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模式有哪些
Ⅰ 什麼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一、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簡言之,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
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
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二、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
簡單地說,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法治方式與法治思維是內在和外在的關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維實際作用於人的行為的外在表現。
可以說,法治思維影響和決定著法治方式。法治方式與原來人們常用的法律手段一詞,在意義上相近。但,手段一詞過於工具化,而方式則是更恰當更中性的描述。
(1)法治的模式有哪些擴展閱讀
一、法治思維四個層次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是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是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二、與法治思維相應的法治方式,其外延更為寬泛。通常人們所說的「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都是屬於法治方式的范疇。
凡作決策、處理問題,都要先找法律依據。有法律依據的,看看法律是怎麼規定的,所提出的處理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沒有法律的具體依據的,看看上位法、憲法中有沒有原則性的規定,有原則性規定,要按照法律原則進行辦理。
有些事情可能是全新的,也要按照法律的基本原理進行比照處理,使之符合法律精神、合乎法理。有些情況下,出現法律規則之間相互沖突的情況,則要按照下位法服從與上位法的原則,依照法定程序來處理。
Ⅱ 法治原則一般包括哪些內容
1、法不溯及既往,應公開明確;
2、法律應相對穩定;
3、特別法的制定應受公開、穩定、明確的一般規則指導;
4、保障司法獨立;
5、遵守自然正義原則:公開審理、不得以偏見司法;
6、法院應對於其它原則的執行握有審查權,即審查議會和行政立法等;
7、法院應易於接近:省時省錢;
8、預防犯罪的機構在行使裁量權時不得濫用法律。
法治原則法的道德基礎時,也提出了法治的八項原則。一般認為富勒盡管關注法的道德性,但他主張的法治原則"並不是道德性質的",而實際上不過還是一種形式法治。後者(既實質法治)開始於德國學者韋伯對資本主義法律合理性的探討。
自韋伯之後,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紐曼繼續了對形式法治轉向實質法治的觀察,並將韋伯關於現代法發展會出現反形式主義的預見向前推進了一大步。20世紀50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實質法治問題。
1959年印度德里法學家大會所通過的《德里宣言》就包括實質法治價值取向。如在其關於法治三原則的主張中,第一條就明確提出"法治不僅要保障和促進個人的公民與政治權利,且應確保個人合法期望與尊嚴得以實現的社會、經濟、文化條件。"
(2)法治的模式有哪些擴展閱讀:
法治的基本理念是強調平等,反對特權,注重公民權利的保障,反對政府濫用權力。由此,法治應有幾個最基本的特徵:
第一,法治不只是一種制度化模式或社會組織模式,而且也是一種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識。
第二,法治作為特定社會人類的一種基本追求和嚮往,構成了工業化和民主化的秩序基礎。
第三,法治的最重要的含義,就是法律在最高的終極的意義上具有規限和裁決人們行為的力量,法律既是公民行為的最終導向,也是司法活動的唯一準繩。
Ⅲ 依法治國有哪些基本要求
《中共中央關於來全面推進依法源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
——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但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
Ⅳ 如何理解法治一般模式和司法客觀規律
從國家工作人員的角度看,法治固有的取向是: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受制於法律,權力與責任相統一,權力要尊重權利。一般來說,法治思維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
規則是一定程度上凝聚眾人意志並為眾人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點,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規則思維的邏輯起點是:既定的規則告訴人們哪些可為(權利)、哪些不可為(義務),以及如何行為(程序);人們的行為後果是可預期的;規則的確定性、可預期是可兌現的。對政法機關來說,維護社會穩定,首先要嚴守規則,維護規則的穩定,否則就會破壞人們的預期,理性就變成感性、心安就變成恐懼、有序就變成無序。作為規則思維,法治思維有兩個基本特性:一是普遍性優於特殊性。即使適用規則眼前會產生不盡如人意的結果,也不能以需要解決問題的特殊性排斥規則的普遍性,更不能以下不為例為借口突破規則。二是恪守非人格化權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就要自覺接受非人格化制約,用法律規則推動工作、解決問題。
2、法治思維是權利義務思維
