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教育與法治教育
① 教育法律與教師職業道德有什麼關系
(一)從內容上看,教師職業道德比一般職業道德更具全面性、先進性
首先,從社會的角度看,教師是在遵照社會要求的前提下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因此,教師的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時,必須首先確立堅定的教育信念,科學認識教育的戰略地位;正確認識教師勞動的社會價值,自覺忠誠於、獻身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其次,從教師具體的勞動場所看,教師必須處理好各種關系。教師的勞動其實是一種集體勞動,因為任何一個學生的成才都是教師集體協作勞動的結果。這就要求個體教師要發揚合作精神,在工作中處理好與同事的關系。另外,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也離不開家長、社區的溝通和支持,教師必須積極誠懇地協調與家長、社區其他人員的人際關系。因此,合作、團隊精神、關心、關愛、責任感等優良品質都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當然內容。最後,從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來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紀律、愛國主義等教育時,其內容不但要體現全民性道德建設的要求,更要體現先進分子道德建設的要求,因而教師就必須把道德建設的廣泛性和先進性在意識上統一起來,才能較好地完成既教書又育人的任務。很顯然,從上述幾個方面來看,教師道德的內容具有更全面,更先進的特性。
(二)從影響空間看,教師職業道德比一般職業道德更具廣泛性
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影響不僅指向學校里的學生,而且還通過學校和學生影響到周圍的社區,甚至擴散到更大的范圍以至於整個社會。今後,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開放,隨著教育信息傳輸渠道的日益快速和便捷,教師與外界社會的接觸越來越多,聯系面越來越廣,他們的思想品德、行為舉止也將越來越多地直接作用於社會。同時,由於教師從事的是塑造人的靈魂、培養健康人格的事業,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下直接決定了學生的發展程度,進而也影響到整個社會和國家民族的命運。因此,與其他行業的職業道德素質相比,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更受社會公眾的關注。
(三)從影響深度和時間上看,教師職業道德比一般職業道德更具深遠性
教師職業道德素質對學生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在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教師職業道德素質通過物化為教育手段,可以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心靈,影響學生的個性品質的發展。這種影響不僅局限於學生在校期間,而且還會影響學生的終生,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進步和未來。所以,很多欽佩教師給自己帶來終身教誨的學生在畢業離校多年之後,仍然盛贊自己的老師。比如,毛澤東在給他的老師徐特立先生的信中就說到這樣一段感人的話:「你是我二十年前的老師,你現在仍然是我的老師,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老師。」魯迅同他的老師藤野先生分別多年以後,依然懷念他,依然銘記他的諄諄教誨。反之,一個缺乏職業道德素質的教師給社會和他人造成的損失是無法挽回的。英國哲學家洛克對此曾經指出:「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視。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配錯了葯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錯第二次,它們的影響是終生洗刷不掉的。」可見,教師職業道德素質對人、對社會的影響程度非一般職業所能比及。
(四)從道德行為的結果看, 教師職業道德不產生直接的功利效益
教育工作總體來說是一種間接的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活動。教育通過培養人才進入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才能給社會直接創造物質財富。教育工作的這種特性決定了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與經濟利益難以直接掛鉤。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的結果對教師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而不是直接的金錢和物質利益。但有些職業,從業者的職業道德素質的好壞的確與勞動者最終獲得的經濟回報的多少存在著密切關系。也就是說,主體的職業道德素質越高,勞動者獲得的物質報酬就越多。比如,一個誠信的個體經營者可以招攬更多的顧客;一個重質量、守信譽的企業可以為自己開拓廣闊的市場,從而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這種對比和反差並不說明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就失去了價值。相反,這更說明了教師職業的高尚和偉大,教師更能從自己的職業中獲得高層次的享受。只不過相對於其他職業來說,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發展更依靠教師的自我修養,其基本的驅動力不是外在的物質利益,而是無私的獻身精神和高度的責任感。
(五)從行為條件看, 教師職業道德對勞動者心理品質有更高的要求
教師在將自己的道德信念付出實施時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其中教師的心理品質的好壞關繫到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的最終結果。這也就是說,與其他職業相比,教師的職業道德行為的實施對心理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心理品質也因此被賦予了豐富的道德意義。對於一般人來說,心理品質中的許多內容並無明顯的道德意義,也就是說涉及不到善與惡、道德與不道德等價值判斷問題。比如對於工人或農民來說,其興趣是否廣泛、性格是否開朗對於他自身的職業勞動,對於社會和他人都不會產生重大影響,別人對他的這種特點也無可厚非。然而,教師職業的情況就不同了,教師所從事的教育教學活動是一種師生雙向互動的活動。教師的愛心和對教育事業的責任心以及自身的學識、語言、行為、情緒等都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學生在觀察教師時,往往會產生一種「放大效應」。教師人格中每一細小的、美好的品質表露,都會使他們感到由衷的欣喜和激動;學生也由此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體驗到愉悅、滿足的情感,並流露出對教師的尊敬和信賴。相反,教師的每一個無意的失誤和微不足道的瑕疵,都會使學生感到無比的驚訝和失望,甚至會給學生留下難以消除的壞印象。
② 清鎮市師德師風法制教育分為哪幾個階段
4個階段
③ 學校管理中如何加強自身和全體教師的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徳教育,提升教師整體職業道德素養
學校管理中要加強自身和全體教師的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一是要有職業道德素養好的學校負責人和好的學校領導班子。如果學校負責人的職業道德素養低下,那就不可能提升教師整體職業道德素養。如果一校之長專橫霸道、自私自利、不學無術,一所好的學校也會毀在他的手上。
二是完善制度,以考核促進提高。學校要制訂《教職工職業道德考核辦法》,把師德考核作為教師職務評聘、績效考核、評優樹模的重要依據。通過考核,促進廣大教師嚴格履行崗位責任,促進教師發展,提高教書育人的水平。
三是要有創新機制,以活動促進提高職業道德素養。
④ 法制安全教育包括哪些方面
法制安全教育包括四方面,如下:
一、安全法規
