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八十章
Ⅰ 道德經第一到十章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此 兩 者 , 同 出 而 異 名 , 同 謂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眾 妙 之 門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已 。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
高 下 相 盈 , 音 聲 相 和 , 前 後 相 隨 。
恆 也 。 是 以 聖 人 處 無 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教 ﹔ 萬 物 作 而 弗 始 ,
生 而 弗 有 , 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章
不 尚 賢 , 使 民 不 爭
不 貴 難 得 之 貨 , 使 民 不 為 盜 ﹔
不 見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亂 。
是 以 聖 人 之 治 ,
虛 其 心 ,
實 其 腹 ,
弱 其 志 ,
強 其 骨 。
常 使 民 無 知 無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為 也 。
為 無 為 , 則 無 不 治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章
道 沖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淵 兮 , 似 萬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誰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萬 物 為 芻 狗 ﹔ 聖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為 芻 狗 。
天 地 之 間 , 其 猶 橐 鑰 乎 。 虛 而 不 屈 , 動 而 愈 出 。
多 言 數 窮 , 不 如 守 中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章
谷 神 不 死 , 是 謂 玄 牝 。
玄 牝 之 門 , 是 謂 天 地 根 。帛系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章
天 長 地 久 。
天 地 所 以 能 長 且 久 者 ,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長 生 。
是 以 聖 人 後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非 以 其 無 私 邪 。
故 能 成 其 私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八 章
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萬 物 而 不 爭 ,
處 眾 人 之 所 惡 , 故 幾 於 道 。
居 善 地 , 心 善 淵 , 與 善 仁 ,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
動 善 時 。 夫 唯 不 爭 , 故 無 尤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九 章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
揣 而 銳 之 , 不 可 長 保 。
金 玉 滿 堂 , 莫 之 能 守 ﹔
富 貴 而 驕 , 自 遺 其 咎 。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章
載 營 魄 抱 一 , 能 無 離 乎 。
專 氣 致 柔 , 能 如 嬰 兒 乎 。
滌 除 玄 鑒 , 能 如 疵 乎 。
愛 國 治 民 , 能 無 為 乎 。
天 門 開 闔 , 能 為 雌 乎 。
明 白 四 達 , 能 無 知 乎 。
Ⅱ 請給我解釋一下《老子》第80章!太感謝了!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今天讀到老子的第八十章,頗有感觸。這一章,也是經常易被人們誤解的,有人指責老子主張回到原始社會去,是反文明,是倒退。人們只看到他們准備看到的,《老子》只是一面鏡子,從中你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影像。
首先,老子絕不是反文明的,從「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都可以看出這並不是原始社會。老子先生充分認識到人類的幸福並不是靠慾望的無限制滿足獲得的,而是靠自覺的控制慾望自覺的放下而求得——放下什伯人之器而不用,放下舟輿而不乘,放下甲兵而不陳——所謂知足之足,常足。「使人復結繩而用之」,不妨視為是想恢復古樸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真的結繩記事。在那樣的社會,依然有貿易,但不頻繁;依然有貧富,有差別,但「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老子在2500年前沒有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失望之餘,騎牛西去,因為人性使然,人性若沒有得到充分擴張它是不會收斂的,所謂將欲歙之,必固張之。2500年後,老子的社會理想也許有望成為現實,這是否定之否定。而共產主義所謂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本質還是鼓勵人性的慾望無限擴張,向自然無限索取。竊以為,馬克思的社會理想並不比老子高明。
老子先生提出的這種社會理想也許是比共產主義更靠譜的一種社會模式。
Ⅲ 如何理解和分析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國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遠徙⑤;雖有舟輿⑥,無所乘之;雖有甲兵⑦,無所陳之⑧。使人復結繩⑨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⑩,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尚往來。
[譯文]
國小,民稀。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隻車輛,卻不必每次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布陣打仗;使人民再回復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崇尚互相往來。
此段應是老子的理想國,小國寡民也許是一種最符合生態自然的生存方式,道家的洞天福地模式可能就脫胎於老子的理想國。只有人與自然相互和諧共存了才能生活的長久幸福。聯繫到目前的區域自治,這可能是個趨勢,在世界一統後的不久將來,各個民族小集團區域自治,可能正是老子小國寡民模式的回復。
Ⅳ 《道德經》第十八章在論述一個什麼哲學道理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道德相生相剋。生產和再生產統一理論。
從《道德經》到《資本論》……最新長文,《保衛資本論》書評導讀。。。。
《資本論》的邏輯究竟怎樣練成?
——兼談如何寫《保衛<資本論>》
許光偉:《<資本論>的邏輯究竟怎樣練成?——兼談如何寫<保衛資本論>》,
《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第8輯,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5年。
該著全名為「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14年出版。
基金項目:
【《資本論》與中國經濟學實踐創新研究】項目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劃基金項目
「《資本論》與中國經濟學實踐創新研究」的項目號:15YJA790073)
閱讀關注,交流提高。凡讀《道德經》者,明《資本論》邏輯也,中國經濟學入門也!
