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法學引論
⑴ 法學概論問題
本案不能私了。
在本案當中,王某犯有過失殺人罪,按照刑法的規定,必須由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專,屬由審判機關判決此案。刑法的有關規定是強行性規則,必須依照這些強行性規則來處理此案。張家和王家並沒有權利自行達成協議,「私了」此事。
⑵ 法學概論案例分析
6.共同犯罪:指的是兩個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所以甲乙屬於共同犯罪 因為甲當時已經意識到危險的存在性 但沒有去排出 所以屬於故意殺人罪
7. 行為有效 但獎金不歸摸獎人所有 因為未成年人,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資格獲得獎金,獎金應歸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即父母所有
8. (1) 屬於自首 因為主動交代執法部門並沒有掌握的犯罪信息
(2)依法判罰 但由於自首 應該 減輕判罰程度
9.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五十四條的規定: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商店與A之間成立買賣合同關系,因售貨員將價牌標錯,而導致了重大誤解,屬於可撤銷的,商店有權要求A返還相機(同時退錢給A)或者不足差價。故商店對A的訴訟請求成立
10.(1)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
要具備為了使合肥權利免受侵害 犯罪正在進行時
(2)正確 因為當時鄭某正處於 生命安全被侵犯的時候 所以是正確的
⑶ 求生命科學導論對當代社會的影響論文
已經過去的20世紀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歷史時期。該世紀四五十年代,一門直接關系人
類自身、人類生活的新學科— — 生命科學開始發軔,到70年代已成為當代熱門學科,使廣大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工作者不能不密切關注、積極參與。生命科學的崛起,豫於生物科學的
突飛猛進,然而又不局限於生物科學范圍。例如,研究生命運動的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揭開
了生命的奧秘,特別是生物遺傳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基因成分研究的突破,首例無性
繁殖「多利 克隆羊的試驗成功,以及安樂死問題在世界范圍內的爭論,都和社會科學有著千
絲萬縷的聯系,從而生命科學不僅是當代自然科學發展的最大趨勢,而且對人類的生命活動
規律和現有生存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把握這種規律,認識這種影響,又勢必成為社會科學
專家學者的課題。生命哲學、生命倫理學、生命法學、生命美學等新學科,就是由生命的發展
所拓展的當代社會科學新視野。
一
、生命哲學:對生命本身的哲理思考
過去的哲學只關注人的社會或文化屬性,而忽視人的自然生命屬性,這就把人只看成是
社會或文化的存在,投注意人因為有了自然生命存在而存在。生命科學啟示我們,投有自然
生命就投有一切,對人來說,第一寶貴的就是自己的自然生命,因此人應該認真思考,人怎樣
括著才符合生命的本性,才最有意義和最有價值?生命科學又啟示我們,人的自然生命之所
以能夠存在,是因為有自然生命的能量即生命力存在,因此人活著如果符合生命的本性,就
活得最有意義和最有價值,所以人應該激發、保持和加強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無
