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君暢道德
Ⅰ 陋室銘的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只要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中。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的沒有淺薄的人。可以彈奏素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我勞累。(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孔子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裡面)有什麼簡陋的呢?
原文:山不在⑴高,有仙則名⑵,水不在深,有龍則靈⑶。斯⑷是陋室,惟⑸吾德馨⑹。苔痕上⑺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⑻,往來無白丁⑼。可以調素琴⑽,閱金經⑾。無絲竹⑿之亂耳⒀,無案牘⒁之勞形⒂。南陽⒃諸葛廬⒄,西蜀子雲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⒅?」
Ⅱ 幫我找這九篇文言的 翻譯 通假 詞類活用 古今異義 特殊句式
<<重耳之亡>>
晉公子重耳之及於難也(1)。晉人伐諸蒲城,蒲城人慾戰,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祿(2),於是乎得人。有人而校(3), 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從者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 司空季子(4)。
狄人伐廧咎如(5),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於取季隗,生伯鯈、叔劉(6)以叔隗妻趙衰(7),生盾。將適齊(8),渭季隗曰: 「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對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9)。請待子。」處狄十二年而行(10)。
過衛,衛文公不禮焉。出於五鹿(11),乞食於野人(12),野人與之塊。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賜也!」稽首受而載之。
及齊,齊桓公妻之,有馬二十乘(13)。公子安之。從者以為不可,將行,謀於桑下。蠶妾在其上(14),以告姜氏(15)。姜氏殺之,而謂公 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公子曰:「無之。」 姜曰:「行也!懷與安,實敗名。」公子不可。姜與子犯謀,醉而 遣之(16)。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17),曹共公聞其駢脅(18),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19)僖負羈之妻曰(20):「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國。反其國,必得志於諸侯。得志於諸侯而誅無禮,曹其首也。於盍蚤自貳焉(21)」乃饋盤饗,置壁焉(22)。公子受饗反璧。
及宋(23),宋襄公贈之以馬二十乘。
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叔詹諫曰(24):「臣聞大之所啟,人弗及也,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將建諸,君其禮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晉公子,姬出也(25),而至於今,一也。離外之患(26),而天不靖晉國(27),殆將啟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28),而從之,三也。晉、鄭同齊(29),其過子弟固將禮焉,況天之所啟乎?」弗聽。
及楚,楚子饗之(30),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31),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 「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32),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33)。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34),右屬藁踺(35),以與君周旋。」子玉請殺之(36)。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晉侯無親(37),外內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38),其將晉公子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 秦。
秦伯納女五人(39),懷嬴與焉(40)。奉匾沃盥(41),既而揮之。怒,曰:「秦晉,匹也,何以卑我?」 公子懼,降服而囚(42)。
