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道德有
①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什麼過程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曲折上升的歷史過程。道德發展的規律是: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內史過程與容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進程大體一致。雖然在一定時期可能有某種停滯或倒退現象,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前進的,是沿著曲折的道德向前發展的。
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是:道德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道德調控的范圍不斷擴大,調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斷豐富、更加科學合理;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合乎規律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的一種嶄新類型的道德,是對人類道德傳統的批判繼承,並必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
② 人類社會道德可分為哪幾類
人類社會道德可分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三類。
1、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2、職業道德
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要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鼓勵人們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建設者。
3、家庭美德
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里友情,不僅關繫到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
(2)人類道德有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應當把這些主要內容具體化、規范化,使之成為全體公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准則。
百行德為首,百業德為先。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尚德傳統的民族。中華文化文明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蘊含了厚德載物、德行天下的優良傳統。
③ 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
正確答案B、C、D
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是
A、道德的獨立性越來越強,已經擺脫了經濟基礎的束縛,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不再引起道德的變化
B、道德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C、道德調控的范圍不斷擴大,調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斷豐富,更加科學合理
D、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答案解析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帶著階級屬性;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A選項錯誤。BCD是人類道德進步的表現。
(3)人類道德有擴展閱讀
道德的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地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④ 人類道德發展經歷了那些階段
階段一:懲罰與服從階段
本階段兒童採納的是自我中心的觀點,不考慮他人利益或認識行為者與他人利益之間的區別,更不能把這兩者聯系起來。依據物質後果來裁判其行動。把自己觀點和權威者觀點相混同。
階段二: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易階段
本階段的人採納的是一種具體的個人主義觀點。他能把自己、權威者和其他人的利益和觀點相區別。認識到規則是可變的,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利益來行事。所以對是相對的,個人只有通過等量的公平交換來滿足各自需要,整合各種沖突。
階段三:相互性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人際協調階段
本階段的人採納的是與他人發生關系中的個人觀。他意識到人所共同享有的情感、協議和期望高於一般的利益、按"金箴"即從動機和感情來評定行為,希望維持和諧的關系,但沒有普遍性的"制度"。
階段四:社會制度與良心維系階段
本階段的人的人際關系已與社會觀點相分化。它採納制度觀,根據自身在制度中的地位來確定角色、規則和人際關系,強調尊重權威,維護普遍的社會秩序,否則就內疚。
階段五:至上的權利、社會契約或權利階段
本階段的人採納了一種超前的社會觀,認為如法律不適社會,可以通過協商來改造,往往從人類價值上判斷是非,但又力圖通過契約來整合各種觀點,因此處於遵守法律同維護自由和生命價值的矛盾沖突之中。
階段六:普遍性倫理原則階段
本階段的人建立了一種用於社會治理的道德觀。這是任何懂得德性本質、懂得尊重人是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這一基本道德前提的理性者所採納的觀點。
⑤ 人類為何會產生道德是生存需要嗎
縱觀人類道德文明演繹的歷史長河,人類對於道德的研究可謂橫穿古今,縱貫東西.雖然差異、分歧一直是引起人類各種紛爭和殺戮的基本源頭,但人類在道德的需要和需要的道德方面卻總能表現出驚人的一致,這種共同的需要促使人類最終把道德的探究作為他們共同的主題.於是,一批批傑出的道德文明探索者和詮釋者開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斷涌現出來,逐漸架構起道德文明的基本框架並引領人類道德文明發展的基本方向.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人類為什麼需要道德以及人類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道德就自然成為道德研究的基本問題.
1.「道」字在傳統的古書解釋中,大約有三種意義.1),「道」的本義:道,就是指人世間所行走的道路.如《說文》曰:「道者,徑路也」.2),「道」的引申義:道是指抽象的規律、法則.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說:「兵者,詭道也」.3),「道」的拓展義:道是形而上的意思.如《易.系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2.「德」字在傳統的古書解釋中只有本義和引申義兩種意思.1),「德」的本義為「得」.如《說文》曰:「外得於人,內德於己也」.「得即德也」.2),從「德」的結構與字型看,德包含了從古直字,從心之意.因此,『德」便引申為「品德」,「道德品質」,所以朱熹說:「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者也」.因此,「道」與「德」的詞源含義都明確指向為——應該如何的行為規范.但是,應該如何的行為規范並非都是道德.道德與其他應該如何的行為規范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道德是具有社會效用的行為規范,它和法一樣也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卻又不同於法的肉體強制和行政強制,只是一種輿論強制.
人類產生之初,自然環境極其惡劣,人的生產和生存能力非常低下,在強大的自然界面前,人是一種非常弱小的動物,靠單個的力量根本不可能生存.於是,人類被迫結成一個個群體,以集體之力共同對抗自然之力.社會、人際關系由此產生.但是,人類最初不得已而建立的的這種社會關系卻相當紊亂,集體之力難於有序發揮,社會活動也不能正常進行.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人類在不斷的思考和實踐中逐漸意識到,問題的解決只能依賴於一種嶄新的手段——管理.在各種社會活動的管理中,最先形成的是具有政治性質的權力管理.雖然,政治具有其他管理形式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但它並不是全面而廣泛的管理,只是一種外在的管理形式,靠它並不能解決人們所有行為的規范問題.於是,不同於政治的另外一種行為規范也隨之產生,人們稱之為德治.從此以後,政治與德治也就自然成為人類管理社會活動最有效的兩大手段.