限的生命力。這種從生命科學引發而成的生命哲學,促使現代人辯證地對待自己的生命歷
程,既克服消極的悲觀主義,又消除盲目的樂觀主義;既懷有積極人世的人文主義精神,又不
乏順其自然的自然主義態度;既洋溢對生命限度的超越性,又充滿對生命價值的創造性。
生命哲學之所以能夠從生命科學獲得啟示,原因蓋出於對現代人自然生命態度和質量
的憂慮。人們看到現實社會中,固然有不少人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甚至為他人生命的存在
而奉獻自己的生命,體現了最為輝煌的生命價值取向,但也有不少人為了滿足聲色犬馬的生
理刺激,追求燈紅酒綠的官能滿足,不 暗浪費生命,甚至為吸毒而摧殘自己的生命,為貪財而
毀滅他人的生命。人們還看到現代文明固然為現代人帶來了福祉,但也帶來了人類生存環
境的破壞,使不少人產生了一種源於自然生命深層的憂患意識。此外,過於理性的社會和富
裕的物質生活,又使不少人緣於自然生命底蘊的慾望和血性之氣消弭,失去了個性的鮮亮的
原生色澤,遞減了生命力的自然形態的強度。因此,出於對現代人自然生命的深切關懷,生
命哲學也就以喚醒生命、指導生命、強化生命為己任。
生命哲學在獲得以上所述生命科學啟示的同時,又把這種啟示和與生態學相互聯系的
生態哲學結合起來,研究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成為一種引人注目的生態智慧。哲學不僅是
古希臘人所說的極具活力的「愛智慧」的學問,而且哲學關注的智慧本來就是人生命中的能
力和對生命的態度。生態智慧發現,人和自然相互作用,實際上就是人的生命和自然生命的
相互作用;還認為人對自身生命的熱愛和珍惜,首先要建立在熱愛和珍惜自然生命的基礎
上。生態學的重要分支大地倫理學的奠基人萊奧波爾德指出,人只是自然有機體中不可分
割的組成部分,其他生物和人一樣都有自己的生態位和自身的內在價值,因此人類除了滿足
生機的需要外,沒有權力縮減生命形式的豐富多樣性。歷史學家湯因比更在《人類與大地母
親》一書中提出警告:「如果生物圈不再能夠作為生命的棲身之地,人類就將遭到種屬滅絕的
命運,所有其他生命形式也將遭受這種命運。」⋯
生態智慧或生態哲學,作為一種生命哲學,決不是灰色的理論,而是人和自然親和活動
的產物。這在被人譽為世界哲學泰斗的挪威學者奧耐·聶斯的人生和學術經歷中可以看得
十分清楚。對聶斯來說,哲學不僅是一種愛智慧,而且是將智慧之愛付諸行動。他是一個著
名的喜馬拉雅山攀登者,長期生活在渡羅的海的一個小島上,經常觀察並驚嘆海中物種的多
樣性和生命的豐富性。他在一個小木屋裡構建他的生態智慧理論,滿懷熱情地引導人們走
出這個充滿生態危機的時代。他的「太我實現」觀點認為全體生命有著內在聯系,人類真正
的成熟的心理發展應該是和所有生命合作,和諧相處,在一個「太我」中實現所有生命最大的
潛在的價值。可見,由於生態智慧或生態哲學的參與,使具有堅實的科學性的生命哲學,又
平添無限生機和活力
= 、生命佗理學:對生命控制的道德觀念
生命科學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對傳統社會模式不僅具有巨大的沖擊力量,而
且改變了傳統社會價值觀,提出了種種道德倫理理論,特別是使原有的生命道德問題空前復
雜化尖銳化。為了研究與生命直接相關的包括醫學中的倫理問題,探討生命科學控制生命
過程和生命質量的倫理原則,生命倫理學這一社會科學新學科應運而生。
生命倫理學發軔於20世紀50年代,美國在1969年和1971年分別於紐約和華盛頓相繼
成立了生命倫理學研究機構,並分別出版《海斯區斯中心報告》和《醫學與哲學雜志》,1978
年肯尼迪研究所又編撰了《生命倫理學網路全書》,從而把這一學科推向各地,形成世界規
模。近年來,生命倫理學研究又出現了幾個熱點,如英國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的科研小組。
首例無性繁殖綿羊「多利 克隆成功,引起了世界性的激烈反響。因為人們看到此項技術有
可能應用於人而產生克隆人,從而造成生育模式的改變,人倫關系的模糊、性別比例的失調、