他日,公享之(43),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44),請使衰從。」公 子賦《河水》,公賦《六月》(45)。趙衰曰:「重耳拜賜!」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級而辭焉。衰曰:「君稱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納之。……及河,子犯以壁授公子,曰:「臣負羈紲從君巡於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猶知之,而況君乎?請由此亡。」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壁於河。濟河,圍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二月甲午,晉師軍於廬柳。秦伯使公子縶如晉師,師退,軍於郇。辛丑,狐偃及秦、晉之大夫盟於郇。壬寅,公子入於晉師。丙午,入於曲沃。丁未,朝於武宮。戊申,使殺懷公於高梁。
注釋:
(1)及於難:遇到危難。(2)保:依仗,依靠。(3)校(jiao):同 「較」,較量。(4)狐偃:重耳的舅父,又稱子犯,舅犯。趙衰:晉國大夫,字子余,重耳的主要謀士。顛頡:晉國大夫。魏武子:魏謅(chou),晉國大 夫。司空季子:名胥臣,晉國大夫。(5)唐咎(qianggao)如:部族名,狄族的別種,隗姓。(6)儔:讀chou。(7)妻:嫁給。(8)適:去,往。(9)就木:進棺材。(10)處狄:住在狄國。(11)五鹿:衛國地名,在今河南濮陽縣南。(12)野人,指農夫。(13)乘:古時用四匹馬駕一乘車,二十乘即八十匹馬。(14)蠶妾:養蠶的女奴。(15)姜氏:重耳在齊國娶的妻子。齊是姜姓國,所以稱姜氏。(16)遣:送。(17)曹:諸侯國名,姬姓,在今山東定陶縣西南。(18)駢(pian):並排。脅:胸部的兩側。(19)薄:逼近。(20)僖負羈:曹國大夫。(21)蚤:同「早」。貳:不一致。(22)盤饗(sun):一盤飯。置壁焉:將寶玉藏在飯中。(23)宋:諸侯國 名,子姓,在今河南商丘。(24)叔詹:鄭國大夫。(25)姬出: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姓姬。(26)離:同「罹」(li),遭受。(27)靖:安定。(28)三士:指狐偃、趙衰、賈佗。(29)齊(chai):類,等。(30)楚子:指楚成王,饗(xiang):設酒宴款待。(31)波及:流散到。(32)治兵:演練軍隊。(33)辟:同「避」。舍:古時行軍走三十里就休息,所以一舍為三 十里。(34)弭:弓梢。(35)屬(zhu):佩帶。藁:箭袋。踺:(jian):弓套。(36)子玉:楚國令尹。(37)晉侯:指晉惠公夷吾。(38)後衰:衰落得最遲。(39)秦伯:指秦穆公。納女五人:送給重耳五個女子為姬妾。(40)懷嬴:秦穆公的女兒。(41)奉:同「捧」。匾(yi):洗手注水的用具。沃:淋水。盥,洗手。(42)降服:解去衣冠。(43)享:用酒食宴請。(44)文:言辭的文彩,指擅長辭令。(45)《河水》:詩名,已 失傳,《六月》:《詩·小雅》中的一篇。
【譯文】
晉國的公子重耳遭受危難的時候,晉國軍隊到蒲城去討伐他。 蒲城人打算抵抗,重耳不同意,說:「我依靠君父的命令享有養生的俸祿,得到所屬百性的擁護。有了百姓擁護就同君父較量起來, 沒有比這更大的罪過了。我還是逃走吧!」於是重耳逃到了狄國。同他一塊兒出逃的人有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和司空季子。
狄國人攻打一個叫廧咎如的部落,俘獲了君長的兩個女兒叔隗和季隗,把她們送給了公子重耳。重耳娶了季魄,生下伯儔和叔劉。他把叔隗給了趙衰做妻子,生下趙盾。重耳想到齊國去,對 季魄說:「等我二十五年,我不回來,你再改嫁。」季隗回答說: 「我已經二十五歲了,再過二十五年改嫁,就該進棺材了。還是讓 我等您吧。」重耳在狄國住了十二年才離開。
重耳經過衛國,衛文公子不依禮待他。重耳走到五鹿,向鄉 下人討飯吃,鄉下人給了他一塊泥土。重耳大怒,想用鞭子抽他。 狐偃說:「這是上大的恩賜。重耳叩頭表示感謝,把泥塊接過來 放到了車上。
重耳到了齊國,齊桓公給他娶了個妻子,還給了他八十匹馬。重耳對這種生活很滿足,但隨行的人認為不應這樣呆下去,想去別的地方,便在桑樹下商量這件事。有個養蠶的女奴正在桑樹上,回去把聽到的話報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把女奴殺了,對重耳說:「你有遠大的志向吧,偷聽到這件事的人,我已經把她殺了。」重耳說:「沒有這回事。」姜氏說:「你走吧,懷戀妻子和 安於現狀,會毀壞你的功名。」重耳不肯走。姜氏與狐偃商量,用酒把重耳灌醉,然後把他送出了齊國,重耳酒醒之後,拿起戈就 去追擊狐偃。
到了曹國,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長得連在一起,想看看他 的裸體。重耳洗澡時,曹共公走近了去看他的肋骨。曹國大夫僖負羈的妻子對她丈夫說:「我看晉國公子的隨從人員,都定以擔當 治國的大任。如果讓他們輔佐公子,公子一定能回到晉國當國君。回到晉國當國君後,一定能在諸侯中稱霸。在諸侯中稱霸而討伐 對他無禮的國家,曹國恐怕就是頭一個。你為什麼不趁早向他表示自己對他與曹君不同呢?」於是僖負羈就給重耳送去了一盤飯, 在飯中藏了一塊寶玉。重耳接受了飯食,將寶玉退還了。
到了宋國,宋襄公送給了重耳二十輛馬車。
到了鄭國,鄭文公也不依禮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勸鄭文公說: 「臣下聽說上天所贊助的人,其他人是趕不上的。晉國公子有三件不同尋常的事,或許上天要立他為國君,您還是依禮款待他吧!同 姓的男女結婚,按說子孫後代不能昌盛。晉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這是第一件不同尋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國 外的災難,上天卻不讓晉國安定下來,大概是要為他開出一條路吧,這是第二件不同尋常的事。有三位才智過人的賢士跟隨他,這 是第三件不同尋常的事。晉國和鄭國是同等的國家,晉國子弟路過鄭國,本來應該以禮相待,何況晉公子是上天所贊助的人呢?」 鄭文公沒有聽從叔詹的勸告。
