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法治成為全民信仰
㈠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徵文
大學,作為青年進入成人社會的預備階段,大學生經常在校園內、社會上看到與法治背離的情形。對此,不少大學生感嘆,法律的實踐效果與他們內心中的效果存在較大的差異,甚至存在以情代法、執法不嚴的現象,沖擊著青年人的法律信仰。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的青年正處於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傳統的文化思想,加之,在教育體系內,法治教育並不充分,青年的法治信仰存在一定的「缺位」。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已經有這樣一種共識,「法治中國」是重要的途徑之一,也是保障的支柱。因而,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如何讓法治成為青年的信仰就顯得至關重要。
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說過一段膾炙人口的話:「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他將形同虛設。」對於法的重要性,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種解釋,各有側重。但可以肯定的是,讓青年具備法治信仰,一定是將法治從法律條文,內化為一種約束、一種責任感。絕不會逾越法律的底線,這是一種將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信仰。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裡。」當下的青年,雖然在中學、大學階段,學習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但是對於法治的認同還遠遠不夠。相對於冷冰冰的法條如何因勢利導,讓法制觀念直擊青年的內心深處就顯得至關重要。
目前,大學已經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以增強大學的法律意識,同時也是德育課程的重要陣地。可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少老師對這門課並沒有「精耕細作」,有的學生甚至覺得上課有些「無聊」。作為教師,要在課程上下功夫,既不能對內容泛泛而談,也不能只講重點。試著運用理論+案例的方式,讓課程成為法律常識課程的同時,也進行法治信仰教育。
畢竟,法治不是遠離現實生活的空中樓閣,法律條文也不能喚起人們的尊重。對於青年,只有讓法治的實踐與內心的標准產生「共振」,法治的魅力才能釋放出來,讓更多的人信仰。因此,讓法治成為青年的信仰,就不妨為青年提供具體的情景。比如,中學階段,學校完全可以徵求學生的意見制定校規,讓學生組織監督校規的執行。正如有人所言,法律就是解決紛爭、創造合作關系的程序。對於青年而言,讓法治要成為信仰,並非只是個別法律條文的理解,而恰恰是一種質疑。如此,在實踐中完善法治、理解法治、尊重法治,最終才能激起青年對法治的認同感,才能走出將法治等同於工具的誤區。
㈡ 法律能不能成為全民自覺的信仰呢
這個想法真的很好,如果真能達到法律成為全民自覺的信仰,那麼這個社會是多麼的安定和諧和團結啊。
㈢ 如何讓法治成為國民信仰
伯爾曼有句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①亞里士多德認為,構成法治要素的「法律」必須是「良法」,而且這種「良法」必須被國民所信奉,所遵循。「我們應該注意到邦國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依然不能實現法治。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剩餘7750字)
㈣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摘要
法治的解釋有很多,但最有價值的就是公平公正,人類世界是個充滿矛盾的世界,個體的自由需要團體的維護,而團體是由各種個體構成的,所以便會產生來自不同個體自由意志的沖突,因此就需要有效的方法去協調,這裡麵包括有各種機構律法的擬定,對於國家而言,讓民眾理解法治的目的更加重要,人民明白到個體利益與國家利益相互依存的關系,才會真正去學法守法,而這樣的法治才能長久。能理解這些,法治也就成為信仰了。只要能達到公平公正的目的,法治人治這些概念其實沒什麼好探討的。而對於鑽空子的人,就更不重要了,律法只是手段,而不會是信仰。
㈤ 讓法治成為全民的信仰應該從哪幾個方面講
您好,1、樹立法治信仰民眾就不怕打官司;2、普法活動要讓群眾喜聞樂見;3、應該構建全國性的信用體系;4、鄉規民約是法律規范的重要補充;希望幫到您,滿意請採納,謝謝。
㈥ 為什麼要讓法律成為全民信仰有什麼作用
建立法治社會,根除人治社會。中國哪一天實現了法律成為全民信仰,那一天絕不是目前這樣無法無天。法治適用於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㈦ 如何讓法治成為青年的信仰
大學,作為青年進入成人社會的預備階段,大學生經常在校園內、社會上看到與法治背離的情形。對此,不少大學生感嘆,法律的實踐效果與他們內心中的效果存在較大的差異,甚至存在以情代法、執法不嚴的現象,沖擊著青年人的法律信仰。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的青年正處於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傳統的文化思想,加之,在教育體系內,法治教育並不充分,青年的法治信仰存在一定的「缺位」。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已經有這樣一種共識,「法治中國」是重要的途徑之一,也是保障的支柱。因而,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如何讓法治成為青年的信仰就顯得至關重要。
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說過一段膾炙人口的話:「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他將形同虛設。」對於法的重要性,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種解釋,各有側重。但可以肯定的是,讓青年具備法治信仰,一定是將法治從法律條文,內化為一種約束、一種責任感。絕不會逾越法律的底線,這是一種將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信仰。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裡。」當下的青年,雖然在中學、大學階段,學習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但是對於法治的認同還遠遠不夠。相對於冷冰冰的法條如何因勢利導,讓法制觀念直擊青年的內心深處就顯得至關重要。
目前,大學已經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以增強大學的法律意識,同時也是德育課程的重要陣地。可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少老師對這門課並沒有「精耕細作」,有的學生甚至覺得上課有些「無聊」。作為教師,要在課程上下功夫,既不能對內容泛泛而談,也不能只講重點。試著運用理論+案例的方式,讓課程成為法律常識課程的同時,也進行法治信仰教育。
畢竟,法治不是遠離現實生活的空中樓閣,法律條文也不能喚起人們的尊重。對於青年,只有讓法治的實踐與內心的標准產生「共振」,法治的魅力才能釋放出來,讓更多的人信仰。因此,讓法治成為青年的信仰,就不妨為青年提供具體的情景。比如,中學階段,學校完全可以徵求學生的意見制定校規,讓學生組織監督校規的執行。正如有人所言,法律就是解決紛爭、創造合作關系的程序。
對於青年而言,讓法治要成為信仰,並非只是個別法律條文的理解,而恰恰是一種質疑。如此,在實踐中完善法治、理解法治、尊重法治,最終才能激起青年對法治的認同感,才能走出將法治等同於工具的誤區。(章正)
㈧ 政治題為什麼要把法治當成共同信仰
