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南梁測立法

南梁測立法

發布時間: 2021-12-19 12:46:37

『壹』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禮與法的融合及進一步發展

整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社會大動盪時期,政權由士族集團控制,在立法上標榜儒家思想,維護士族集團的等級特權,儒家禮教與封建法律進一步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統治者都曾進行過大規模法典的編纂,但在很大程度上僅僅作為正統的標志。這一時期的法律形式逐漸趨於完備,在律、令之外,又有科、比、格、式等形式。律學進一步發展。
一、立法指導思想
(一)厲行「法治」、「一賞」、「一刑」
我國古代「刑罰世輕世重」的傳統法制思想在三國時期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三國乘漢末之弊,戰亂不止,統治者亟需以刑法安定社會秩序,樹立自己的權威。因此,三國統治者在肯定禮治對法制具有指導作用的同時,格外強調法律在治理亂世,撥亂反正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曹操認為,治理太平盛世,統治者應致力於禮樂教化,以淳樸風俗;而治理亂世,統治者應首先樹立法律的權威,以安定社會。這就是:「治定之化,以禮為首;拔亂之政,以刑為先」。曹操不但積極提倡,而且認真身體力行,其「割發代首」實踐了其人人守法、違法必罰的主張。蜀國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推行者諸葛亮,也認為治理國家應當禮法並用、德威並用,主張審時立法、厲行法治。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並且一再規勸蜀後主不別親疏、不分貴賤,依法獎勵和處罰。統治者的這些行為都明確地體現了法家的「一刑」、「一賞」的主張。東吳君主孫權也是一個重刑主義者。漢代早已廢除的族誅之刑在東吳屢見不鮮。孫權為重刑辯護說:「但不得已而為之耳」。三國時期的統治者大都建立了完備的法律制度,主張執法從嚴,依法行賞罰,使老百姓相信令必行,禁必止。
(二)立法和司法應「理直」、文約例直、寬嚴適中、輕重得當、罪刑相符
建立晉朝的司馬氏集團,系東漢末年發展起來的世家大族,他們以精通儒學而在社會中佔有特殊地位。掌握最高政治權力後,司馬氏集團格外注意以法律反映、確立和保護士族的特殊利益。因此,「貴賤有等,長幼有序」的儒家禮治思想成為晉代法制的指導思想。漢代所開啟的禮律融合的事業在晉朝有了長足的發展。
晉代統治者認為「禮治」是法制的靈魂。張斐認為法制必須「理直刑正」。所謂「理直」,即法律必須明確體現儒家的綱常明教,以儒家所提倡的精神和原則立法和司法。張斐在總結晉律體例時,認為晉律體現了「王政布於上,諸侯奉於下,禮樂撫於中」的原則。所謂「王政布於上」,即君主有最高的立法權,在立法上應處居高臨下之勢;「諸侯奉於下」,即諸侯貴族必須遵守君主之法而統治百姓;「禮樂撫其中」,即所有的立法和執法都必須體現禮樂的精神,以禮為指導原則。晉代統治者認為立法與執法社會效果的優劣,完全系於「禮」。禮是律產生與執行的依據。統治者認為,斷獄不能呆板地遵用教條,而應該用禮的原則去裁判是與非,罪與非罪。所謂「刑正」,即立法和適用法律應該做到寬嚴適中、輕重得當、罪刑相符,應當明確界定和規定各種犯罪的概念。其時,得到官方承認的律學家杜預認為,立法時應當做到「文約例直、聽省禁簡」,即法律條文簡約、法例明白易懂,這樣老百姓就知道怎樣守法而不觸犯刑律。
晉代統治者在立法實踐中「納禮入律」,使禮律合一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晉朝統治者將維護士族禮儀的禮大量入於律中,使禮直接成為法律條款,「禮律合一」不再是一種主張而是一種現實。西晉制定的《泰始律》,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
(三)積極變法、重視法制、引禮入刑
南朝統治者的法制指導思想多因襲魏晉時期的主張,因而沒有什麼建樹。北朝統治者系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對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充滿了興趣。他們非常喜歡漢文化,在法制方面多有建樹。同時他們本身開放和豁達的民族文化特點,也為漢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所以,南北朝時期「中原律學,衰於南而盛於北」。