到了楚國,楚成王設宴款待重耳,並問道:『如果公子返回晉 國,拿什麼來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美女。寶玉和絲綢您都有了;鳥羽、獸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貴國的特產。那些流散到 晉國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麼來報答您呢?」楚成王說:「盡管如此,總得拿什麼來報答我吧?」重耳回答說:「如果托您的福, 我能返回晉國,一旦晉國和楚國交戰,雙方軍隊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讓晉軍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 手拿著馬鞭和弓梢,右邊掛著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較量一番。」楚國大夫子玉請求成王殺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說:「晉公子志向遠大而 生活儉朴,言辭文雅而合乎禮儀。他的隨從態度恭敬而待人寬厚,忠誠而盡力。現在晉惠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外的人都憎恨他。我 聽說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遲的,恐怕要靠晉公子來振興吧?上天要讓他興盛,誰又能廢除他呢?違背天意,必 定會遭大禍。」於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國。
秦穆公把五個女子送給重耳作姬妾,秦穆公的女兒懷嬴也在其中,有一次,懷嬴捧著盛水的器具讓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便揮 手讓懷嬴走開。懷贏生氣地說:「秦國和晉國是同等的,你為什麼 瞧不起我?」公子重耳害怕了,脫去衣服把自己關起來表示謝罪。又有一天,秦穆公宴請重耳。狐偃說:「我比不上趙衰那樣擅長辭令,讓趙衰陪你去吧。」在宴會上,公子重耳作了一首《河水》詩,秦穆公作了《六月》這首詩。趙衰說:「重耳拜謝君王恩賜!」公子重耳走下台階,拜謝,叩頭。秦穆公也走下一級台階表示不敢接受叩謝的大禮。趙衰說:「君王提出要重耳擔當輔佐周天子使命,重耳怎麼敢不拜謝?」
魯僖公二十四年,春天,周歷正月。秦穆公派兵護送晉公子重耳回國。到了黃河邊上,子犯拿了一塊寶玉獻給公子重耳,並說:「我牽馬執韁服侍您走遍了天下各國,(一路上)得罪您的地方太多了。連我自己尚且知道有罪,何況您呢?讓我從此走開,到別國去吧。」公子重耳說:「我要是不同舅舅一條心,就請白水作證。」說著把那塊寶玉扔到了河裡,以示求河神作證。(重耳在秦軍的護送下)過了黃河(進入晉國國境,接著)圍困令狐,攻入桑泉,又拿下臼衰。同年二月,初四日,晉懷公的部隊駐扎在廬柳,秦穆公派遣公子縶到晉國部隊(勸說他們退兵)。晉軍後退,駐扎在郇城。十一日,狐偃同秦、晉兩國的大夫在郇城簽訂盟約。十二日,重耳接管了晉國軍隊。十六日,(重耳)進入曲沃城。十七日,(重耳)到(祖父)武公的宗廟朝拜。十八日,(重耳)派人到高梁殺死了晉懷公。
<<召公諫厲王弭謗>>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mǐ)謗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曚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注釋
(1)弭(mǐ)謗:消除議論。弭,消除。謗,背後議論他人過失,這個詞後來一般作貶義詞。
(2)巫:古代以降神事鬼為職業的人。
(3)莫:沒有一個不。
(4)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動詞。表示敢怒不敢言。
(5)障:防水堤壩,用作動詞,堵住。
(6)壅(yōng):堵塞。
(7)為川者:治水的人;為,治。決之使導,引水使它流通;決,排除;導,疏通。
(8)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導百姓,使之盡言。宣,開導。
(9)聽政:治理國政。聽,治理,處理。
(10)公卿:三公九卿。至於:以及。列士:上士,中士,下士。詩:指採集於民間的諷諫詩,不是指《詩經》。
(11) 瞽獻曲:盲人樂師向國王進獻樂曲。瞽,無目。
(12)史獻書:史官向國王進獻記載史實的書籍。
(13)師箴:音師進獻規勸的文辭。箴規諫的文辭。
(14)瞍賦:盲人吟誦諷諫之詩。
(15)曚誦:盲人誦讀諷諫文辭。
(16)百工:百官。
(17)庶人傳語:百姓的意見間接傳給國王。
(18)近臣盡規:常在左右的臣子,進獻規諫的話。
(19)親戚補察:同族的親屬,彌補並監察國王的過失。
(20)耆、艾修之:國內元老大臣把這些規諫修飭整理。耆,六十歲的人。艾,五十歲的人。
(21)而後王斟酌焉:而後由國王仔細考慮,付之實行。
(22)是以事行而不悖:國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於違背事理。悖,違背。
(23)於是乎出:從這里生產出來。
(24)原:寬闊而平坦的土地。
