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夫道德發展六階段
1. 我們應該向雷夫學習什麼之四
——讀《56號教室的奇跡》 第56號教室是全美最佳教師、美國「總統國家藝術獎」雷夫老師的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一直以來,人們以為中美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都和我們不一樣,所以中美教育的差異會很巨大。但當你讀這本書時,你會發現雷夫老師在校園所遇的種種現象和困惑,和我們所遇的差不多。這本書有太多與中國相似的東西了,所以《第56號教室》不是一本美國人寫美國教育的書,而是一本傑出教師所寫正確教育的書。我們可以從雷夫身上可以學到的諸如教育的精神與信任,教育的情懷與使命。 一、教師用信任鑄造美的心靈 不管是在中國,還是美國,都會有讓人頭痛的學生。盡管你拿出真心、誠意會會對待他們,但他們也總會做出一些讓你痛苦、心碎、失望的事。正如雷夫在《56號教室》所寫的那樣:「他們滿臉笑容地坐在我的教室里,參加了課外活動,也演出了沙翁名劇。我帶著他們到華盛頓特區、總統山、黃石公司旅行;我的相冊滿是兩個男孩微笑、大笑、歡度美好時光的回憶。畢業時他們寫給我的感謝信還在手邊,兩人都承諾未來將秉持兩倍的和善與勤奮。沒想到,他倆在某日下午居然帶著煙幕彈回母校,恣意毀壞公物,教師的車輛也一同遭殃。而且我的車就是他們第一個下手的對象」。 面對這樣的孩子,雷夫一連幾個星期都睡不好,他不斷地反問自己,這兩個孩子為什麼會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變成這樣子?最後他理解了,因為這就是孩子。「這就是我的工作。我們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並且盡力而為。正因為孩子無法無天,所以我們更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讓無可救葯的行為迫使我們降低標准」。為此,他應用了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六階段」的原理,用信任引導孩子人格成長。 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 這個階段的思維是以恐懼為基礎,處在這一階段的孩子並不在內心裡服從,所以服從僅僅是表象。這種做法的結果就是孩子們只知道「要害怕家長的憤怒和權力」。而我們要孩子們有良好行為表現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相信怎樣做是對的,不是因為害怕懲罰才去做的。雷夫嘗試在上課的第一天就開始和孩子們建立夥伴關系。他先請孩子們信任他,同時承諾對他們的信任,接著要他們把第一階段的思維拋在腦後。這種親子的相互信任,給孩子的成長奠定了基礎,孩子都把恐懼拋至腦外。 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 一些處於第二階段的孩子,內心渴望受到獎勵,但內心其實也並不服從。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告訴我們:孩子們因為良好行為而得到獎賞後,會提高重復我們所認可的行為。獎賞的確是良好行為的有力誘因。但是,這種做法的弊病也顯而易見,就是把孩子引向了片面追求獎賞的道路上去,而忽略了學習知識本身所帶來的樂趣。因此,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行為得宜是應該的,不需給予獎賞。獎勵小紅花之類的「賄賂行為」常見於全國各地的教室,對此我們並不能否認它的積極作用,但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因為孩子們漸漸地會對小紅花喪失興趣,而我們也會有更好的方式。 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某人 道德發展到第三階段的學生想通過做一些事來取悅某人,並不考慮內心的感受,因此服從也並不徹底。如他們時常會問:「媽,你看,這樣好嗎?」孩子表現出符合我們期望的行為,但他們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錯的。當你讓孩子跳,他就應聲跳起,這種感覺真好。但是,孩子是為大人而生活的嗎?他們如果不知道做一件事的理由,而只是為了取悅你而做,這還有什麼意義呢?雷夫常常這么取笑或質疑他的學生:你們是為了我才刷牙的嗎?你們是為了我才系鞋帶的嗎?這話聽起來很可笑,但仍然有很多孩子整天忙於討好師長。為父母努力的念頭給孩子們帶來更大的壓力。許多小孩迫切希望取悅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選擇大學和主修專業。