北朝統治者建立政權後,積極進行變法,虛心採用和學習漢民族創立的先進的封建經濟體制、政治法律制度和以儒家禮制為主體的漢族傳統文化,非常重視禮對其政權法制建設的指導作用,注重禮與刑的統一。北魏孝文帝提出恤刑、慎刑等法制主張並積極實踐。如其時,統治者認為在執行刑罰時,犯人裸體受刑,有傷風化,違背禮儀,因而下令更改此制。另外根據禮治「惡惡止其身」的原則,統治者修改了一人犯罪,滿門抄斬的「門房之誅」。只要不是謀反罪,由一人承當。北齊統治者設置「重罪十條」對違背禮制的行為進行重罰。
二、法律形式和立法概況
這一時期的法律形式和立法概況上承秦漢,下啟隋唐。基本的法律形式仍然是作為成文法典的律,但同時也創立了一些新的法律形式,如格、式等,令的含義也逐漸發生了改變。為隋唐時期封建法制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律的演變與發展
作為法律的基本表現形式,律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體例不斷完善,內容逐漸豐富和充實,概念和術語逐漸科學。三國初期,大都沿用漢律。公元229年,曹魏政權制定了《新律》。267年,西晉制定和頒布了《泰始律》。南朝也進行了許多立法活動,如南朝梁制定了《梁律》,陳朝制定了《陳律》。但其立法成就並沒有超過晉律,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晉律的完全繼承。北朝在律方面的立法成就比較多。北魏制定了《北魏律》,北齊制定了《北齊律》、北周制定了《大律》等。其中以《北齊律》最為著名,立法成就最高。現以曹魏、西晉、北齊和北魏的律典為例介紹律的發展成就。
1.《新律》的制定及其特點
魏明帝即位後,令陳群、劉劭等在吸收漢代法制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制定《新律》,共18篇。《新律》早已失傳。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可以看出其內容較為豐富,體例較為科學,結構更加嚴密。與漢律相比,具有如下特點。首先,正式將律作為定型化的法典,一經制定即不再有單行法規編入。這開啟了後代法典的基本形式。其次,增加了篇目,由漢律九篇增加為18篇,彌補了以往法典「篇少則文荒,文荒則事寡,事寡則罪漏」的缺陷。再次,規范了律典的編纂體例。將《九章律》中的《具律》改為《刑名》,列於律首,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使法典的體例更加合理和科學。再次,改革了刑罰,使刑罰制度進一步規范化和文明化。魏律取消了漢律中的宮刑,減輕了對某些罪的處罰,將刑制定為死刑、髡刑、完刑、作刑、贖刑、罰金和雜抵等七種,為奴隸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的過渡創造了條件,推進了刑法文明的發展。第四,《新律》將刑名與刑期聯系在一起,使法律更加直觀。此外,「八議」入律,使禮律進一步融合,開辟了禮律融合的新途徑。
2.《泰始律》的制定及其特點
《泰始律》是司馬昭命賈充、羊祜、杜預等十四人參考漢魏之律典而制定的,共20篇,620條。泰始三年(268年)完成,次年頒布實施。 與漢、魏律相比,《晉律》在許多方面具有較大的發展和自己的特色。
首先,法律概念更加規范、准確。由於律學的發達,晉代統治者對法律之「理」的研究格外深入,他們首次區分了律與令的性質,將律確定為定罪量刑的法典,將令確定為規定國家各項制度的法典。《泰始律》頒布後,張斐和杜預為之作注,經朝廷批准,頒行天下,與《泰始律》一樣具有法律效力,稱為《張杜律》。張斐不僅對法律的字義進行了詳細的解釋,而且對晉律中一些相似而又容易混淆的罪名作了區分。
其次,體例設置更加合理。《泰始律》將《新律》的《刑名》篇分為《刑名》與《法例》兩篇,置於律首,完善了我國古代刑法總則,有利於人們正確理解法律的含義和律典中的其他各篇。
再次,禮律進一步融合。納禮入律,禮律並重。如為了維護士族的利益,晉代統治者將禮入於律中,設立了「雜抵罪」,確立了 「准五服以治罪」的原則,強調父在子不得分家異財,允許被殺者之功親為之復仇;晉代甚至直接把儒家禮教的精神和原則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
第四,在省減的條文中,主要減少的是重罪的條文。如縮小了婦女緣坐的范圍,廢除了「捕亡沒為官奴婢之制」等規定。
3. 《北魏律》的制定及其特點
北魏為鮮卑拓拔貴族所建立的王朝,是北朝的第一個王朝。統治者進入中原之前,既無文字,也無法律。進入中原之後,積極變法改革,學習漢民族法制建設經驗。北魏孝文帝親自主持修律,在參酌漢、曹魏、晉和南朝律令的基礎上於太和十九年(495年)撰成《北魏律》20篇。北魏律綜合吸收各地的儒學文化和西晉以來律學的重要成就,在禮律融合方面頗有創新,具有較高的立法成就。如,北魏法律創制了存留養親之法,即對於犯有死罪之人,如果家中父母、祖父母年老而又沒有成人的孫子,旁邊也沒有近親屬來撫養老人,法律規定罪犯可以減輕處罰,留在家中撫養老人。存留養親之法一直適用至清末。