隰(xí):低下而潮濕的土地。
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
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25) 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由於百姓用口發表意見國家政治的好壞才能從中表現出來。
宣言:發表議論。善敗, 治亂:於是,從這裡面。
(26) 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這兩句是說,凡是老百姓認為好的就做,反之就得加以防備, 這是增多衣食財物 的辦法。所以,用來……的方法。阜,豐富,增多。
(27)成:成熟。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現。胡,怎麼。
(28)其與能幾何:這句是說,這能有多少幫助呢?其,代詞。與,幫助,《戰國策》說:"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29) 流王於彘(zhì):把國王放逐到彘地去。
譯文
周厲王暴虐無道,老百姓都指責他的暴政。召公告訴厲王說:「人民忍受不了這樣的暴政了!」厲王發怒了,找來衛國的巫師,派他監視那些指責朝政的人。根據衛國巫師的報告,厲王就把被告殺掉。老百姓都不敢說話了,在路上遇見,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周厲王高興了,告訴召公說:「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責議論了,人們再也不敢說什麼了。」
召公說:「這是阻塞人們的言論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嚴重。河流壅塞而崩潰泛濫,傷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這樣。因此,治水的人要挖開水道,使它通暢流淌;治民的人也應開導他們,使他們暢所欲言。所以天子處理政事時,讓公卿以至列士進獻諷諭詩,讓盲樂師進獻樂曲;讓史官進獻史籍;讓太師進獻勸諫的箴言;讓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讓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讓各種樂工進諫,讓平民百姓把他們的話傳上來;讓近臣盡力規勸,讓王室成員彌補天子的過失,監察朝政;盲樂師和史官以樂歌、史籍之言教誨天子;讓國內元老將這些意見加以歸納整理,然後,由天子斟酌處理。這樣做事就不致違背情理。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財物用度都從這里出產;又如土地上有高原、窪地、低平之地、水澆之田,衣服、食物也從這里出產。人民用嘴發表意見,政事的好壞就列舉出來了。推行好的防止壞的,就能使財用、衣食增多起來。老百姓內心考慮的事能說出來,在考慮成熟之後自然就表現在言談中,怎麼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還有多少人會關心政事呢?」
周厲王不聽。從此以後,老百姓再也不敢說話了。過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厲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齊桓公求管仲>>
桓公自莒反於齊,使鮑叔為宰,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於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於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於四方,弗若也;執枹鼓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鉤,是以濱於死。」鮑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桓公曰:「若何?」鮑子對曰:「請諸魯。」桓公曰:「施伯,魯君之謀臣也,夫知吾將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鮑子對曰:「使人請諸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於群臣,故請之。』則予我矣。」桓公使請諸魯,如鮑叔之言。
庄公以問施伯,施伯對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國,則必得志於天下。令彼在齊,則必長為魯國憂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對曰:「殺而以其屍授之。」庄公將殺管仲,齊使者請曰:「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於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於是庄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
譯文:
