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立法保護見義勇為
① 道德如何保護見義勇為
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國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道德要求。「為弘揚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美德,促進社會和諧」,受到不少人的贊許,是在引導良好的社會風尚。
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不僅能激勵公民更好地與社會不良行為作斗爭,提高大眾維護社會公德捍衛法律尊嚴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還能消除見義勇為和自發救助者的後顧之憂。同時,使得見義勇為和自發救助者在精神上和物質上得到相應的回報。要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法律和道德都需要,完全看道德並不可行,道德也需要法律的支撐。
見義勇為"這一古老命題並非法律上的概念,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類社會文明的象徵,是國家極力提倡的英雄壯舉。從古至今,見義勇為一直是人們追求的道德標准,當今社會上勇斗歹徒、救災搶險的英雄事跡層出不窮,但在弘揚這一高尚行為的同時,見義勇為者卻因自身正義行為遭受的損害無法得到相應保護,英雄們流血又流淚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因見義勇為負傷致殘以至於獻出生命的英雄甚至得不到基本的治療和撫恤,導致公民的行為向"揚惡"方向發展,無動於衷、袖手旁觀的"看客"大有人在,"見義勇為"這一傳統美德正緩緩流逝,那麼如何避免這種現象的漫延,如何將見義勇為美德發揚光大,筆者認為,應著力建立和完善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者的法律,用法律、社會援助等形式保障見義勇為者的權益。
② 怎樣從法律上維護見義勇為者的權利
我國已經有了關於見義勇為的法律,就是侵權責任法上的受益人補償的規定,實際上就是對見義勇為者的法律救濟。
③ 從法律知識出發結合社會現實,應如何保障見義勇為者的合法權益.
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義勇二字,撐起了中華美德的一片天。救死扶傷和見義勇為的故事躍入眼簾,任何一個的良知的公民,都會被這種捨生忘死,義無反顧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的精神所感動。正是這些平凡的人,用他們無私的愛心構建起我們的和諧社會。他們讓我們看到:世界就是美好的,人心就是正義的靈魂所在。和平年代,誰是真正的英雄?見義勇為者當之無愧,他們是社會正義的代名詞,是平安建設的中流砥柱,更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榜樣。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就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情懷,就有一個「好漢三個幫」的無私精神。在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時代呼喚英雄,社會需要英雄,更應該傳承這種精神,把我們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但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一個個令人冷汗直流的冷漠鏡頭會時有閃現:有人在街上與劫匪搏鬥,沒人幫忙,沒人報警,看熱鬧的人倒是不少;孩子掉進了湖中,上百人站在岸上觀看而無人搭救;有人要跳樓自殺,圍觀者不是想方設法施救,反而起鬨「鼓勵」跳樓者「快跳」;馬路上,有人出車禍倒在血泊中,無人救助,任其鮮紅的血悲哀地流淌……這些冷漠的場面讓我們痛心。我不知道,當這些道德缺失的人看到「見義勇為」這幾個字時,會不會臉紅。也許有人會說,見義勇為,直面歹徒,是生死考驗,個別人因而猶豫不決,甚至做出錯誤的選擇,情有可原。那麼在反映社會道德的細微小節中,我們又做得怎樣呢?在這個社會平台里,當有人摔倒時,我們會去扶起嗎?當有老人上車後沒座位時,我們會讓座嗎?當無依無靠的乞丐向我們伸出乾瘦的手時,我們會雪中送炭嗎?路邊有小孩迷路時,我們又會怎麼做呢?……細微之處,最能見人心。這些都是舉手之勞,甚至做與不做,只在一念之間。做到了,就是文明,沒做,就是缺德。是與非,美與丑,差別就這么小。我們一直在喊構建和諧社會,喊了那麼久,有沒有付出行動呢?如果沒有,那就從現在開始做起吧!記住:做好事任何時候都不會遲!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當我們的愛的陽光灑到別人身上時,我們會更溫暖。下面這篇文章,僅供參考並非悲哀——見義勇為之我見治安靠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更不是「自治」!