4. 《北齊律》的制定及其特點
北齊取代東魏後,便著手制定律令,由高頴等人編纂,經過十四年的努力,武成帝河清三年(564年)終於製成《北齊律》,共12篇,949條。與晉律相比具有如下特點。首先,精簡律文,將律典從《泰始律》的20篇減為12篇。其12篇的篇目是:名例、禁衛、戶婚、擅興、違制、詐偽、斗訟、賊盜、捕斷、毀損、廄牧、雜律。其次,確立了「重罪十條」,這是後世「十惡」的前身。再次,確立了死、流、徒、杖、鞭五刑,為隋唐笞、杖、徒、流、死封建五刑體系奠定了基礎。總之,它是一部上承漢、魏律之精神,下開隋、唐律之先河的法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令的發展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法律形式方面變化最大的是「令」。這一時期「令」不再與皇帝的詔令發生直接關系,成為定型化的、與律對稱的國家法典。令逐漸演變為積極性的、正面性的法律規范,用於規定國家政治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的制度。
曹魏時期已經開始制訂定型化的令。史籍記載,曹魏制定有《郡令》、《尚書官令》、《軍中令》、《郵驛》等法律,總篇目達到了一百八十多篇。
西晉立法的原則是將一些「太平當除」的臨時性法規,以及「施行制度、以此設教」的積極性、正面性的法規編入令典。268年,與《泰始律》同時頒布的還有《晉令》40卷,2306條,分為32篇。篇目為戶、學、貢士、官品、吏員、服制、祠、戶調、佃、復除、關市、捕亡、獄官、鞭杖、醫葯疾病、喪葬、雜、門下散騎中書、尚書、三台秘書、王公候、軍吏員、選將、選吏、選雜士、宮衛、贖、軍戰、軍水戰、軍法、雜法等。其體例顯然是按照官府行政事項以及職官機構兩個方面來編制的。
南朝時期的南梁也進行了大規模的令典的編撰。503年,與《梁律》同時公布的還有《梁令》,共有30卷,28篇。其篇目為戶、學、貢士贈官、官品、吏員、服制、祠、戶調、公田公用儀迎、醫葯疾病、復除、關市、劫賊水火、捕亡、獄官、鞭杖、喪葬、雜、宮衛、門下散騎中書、尚書、三台秘書、王公候、選吏、選將、選雜士、軍吏、軍賞等。南陳編有《陳令》,也是30卷。
自西晉以後,律令並列已成為習慣。北魏時期曾多次立法,律令常常沒有同時制定。因此,遭到許多人的批評。大臣孫紹說,如果只有律而沒有令,大臣就不知道按照什麼來行事。可見令已經成為政府機構必備的制度性的法律規范。
北魏也制定有令典。據《太平御覽》記載,其令典有《太和職員令》21卷。北齊在564年制定了篇幅達40卷之多的令典,其編制方法與晉以來的慣例不同,完全按照朝廷的尚書24曹機構名稱來進行編制。篇目為:吏部、考功、主爵、殿中、儀曹、三公、駕部、主客、虞曹、屯田、起部、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都兵、二千石、比部、水部、膳部、度支、倉部、左戶、右戶等。北周也制定了自己的令典。
(三)科和格的變化
科是三國初期重要的法律形式之一,是漢魏之際起支配作用的具有獨立地位的臨時性法規,後來發展成為三國的基本法典。它給予當時的政權建設以直接的重大的推動和促進,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魏、蜀、吳三國建立之初,都承襲漢制,沿用漢代法律。但漢律經過四百多年的實施,到漢魏之際,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因此,三國各政權往往採用「科」的形式。曹操比較重視法制建設,在吸收借鑒漢律的基礎上,制定了「新科」和「甲子科」,使科成為曹魏政權初期的一種臨時的主要的法律形式。蜀國在劉備定都成都以後,也由諸葛亮、伊籍等人制定了《蜀科》。晉朝在立法時取消了「科」這種法律形式,但是南朝時期又恢復。南朝梁有《梁科》30卷,陳朝有《陳科》30卷。東魏政權編纂了《麟趾格》,頒行天下,首創了「格」,並作為其主要的法律形式。
(四)故事和式
故事,即司法判案的成例。作為一種法律形式,開始於東漢初期,但是其時還沒有編撰系統的法典。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故事開始成為一種重要的法律形式,並且出現了成文法典。晉朝在頒布律、令的同時,還頒布了《故事》30卷,將律令以外的皇帝詔旨之類的法律文件匯編在一起,作為國家各級政府機關的規章和辦事細則。南朝將「故事」改為「科」。另一種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展的法律形式是「式」。「式」是這一時期有關政府具體辦事細則的法律規范。據記載,晉代有「戶調之式」。西魏在大統十年(544)頒布了《大統式》5卷,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以「式」為主要法律形式的法典。所以,這一時期「式」的內容還不太確定。但是毫無疑問,「式」已經是一種重要的法律形式之一。