齊桓公從莒國回到齊國(當了國君後),就任命鮑叔牙當太宰,(鮑叔牙)謝絕說:「我,是國君的一個平庸的臣子,您給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凍受餓,就是國君對臣子的恩賜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國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國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點:寬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國家不違背它的准則,我不如他;用忠誠信義結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禮法道德規范成為全國人民的行為准則,我不如他;(兩軍交戰)在營門前擊鼓助威,使人民勇氣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說:「那個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帶鉤,因此(我)差點喪命。」鮑叔牙解釋說:「管夷吾是為他的君主而行動;您如果寬恕他的罪過讓他回到齊國,他也會像這樣的。」齊桓公問:「那怎麼辦?」鮑叔牙回答說:「到魯國去邀請他。」齊桓公說:「施伯,是魯君有智謀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會給我,那可怎麼辦呢?」鮑叔牙說:「派人向魯國請求,就說:『我們國君有個不好的臣子在貴國,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處死,所以請求貴國。』那麼就會給我們了。」齊桓公就派使臣向魯國請求,按著鮑叔牙說的做。
魯庄公向施伯詢問這件事,施伯回答說:「這不是想殺他,是想用他治理國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國家一定能在天下如願以償,讓他在齊國,那必定長期成為魯國的憂患啊。」魯庄公問:「那怎麼辦?」施伯回答說:「殺了管仲然後把屍體交給齊國使臣。」魯庄公准備殺管仲,齊國的使臣(向庄公)請求說:「我們的國君想親眼看著處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殺了示眾,還是沒達到請求的目的呀,我們請求給我們活的。」於是魯庄公吩咐捆綁管仲來交給齊國使臣,齊國使臣領回管仲便離開了魯國。
只能回復10000字哦,下面的打不上了。你自己去網路全科上搜索一下,都在上面呢
網路搜索上不是有個「網路」嘛,你在那上面搜索就好
Ⅲ 誰能幫我翻譯一下這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也,祖正,尚書郎。父曠,淮南太守。元帝之過江也,曠首創其議。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嘗謁周顗,顗察而異之。時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於是始知名。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深為從伯敦、導所器重。時陳留阮裕有重名,為敦主簿。敦嘗謂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當不減阮主簿。」裕亦目羲之與王承、王悅為王氏三少。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於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之序以申其志。
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雲 :「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嘗詣門生家,見棐幾滑凈,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誤颳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羲之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每自稱:「我書比鍾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曾與人書雲:「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後之也。」
時驃騎將軍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述先為會稽,以母喪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弔,遂不重詣。述每聞角聲,謂羲之當候己,輒灑掃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顧,述深以為恨。
Ⅳ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聖人(其實也包括每一個普通的人)自己說的話,自己做的事,實際上全都很容易知,也很容易行,可是天下的人們,卻全都認為,不易知我言,不易言我行。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眾人之言,全都只遵循祖宗傳統;而眾人之行,也全都只遵從君主命令。這樣一來,即等於眾人全都不能認知自身之我,而且眾人也全都不懂得應首先去認知自身之我。結果呢?全天下的人們,真能反身而認知自身之我的人們非常稀少,從而眾人也皆不可能懂得,只有真能首先認知自身之我,並把認知自身之我當作原則去生活的人們,才是真正最明智、最可貴之人。所以真正的聖人,雖外著普通百姓之短褐,卻是身懷明玉之貴人。
解讀老子《道德經》第70章,請中國人認知「我」 黎 鳴(2020,5,29.)