制度化的東西看上去很冷,很不合人情,但確是最持久的,最有效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准,如果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標准、喜惡去「執法」、「維護正義」的話,這個城市就真的變成弱肉強食的狩獵場了。應該相信,可以看到,在我們生活的城市裡,總的來說秩序是好的,否則我們如何能正常地生活。至於媒體曝光甚至我們親身所見的罪惡,也是客觀存在的,但總不能因此而對制度失去信任,失去希望。發達如美國的國家,一樣無法解決暴力,消除罪惡。可見,罪惡依然是人的本性使然。我們所應該探討的,是如何更好的完善制度,修補漏洞,積極地從制度,從根本上去減少罪惡。而這個本身就應該是個系統工程,因為我們都知道,造成罪惡產生的根源在於差異。教育的差異,貧富的差異,社會地位的差異,還有生存的差異。某教授說:「一個公平的社會,應該是讓強者有所忌憚,讓弱者不會訴求無門的社會。」如何達到這個目標?靠的依然是制度的規范。我欽佩見義勇為,但前提應該是保護自身的安全。這不是自私,而是合乎自然的人的本性所在。所謂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對於罪惡,我們作為普通的市民,應該在力所能及和保護自身的基礎上配合警方打擊罪惡,但是,我們沒有執法的權力,因為法律沒有賦予我們執法的權力,所以,我們也沒有相應的義務。也許,某人可能會說我是「烏龜」,有人批評我自私,只顧自己,有人更會提出理論說正因為人人都「漠視」罪惡,那麼罪惡才會如此猖獗!但是,我依然會堅持我的觀點,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正如香港的電視宣傳片裡面說的:「用我們的眼、用我們的耳朵、用我們的手去配合警方打擊罪惡」。過去我們總倡導見義勇為,但其實這是對普通公民的一種不應有的高要求。如果我們罪惡是靠手無寸鐵的市民去見義勇為來維護的話,警察幹啥去了?見義勇為應該是一種風氣,是一種美好的道德要求,提倡無可非議。但前提依然是,保證自身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進行。你見義勇為,你道德高尚,我不見義勇為,也只不過是我本人的選擇而已。畢竟,從道德的角度上,我們都是個體,對其他的社會個體並沒有法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從法律的角度上,見義勇為就像是無因管理,因為無因管理所產生損害後果,受益人應當給予相應的補償。但現實就是,許多見義勇為的人流血又流淚,那個受益人往往第一時間就溜了,法律上、制度上也沒有相應的保障,那麼,你憑什麼讓我見義勇為?萬一我光榮了還算湊合,萬一光榮不了拉下半條人命,我家裡上有老的下有小的咋辦?換個位置,你辛苦十幾年幾十年拉扯大的兒子就這么光榮了,你感覺會如何?還是那句話,和諧的社會應該靠的是不斷完善的制度,而不是個人英雄主義式的見義勇為。因為,我們都是現實的,有沒有想過,我自己見義勇為犧牲了,自己的家人、孩子、父母,誰來負責?歡迎扔磚頭,真理越辯越明,而我只是提供一種意見而已。
④ 見義勇為立法保護的不可行性
你問的太概括
如果籠統的說見義勇為立法保護,當然是必要的,因為有很多種保護。
比如,從法理上講,對自願施救的人,一般不追究他們在施救過程中,因為採取的措施不當而導致的損害的責任。這是從保護非專業施救人員的角度來看的
當然,也有針對被救人反咬一口的立法,這應該是咱們國家現在熱議的話題
如果是第一種,那麼不屬於專門立法,建議在侵權責任法中加入就可以,屬於正當行為,列入免除責任的一種,性質上可以歸類為類似於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
如果是第二種,如何防止反咬一口,這就不是只說加一條兩條就能解決得了
誰承擔哪部分舉證責任才合理?是不是要對反咬一口的人施以懲罰性的罰款或賠償?等等
這是需要一套制度來保障的
總體而言,我認為是必要的
第一,社會出現這種需求,法律應該予以反饋,不一定非得是法律,可以是行政法規或者通過相關法律的司法解釋,乃至最高法出一些有指導意義的判例。但是決不能放任自流
第二,外國有相關立法例可以借鑒,所以難度上不是很難
⑤ 怎樣的救濟方式才能很好的保障見義勇為者
煙台見義勇為獎勵辦法
第一條為弘揚正氣,打擊犯罪,維護公共利益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促進開發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根據《山東省見義勇為保護條例》和開發區工委、管委《關於設立社會治安見義勇為獎勵基金會的決定》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開發區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見義勇為",是指為保護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或者實施搶險救災的行為。
第三條 見義勇為人員及其見義勇為行為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均應支持見義勇為行為,尊重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