『貳』 簡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法典的特點

一、刑事方面
1 、「 八議 」 、 「 官當 」 入律與 「 准五服以制罪 」 (1) 「 八議 」 入律
(2) 「 官當 」 入律
「 官當 」 即官員若犯徒罪,允許其依法以官品與爵位抵罪,又稱 「 以官當徒 」 ,源於《晉律 》中的 「 雜抵罪 」 。官當制確立於南陳,為官吏享有特權提供了法律依據。(3) 「 准五服以制罪 」
晉制《晉律》時,第一次將禮中的 「 服制 」 列入律典中,作為定罪量刑的原則。 「 五服 」 , 即以喪服為標志表示親屬間血緣親疏及尊卑,共分五等,故稱 「 五服 」 。
二、其他方面
維護士族統治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治法律的中心任務,上述刑法方面已有突出反映。其 他方面也大致如此。
1、在官吏選任上實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
2、清議禁錮之科的設立
這是庶族與士族斗爭的產物。清議,即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依據,臧否人物。為官者一旦觸 犯清議,便會丟官免職,被禁錮鄉里,不許再入仕。
清議禁錮之科的設置從政治上來說是為了適應庶族遏制士族而設,但客觀上也起到了維護 封 建家族關系,維護封建倫理道德的作用。 3、在婚姻上強調士庶有別,良賤不婚
士庶有別,良賤不婚,意在維護士族的特殊社會地位,鞏固封建等級制度。 4、關於土地立法 ①曹魏屯田制
東漢末,為解決軍糧及財政問題,曹操於建安元年采棗祗、韓浩建議,在許昌組織屯田。 屯田區一般在肥沃或重要處所設置。屯田客一般不負擔其他徭役,生活有一定保障,講究精 耕細作,有利於提高農業產量。屯田法的施行使曹魏經濟實力大增,得以統一北方。 ②西晉占田制 5、行政機構的演變和特點 ①中樞機構的演變
三省制度的逐漸形成,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樞機構的重要演變,為隋唐所本。
三、司法制度
1、司法機構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司法機構基本沿用漢制。中央最高審判機關仍為廷尉。北周稱秋官大 司寇,北齊時將廷尉之名改為大理寺,擴大了機構的編制。曹魏時,根據衛覬的建議,在中 央司法機構中設律博士,職責是教授法律,培養司法官吏,體現了統治者對法律的重視。 地方上,地方司法機構仍與行政合一。 2、訴訟制度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的訴訟制度亦基本沿用漢制,其中較為引人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建立了 「 登聞鼓 」 直訴制度。登聞鼓設於朝堂之外,有冤情者可以擊鼓直接向皇帝或中央司法長官訴 冤。這種制度經過改革,一直沿用至清朝。 3、審判制度
為了加強皇帝的司法權,皇帝頻繁直接參與司法審判。最高審判權牢牢掌握
於皇帝手中。為 了體現恤刑及加強皇帝對司法審判的控制,確立了 「 死刑復奏制 」 。即死刑須經皇帝批准, 才能付諸執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刑訊嚴酷野蠻。對一些囚犯採取嚴刑逼供的方法進行審訊, 反映出此時封建司法的黑暗
望採納 謝謝