Ⅳ 翻譯這個文言文
Question: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travel from London to Amsterdam?
什麼是從倫敦到阿姆斯特丹的最佳旅行方式?
I am planning to travel from London to Amsterdam. How long does the journey take and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travel?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about the trains or ships to get there? The more information the better.Thanks!
我打算從倫敦旅行到阿姆斯特丹。該旅途需要多少時間?什麼是最好的旅遊方式?你能告訴我能抵達那兒的火車或輪船嗎?信息越多越好。感激不盡!
Best answer: There are four ways to travel.
最好的答案:有四種方式去旅行。
Journey by train is more relaxing by couch, but a lot more expensive. When you go by train, buy your ticket a long time before you travel. It is usually cheaper.
因為有沙發,所以在火車上的旅途比較舒服,但價格卻貴了不少。當你選擇坐火車時,在你旅行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就該買票了。這時候,票的價格通常比較便宜。
You can go by car or by ship across the North Sea.This is the most comfortable way to travel but also the most expensive.Book your ticket before you book your hotel. Remember that parking fee in Amsterdam is very expensive so stay outside the city centre and travel by bus or by train.
你可以乘汽車或船穿過北海。這是最舒適的出行方式,但也是最昂貴的.預訂你的票,然後再預訂你的酒店。請記住,停車費用在阿姆斯特丹是非常昂貴的,因此建議留在市中心外和乘巴士或火車旅行。
The third choice to travel is by coach. This is usually cheapest, but in summer the coaches sometimes get crowded! And it takes you about twelve hours to get there. However, it will not cost as much as going by train.
第三個選擇,乘搭長途汽車。這選擇通常是最便宜的,但在夏天,長途汽車有時會很擁擠!乘搭長途汽車約十二小時能到達目的地。無論如何,它的價格比搭火車的費用便宜。
Finally, you can fly. It is the fastest and the second cheapest, but you may have wait for hours at the airport because of bad weather.
最後,你可以搭飛機。這是最快的、第二便宜的方法,但你因為惡劣的氣候,可能需要在機場等待好幾個小時
Well, I hope this helps! Have a great trip!
好吧,我希望這能幫助到你!祝你有一個愉快的旅行!
到此。翻譯結束。我也希望能夠幫到您。
Ⅵ 求這段話的出處及全文
出自<菜根譚>
譯文:一個內心充滿慾望的人,能使平靜的心湖掀起洶涌波濤,即使住進深山老林也無法平息。
一個內心毫無慾望的人,即使在盛夏酷暑也會感到涼爽,甚至住在鬧市也不會覺得喧囂。
Ⅶ 陋室銘譯文
譯文
山不在於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於深,有了龍就可以成為靈異(的水了)。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簡陋了)。苔蘚痕跡碧綠,長到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里。到這里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樂聲使耳朵擾亂,也沒有官府的公文來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雲的玄亭。孔子說:「(他們雖然都簡陋,但因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有什麼簡陋的呢?」
句句翻譯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山不在於有多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水不在於有多深,有了龍就成為靈異的(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苔痕碧綠,長到階上;
草色青蔥,映入簾里。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往來談笑的有淵博學識的學者,沒有粗俗的人。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嘈雜的樂聲使雙耳受到擾亂,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
孔子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在這里居住,)還有什麼簡陋的呢?」
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注釋
陋室銘