人類基因的損害。又如世界各地許多人贊成安樂死,也有許多人反對,贊成者認為安樂死可
以使病人免受疾病長期折磨的痛苦,因而符合人道主義精神。反對者認為安樂死違反了生
命的神聖性和不可侵犯性,因而和傳統道德規范沖突 由此又產生病人的安樂死自主決斷
是否應該成為實行主動安樂死道德上的充分理由的不同意見,因為這有可能出現醫療道德
滑坡、護理質量降低情況,甚至使某些醫護人員或病人家屬的險惡用心得逞。再如,生命科
學的基因診斷技術可以使得基因治療成為可能,但也可能使人類喪失千萬年來在繁衍過程
中形成的多樣化的遺傳特性,從而人類基因庫就失去生態平衡。而且這一技術在治療「致病
基因」時,又存在對基因遺傳病人是否尊重個人的自主權、平等權和隱私權等原則分歧,因而
有可能導致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
由於生命倫理學從人性出發,立足於人權,維護人的生命道德,因此它的研究是以人類
生命權益為宗旨的。例如它為了提高人類生命質量,探討自然、社會、環境和生命、生命權的
關系;它還關懷人的生命結束時期,提出自然死、尊嚴死等倫理規范。為此,托馬斯·比徹姆
和詹姆斯·奇爾德雷斯在《生命倫理學原則》一書中,提出了自主、不傷害、行善、公正四條基
本原則。
對生命科學控制生命過程和生命質量的倫理研究是全球性的。在我國,也存在體外受
精、試管嬰兒、重組DNA、優生術、變性術、性別選擇、器官移植、精神病遺傳者的婚姻控制、
精神病人的行為控制、殘缺新生兒的地位和待遇、「植物人」護理,以及動物實驗、植物保護、
環境衛生等許多和倫理道德有關的問題。我國學者邱仁宗在1987年出版了《生命倫理學》
專著,說明這一新學科在我國也引起了重視,但近十年來在新條件下的醫護患關系、人體實
驗、康復醫學等重大倫理問題在書中尚未涉及,又表明我國的生命倫理學研究還需要提高一
個新的層次。 ·
三、生命法學:對生命保護的法律意識
「多利羊 克隆成功,成為全球熱門話題,影響所及,法學界也聞風謀劃因克隆而來的法
律對策。其實,自生命科學誕生之時起,為生命立法的問題早就在有識之士的考慮中了。在
20世紀7O年代,各國有關生命的立法,已至少涉及20多個方面,如精神衛生立法、生育和人
123政策立法、醫療事故預防立法等等。現在,以基因工程、遺傳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
已成為生命科學的主旋律,有人預言2l世紀是統一生物學世紀。將「生物一社會人」的生命
科學研究,統一到科學規范和法律制度的軌道上,是生命法學的形成原因,也是生命科學對
生命法學的巨大挑戰。
從DNA被發現到「人體阿波羅計劃」,再到「多利羊」克隆成功,表明生命科學的發展越
來越快,但也會引起很多麻煩。例如,人類基因工程中的DNA重組研究或實驗活動,如果缺
乏嚴格法律規則約束.有可能因科研人員違規操作或其他各種原因導致對人類的毀滅;對人
類個體基因的檢測與公開,有可能會侵犯個人隱私權;異常基因者的檢測和公開,有可能受
到社會各方面歧視;發現異常基因胎兒是否都要求孕婦中止妊娠;基因改變是否為新的民族
主義創造技術條件;對基因疾病患者治療是否有法律依據?
又如,人體克隆技術的應用與發展,有可能混亂人與其克隆體的倫理關系和法律關系;
為了延長或拯救人的生命,截取克隆人部分器官,是否會觸犯殺人罪、傷害罪等刑法罪名;為
了優化生殖生育功能、改善人類生命質量,通過基因選擇、基因識別篩選後復{6j健康、有特定
基因的克隆人,有可能改變人類固有的遺傳性狀.從而打破人類自然進化的運動規律,導致
後天免疫力功能性匱乏等致命缺陷的潛伏與發生;人體克隆等復制技術應否設定法律禁區
和如何設定?
再如,利用遺傳工程技術防治遺傳病的醫用研究,有無設定法律限制;生產人體器官替
代品或人體有用物質,是否進行安全性、科學性、可行性的測試與論證;研製在人體中植人的
「生物晶元 以調節、改善人體生命活動機能.是否設定符合有關法規的風險防範機{6j和嚴
格操作規程;電子生物工程技術的研製、開發和應用,如何防止「人工智慧」操作系統的失控
而給人類帶來某種傷害和災難?