加強宣傳教育,強化安全責任和意識。深入貫徹教育系統普法規劃,繼續加大對《義務教育法》、《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等有關教育和安全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力度,進一步強化各級各部門的安全意識和管理責任,增強師生法制安全意識。切實加強對校長的培訓,提高校長安全意識,落實校長「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責任。
二、交通、消防、地震、用電、戶外、網路安全教育
進一步規范教師教育行為,加強師德教育和德育隊伍建設,做好對學生思想、心理的教育疏導工作;開展學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地震安全、用電安全、戶外安全、網路安全教育等系列專題教育,組織消防或地震應急疏散演練,不斷提高學生的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及逃生技能,提高青少年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公共安全意識。在進行安全宣傳中,要注意形式的多樣化,主題的多樣性,讓學生有積極的興趣來學習安全知識。重點要對學生進行緊急突發事件處理方法、自救互救常識的教育;緊急電話(如110、119、122、120、校園110等)使用常識的教育。
三、食品安全 加強制度建設,強化食品衛生監督管理。
繼續強化對學校食品衛生安全的領導和管理,建立食品衛生責任追究制度。落實食品定點采購、索證、檢驗及食物48小時留樣等食品衛生管理制度,加大對學生食堂的資金投入,完善各種衛生設施。進一步推進學校食堂量化分級管理,執行中小學和幼兒園食堂不得對外承包規定。繼續加強校內小賣部的衛生監督管理,要求各地各校落實專人負責,定期不定期對小賣部的食品衛生進行抽檢,發現不符合食品衛生標准和要求的食品立即制止銷售,同時向衛生、質監部門報告,促使小賣部經營者守法經營。對學校內部個人承包的小店,學校指定專人、定期不定期地進行抽查,促使其守法經營,保證師生的飲食安全。 四、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學生安全教育,讓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和必要的自我安全保護意識。
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耐挫教育,特別是面臨高考、中考,要嚴密注意「問題」學生;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交通法規教育,傳授學生必要的火場逃生知識、緊急救護知識,以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提高學生的安全素質。進一步加強師德教育、規范教師行為,學生出現的某些心理問題,與教師的行為規范存在著聯系,教師要加強責任心教育,力爭將事故隱患扼殺在萌芽階段。對學生之間出現的糾紛,一般的「小摩擦」學校自行處理,大的沖突報派出所協助處理。
⑤ 師德師風法律法規培訓內容
師德師風法律法規,培訓內容主要有《義務教育法》,《教師法》,職業道德規范等等,供參考。
⑥ 師德與法規的認識
一、有法可依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保障了教師的合法權益,為建設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養和業務素質的教師隊伍指明了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指明的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保障了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保證了義務教育的實施和全民族素質的提高;《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國家培養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這些法律法規的指導下,「依法治校,依法從教」是教育工作者心中的航燈,教書育人過程中我們既要遵紀守法,又要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著力提升層次,提高質量,精心教書,潛心育人。
二、有法必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相關條文中,明確指出了教師的可為與不可為。品讀條文,對照自己,規范自己的行為。在教育教學中努力做到為人師表,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為學生營造了既寬松又有序,既民主又自主的學習、生活氛圍,讓學生在快樂與幸福中得到發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始終牢記法律法規的條文,充分做到尊重學生人格,不歧視學生,對學習或平行存在問題的學生多方想辦法樹立其信心,學會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用放大鏡看其優點,用顯微鏡看其不足。
三、以古今聖賢為楷模
在教育史上,古往今來有無數的聖賢楷模為我們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孔子、孟子、魏書生、施霞、王崧舟,特別是富陽市的最美教師,學習這些古今聖賢的教育精神,讓自己在當今社會紛繁復雜的環境中能夠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四、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人者德為先,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用自己的言談舉止去感染別人,影響別人。教師就是這樣的職業,用德引領,以靈魂塑造靈魂。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愛字當先,心中有愛,就會愛事業、愛崗位、愛學生,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率先垂範,教師就是一面鏡子,照不到自己,卻照著學生。在與學生相處中能夠站起來,也能夠蹲下去去,讓學生進而親之,素而敬之。在與家長的相處中,努力做到在溝通中相互了解,在交流中達成共識。
百年大計,教書育人,擔此重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且行且珍惜。
⑦ 教育政策與法規對教師職業道德的影響
愛國守法是師德教育的基礎。這一條中要求教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內導,擁護社會主義。容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教師只有認識到、體驗到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崇高,意識到自己身上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從而樹立獻身教育的堅定的信念,才能做到言行一致。
教師是在遵照社會要求的前提下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因此,教師的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時,必須首先確立堅定的教育信念,科學認識教育的戰略地位;正確認識教師勞動的社會價值,自覺忠誠於、獻身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7)師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擴展閱讀
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是關愛學生,也是師德的靈魂,倡導「關愛學生」就是要求教師有熱愛學生、誨人不倦的情感和愛心。親其師,信其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調節教師與學生關系的基本行為准則。
貫穿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和靈魂是「愛」與「責任」。教師職業道德中的四個要求: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愛國守法」;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愛崗敬業」;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為人師表」;教師職業的專業要求——「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