山不在①高,有仙則名②。水不在深,有龍則靈③。斯④是陋室,惟⑤吾德馨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⑦,往來無白丁⑧。可以調素琴⑨,閱金經⑩。無絲竹⑾之亂耳⑿,無案牘⒀之勞形。南陽⒁諸葛廬,西蜀子雲亭⒂。
孔子雲:「何陋之有⒃?」
註解
(1)在:在乎、在於,動詞。
(2)名:這里用為動詞,著名、聞名。
(3)靈:靈異,有靈氣。
(4)斯:這。是:判斷動詞。陋室:陳設簡單而狹小的房屋。
(5)惟:只。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高尚。馨,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這里指住屋的人。
(7)鴻儒:學識淵博的學者,鴻:大。儒:舊指讀書人。
(8)白丁:本指科舉時代沒有功名的人,這里與「鴻儒」對舉,泛指不學無術的平庸小人。通俗講為沒有學問的人。
(9)調(tiáo)素琴:調,原指調弄,這里指彈奏。彈奏閑雅的古琴。素:不加裝飾的。
(10)金經:古代用泥金書寫而成的佛經,一說《金剛經》
(11)絲竹:琴、瑟、蕭、笛等樂器的總稱,「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
(12)亂耳:擾亂耳朵。
(13)案牘(dú):指官府公文。
(14)勞形:使身體勞累。形,形體、身體。勞,使……勞累。
(15)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西。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卧龍崗中隱居躬耕。
(16)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楊子雲的亭子。這兩句是說,諸葛廬和子雲亭都很簡陋,因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出仕前曾隱居南陽郡隆中山中。楊雄,字子雲,西漢時文學家,蜀郡成都人。
(17)何陋之有:有什麼簡陋的呢?之,表賓語提前。全句意為「有何陋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裡,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古今異義:
在:古義(在乎,動詞)今義(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詞)
馨:古義(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今義(芳香)
調:古義(調弄)今義(調動)
形:古義(身體)今義(形狀)
絲竹:古義(琴瑟蕭管之類的管弦樂器)今義(絲綢和竹子)
詞類活用:
有仙則名,名詞作動詞,變得有名。
有龍則靈,形容詞作動詞,變成靈異的水。
苔痕上階綠,上,名詞作動詞,蔓上。綠,名詞作動詞,變綠。
惟吾德馨,馨,名詞活用為動詞,道德美好高尚。
無絲竹之亂耳,亂,形容詞作動詞,使……擾亂。
無案牘之勞形,勞,形容詞作動詞,使……勞累。
一詞多義:
1.之:
①用於主謂之間,不譯:無絲竹之亂耳
②倒裝標志,不譯:何陋之有
2.往來:
①表示交往的人:往來無白丁
②表示來來往往的人:其中往來種作(《桃花源記》)
3.是:
①判斷詞,是:斯是陋室
②這個、那個:當是時(《口技》)
4.名:
①著名:有仙則名
②名詞作動詞,說出: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
文言句式:
倒裝句
何陋之有(應為「有何陋」)
孔子雲:「何陋之有」
(出自《論語·子罕》)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對聯。互文句)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對聯)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倒裝句,應為「台痕綠上階,
草色青入簾」)
文言虛詞
指示代詞(用來指示和區別人或事物的代詞,可代人,代物,代事)
1)近指代詞:是,此,斯,之,可譯為"這個"
"這里"
"這樣".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
疑問代詞
代事物:何
孔子雲:"何陋之有?"
Ⅷ 關於原毀的翻譯和賞析!
翻譯: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嚴格而全面,他要求別人寬而少。嚴格而全面,所以不會怠慢;寬而少,所以人們樂於做好事。聽說古人中有個叫舜的,他的為人,是個仁義的人;尋求舜所以成為舜的道理,對自己要求說:「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這樣,而我卻不能這樣!」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與舜相同的地方。聽說古人中有個叫周公的,他的為人,是個多才多藝的人;尋求周公所以為周公的道理,對自己要求:「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夠這樣,而我卻不能這樣!」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仿效那些象周公的地方。舜,是大聖人,後世沒有人能趕上他的。周公,是大聖人,後世(也)沒有人能趕上他的;這人就說:「不如舜,不如周公,這是我的缺點。」這不就是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全面嗎?他對別人呢,就說:「那個人,能有這些優點,這就夠得上一個善良的人了;能擅長這些事,這就夠得上一個有才藝的人了。」取他的一點,不要求他再有第二點;就他的現在表現看,不追究他的過去,提心吊膽地只怕那個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處。一件好事容易做到,一種技藝容易學會,(但)他對別人,卻說:「能有這些,這就夠了。」(又)說:「能擅長這些,這就夠了。」(這)不就是要求別寬而少嗎?