『叄』 訴訟制度的主要變化是什麼

魏晉南北朝時期,司法狀況十分紊亂而且殘暴,為了緩解社會上冤獄泛濫的嚴重狀況,避免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統治者總結了以往的立法經驗,在訴訟制度方面建立了一些新制度。

一方面繼承了秦漢以來的「乞鞠」制度、允許有冤枉者上訴。與此同時,建立了「登聞鼓」直訴制度。所謂直訴,就是冤枉無告者不服終審判決,可以不按訴訟審級直接向皇帝或欽差大臣訴冤。據史書記載,西晉武帝時曾仿效古制,在朝堂外設置「登聞鼓」,臣民有冤可以擊鼓嗚冤,有司聞聲錄狀上奏皇帝,北魏、南梁等朝都有擊「登聞鼓」申冤的記載。此制自晉建立後,各封建王朝歷代相承。

另一方面,自南朝宋開始,實行重大案件由郡直至廷尉逐級上報審核的制度,要求官府對疑難冤獄主動復審。

『肆』 《晉律》里包含了什麼

皇室貴族官僚特權的「八議」條款,這一項規定表明了封建等級原則的進一步法典化?

在刑罰制度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法定刑有死刑?髡刑?完刑?作刑?贖刑?罰金?雜抵罪,並減輕某些刑罰,如廢除投書棄市,限制從坐的范圍,禁止誣告和私自復仇等?

西晉立法主要是制訂了《晉律》?《晉律》以寬簡著稱,是我國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入簡的里程碑?《晉律》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唯一通行於全國的法律,並被東晉和南朝的劉宋?南齊?南梁?南陳等所沿用,是使用時間最長久的一部法典?

《晉律》是晉武帝司馬炎在267年完成並於次年頒布實施的,但在他的父親司馬昭輔佐魏政期間就開始了?當時司馬昭命羊祜?杜預等人參考漢律?魏律開始編纂,到司馬炎建立西晉後不久完成?

《晉律》因頒行於泰始年間,故又稱《泰始律》?張斐?杜預為《晉律》作註解,經晉武帝批准詔頒天下,注與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此該律又名《張杜律》?

《晉律》篇目從18至20篇,體例的設置?條文的安排更為合理,用詞也更確切?《晉律》將《魏律》的《刑名》篇分成了《刑名》和《法例》,放在首要位置,完善了《魏律》的刑法總則部分?

《晉律》適應了士族地主和官僚地主的需要,規定了一系列保護他們特權的法律,如專門規定「雜抵罪」的刑罰,即以奪爵?除名?免官來抵罪?