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成為備感沮喪、厭惡工作的人,他們無法了解為什麼自己對生活如此不滿。因此,第四階段的發展尤其重要。 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 處於第四階段的孩子則通過遵守規則適應不同的環境,多數成人比較喜歡這個階段的孩子,但我們應當清楚的認識到,過分在規則范圍內做事就會使孩子的發展受到限制。 雷夫是這么教的:規則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們最景仰的英雄當中,有許多人之所以能成就偉業,正是因為他們不守規則。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制定了一個法定假日,當初這位英雄如果採用第四階段的思維,根本無法有所作為。聖雄甘地沒有遵守規則,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之母羅莎.帕克斯也沒有遵守規則。英勇的勞工領袖們打破了規則,突破了第四階段的思維去幫助其他勞工。在悠遠的歷史中不凡人物都是這么做的。如果要我們的孩子達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導他們了解規則之餘把眼光放遠,不受教室牆上的班規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時並無規則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時規則根本就是錯的。 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 這個階段的孩子能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能體貼別人的苦衷,是那種「讓別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那種人。雷夫認為不論對孩童或是成人而言,這一階段都很難達到,因為人們必須富有同理心,設身處地為人設想。但是雷夫還是覺得我們可以做得更好。雖說沒有什麼事情比遇見一個達到第五階段的孩子更讓人開心的,但我們還是想要我們的學生更上一層樓。對父母來說,最困難的任務莫過於此——讓自己和孩子共同超越這個階段。 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准則並奉行不悖 第六階段的學生已經有合乎規則的自律行為,他們有自己的行為准則並奉行不悖。這一階段是道德發展的最高階段,孩子如果能做到這一步就算教育成功了,這個階段的行為無法教,也無法講述,需要教師擁有一種理想主義的情懷,一點一滴在活動中體現愛,在育人細節中滲透愛。現實生活中達到第六階段的人並不是很多,因為行為准則存於個人的靈魂中,孩子先要擁有健全的人格,行善後亦不會張揚。 二、教師應擁有理想主義情懷 《第56號教室》寫雷夫如何精心教育他班裡的學生,使他們成為一批批出色的人才。作者的著眼點不在於「成功」,而在於過程:他是如何帶著孩子們排練莎士比亞的戲劇,目的旨在培養終身閱讀的孩子,學合作、守規范的孩子;周六帶領孩子們回家聚餐,享受美味的糕點,做孩子們可靠的肩膀;教孩子們玩音樂、玩棒球、擊劍,並不在於僅僅學到技能,而是背後的紀律、責任、犧牲、練習、更正錯誤、傾聽及時間管理;進入56號教室的學生都要在開學第一天申請一份工作,老師根據工作量給予相應的「薪酬」,舉行瘋狂的拍賣會……實行這些經濟制度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我們喜歡品質好的東西,而孩子們必須努力工作、有所犧牲才能掙得好東西,因此他們更懂得愛惜。 雷夫不是神,面對孩子時,他也會像普通老師一樣,經常失眠,為無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極度的痛苦,但他從來不會放棄,他認為「在達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犧牲的,需要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同時付出巨大的努力。畢竟,教育是沒有捷徑的」。所以,他對教育和學生有信徒般的堅持、父親般的親切,哲人的敏銳、專家的自信、戰士的勇敢。 所以,從雷夫的身上,我們可以感悟到:一名教師的健康成長,一定是與他的職業使命攜手前行的。如果對自身育人的使命無所感知,缺乏自覺,不可能獲得職業的長足發展,也不可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教師應該成為具有理想主義情懷的人,像杜威所說的那樣「做真正上帝的代言人、真正的天國引路人」。 雷夫很喜歡黑人鬥士馬丁.路德.金在演講中反復引用的一首無名詩:「假如你命該掃街/就掃得有模有樣/ 一如米開朗基羅在畫畫/一如莎士比亞在寫詩/一如貝多芬在作曲。」 做教育、做教師,就是要有這樣一顆平常心,無論大事、小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放棄,不拋棄,持之以恆,用堅守來等待孩子的成長。