現在的君子卻不是這樣,他要求別人全面,要求自己卻很少。(對人要求)全面了,所以人們很難做好事;(對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獲就少。自己沒有做好事,(卻)說:「我有這點技能,這也就夠了。」對外欺騙別人,對內欺騙自己的良心,還沒有一點收獲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嗎?他對別人,(就)說:「他雖然才能這樣,(但)他的為人不值得稱贊。他雖然擅長這些,(但)他的本領不值得稱贊。」舉出他的一點(進行批評),不考慮他其餘的十點(怎樣),追究他過去(的錯誤),不考慮他的現在表現,提心吊膽地只怕他人有了名望,這不也是要求別人太全面了嗎?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標准要求自己,卻用聖人那樣高的標准要求別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雖然如此,這樣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懶惰和嫉妒。懶惰的人不能求進步,而嫉妒別人的人害怕別人進步。我曾經試驗過,曾經試著對眾人說:「某某是個好人,某某是個好人。」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個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同他有利害關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這樣,強硬的人一定毫不客氣地說出反對的說,懦弱的人一定會從臉上表露出反對的顏色。又曾經對眾人說:「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和他有利害關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這樣,強硬的人一定會高興地說出表示贊成的話,懦弱的人一定會從臉上表露出高興的顏色。所以,事情辦好了,誹謗也就跟著來了,聲望提高了,誣蔑也隨著來了。唉!讀書人處在這個世上,希望名譽昭著,道德暢行,真難了。
身居高位而將要有作為的人,如果得到我所說的這些道理而牢記住它,那他的國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Ⅸ 古文翻譯
夏後伯啟、有扈是古代的人名。淺:狹、窄小。
原文:
《夏後伯啟與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
夏後伯啟與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啟曰:「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鍾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翻譯:
夏後伯啟和有扈在甘澤大戰兒沒有取得勝利。大臣們要求再戰,夏後伯啟說:「不可以,我的領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卻作戰不能取得勝利,這是(因為)我德行淺薄,教化不好(的緣故)。」於是坐卧時不用多重席子,吃飯時不吃幾種菜餚,不彈琴瑟,不設鍾鼓之娛,親近親屬,敬愛長輩,尊敬賢人,任用能人。滿一年有扈氏就歸順了。
所以想要戰勝別人,就一定要先戰勝自己。想要評定別人,一定要先評定自己。想要了解別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希望能幫到你,再見!
(我是在:中華軍事網站 找到的,不是我的知識體現,但希望能幫到你一些。)
Ⅹ 求高手幫忙翻譯一段文言文
說到了那個人走後,桃花源裡面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一直等到很多年以後的唐朝;這時已經到了唐朝晚期。真可以說得上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正好是春天,一個姓騰的人自稱是那個人的後人,邀請朋友一起春遊。在機緣巧合之下,居然又一次和朋友誤打誤撞進入了此時的桃花源。這個人,〈騰氏〉先是很驚訝,接著又很歡喜地說:「先人們苦苦尋覓而沒有找到,我們卻找到了這個地方,這是我們的運氣啊!」於是進去,但並不像先前傳聞中描述的那樣。雖然也有落花,卻不是前人們描繪的景象。桃花沒有前人說的鮮艷美麗,落花雖然遍地都是,卻凋零`枯萎,毫無生氣。「能勾人魂魄!即使化作了春天的泥土,也能滋潤紅花?〈看來〉並不是這樣的。接著往前走,卻已經是物事人非。為什麼?唐朝在昌盛的時期。繁盛的國風還是影響了這個地方。〈那時〉雖然國家被滅,但是盛唐流傳下來的風氣依然存在。〈而現在〉這里雖然人傑地靈,卻沒有詩歌書禮儀樂理的教導,〈使〉後人受到約束和桎梏。姓騰的人感嘆了一番滄海桑田`變幻弄人之後就和朋友一起回去了,從此以後,桃花樣的傳說便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