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道德的關系
㈠ 如何看待經濟與道德的關系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道:就是明事理.德:就是付出.道+德:籠統的講就是有素質.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風俗和習慣有進步和也有落後的.記得,看過這樣一個記錄,從明朝到改革開放前,我國安徽鳳陽地區以農業經濟生產為主,但由於土地稀少貧瘠、加上頻繁的天災,當地人民經常吃不飽,於是產生了當地人外出行乞的風俗習慣,當萬里出任安徽省委書記時,親身到當地考察,當他看到當地人大多出外行乞和一家母女三口人只有一條褲子可穿的情況時,他責問陪同的當地官員,當地官員的回答就是:我們這個地方的人有外出行乞的風俗習慣.當時萬里氣憤難當,痛責了麻木的當地官員.並發誓要改善當地的生活.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由於我們政府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正確政策,鳳陽人改變了外出行乞的習慣.包括鳳陽在內的全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提升.人們的風俗習慣和素質也有了很大改善.
這就是經濟發展促進道德提升的很好的例證.
再來看看國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對道德提升促進的情況.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是血腥骯臟和不道德的.
對非洲黑人的慘無人道的奴役,對美洲土著的滅殺,對亞洲人民的殘酷掠奪,對歐洲人民的無情壓迫.所有這些,我們是否就可以認為迄今為此的人類經濟發展最迅速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就是使道德退化而不是促進的呢?
有壓迫的地方註定要有反抗.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國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基本是安定的,人民也是安居樂業的.這是因為在貪婪的資本主義發展到人民不能容忍的時候,尤其是有了馬克思理性的指出資本主義的弊端的時候,資本主義覺悟了、改良了.
首先,限制了資本主義貪婪的無限制的胃口,出台了反壟斷法,給了小企業生存發展的空間.
其次,在物質上,他們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水平,在社會財富再分配上讓利於人民.
再次,在精神上,他們出台了陪審員制度,讓最平凡的人用他們的良知來執掌法律.
當然,上述資本主義的改良無法克服其本身的固有缺陷.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其對道德的進步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商品生產促進了道德進步,還具體表現在:自由競爭促進人們增強自主意識,形成獨立人格;等價交換強化人們的平等觀念和民主意識;價值規律推動人們增強主體作用商品經濟所造成的普遍交往,催化著個性的豐富和人性的發展;尤其是在促進人們打破因循守舊的保守思想,樹立奮發圖強和開拓進取精神等方面都發揮了極大作用.
綜上所述:經濟發展推動人類道德進步是基本的歷史趨勢,道德進步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雖然不是絕對平行,在大體上還是同步進行的.道德的提升和進步歸根結底是經濟關系發展的產物.
㈡ 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之間的關系
㈢ 道德與經濟的關系
市場經濟條件來下道德教自育的必要性根源於市場經濟不能自動產生出它所需要的社會道德水平。市場經濟對社會道德的作用具有雙向性,它具有推動社會道德進步的一面,也有破壞社會道德的一面。一方面市場競爭激發人們的進取精神,另一方面競爭的失敗者容易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競爭的勝利者容易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一方面市場主體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可能幹出傷天害理的事情,另一方市場主體為了自己的財產安全,要非常謹慎地選擇交易對象,從而使那些不講信譽者失去很多交易機會,從而迫使人們遵守社會道德,間接地起到推動社會道德進步的作用。正是這種雙重作用使道德教育成為必要和可能。如果市場經濟只有推動道德進步作用,而沒有對道的破壞作用,那麼就是說它能自動產生它所需要的道德支撐,任何道德教育成為多餘的了。如果市場經濟對社會道德只有破壞作用,而沒有推動社會道德進步的一面,那麼任何道德教育都不挽救社會道德敗壞的局面。
㈣ 道德與經濟基礎的關系
我覺得我們應該首先理清幾個容易混淆的概念:
1、經濟基礎達到一定水平,道德素養可以一定提高。
這個觀念有很大的問題,為富不仁和現在的富二代問題,就是很好的例證。
2、經濟基礎是道德水準的基礎。
這個觀點的依據是:我都吃不飽活不下去了,你還能要求我怎麼高尚呢?
這種觀點為人們為惡提供了借口,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只能造成社會物慾橫流、男娼女盜大行其道。沒錢的可以不講道德,有錢的可以說錢不夠多,繼續為惡。
3、道德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
邏輯上的混亂。因果倒置。相反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道德的提高。想一下我們現在經濟活動中的誠信成本有多大吧。
因此,道德與經濟基礎無關,非要說有關,只能說道德可以減少一個社會的經濟活動成本,提高經濟生活效率,增加經濟活個體的幸福感。
㈤ 經濟發展與道德的關系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道:就是明事理。德:就是付出。道+德:籠統的講就是有素質。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風俗和習慣有進步和也有落後的。記得,看過這樣一個記錄,從明朝到改革開放前,我國安徽鳳陽地區以農業經濟生產為主,但由於土地稀少貧瘠、加上頻繁的天災,當地人民經常吃不飽,於是產生了當地人外出行乞的風俗習慣,當萬里出任安徽省委書記時,親身到當地考察,當他看到當地人大多出外行乞和一家母女三口人只有一條褲子可穿的情況時,他責問陪同的當地官員,當地官員的回答就是:我們這個地方的人有外出行乞的風俗習慣。當時萬里氣憤難當,痛責了麻木的當地官員。並發誓要改善當地的生活。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由於我們政府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正確政策,鳳陽人改變了外出行乞的習慣。包括鳳陽在內的全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提升。人們的風俗習慣和素質也有了很大改善。
這就是經濟發展促進道德提升的很好的例證。
再來看看國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對道德提升促進的情況。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是血腥骯臟和不道德的。
對非洲黑人的慘無人道的奴役,對美洲土著的滅殺,對亞洲人民的殘酷掠奪,對歐洲人民的無情壓迫。所有這些,我們是否就可以認為迄今為此的人類經濟發展最迅速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就是使道德退化而不是促進的呢?