2. 雷夫·艾斯奎斯的社會評價
在第56號教室里,雷夫老師獨創的閱讀、數學等基礎課程深受孩子們喜歡,他們如著迷般每天提前2小時到校,放學後數小時內仍不願離去。學生不僅能在全國標准化測試中取得高居全美標准化測試前5%的好成績,而且雷夫還依據「道德發展六階段」理論引導學生的人格成長,他所提倡的「有自己的行為准則並奉行不悖」甚至與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慎獨」不謀而合。
在這種引導下,孩子們的品行發生了令人驚異的變化,個個謙遜有禮、誠實善良的,收獲了受用一生的財富——高尚的人格和堅韌的信念,長大後他們紛紛順利進入哈佛、普林斯頓、斯坦福等美國的常春藤名校就讀,一時間成為美國教育界的佳話。
3. 如何簡述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科爾伯格是在皮亞傑基礎道德發展階段論之上的發展和完善。皮亞傑我們之前學過認識發展的四個階段感 前 具 形,皮亞傑在認知基礎上得出了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前 他 自 公。今天學的科爾伯格可以和之前皮亞傑做個比,皮亞傑採用的是對偶故事法,就是兩個故事成對出現,通過兒童回答來判斷兒童道德發展階段。科爾伯格的要更為復雜一些,採用的是道德兩難的故事方法。就是一個故事,出現兩難的情景,使兒童道德認知上產生沖突,進而判斷兒童的道德發展階段。那麼最經典的就是海因茨偷葯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歐洲的小鎮上,海因茨的妻子得了重病,鎮上唯一的一家葯店出售這種葯,而葯店的老闆把葯的價格提高了10倍,既不肯便宜賣葯也不同意之後補錢,萬般無奈海因茨選擇偷葯。為什麼說是兩難呢,一個是因為偷不對,沒有道德觸犯法律,不偷呢,妻子可能失去生命。針對這個兩難的行為讓兒童進行判斷,得出了三水平六階段。
三水平是前習俗平水,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
首先看看第一個水平,前習俗水平,那麼什麼是習俗,就是人和人最一般的關系,也是公序良俗。前就是在這個水平之前,還沒有考慮到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關注的都是自身。這個水平上有兩個階段,一個是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一個是相對功利階段。
先看一下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主要是服從權威和規則,避免懲罰。認為受到懲罰的行為是不好的,受到表揚的行為是好的。這個階段沒有形成真正道德的概念。問這個階段的兒童應不應該偷葯,有一部分認為應該偷葯,不偷葯妻子就死了,沒有盡到做丈夫的責任,應該受到懲罰。一部分認為不應該偷,偷葯是不對的,會受到懲罰。他們判斷都是圍繞了是否受到了懲罰。
第二個階段是相對功利定向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不在認為規則是一成不變的,固定的,判斷行為主要是看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和自身的利益。問這個階段的兒童,一部分兒童說應該偷,如果不偷妻子死了,就沒有人陪了,自己多孤單。一部分兒童認為不應該偷,偷了就犯法了,該進監獄了,進監獄還是自己沒有人陪,還是一樣孤獨。這兩個階段兒童判斷行為的好壞都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的。所以這個是前習俗的兩個水平。
現在來看看習俗水平 。這個水平的兒童開始關注人和人最基本的關系。這個水平分兩個階段,一個是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一個是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先看尋求認可定向階段,這個階段兒童開始注重人際關系,關注名譽,渴望得到他人的賞識和贊賞。也稱好孩子階段。問這個階段的兒童有的認為應該偷,不偷不是好丈夫。有的認為不應該偷,偷了不是好人。他們總是圍繞著是否得到別人的贊賞。關注別人的評價。
下一個階段是維護權威或者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這個階段的權威和我們之前的權威不同,之前是家長,老師,成人的要求,個權威指的是法律的權威。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這個階段把法律和道德等同。認為符合法律要求的就是道德的,不符合法律的就是不道德的。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是比較狹隘,我們知道法律是最基本的底線,而道德則是更高的要求。這個階段大多兒童認為不應該偷葯,偷葯違反法律,是不對的。遵守法律權威。