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准。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法治思維以界定、分析權利義務為主線。既定規則以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其意義在於:一是使人們知道可以做什麼,應當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二是使人們對行為後果有明確預期。三是遇到矛盾時,當事人與裁判者能找到共同的評判標准。法治思維具有推定特性。權利問題上,凡法律所不禁止的,便應推定是公民的權利。權力問題上,凡法律未明確授權的,都應推定為不得行使。法治思維中,還有一些特定的推定內容,比如無罪推定原則、負面清單制度等。這些推定表明公權力的有限性,其功能是每做一項權利推定,就是給公權力劃定邊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首先要用法治思維認清、把握權力的本質,增強用制度約束權力的自覺性。
3、法治思維是程序性思維
程序的基本含義: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同等關注。三是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監督中行使。四是執法司法者不能從當事人那裡謀利,否則會出現偏私。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性。可實踐的理性。藉助程序這個「形式性操作杠桿」,就把利益的博奔和價值衡量轉化為在法治規程上表達的訴求,人情、關系、偏見、恣意才會被消除,相應糾紛和問題最後都會在法治軌道上得以解決。
4、法治思維是權衡思維
法治作為定分止爭的實踐理性,突出特徵在於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維必然體現著權衡利弊、瞻前顧後、兼顧各方的思維特徵。它所要求的是,看問題、作決策,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盡可能把事情考慮得更周全,把方案設計得更縝密,努力把負面影響消化掉,不能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不管會不會引發新問題;為了出台一個政策,不管會不會引起負面效應。權衡精於度。由於社會關系的復雜性和價值取向的差異性,法治思維要求在利益與正義、自由與秩序、公平與效率、安全與限制、平等與差別、生存與發展等不問價值之間進行平衡,力求消除沖突,做到既尊重多數又保護少數,既維護秩序又尊重自由,既維穩又維權,既注重形式正義又注重實體正義,以實現各價值追求的耦合,實現雙贏甚至多贏。關鍵是依法辦事。凡事要拿捏好,是很難的。
5、法治思維是建設性思維
建設性思維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法治作為治國理政方式,從來都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法治思維以建設性思路確定製度,修復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根據法治思維在不同領域、不同問題上的運用,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進行觀察、認識,自行得出初步判斷。這是普通社會成員應具備的法治思維。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得出相應結論或者拿出解決辦法。這是法律職業人員應具備的法治思維。三是綜合決策和制度建構層次,即在上述兩個層次基礎上,結合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因素進行綜合衡量,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或者建構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領導幹部應具備的法治思維。
Ⅳ 什麼是法治思維,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包括: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法律實際上是一種規則。法律規則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准繩。有了這種法律思維,人們對於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規則思維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並貫徹它、遵守它。
2、法治思維是平等思維。法律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是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平等思維要求每一個人都拋棄特權思想,自覺將自己置於法律的監督和制約之下。法律的制定需要貫徹平等原則,不允許個別人或個別集團將自己的特權法制化;法律的實施更要落實平等原則,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權。
3、法治思維是權力受制約思維。權力受制約思維要求制定科學的制度機制,使權力得到制約,使權力行使具有明確邊界。依據法治思維,權力體制與機制必須保證權力在相互制約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證。程序思維要求分析問題特別是處理問題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必須遵循規律,為公權力的行使設立科學、合理的程序,並確立違反程序的制裁性後果,從而防止破壞法定程序的行為。
(5)法治的模式有哪些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治思維
Ⅵ 有資料說,依據材料,指出當今世界有哪些法治模式。答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和三權分立制度。
1是內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 2是外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 3是混合型法制現代化模式. 4是法制現代化模式的多樣化統一模式.
Ⅶ 當今世界有哪些法治模式,導致不同模式的原因是什麼
模式有:1是內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 2是外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 3是混合型法制專現屬代化模式. 4是法制現代化模式的多樣化統一模式.