以上所述.表明「尋求一個滿足人類自然生命體未來發展要求的,且為科技發展、社會倫
理標准與法律規則共同認可的法律制衡機制,這將成為今後生命法學研究的攻堅課題」。
令人欣喜的是,生命法學研究在我國已經登堂人室。1997年6月,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
究所召開了上海市生命法學理論研討會,會上宣布成立我國第一個「生命法學研究中心 。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這門充滿生命力的新學科,在我國必然更加發揚光大。
四 生命美學:對生命狀態的審美觀照
古今中外哲人智者對生命狀態大都重視,黑格爾更認為「自然美的頂峰是動物的生命」。
但是,從美學角度對生命狀態進行審視,並對生命美異乎尋常的關注,還是生命科學興起之
後的事。
當代社會科技相當發達,物質文明程度很高,但生命狀態不一定美輪美奐,甚至暴露出
許多假惡丑的反審美傾向。自然界生物慘遭塗炭和銳減,已成不爭之事實。但人們還是在
殺戮野生動物,砍伐原始森林.以滿足永無饜足的慾望。殊不知摧殘自然界生物的生命.等
於摧殘人類自己的生命.人類已經無可奈何地遭到大自然的報復了。更嚴重的是現在人們
生命力的弱化速度越來越快.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今非昔比,恐懼、焦灼等生命萎縮現象屢
見不鮮.頹廢、自虐等生命墮落現象觸目驚心。近年來生命科學的欣欣向榮,使美學界人士
深切感到社會生活中生命狀態的反審美傾向再也不能任其泛濫了。他們發出重塑生命、還
我生命的呼籲,渴求生命之樹茁壯成長 生命之花燦爛開放、生命之火輝煌燃燒、生命之水歡
暢流動。某些美學界精英人物還清醒地看到,長期以來我們的美學家在象牙之塔里陶醉於美學
的空虛繁榮,沒有對現實生活中由於一些人對生命的冷漠、欺騙和殘暴所造成人生的不幸予
以正視和關懷,於是美學成了一種於世無補的點綴。再有,我們的美學研究面雖然很廣,但
恰恰忽略了人類自身的生命活動,沒有對生命意識、生命體驗、生命創造進行美學的闡釋。
於是,我們的美學體系和教材雖然林林總總、蔚為大觀,但難以在其中看到生命的綠色或剖
傷,聽到生命的呼喊或哭泣,嗅到生命的芬芳或霉味.魁摸到生命的歡跳或窒息。美學這種
落後狀況,比起生命科學的如火如荼,顯得太不協調。於是-~-]以生命科學為參照系的生命
美學悄然綻放,成為美學園地鮮艷奪目的奇葩。生命美學雖然和生命科學一樣,關注人的生
命現象,但是它不是像生命科學那樣執著於生命的功利性和科學性,而是著眼於生命審美性
和本體性。這也就是說,它對生命的審美現象和本質更感興趣,在對形形色色生命狀態的審
美觀照過程中,如我國學者所說的那樣,。時肘顧念著人的現實歷史境遇、顧念著人的生存意
義、顧念著有限生命的超越,顧念著生命中無比神聖的東西 ,而且思索生命的終極追問、終
極意義、終極價值,通過生命的存在實現生命的超越,因此,生命美學是一種研究人類生存方
式與審美活動的關系, 以探索生命的存在與超越為旨歸的美學」。Ⅱ
順便指出.美育作為一種運用美學原理進行審美活動的教育,也是美學的有機組成部
分。由此,生命美育也是生命美學研究的對象。它一方面涉及生命的全過程,研究人類從受
孕到死亡的審美現象和審美方法,指導人們如何進入審美的人生境界,因而和終身教育有密
切的關系;另一方面有助於人的審美素質的形成,審美素質能夠把人生的外在目的轉化為內
心的生命體驗,使個體生命環境充滿詩意,在提高生命質量的同時提高生活質量,因而又和
素質教育有內在的聯系。
⑷ 南京工業大學獎學金與選修課有關嗎,選修課的績點要計算進去嗎 還有,選秀課修滿要求的學分有必要多修嗎
同學,你說的選修課是哪一種類型的,如果是全校性公選課,這個是不計入每學期開學時的成績考評的,也就是說考的不好也不會影響你的成績,但成績至少要能及格。一般都是要修滿4.5個學分,一門課的學分是1.5,那就是說你得修滿三門,多修是沒必要的。如果是限選課,就是很難選中的那類課,這個是和你計入成績考評的,考的不好,最後績點也會被拖後腿,所以不能懈怠,限選課分為四大類:第一組:計算機程序語言類,包括VB,VC++,VFP第二組:人文社科管理類,包括大學語文,法學概論,管理學概論,現代物流概論,第三組:大化工、大建築特色課程類,包括環境工程概論,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概論,土木工程概論,建築概論,第四組:藝術教育課程類,包括藝術概論,美術鑒賞,音樂鑒賞,舞蹈鑒賞。這四大類每個類別中必須修一門,多修沒有必要。