下面就是後習俗水平。這個階段兒童判斷力超過了人和人之間最一般的關系。這個水平包括兩個階段社會契約定向階段和普遍原則道德定向階段也稱原則和良心定向階段
來看一下社會契約定向階段,這個階段認為法律和法規不是不變的,是可以商定的,如果法律法規不能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是可以修改的,這個階段也是服從法律只是認為可以商量可以商榷的。問這個階段的兒童,兒童認為雖然偷葯不對,但是法律也是可以修改的,對海因茨可以減輕或者免於處罰。
最後一個階段是普遍原則道德階段,這個階段是道德判斷的最高階段,能以公平,公正,平等、尊嚴等一些原則進行思考。認為人類普遍的道義高於一切。問這個階段的人,一部分認為應該偷,人類的生命高於一切,一部分認為不應該偷,法不容情。應該採用別的手段。
以上就是科爾伯格三水平六個階段。
4.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有哪些水平和階段,具體是什麼
5. 三水平六階段道德發展理論是什麼
水平一:前習俗水平
外在標准控制,通過行為後果來判斷行為。如果受獎賞則為好行為,受懲罰為壞行為。
階段1,懲罰和服從取向。以服從權威和避免受懲罰為判斷行為好壞的標准,不理解故事主人公的兩種價值觀沖突。
階段2,功力取向。以是否滿足個人需要為判斷標准。
水平二:習俗水平
以尊從社會規范、社會規章制度為准則
階段3,"好孩子" 取向。以取悅並得到他人認同,以他人的意圖進行判斷。認為權威人物所指定的社會准則、行為標准都是對的,應該遵守。
階段4,"好公民"取向。也稱為維護社會秩序取向,即作為社會成員,應遵守社會規章制度,維護社會秩序,這是公民義務,不能違反法規、法律。
水平三:後習俗水平
道德標准內化於己,成為自己的道德標准,遇到道德標准矛盾沖突時,自我可以做出選擇。
階段5,社會契約取向。認識到各種法規都是為公眾的權利和利益服務的,符合公眾需要的便應該遵守;如果不適宜,就應該按多數人的意願修改。
階段6,普遍道德原則取向。這是理性良心取向,個體的道德認識超越社會法規和法律,普適於尊重每個人的尊嚴、生命價值和全人類的正義。個人可按倫理原則進行選擇。
理論意義
發展性輔導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人格輔導,而道德發展的成熟顯然又是完善人格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對於從道德判斷這一角度認識兒童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對於發展性輔導人員從發展的立場,幫助兒童提高道德認識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另外,兒童的品德心理結構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方面(道德意志由於通常可以還原為情感和行動問題,所以根據簡約原則,故為三方面)組成的。相對來說,從道德認識著手對學生進行道德的發展性輔導操作性更強一些。
所以,科爾伯格的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對發展性輔導在道德和人格輔導上是一個極大的支持,為輔導人員增添了信心以及指明了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因此,從這些意義上來說,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對發展性輔導乃至整個學校心理輔導、咨詢都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6. 美國教師怎麼看「56號教室」的最佳教師雷夫
——讀《56號教室的奇跡》第56號教室是全美最佳教師、美國「總統國家藝術獎」雷夫老師的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一直以來,人們以為中美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都和我們不一樣,所以中美教育的差異會很巨大。但當你讀這本書時,你會發現雷夫老師在校園所遇的種種現象和困惑,和我們所遇的差不多。這本書有太多與中國相似的東西了,所以《第56號教室》不是一本美國人寫美國教育的書,而是一本傑出教師所寫正確教育的書。我們可以從雷夫身上可以學到的諸如教育的精神與信任,教育的情懷與使命。一、教師用信任鑄造美的心靈不管是在中國,還是美國,都會有讓人頭痛的學生。盡管你拿出真心、誠意會會對待他們,但他們也總會做出一些讓你痛苦、心碎、失望的事。