原因:法治政府體現為由人民組成的。政府始終處在人民的監督。由於是由人民來決定、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依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辦事:當今世界,保障人民利益,對人民負責法治政府的基本內涵,政府沒辦法危害人民的利益,即政府是否是依據其一切權力來自於人民的法則或准則運作的,
Ⅷ 各個國家的法治模式,實際上都不是完全一樣的,但有哪幾個基本的精神是一致的
沒有民主監督就無法實現法治,這一問題那個國家都一樣。
Ⅸ 世界法制現代化的基本模式
世界法制現代化的基本模式分為內發型、外發型和混合型這三種樣式。
一、內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
內發型法制現代化的模式,是指由社會自身力量產生的內部創新、經歷海長過程的法律變革道路,是因內部條件的成熟而從傳統法制走向現代法制的轉型發展過程。這種類型的法制現代化模式一般以英國、法國等西歐國家為代表;內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的主要特點是:
1,它是因社會自身內部條件的逐步成熟而漸進式地發展起來的。在英國、法國等早走上近代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國家,在其創設和形成現代法律的過程中,盡管充滿著許多激盪風雲的重大社會變革事件,但從總體上看,卻是一個自然演進的自下而上的漸進變革的過程。因此,內發型法制現代化進程的動力來源,主要在於社會內部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條件的逐步變化和發展。
2,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發達是推動內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的強大的內在動力。內發性法制現代化之所以發軔於西歐,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因,乃是由於在一些西歐國家,商品經濟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西歐商業資本主義的涌動與擴張,以及新興的市民階級的廣泛活動,推動了經濟交往規則的革命性變化,也促進了法律意識的轉型與發展,從而為近代法制的建立提供了基礎。
3,民主代議制政治組織形式的發展成為內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的重要支撐力量。近代西歐民主代議制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從古希臘的城邦民主到古羅馬的共和體制,乃至中世紀城市共和國的發展,為近代西歐民主代議制系統的建構積累了較為豐厚的歷史資源。近代西歐的政治革命,不僅加速了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分離的進程,而且造成了代議制度這一近代民主政治的運行模式,從而推進了內發型法制現代化的持續發展。
4,法律的形式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的互動發展構成了內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的運作機理。西歐法制現代化的歷史運動,首先表現為法律形式主義的擴展與廣泛化,以憲法為中軸的諸法分立的法律系統蔚為大觀。然而,西歐法制現代化運動總是伴隨著廣泛而深刻的近代法律精神啟蒙運動。構成法律形式主義運動思想基礎的,乃是近代的自由、法治和人權觀念。
二、外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
比之內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外發型現代化模式則是指因一個較先進的法律系統對較落後的法律系統的沖擊而導致的進步轉變過程。這一模式通常以日本、俄國等國家為代表。外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的主要特點是:
1,強大的外部因素的沖擊成為外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的生成動力。盡管在外發型法制現代化的國家,其社會內部存在著一些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生長因素或條件,但是這一轉型過程十分緩慢且困難,商品經濟和市民社會的發展較為薄弱。因而外來的法律文化系統的沖擊與滲透,就成為外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的強大推動力量。
2,政治變革運動往往成為外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的歷史先導,政府發揮著主要的推動作用。由於外發型法制現代化的國家是在外部環境影響以及外域法律文化的沖擊下而走上法制變革道路的,因而往往有著相對確定的時間起點,而這些時間起點通常又與特定的政治變革事件相聯系。
3,爭取法律主權的斗爭往往成為外發型法制現代化國家從事法制變革運動的重要目標。在外來法律文化的激盪和沖擊下,外發型法制現代化國家內部的各個方面和領域的矛盾都被激發起來,其中之一便是「西方化」與民族化的尖稅矛盾。因此,在外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中,民族主義情緒的激盪始終是一個重要的現象。爭取法律主權的斗爭,往往成為這些國家法制變革的動力和目標之一。
4,法律的形式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之間的悖離是外發型法制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表徵之一。域外法律文化的沖擊,也催發了傳統法律精神與現代法律精神的劇烈沖突。傳統法律文化根深蒂固,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對域外的法律又化產生排拒的作用。
三、混合型法制現代化模式
一般來說,在屬於混合式法制現代化模式的國家,域外法律文化的沖擊是引起該社會法律變革的重要動因,但是這種外部力量並不具有決定性意義,它終究要通過該社會內部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諸方面因素而發生作用。因此,混合式法制現代化模式是指因各種內外因素相互作用而推動傳統法制向現代法制的轉型與變革過程。
這種模式以中國為典型代表。混合型法制現代化的模式既具有內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的某些特徵,又兼具外發型法制現代化的相關屬性。二者內在融合,形成獨特的混合式的法律發展范型。具體言之,一方面,從法制現代化的啟動機制來看,在混合型法制現代化運動中,確實存在著域外法律文化的強大壓力和沖擊的問題,舶來的西方法律文化的影響和沖擊往往構成啟動法制變革運動的重要動因。近現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劇烈變革的時代,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遭遇到空前的挑戰,這一挑戰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壓力下變得更加尖銳。近現代中國法律的發展進程,幾乎每一步都帶有西方法制沖擊的印跡。從戊戌變法到清末法制改革,從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的法制建設,到北洋政府及國民黨南京國民政府的法制實踐,盡管還保留著濃厚的傳統色彩,但是西方法律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西方法律文化的影響和沖擊,乃是近現代中國法制變遷的催化劑和外部條件。
推動近現代中國法律變革的主要根源,來自於中國社會內部存在著的處於變化狀態的經濟的、政治的和社會的條件。在這些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中國法制變革的運動能力和運動方向。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在這一新的經濟文明體系推動下,一個全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現代化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總之,法制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表明,雖然法律的交流與融合日益增進,但全球法制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並沒有因此而停滯不前。運用科學的法制現代化理論,從法律發展模式的多樣性中尋求統一性,從千差萬別的具有偶然性的大量具體法律現象中,探求法制現代化運動的普遍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