第四條 在開發區范圍內實施見義勇為行為的,適用本獎勵辦法。
第五條 對見義勇為者的獎勵標准
(一)屬抓獲現行違法人員且違法行為具備治安罰款50元以上處罰條件的,一次性獎勵人民幣50-200元;
(二)屬抓獲現行犯罪嫌疑人且犯罪行為具備逮捕以上條件的,一次性獎勵人民幣300-1000元;
(三)屬通過及時舉報犯罪線索和主動反映有關情況,使惡性案件、群體性事件得到及時預防或控制的,一次性獎勵人民幣200-800元;
(四)在搶險救災工作中表現突出,且一定程度上減輕損失的,一次性獎勵人民幣500-1500元。
(五)屬通過自身的果斷處置而使即將遭受侵害的國家財產、集體利益、公共安全、他人安全得到有效避免或減輕的,一次性獎勵人民幣600-2000元;貢獻特別突出的,獎金上限可提高到10000元;
(六)因實施見義勇為行為而犧牲的,向其家屬一次性發放人民幣20000元。
第六條 申請獎勵金額應按本辦法第五條規定標準的下限為基點,根據現場的危險程度、避免損失程度和本人受損失程度三種情形進行綜合考慮,但獎勵總額不超過上限。
第七條 見義勇為行為是由兩人及兩人以上共同實施的,主要獎勵發揮主要作用的人員。但獎金的具體分配由申報單位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確定。
第八條 見義勇為人員要求隱私保護的,在詳細查明其基本情況真實無誤的情況下,可在表彰獎勵時使用化名。
第九條 獎金的發放主要根據見義勇為所針對的事實來核定,帶破的其它違法犯罪事實不再另行獎勵。
第十條 有見義勇為行為,但未抓獲現行案犯或仍造成一定損失的,可酌情給予適當獎勵。
第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弄虛作假,騙取榮譽,如發現營私舞弊者,除追回獎金外,還要追究有關單位的領導責任。
第十二條 具體獎金申報發放程序
第一步,申請單位填寫《見義勇為獎勵審批表》並加蓋公章後,報公安分局案件主管部門審核(綜合業務二處或刑警大隊);
第二步,申請單位將經過申核的《見義勇為獎勵審批表》報至區見義勇為獎勵基金會,經理事會負責人審批確定後,領取獎勵基金。
第十三條 因實施見義勇為行為而造成見義勇為行為人受傷、致殘、犧牲等情形的,在按照本辦法實施獎勵以外,仍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四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實施見義勇為行為的,除享受本辦法規定的獎勵以外,還可同時按程序申報嘉獎、記功等表彰。
第十五條 本辦法由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治安見義勇為基金會理事會負責解釋。
第十六條 本辦法自二OO五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⑥ 民法總則見義勇為法條是怎樣規定的
在民法總則中有關見義勇為的法條:
一、《民法總則》第183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二、《民法總則》第184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6)如何立法保護見義勇為擴展閱讀:
見義勇為的法律特徵主要有:
1、見義勇為的主體是非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自然人。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主體,在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義務時,不能成為見義勇為的主體。
2、見義勇為所保護的客體,是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公民為保護本人生命、財產安全而與違法犯罪做斗爭的行為,不能認定為見義勇為。
3、見義勇為的主觀方面在於積極主動、不顧個人安危。
4、見義勇為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在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遭受正在進行的侵害的時候,義無反顧地與危害行為或者自然災害進行斗爭的行為。
民法總則中見義勇為的規定:
1、因見義勇為受損害,由加害人負責,沒有加害人的,誰得好處誰補償,這與緊急避險的有關條款中的法律原則一致。這是針對當前我國見義勇為引發糾紛的案例實際,在法律上對見義勇為者賦予一種請求權。
2、條文特別強調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這是對以往相關法律規定的一種突破。「可以」並不是強制性的義務,是任性的規定,是道德上的鼓勵。很多見義勇為者所受的是人身傷害,得了好處的人對見義勇為者酌情進行補償,體現出法律提倡對見義勇為者進行獎勵的道德導向。
3、「可以」還可以理解為,不管見義勇為者受損害的責任是否已被侵權人承擔,只要受益人自願給見義勇為者補償了,就不能反悔再要回去。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除有重大過失外,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民法總則,為見義勇為者「護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⑦ 國家應當如何鼓勵「見義勇為」