《晉律》第一次將「五服制」引入法典之中,作為判斷是否構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輕重的標准,這就是「准五服以制罪」原則?它不僅適用於親屬間相互侵犯?傷害的情形,也用於確定贍養?繼承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五服」制度是我國禮治中為死去的親屬服喪的制度?它規定,血緣關系親疏不同的親屬間,服喪的服制不同,據此把親屬分為五等,由親至疏依次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伍』 一代霸主陳霸先,到底是如何在注重門第的南樑上位的呢

陳霸先,故鄉在浙江,從小家裡條件很貧窮,很早便懂事了,做什麼事情都特別的努力,從小開始就熟讀了兵法方面的書籍,對兵法也是特別感興趣,之後他就慢慢的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開了,最後的結局竟然都努力到了皇帝這個位置,這是多麼努力,多麼有能力的人才能做到的呢。




不過呢由於陳霸先殺了王僧,王僧的兒子欲為他報仇,陳霸先死後的陵墓被燒毀了。這樣看來他雖然生前風光,但死後卻沒得到安寧,還是挺可惜的。

『陸』 誰能幫我寫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法律的特點)的文章。2000字!謝謝了

【基本內容】:

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分裂時期,也是各少數民族文明與漢文明交融的重要時期。政治上的士族統治,使儒家經學成為這時期的主要文化特徵,在法律制定上也深受這總體歷史背景的影響。

二、三國時期的立法指導思想以重刑罰、重治理為特點,形成了「撥亂之政,以刑為先」的風格。

三、兩晉時期的法律指導思想就是要使儒家的禮治原則和內容融入到法律中來,即「納禮入律」。

四、南北朝時期,在法律活動中,「北重於南」,北朝繼承和發展了前代在法律科學中的成果,使儒家的禮進一步入律,最終以《北齊律》為代表,成為這時期法律思想的集中體現。

【概念辨析】:

什麼是「納禮入律」?

「納禮入律」是要將「貴賤有等,長幼有序」的儒家「禮治」思想和原則在法律中加以體現,這是兩晉時期的重要法律指導思想。具體來說,兩晉時期的統治者認為:首先,「禮治」是法律制度的靈魂,立法、執法都必須體現禮、樂的精神,以禮為指導原則;其次,立法與執法的社會效果的優劣完全與禮相關。只有正確理解了律之「理」,法才能正確實施,而律之「理」就是「貴賤有等,長幼有序」的禮。禮是律產生和執行的依據。第三,兩晉立法以「八議」入律,官當入律等方式將禮的等級原則和以「准五服以之罪」的方式將禮的親親原則直接變為律的條款,使禮律結合不再僅僅是一種主張或局部的實現。這些立法措施使《晉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使其在中國法制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第二節 立法概況

【基本內容】:

一、三國時期,魏、蜀、吳都有立法活動,但以魏的《新律》對後世影響最大。它以士八編的體例使律典更能完整的發揮治理國家、社會的功能。同時,《刑名》具首,反映出法典編纂的進一步科學。在刑罰上,肉刑的進一步廢除及刑罰殘酷程度的減輕,標志著新五刑制度的成型。「八議」入律則體現了儒家等級思想在法律制定中的表現。

二、兩晉時期的立法有《晉令》、《晉故事》和《晉律》,以後者最為重要。《晉律》的制定反映出這時期在立法上,法律概念進一步規范、准確;體例編制進一步科學;以五服制罪為標志,禮律的結合進一步完善。

三、南北朝時期的立法以北朝最為重要。它的主要立法為《北魏律》、《北齊律》。《北齊律》的內容反映出中國法律儒家化的完成。

四、這時期的立法成就表現在:法律形式日趨完備;篇章體例的設置日趨科學;刑罰制度日趨規范;法律概念日趨准確;禮律日趨融合。

選取一下~

『柒』 南梁開國帝王蕭衍,為什麼放著好好的皇上不做,多次選擇出家為僧

因為他受了刺激了。梁武帝蕭衍是名門望族出身,其家族和南齊皇族關系其實很密切。他少時便極為聰慧,為人勤奮好學、博學多識且膽大。

但是蕭衍並沒有冷落這個兒子,反而很喜歡他。後來蕭綜的母親因為自己不受寵而懷恨在心,就將這件事告訴了蕭綜。蕭綜就趁機跑去了北魏,並給自己改名且表示要為東昏侯服喪三年。這兩件事給了蕭衍沉重的打擊,所以後期他也無心政事,沉迷佛法,跑去做和尚了。