正如雷夫在《56號教室》所寫的那樣:「他們滿臉笑容地坐在我的教室里,參加了課外活動,也演出了沙翁名劇。我帶著他們到華盛頓特區、總統山、黃石公司旅行;我的相冊滿是兩個男孩微笑、大笑、歡度美好時光的回憶。畢業時他們寫給我的感謝信還在手邊,兩人都承諾未來將秉持兩倍的和善與勤奮。沒想到,他倆在某日下午居然帶著煙幕彈回母校,恣意毀壞公物,教師的車輛也一同遭殃。而且我的車就是他們第一個下手的對象」。面對這樣的孩子,雷夫一連幾個星期都睡不好,他不斷地反問自己,這兩個孩子為什麼會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變成這樣子?最後他理解了,因為這就是孩子。「這就是我的工作。我們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並且盡力而為。正因為孩子無法無天,所以我們更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讓無可救葯的行為迫使我們降低標准」。為此,他應用了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六階段」的原理,用信任引導孩子人格成長。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這個階段的思維是以恐懼為基礎,處在這一階段的孩子並不在內心裡服從,所以服從僅僅是表象。這種做法的結果就是孩子們只知道「要害怕家長的憤怒和權力」。而我們要孩子們有良好行為表現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相信怎樣做是對的,不是因為害怕懲罰才去做的。雷夫嘗試在上課的第一天就開始和孩子們建立夥伴關系。他先請孩子們信任他,同時承諾對他們的信任,接著要他們把第一階段的思維拋在腦後。這種親子的相互信任,給孩子的成長奠定了基礎,孩子都把恐懼拋至腦外。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一些處於第二階段的孩子,內心渴望受到獎勵,但內心其實也並不服從。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告訴我們:孩子們因為良好行為而得到獎賞後,會提高重復我們所認可的行為。獎賞的確是良好行為的有力誘因。但是,這種做法的弊病也顯而易見,就是把孩子引向了片面追求獎賞的道路上去,而忽略了學習知識本身所帶來的樂趣。因此,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行為得宜是應該的,不需給予獎賞。獎勵小紅花之類的「賄賂行為」常見於全國各地的教室,對此我們並不能否認它的積極作用,但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因為孩子們漸漸地會對小紅花喪失興趣,而我們也會有更好的方式。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某人道德發展到第三階段的學生想通過做一些事來取悅某人,並不考慮內心的感受,因此服從也並不徹底。如他們時常會問:「媽,你看,這樣好嗎?」孩子表現出符合我們期望的行為,但他們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錯的。當你讓孩子跳,他就應聲跳起,這種感覺真好。但是,孩子是為大人而生活的嗎?他們如果不知道做一件事的理由,而只是為了取悅你而做,這還有什麼意義呢?雷夫常常這么取笑或質疑他的學生:你們是為了我才刷牙的嗎?你們是為了我才系鞋帶的嗎?這話聽起來很可笑,但仍然有很多孩子整天忙於討好師長。為父母努力的念頭給孩子們帶來更大的壓力。許多小孩迫切希望取悅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選擇大學和主修專業。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成為備感沮喪、厭惡工作的人,他們無法了解為什麼自己對生活如此不滿。因此,第四階段的發展尤其重要。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處於第四階段的孩子則通過遵守規則適應不同的環境,多數成人比較喜歡這個階段的孩子,但我們應當清楚的認識到,過分在規則范圍內做事就會使孩子的發展受到限制。雷夫是這么教的:規則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們最景仰的英雄當中,有許多人之所以能成就偉業,正是因為他們不守規則。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制定了一個法定假日,當初這位英雄如果採用第四階段的思維,根本無法有所作為。聖雄甘地沒有遵守規則,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之母羅莎.帕克斯也沒有遵守規則。英勇的勞工領袖們打破了規則,突破了第四階段的思維去幫助其他勞工。