國家應該從精神到物質兩個層面鼓勵見義勇為,讓做好事的英雄無後顧之憂,不讓英雄掉淚。另外必須宣傳量力而行和首先保護自己,然後救助他人的全球見義勇為原則。不能蠻乾和救援不講成本。在見義勇為這事上,宣傳部門的公務員應該率先垂範,不要宣傳別人,自己光會吹。比如新聞工作者見義勇為的比例,好象比老百姓少得多。
⑧ 法律如何規定見義勇為
當前,我國民法法律制度體系中並沒有完整的針對見義勇為行為進行保護的專門規定,而是散見於各個法律制度之中。對於見義勇為行為的保護主要是通過申請補償的方式來實現。例如《民法通則》中關於無因管理、防止侵害、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規定以及最高法的部分司法解釋等等,都是當前我國民法中關於見義勇為法律保護的依據。具體來說,可以劃分為如下幾種。1、向侵權人申請補償。見義勇為的行為人可以向侵權人申請補償,是《侵權責任法》以及民法通則所規定的內容。在司法實踐過程中,主要是指實施了見義勇為的自然人可以向實施危害公共利益的行為人申請賠償。2、向收益人請求補償。向受益人請求補償是指見義勇為的行為人在實施了見義勇為行為後,可以向被保護的受益者提出補償的申請。見義勇為行為人可以向受益人提出補償申請,主要是根據最高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以及《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很多見義勇為行為案例存在侵權人缺失或難以確定的問題,為了切實保護見義勇為行為人的合法權益,根據無因管理的有關原則,受益人要適當為行為人提供補償。3、向國家申請補償。在見義勇為行為人申請補償的過程中,如果一旦出現侵害人、受益人不清楚、無法補償、無力補償或者不願補償等現象,那麼行為人的個人利益將受到嚴重影響,這對於行為人是非常不公平的。從公共行政的角度進行分析,見義勇為的行為人實質上是起到了協助政府的作用,對社會公共秩序起到了保護作用。國家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保護者,有必要承擔賠償責任。國家賠償是見義勇為行為人的最終救濟途徑。
⑨ 申請見義勇為的法律程序是怎麼規定的
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前,對見義勇為的確認、獎勵和保護缺少相應的法律規范和保障,使得許多見義勇為不被人知曉。通過立法,對見義勇為給予法律肯定和支持,有利於最大限度地保護見義勇為人員及其家屬的合法權益,解決他們實際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從而更好地弘揚社會正氣,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那麼,公民如何申請確認見義勇為呢?
1、一切個人和組織都可以反映有關見義勇為的情況,行為人可以申請確認見義勇為。如果行為人因傷殘等原因不能親自申請的,其配偶、父母、子女等,可以代為申請。
2、反映見義勇為情況或者申請確認見義勇為,應當在行為發生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提出。規定30個工作日,也是為了防止因時過境遷而導致確認工作的困難;而對反映情況和申請確認而言,30個工作日應該足夠。
3、反映情況或者申請確認,應當向行為發生地的區、縣民政部門提出。如果行為發生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區、縣,可以向其中的任何一個區、縣的民政部門提出,民政部門不得推諉。
4、反映情況或者申請確認時,應當提供有關線索或者證明材料。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沒有任何根據地申請確認,這給確認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巨大的壓力,不利於確認工作的正常開展,也不利於對見義勇為人員的獎勵和保護,所以要求反映情況和申請確認時,提供有關線索或者證明材料,由民政部門調查認定。
根據規定,正常情況下,民政部門應當在接到個人或者組織關於見義勇為情況的反映或者確認申請之日起90個工作日內,調查核實,作出書面的結論。確認為見義勇為的,做出確認的結論;不確認為見義勇為的,作出不確認的結論,並說明理由。之所以規定90個工作日,一方面是考慮到調查核實的實際需要,沒有一段時間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是考慮到對行為人權益保護的需要,如果時間太長,顯然不利於行為人權益的保護。
有時情況比較特殊。如在違法犯罪案件中,對於某某行為是不是見義勇為,民政部門難以判斷,而需要根據公安或者是檢察院、法院等司法機關的處理決定作出確認結論。此時,民政部門就很難在接到情況反映或者確認申請之日起90個工作日內作出確認結論。因此,《實施辦法》規定,在這種情況下,民政部門應當在公安、司法等部門作出處理結論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作出書面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