『捌』 魏明帝即位除制定《新律》外,還制定有( )

魏明帝即位除制定《新律》外,還制定有(A、B、C、D)
魏明帝即位除制定《新律》外,還制定有(A、B、C、D)
魏:立法比蜀、吳有卓著的成就。魏明帝命陳群、劉劭等,在漢《九章律》的基礎上,制新律十八篇。另還制定《州郡令》、《尚書官令》、《軍中令》、《郵傳令》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刑訊野蠻而殘酷,對囚犯刑訊的方法較典型的有(A、C)
測罰是南梁時發明,測立是陳武帝發明,醢脯、炮烙是商朝發明

10. 下列屬於漢朝實行國家專賣的物資有(A、B、C )
鹽鐵酒官營,其他兩項沒有記載

『玖』 我國歷代兼監察立法有哪些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為監察政府官員,維護統治秩序,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而設立的制度。監督法律、法令的實施,維護國家法律、法令的統一,參與並監督中央和地方司法機關對重大案件的審理活動,是中國古代監察機構及監官的主要職責。

沿革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起源甚早。戰國時,職掌文獻史籍的御史就已有明顯的監察職能。秦代開始形成制度,之後便成為歷代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經過長期的發展,這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備。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建立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並創建了監察制度。

中央設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貳丞相,御史府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書和監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駐郡縣,稱「監御史」,負責監察郡內各項工作。

(9)南梁測立法擴展閱讀:

應用:

中國法學會研究部副主任彭伶對這種填補理論空白的嘗試給予了肯定。她說,「監察法學研究會是新成立的研究會,學科新、人員新、制度新,這是挑戰,也是優勢。一張白紙最好畫出美麗的圖畫」。

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卞建林認為,浙江學者在開展監察法學研究方面擁有一定的優勢。浙江省作為監察體制改革試點省市之一,先行先試,勇於創新,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為全面推進監察體制改革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也為監察法學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實踐基礎。

會議主辦方不僅對「監察法學」的學科發展前景充滿信心,還對《監察法學》課程進入大學課堂持樂觀態度。據封利強介紹,在他任職的浙江工商大學,《監察法學》已經被作為選修課列入法學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

監察法學研究會未來還將積極推動高等院校法學專業培養方案的完善,力爭將《監察法學》增列為高等院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

『拾』 宋朝的時代特徵

1、宋朝文化 · 中國古代文明的巔峰

宋代學校教育異常發達,京師設有國子學,太學等等,另外有專業性很強的武學、律學、算學、畫學、書學、醫學。宋仁宗以後,鼓勵各州縣興辦學校,至宋徽宗時期,全國由官府負擔食宿的州縣學生人數達到十五、六萬人,這種情況在當時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除了官辦學校而外,私人講學授徒亦蔚然成風,其中以書院的興盛最為引人注目,聞名全國的有所謂四大書院,即石鼓、嶽麓、白鹿洞、應天書院。

據史書記載,至南宋時期,很多州都建有書院,如紹興、徽州、蘇州、桂州、合州, 等等。教育的普及既是宋代文化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宋代文化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宋代文化成果不勝枚舉,其中有兩項重要成就有必要單獨提一下:其一,宋代的繪畫藝術。趙佶雖然做皇帝不行,但他對中國繪畫藝術的巨大貢獻卻不可否認。首先,他是一位天賦極深的繪畫愛好者,又是造詣很深的畫家。其次,他又是宋代繪畫領域的組織者和主要資助者。

由於這一淵源,在宋代宮庭之內,集中了一大批傑出的畫家。黃筌的花卉,李公麟的人物,米芾及子友仁的山水,徽宗本人的花鳥,皆卓絕於世。即使以現在的眼光審視他們的藝術水平,也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其二,宋代還有一最輝煌的美術工藝,為歷朝所不及者,就是磁器。功底深厚的宋代文化,統治者的自身的文化素養及價值取向,使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藝術更是空前絕後的。以宋官窯代表典型的供御用瓷,其釉色平淡含蓄,素雅之中表現著內心的意蘊。