在悠遠的歷史中不凡人物都是這么做的。如果要我們的孩子達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導他們了解規則之餘把眼光放遠,不受教室牆上的班規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時並無規則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時規則根本就是錯的。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這個階段的孩子能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能體貼別人的苦衷,是那種「讓別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那種人。雷夫認為不論對孩童或是成人而言,這一階段都很難達到,因為人們必須富有同理心,設身處地為人設想。但是雷夫還是覺得我們可以做得更好。雖說沒有什麼事情比遇見一個達到第五階段的孩子更讓人開心的,但我們還是想要我們的學生更上一層樓。對父母來說,最困難的任務莫過於此——讓自己和孩子共同超越這個階段。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准則並奉行不悖第六階段的學生已經有合乎規則的自律行為,他們有自己的行為准則並奉行不悖。這一階段是道德發展的最高階段,孩子如果能做到這一步就算教育成功了,這個階段的行為無法教,也無法講述,需要教師擁有一種理想主義的情懷,一點一滴在活動中體現愛,在育人細節中滲透愛。現實生活中達到第六階段的人並不是很多,因為行為准則存於個人的靈魂中,孩子先要擁有健全的人格,行善後亦不會張揚。二、教師應擁有理想主義情懷《第56號教室》寫雷夫如何精心教育他班裡的學生,使他們成為一批批出色的人才。作者的著眼點不在於「成功」,而在於過程:他是如何帶著孩子們排練莎士比亞的戲劇,目的旨在培養終身閱讀的孩子,學合作、守規范的孩子;周六帶領孩子們回家聚餐,享受美味的糕點,做孩子們可靠的肩膀;教孩子們玩音樂、玩棒球、擊劍,並不在於僅僅學到技能,而是背後的紀律、責任、犧牲、練習、更正錯誤、傾聽及時間管理;進入56號教室的學生都要在開學第一天申請一份工作,老師根據工作量給予相應的「薪酬」,舉行瘋狂的拍賣會……實行這些經濟制度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我們喜歡品質好的東西,而孩子們必須努力工作、有所犧牲才能掙得好東西,因此他們更懂得愛惜。雷夫不是神,面對孩子時,他也會像普通老師一樣,經常失眠,為無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極度的痛苦,但他從來不會放棄,他認為「在達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犧牲的,需要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同時付出巨大的努力。畢竟,教育是沒有捷徑的」。所以,他對教育和學生有信徒般的堅持、父親般的親切,哲人的敏銳、專家的自信、戰士的勇敢。所以,從雷夫的身上,我們可以感悟到:一名教師的健康成長,一定是與他的職業使命攜手前行的。如果對自身育人的使命無所感知,缺乏自覺,不可能獲得職業的長足發展,也不可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教師應該成為具有理想主義情懷的人,像杜威所說的那樣「做真正上帝的代言人、真正的天國引路人」。雷夫很喜歡黑人鬥士馬丁.路德.金在演講中反復引用的一首無名詩:「假如你命該掃街/就掃得有模有樣/ 一如米開朗基羅在畫畫/一如莎士比亞在寫詩/一如貝多芬在作曲。」 做教育、做教師,就是要有這樣一顆平常心,無論大事、小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放棄,不拋棄,持之以恆,用堅守來等待孩子的成長。
如果認為我回答的好記得給贊哦。
svrtrmmrnp47543248832016-12-19 13:06:44
7. 邂逅美國的方老師 美國老師怎麼看雷夫
第一次接觸雷夫老師是關於他寫的一本書《第56號教室的奇跡》,通過閱讀該書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為雷老師對教育、對孩子們的熱愛,也為他的教育智慧而陶醉。因而他的這本書我利用兩天時間就閱讀完了,而今天懷著「朝聖」的心情走進了北京大學百年講堂去近距離接觸「美國最優秀教師報告會」心情卻是如此激動。
隨著熱烈的掌聲「跑上」一位朝氣蓬勃、身材高大的美國人。他的隨意和平日近人讓我們這些雖然來自不同國界語言不同的人沒有感到距離感,相反雷老師就像一個鄰家大男孩那樣讓人自然而然的產生親近感。他的報告在同聲翻譯的幫助下讓我們走進了他的工作、生活以及他的內心時間。
在為期兩天的報告會中,
