣地區並戴刑具強制勞動。流刑雖然分為三等,但均勞役一年。其後增設加設流,強迫勞動三年。
5.死刑
分為兩種:絞、斬。

熱點內容
誠信相關的法律知識和案例心得300字 發布:2025-05-12 10:01:24 瀏覽:493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教材馬克思 發布:2025-05-12 09:55:03 瀏覽:4
員工違反規章制度表 發布:2025-05-12 09:35:31 瀏覽:381
廢止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12 09:26:49 瀏覽:640
老公章新公章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2 09:07:07 瀏覽:916
協調制度所具有法律效力這點怎麼理解 發布:2025-05-12 09:07:06 瀏覽:319
現役軍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2 08:52:05 瀏覽:238
法治的階梯 發布:2025-05-12 08:50:57 瀏覽:503
山西司法廳電話 發布:2025-05-12 08:07:15 瀏覽:855
陸良法院法官 發布:2025-05-12 08:01:14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