從美學角度,它的藝術格調是高雅的,特別受到西方人的傾賴。細密的冰片,隱約間閃爍著鑽石的光芒,彷彿是宋代藝人無意間冰鎬敲擊的嚴冰穿過時空來到了我們面前、溫潤而細膩。後世把宋代五大明窯稱為「千古絕唱」。

2、宋朝科技 · 自然科學的黃金年代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說過,宋代是中國自然科學的黃金時代。宋代科學技術無疑居於當時世界的最前列。兩宋時代在科學技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之大、之高,在中國歷史上是罕有的。震驚世界的三大發明——火葯、活字印刷和指南針,就誕生於這一時期。

這三大發明改變了整個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除此之外,宋朝科技在許多方面也取得了成功,興修水利,實施水稻的雙季栽植;茶葉種植面積擴大;棉花成為普及性農作物;算盤開始應用,從此成為東亞商人的主要計算工具......

在天文領域,宋代也取得了輝煌成就。北宋中期,楊忠輔制定《統天歷》,以365.2425日為一年,這個數字與西方1582年頒布公歷時的數據完全相同,比現代天文學所測數值只差26秒。由此可見,宋代天文學發展水平之高。

在生物學和醫學領域,宋代也是成就卓著。在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背景下,宋朝政府十分重視與廣大民眾衛生健康息息相關的醫學事業,不僅政府出面編輯刻印了很多醫學典籍,而且要求各州縣加以推廣應用。

其中《太平聖惠方》100卷,收錄中葯處方16834個,《聖濟錄》200卷,是醫學上的一部網路全書,收集了診斷、處方、審脈、用葯、針灸等各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成果。《政和本草》共介紹各種葯材1558種,其中新增加628種新葯,可以說是一部完備的葯物學著作。

南宋時期的宋慈收錄並總結了前人的法醫知識,創作出《洗冤集錄》一書,其中涉及驗傷、驗屍、血型鑒定、死傷鑒別、檢骨等多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同時對毒葯和醫治服毒的方法也進行了總結,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醫學著作。

上述僅僅是介紹了宋代醫學領域很小部分的成就而已,於此亦可以看出兩宋時期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之一斑了。

(10)南梁測立法擴展閱讀

外交

宋朝外敵頻繁,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針對不同的外交對象,給予不同的館待禮遇,並使之專門化。北方的遼金兩朝都對宋朝構成巨大威脅,其外交事務主要由樞密院的禮院負責,包括文書往來、使節派遣和一切接待事宜等。

元豐年間,樞密院改置北面房,掌北界國信,南宋沿襲之。此外,宋朝專門設置主管往來國信所,作為負責與遼、金交往的具體事務機構。而西夏、高麗、越南(宋朝先稱之為「交趾」,後改稱「安南」。

宋時越南歷經丁、前黎、李、陳等王朝統治)等國,由於宋朝視他們為藩屬國,所以發出的外交文書和禮物等皆稱「制詔」或「賜」,對其國家的外交承認被稱為「冊封」。

宋朝在京城設置許多外交接待館驛,作為國家接待各國使節的地方。遼在都亭驛,西夏在都亭西驛,高麗在梁門外安州巷同文館,回鶻、於闐在禮賓院,三佛齊、真臘、大理、大食等國家在瞻雲館或懷遠驛。

熱點內容
民法總則34條見義勇為 發布:2025-05-11 12:43:33 瀏覽:828
死後司法 發布:2025-05-11 12:33:20 瀏覽:755
合同法沒有簽訂日期 發布:2025-05-11 12:26:13 瀏覽:137
經濟法消費者虛假宣傳欺詐消費者論文 發布:2025-05-11 12:25:57 瀏覽:296
遵義市法院在哪 發布:2025-05-11 12:20:59 瀏覽:58
民法意義上的人 發布:2025-05-11 12:20:58 瀏覽:838
民法典的小知識 發布:2025-05-11 12:10:02 瀏覽:36
靈活工作制勞動法 發布:2025-05-11 11:47:09 瀏覽:833
中國語法學 發布:2025-05-11 11:43:37 瀏覽:982
安全生產法及相關法律知識第三章 發布:2025-05-11 11:43:36 瀏覽: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