雷夫老師從學生的角度深刻的闡釋了「道德發展六階段」理論:我不想惹麻煩——我想要獎賞——我想取悅某人——我要遵守規則——我能體貼別人——我有自己的行為准則並奉行不悖;詳述了「終身學習」、「生活中的數學」、「以運動為本」等教育方法再實際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分享了發生在56號教室里許多如奇跡一般的故事;說明了如何培養學生能力和創建互信師生關系的重要性;揭示了為什麼56號教室里那些五年級學生個個都喜歡學習而且成績突出的秘密。並真誠的給中國教師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的建議。同時,
雷夫老師與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李希貴老師就當前熱點教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交流,並現場回答了我國廣大教師最關注的問題二十個問題。讓在座的一千七百餘名教育工作者切身感受全美名師的熱情與才華,不出國門就領略了美國最著名的課堂—56號教室的風采,深刻的感受了雷夫老師為業、為師、為人的獨特和崇高。最後,在激動人心的抽獎活動中,為期兩天的「美國傑出教師雷夫中國報告會」在悠揚的樂曲聲中完滿的落下了帷幕。
同樣身為一個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生涯感到受益匪淺。從他的身上我們學到了很多,總結一下幾點:1.
雷老師用信任代替了恐懼,做孩子可以信賴的依靠,講求紀律、公平,並且成為孩子的榜樣。雷老師的說「孩子們以你為榜樣,你要他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們我的學生何其待人、認真勤勉,那麼我最好就是他們所認識的人之中最和氣待人、最認真勤勉的一個。」2.
雷老師的道德發展六階段:我不想惹麻煩——我想要獎賞——我想取悅某人——我要遵守規則——我能體貼別人——我有自己的行為准則並奉行不悖。近28年的教育實踐,雷夫深信:著力孩子的品格培養,激發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3.
他用簡單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將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終身閱讀」、「親手勞作」、「以運動為本」等課程不僅可以在課堂上立刻實踐,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樣實用。5.
「絕對不可拿某個學生的測驗分數跟另一個學生相比,一定要用學生自己過去的表現來衡量他現在的進步。」留心一下,讀者會發現第56號教室沒有講台。雷夫說:「課桌是用來坐的,而給我薪水,不是讓我在這里坐的。」他說:「我這個老師沒有特別突出的創造力,於是我決定給他們我能力范圍內最寶貴的東西——時間。」給孩子再多的獎賞也比不上我們用心的陪伴。教育無捷徑,真相往往是朴實的。6.
雷夫艾斯奎斯老師讓千千萬萬抱怨教育的老師看到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可能性,即使我們無法像雷夫艾斯奎斯這樣瘋狂,至少我們知道,教育蘊含著無限可能。這位令人敬佩的美國教師,用超凡的勤奮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解答了他在教師職業發展過程中的探索與思考。雷夫艾斯奎斯老師讓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教師職業的確是一項非常特殊的職業,選擇這項職業,意味著教師的眾多放棄和傾其精力的奉獻。當然,其所收獲的成就感也是其他任何職業所無法達到的。
雷老師還告訴我們……
報告會是結束了,但是我們的思考遠遠沒有結束,我們會用的我們的實際工作來踐行自己對這次報告會的收獲和理解!
8. 科爾伯格提出的道德發展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一)簡介:科爾伯格運用經典的道德兩難故事法來推斷兒童道德發展水平,其中典型的故事是海因茨偷葯。
(二)三水平六階段道德理論內容:
(1)前習俗水平(0—9歲):
①懲罰與服從定向:服從權威,避免懲罰。
②工具性的相對主義定向階段:獲得獎勵,滿足個人需要
(2)習俗水平(9—15):
③人際和諧定向階段(好孩子階段):尊重大多數人的意見。
④維護權威或秩序的定向階段(好公民取向):重視法律法規
(3)後習俗水平(15歲以後):
⑤社會契約定向階段:規則是民主的人為的可修改法律
⑥普遍的道德原則定向階段:生命,良心價值取向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論:三水平六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