法治是抄現代文明的標志,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依託。呼喚全面法治,呼喚法之必行,已是全民共識。讓法治成為國家治理理念,讓法治成為社會共同信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迫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治理體系現代化,必然是要讓法制支撐起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制度,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走向成熟;治理能力現代化,必然是要讓法治深入到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各個環節,促進各項工作依法而行。政策制定不能朝令夕改,決策出台必須於法有據,以法治主張貫穿改革主張,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風險,才能確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樣,行穩致遠。
㈨ 如何理解'法治成為共同信仰'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法治建設亦是如此;沒有精神的法治,猶如沒有靈魂的人體。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真正意義上的法治,並不完全取決於法律條文有多麼嚴厲、嚴密,也不僅僅體現在公民對法律條文有多麼深透的了解,而在於能否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讓法治成為人們共同堅守的信仰。
讓法治成為人們的共同信仰,黨員幹部的示範作用至關重要。黨是整個社會的表率,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又是全黨的表率。從一定意義上說,法治精神只有武裝了黨員幹部的頭腦,才能真正走進人民的心中。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黨員幹部對待法律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廣大人民群眾對待法律的態度。黨員幹部嚴格依法辦事,直接體現著法律的尊嚴和權威。黨員幹部帶頭弘揚法治精神,就是要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指引下,增強法治觀念,帶頭尊崇、遵守憲法和法律,自覺在法治軌道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讓法治成為人們的共同信仰,必須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要健全完善學法用法制度,把法治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幹部培訓規劃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必須切實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禮法相依、崇德重禮、正心修身的歷史智慧中吸收營養,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盧梭曾經說過:「規章都只不過是穹窿頂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誕生的風尚才最後構成那個穹窿頂上的不可動搖的拱心石。」當法治一旦成為人們的共同信仰,必將釋放出巨大的正能量,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保障。
㈩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在人治傳統根深蒂固的中國,這的確是個難題。信仰法治,關鍵是要消除人治。因為法治的對立面是人治以及人治背後的封建文化,正是人治封建傳統阻礙了法治。破除封建人治意味著,不僅要破除封建特權的思想,還要觸動某些特權者的利益,不僅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文化制度,還要清除封建等級制的思想基礎。應該看到,社會不會自動接受法治,特別是當法治與人們的傳統觀念和自身利益發生沖突時,人們自然會選擇已經習慣了的人治,故而法治之路依然漫長。
雖然法治信仰的形成過程異常艱難,但不是沒有希望。只要我們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全力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努力建設法治國家,營造法治氛圍,法治的種子總有一天會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法治信仰必將形成。具體而言,離不開以下幾個前提:
首先是領導幹部率先垂範。如果執政者意識不到法治的重要性,不能夠率先垂範的話,整個社會的法治氛圍很難形成。政府是老百姓的楷模,政府官員的一舉一動影響著整個社會。所以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立法機關科學立法,這些都是影響法治信仰的重要因素。比如上訪就是封建人治文化的產物,消除此類現象,就必須使領導者意識到這種人治方式的弊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其次是媒體要理性傳播。媒體是信息的傳播者,是培育法治文化樹立法治信仰的關鍵一環。媒體的理性和規則意識、自律和責任擔當,對整個社會形成法治信仰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新興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其影響力不可小覷。媒體的導向很重要,現在有些媒體對明星八卦過度熱衷,但對關系民眾基本權益,關系社會正義與良知的社會問題無動於衷。只有當媒體展示真相、客觀表達、嚴守規則、維護公義的時候,社會才能恢復理性、尊崇法治,我們期待的法治信仰才會形成。
三是學校要承擔起教育責任。文化的養成不可能速成,必須從小灌輸、教育、訓練。法治信仰涉及三觀,只有通過家庭的耳濡目染,教育機構的長期努力,全社會的共同推進,才可能逐漸形成。尤其學校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現在所有學校都開政治公共課,但是最需要的法治課卻遲遲開不起來。學校應該把法治課作為必修課,讓每個學生從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強規則意識、程序意識、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
四是民眾要理性表達和行動。形成法治信仰的基礎在廣大民眾。當「中國式過馬路」、「信訪不信法」、「走關系」強於「走程序」大行其道時,我們就必須反思,是什麼力量讓規則失效,是什麼力量讓理性缺位?為什麼人們不願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按照法律渠道解決問題呢?為什麼人們遇到熱點問題就無視規則競相從眾?如何才能保持理性按規則行事?這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也是法治信仰形成過程中每個公民的責任。
五是法治信仰還需制度保障。比如美國的信用體系是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號是全國統一的公民唯一的證明記錄,考試作弊可能就是一個污點,商場偷東西也成為污點,人一生中不斷累積的這些污點不僅影響著繳納保險金額的高低,還影響未來的職業選擇,影響政治前途。社會信用制度對人的行為和習慣有明顯的規范作用,其後又有強大的威懾力保障。由於信用體系不健全,執法者和相對人都缺乏有效約束,甚至可以說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是執法隨意和腐敗造成的。社會信用缺失本質上還是制度缺失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形成法治信仰還有賴健全並落實各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