有壓迫的地方註定要有反抗。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國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基本是安定的,人民也是安居樂業的。這是因為在貪婪的資本主義發展到人民不能容忍的時候,尤其是有了馬克思理性的指出資本主義的弊端的時候,資本主義覺悟了、改良了。
首先,限制了資本主義貪婪的無限制的胃口,出台了反壟斷法,給了小企業生存發展的空間。
其次,在物質上,他們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水平,在社會財富再分配上讓利於人民。
再次,在精神上,他們出台了陪審員制度,讓最平凡的人用他們的良知來執掌法律。
當然,上述資本主義的改良無法克服其本身的固有缺陷。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其對道德的進步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商品生產促進了道德進步,還具體表現在:自由競爭促進人們增強自主意識,形成獨立人格;等價交換強化人們的平等觀念和民主意識;價值規律推動人們增強主體作用商品經濟所造成的普遍交往,催化著個性的豐富和人性的發展;尤其是在促進人們打破因循守舊的保守思想,樹立奮發圖強和開拓進取精神等方面都發揮了極大作用。
綜上所述:經濟發展推動人類道德進步是基本的歷史趨勢,道德進步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雖然不是絕對平行,在大體上還是同步進行的。道德的提升和進步歸根結底是經濟關系發展的產物。
㈥ 論經濟人與道德人的關系
市場經濟與道德的並不是互斥的。
市場經濟應該是道德的經濟,當缺失適當的道德力量的引導,整個社會傾向於投機取巧而非去創造社會價值,那這個的社會的經濟也是無法得到長久的正常的發展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社會道德觀也必將產生新的內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也要求全社會各方面樹立新的道德觀。
論語上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愛財也必須恪守道德觀念,取之有道。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既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又要高度重視和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真正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前進。也只有這樣社會經濟才能取得更為長遠的發展。
㈦ 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關系
市場經濟與道德的並不是互斥的。
市場經濟應該是道德的經濟,當缺失適當的專道德力量的引導,整個社會屬傾向於投機取巧而非去創造社會價值,那這個的社會的經濟也是無法得到長久的正常的發展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社會道德觀也必將產生新的內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也要求全社會各方面樹立新的道德觀。
論語上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愛財也必須恪守道德觀念,取之有道。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既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又要高度重視和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真正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前進。也只有這樣社會經濟才能取得更為長遠的發展。
㈧ 道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道德是人類文明的表現。經濟發展是促進社會繁榮和人類發展的需要。但是不能因需要發展經濟去破壞道德底線。正常的是經濟越發展。人類越文明。道德更高尚。
㈨ 經濟發展與道德之間的關系
當前中國市場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市場經濟發展與道德建設之間的矛盾版。社會主義權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的關系,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道德建設的發展。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賦予了人們新的道德觀,為道德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並利於人與人之間結成平等友愛的關系。另一方面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 現代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起源於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快速過渡到市場經濟,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幾種思潮。一是道德出現了嚴重「滑坡」,主要表現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二是道德的本質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現為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道德觀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設會干擾市場經濟發展...
㈩ 經濟建設與道德建設之間的關系
道德建議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首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
其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再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帶有階級屬性。
最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人們正是通過對道德的把握,來感受社會關系的脈動,識別社會發展的方向,確定自身生存發展與社會和自然的關系,並形成自己關於責任和義務的觀念,確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覺地揚善抑惡,明辨榮辱,選擇高尚,棄絕卑下,保持社會和個人的健康發展。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國社會主義的道德建設,應當建立在這一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反映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為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服務。在這一基本經濟制度上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市場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手段的經濟運行機制,對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既有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實要求,也有一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價值導向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一方面,作為市場經濟,它同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在運行規則上有相通或相似之處。現代市場經濟的共同屬性和一般規律,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遵循的;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是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結合在一起的,它要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市場經濟可以和不同的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相結合。要把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有機結合起來,離不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加快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建設,有助於保證市場經濟沿著社會主義軌道有序健康地發展。
實踐證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於增強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意識,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社會的道德進步。但也要看到,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如趨利性、自發性等也會反映到道德生活中來,反映到人與人的關繫上,容易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現象,這些因素都會干擾社會主義的道德建設,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確立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導向和行為准則,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全社會的文明程度,已成為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緊迫任務,也是大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道德建設提出的新要求,要堅持公民承擔社會責任與社會尊重個人合法權益相一致,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相結合,著力培養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觀念,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道德環境和有力的道義支撐。要正確處理競爭和協作、自主和監督、效率和公平、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關系。既勇於競爭,又有序競爭;既反對平均主義,又防止收入懸殊;既重經濟效益,又重社會效益。要正確認識和運用物質利益原則,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既要鼓勵人們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去獲得正當的個人利益,也要大張旗鼓地褒獎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的言行,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形成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要正確發揮社會主義道德對市場經濟的價值導向作用,形成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規范,發揮市場經濟的積極效應,避免市場經濟的消極效應,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康發展。
所以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而言,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