希望可以幫到你,同學,我對這方面還是比較了解的,如果還有不懂的地方,你可以再問我
⑸ 09《法學概論》試述公民與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民事行為能力的區別
公民和法人作為兩大民事主體,都具有自己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但公民作為自然人和被法律人格化了的社會組織法人,二者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是有區別的。第一,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行為能力的開始與終止不同。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民事行為能力則不能與民事權利能力同時開始,它是由公民的年齡和智力情況決定的,始於法定年齡,終於死亡;而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同時產生於法人的成立,消滅於法人的終止。第二,民事權利能力的內容與民事行為能力的享有不同。所有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是平等一致的,民事行為能力則要受年齡、智力和精神狀態以及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的限制。而法人因各自的性質和經營范圍不同,其民事權利能力的內容具有很大的差別,民事行為能力也應與自身的性質和經營范圍相一致。第三,民事權利能力各有專屬,民事行為能力的實現各有不同。公民的某些以人身為前提條件的民事權利能力專屬於公民,如婚姻自由權、生命健康權、繼承權等。法人的某些民事權利能力公民不能享有,如郵電、鐵路、航空、煙草製造等行業的經營權。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是通過自身的行為直接表示自己的心願來實現的。而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需要通過法人代表來實現。
⑹ 法學概論案例 請問:李巧蓮先後實施了幾個行為分別是什麼性質的行為、應否承擔本案危害後果的刑事責任。
李巧蓮不構成犯罪。從犯罪構成來說,李巧蓮沒有實施殺人行為,所以想構成故意殺人罪,必須要麼是間接正犯,要麼有共犯。殺死妹妹那個搶劫犯是故意實施的殺人行為,他不可能是間接正犯中被利用的工具吧?間接正犯中被當作工具利用的人可是不承擔責任的。所以他不可能被認定為李巧蓮利用的工具。共犯也認定不了,因為李巧蓮與被害人換位置睡的行為在殺人的實行行為人犯罪著手之前,也就是對犯罪的實行行為沒提供任何幫助,換位置睡覺,也不可能評價為對殺人的實行行為人為了更好,更容易的實行殺人行為而進行幫助的殺人預備行為。是否換位置睡覺不能對後面殺人的實行者提供任何便利。所以其既沒有對實行行為提供幫助,也沒有對預備行為提供任何幫助。雙方也無共謀,沒有提供心理上的幫助。因此其對實行殺人的人故意殺人的結果沒有任何貢獻力。故無法評價為共犯關系。綜上所述,不構成間接正犯,也不能評價為共犯,其行為也不能直接導致被害人死亡結果的出現,她的行為與被害人死亡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
先行行為引發救助義務不作為故意殺人也不能構成,因為她如果出來救助,她就得被殺,法不強人所難,不能要求義務人舍棄生命履行救助義務,因此不構成不作為的故意殺人。並且其先行行為並不能導致被害人有死亡風險。是故意殺人的人實施殺人行為才導致的死亡風險出現。她的先行行為只是導致了被害人出現了成為他人犯罪對象的風險。並且這風險恐怕也不能評價為法律意義上的風險。否則上夜班的時候公司要求加班都屬於給員工增加了這種風險,公司難道還得派保鏢護送員工么,否則就是先行行為引發風險,一旦遭遇犯罪份子不法侵害,公司也得承擔責任。學校也不能晚自習了,否則學生遭遇不法侵害,風險也是學校開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