所以說,道德和政治一樣,是以社會更好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以追求個人的利益和幸福最大化為目標的行為規范.換言之,道德是人類通過限制自身利益換得社會利益的保障並最終實現自身利益和幸福的特殊行為規范.即,個人、社會的需要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原因.
(一)當利益發生沖突時,我們需要「最大利益凈余額」的道德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人總會有不同的需要.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在同一條件下一般不會發生沖突,但在不同的條件下總會有沖突的發生.如:道德要求人應該誠實,但在小偷面前你必須得放棄誠實而選擇撒謊.所以說,當同一行為在不同的條件下相沖突時,我們只能訴諸於「最大利益凈余額」的原則.即,行為的利害相減後其餘額如果是利,就是正價值,就是我們應該要選擇的行為.反之,就是負價值,就是我們應該要放棄的行為.正如象棋比賽中,當車與帥同處險境時,人們通常都會選擇「舍車保帥」的招數.
(二)當利益相一致時,我們需要「不損害一人地增進每個人利益」的道德
孟子曰:「殺一無辜而得天下,不為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不損害一人地增進每個人利益」是道德的終極目標.當利益一致時,道德終極目標自然就具備了完全實現的可能.但是,其目標得以實現是以不能損害任何一個人的利益為前提.在這樣的原則要求下,只要你損害了任何一個人的利益,即使你保全了多數人的利益,都是不應該、不道德的.由此可見,「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人為本」的提法是否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終極的道德目標?我們現存的道德規范距離終極的道德目標還有多遠?如何才能構建起有效塑造全體社會成員高尚品德的道德規范?如何才能攻克各種道德規范總是流於形式而收效甚微的難題?所有的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都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投身於道德文明的建設,共同迎接文明道德的明天!
⑥ 人類道德么
老鼠數量是人的9倍,所以當然用老鼠了
⑦ 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是
我們知道,社會進步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合乎規律和前進運動,是社會由舊的歷史時代向新的歷史時代的轉變。社會進步是必然發生的。
那麼,什麼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准呢?歸納起來主要是,生產關系的性質、政治法律制度、科學文化發展水平和道德風尚都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准,而生產力發展水平則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標准。
因此,社會的進步,我認為應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物質文明高度發達,消滅了貧窮,貧富差距不大,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著較高的提升,享受住房、免費醫療、生育、教育、就業等諸多社會福利,幸福指數高。
二是國家的政治制度健全、先進,能夠保持長期穩定不變。
三是法制健全,法治代替仁治,廣大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平等、自由、人權;社會生活健全,沒有欺詐、拐騙、腐敗、賄賂、以強欺弱等丑惡行為。
四是社會國民整體文化文明素質較高,社會風尚和諧陽光,秩序井然;人心善良,樂於助人。
五是環境優美,天空蔚藍,適合人類生存和居住
⑧ 人類個體道德與人類道德的起源有怎樣的聯系
個體道德
個體道德是相對於社會道德而言的一種道德類型。指具有一定社會身份並起一定社會作用的個人,基於發展和完善自我的目的,在對社會道德予以認識、選擇及其內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個體道德素質與內心道德准則的總和。通過個人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表現出來,是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活動個性化了的道德特質。個體道德雖然是社會道德的內化和個性化,但是這種內化和個性化,決不是既成的現有社會道德要求向個體道德的簡單、機械地轉化,而是一個有選擇的過程,是個人學習、選擇、實踐和修養的結果。[1]
因此,個體道德實際上是社會規范影響和個人自主選擇的結晶,是社會共同意志和個人自由意志、社會道德必然和個體內在道德要求的辯證統一。個體道德的本質是人為自己的行為和意志立法,其結構主要由內在結構和外在結構兩個方面構成。個體道德的內在構成是個體內化社會道德的心理要素的構成,也是個體作為道德主體能動地反映現實社會道德關系的心理形式的構成,它包括道德認知過程、道德情感過程和道德意志過程三個方面。個體道德的外在構成是個體道德的主觀見之於客觀、內在M之於外在的方面或各要素的組合,在現實的層面上表現為道德動機過程、道德行動過程和道德效果過程三方面的統一,同時又同_我道德修養、自我道德評價和自我道德選擇密切相關。個體道德的內在方面和外在方面的統一,構成個體道德素質的系統整體。義務、良心和價值目標是個體道德發展的三種基本價值形態。培養高尚的個體道德意和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個體道德行為習慣,對於造就一代新人,推動整個社會的道德進步,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⑨ 人類的道德是怎麼起源和發展的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9)人類道德有擴展閱讀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