P16-P36
摘 要:善讀善用《資本論》,同時,也要善於進行中華轉化;注意從中發掘中國元素,以開放的態度統一中華歷史和世界歷史,創造新的工作境界和新的理解境界——「國學馬克思主義」。一句話,沒有民族內涵和工作體式作為支撐,任何門類或流派的經濟學都將不可避免地淪為理論空殼,免除不了成為一堆邏輯的空殼。這是現代語境中「創建中國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必然要求。嚴格意義看,《資本論》是「12部史」:轉化史I、轉化史II、資本生產史;運動史I、運動史II、資本流通史;生活史I、生活史II、資本積累史;范疇史I、范疇史II、資本批判史。表明馬克思的航程乃是「歷史」到「邏輯」,再到「歷史」。它的內在的方法、邏輯和工作話語是「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這是中華條件下的馬克思的「我的辯證方法」工作語境,由此,我們可以在歷史探究方面合並敘述「農業史的經典著作——《道德經》」和「工業史的經典著作——《資本論》」。《資本的生產過程》可以說明為歷史發生學的「邏輯」;《資本的流通過程》可以說明為系統發生學的「邏輯」;《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可以說明為現象發生學的「邏輯」;《剩餘價值理論》可以說明為認識發生學的「邏輯」。其首篇則是對以上邏輯的一個「導引」以及「總括」。將歷史發展過程說明為由這些「史」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規定所構築,乃是升華了《資本論》的工作邏輯。這是絕對的歷史主義和行動主義,自然是對「結構主義」、「科學主義」、「形式主義」的最大反動。進一步又可以說,《道德經》和「《資本論》的「研究同構」乃是確立了社會科學的根基。
關鍵詞:《資本論》;《道德經》;邏輯;辯證法;發生學;歷史;理論;批判;事的科學
道,可道,非恆道:答《大道重出》
Ⅳ 《道德經》八十章,「小國寡民~~~民致老死不相往來」從哲學的角度怎樣理解
黃帝認為:「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逆而異理,審知逆順,是謂道紀。以強下弱,何國不克?以貴下賤,何人不得?以賢下不肖,何事不成?」①故,「古之賢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道居軍,其軍勝;以道居國,其國昌。」②反之,因嫌貨財少,卻落吃糟糠;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也是這個極反規律的作用所致。這就是黃帝所說的「禍福同道」之義。其關鍵,就是一個明道理而用之與不知道理、逆行而致的區別。順逆之界,就是學道修身與不學道而任其本性的區別。
然而,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③一樣的簡單,哪有許多復雜的道理?老子的主張是走「小國寡民」的道路。
所謂「小國寡民」的主張,並不是讓大國主動放棄領土,自己變成一個「小國」,因為那樣的事根本就不可能會發生。老子所說的「小國寡民」之策,就是要像廚師「烹小鮮」一樣,將大國切割成菜丁一樣的小塊進行炒作,將人民分割、固定在一塊塊的「小國」之內,不讓其流動,不讓其做什麼大的事業,我佩服老子,提出小國寡民的主張,並且珍視生命,要人們「重死」。這個觀點與現在所提出的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的理論是多麼相近。所謂,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人民從生到死,不相爭斗,和諧相處,友好往來)。
——————————
①《黃帝經·經法·四度》。
②《黃帝經·十六經·前道》。
③《老子·第六十章》。
Ⅵ 道德經第8.,9,10章意思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最好要像水那樣,水給萬物帶來好處而不爭,處在眾人認為不好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讓自己謙卑,內心深邃,和好人交往,說話誠實,治理國家井井有條,做事有才能,行動和於時機,這就是善。正因為不爭,所以沒有過失。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哉。
-------------------------
保持充滿,不如停止,思想深刻,不能長久保持,晶玉滿堂,不能守住。富貴而自高自大,自己留下過失,功成身退,是天道啊。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載著魂魄而內心專一,能做到不分開嗎?專心於精神以達到柔,能做到像嬰兒一樣嗎?放棄觀察奧妙,能做到不犯錯嗎?愛民且治理國家井井有條,能做到不用智慧嗎?天門的開和關,能做到像萬物之母嗎?清楚明白通曉大道理,能做到無為嗎?產生它,養育它,產生別的自己卻一無所有,做了卻不仰仗它,養育它卻不主宰它,這就是大德啊。
Ⅶ 在老子《道德經》第80章中哪一句反映了人民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Ⅷ 老子《道德經》八十章"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中"往來"的含義是什麼
往來是指相互之間走動拜訪的意思,古代娛樂措施相對較少,人們經常相互串門走訪,也就是相互往來的意思。
Ⅸ 老子·第八十章 講的是什麼意思
網路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國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遠徙⑤;雖有舟輿⑥,無所乘之;雖有甲兵⑦,無所陳之⑧。使人復結繩⑨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⑩,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
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隻車輛,卻不必每次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布陣打仗;使人民再回復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注釋]
1、小國寡民:小,使……變小,寡,使……變少。此句意為,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
2、使:即使。
3、什伯之器:各種各樣的器具。什伯,意為極多,多種多樣。
4、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輕易冒著生命危險去做事。
5、徙:遷移、遠走。
6、輿:車子。
7、甲兵:武器裝備。
8、陳:陳列。此句引申為布陣打仗。
9、結繩:文字產生以前,人們以繩記事。
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習慣。
[引語]
這是老子理想中的「國家」的一幅美好藍圖,也是一幅充滿田園氣息的農村歡樂圖。老子用理想的筆墨,著力描繪了「小國寡民」的農村社會生活情景,表達了他的社會政治理想。這個「國家」很小,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一個村莊,沒有欺騙和狡詐的惡行,民風淳樸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們用結繩的方式記事,不會攻心鬥智,也就沒有必要冒著生命危險遠徒謀生。老子的這種設想,當然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Ⅹ 道德經第八十章 翻譯
使摑家變小,因此抿眾減少,(這樣就容易發展)。達到有各種工具而不使用的程度,使抿眾有著正常的心理畏懼死亡而不必被生計所逼向遠方遷移,雖然有舟車,沒有人要去乘坐,有兵器盔甲,沒有可使用的機會。沒有多少雜事需要復雜的言語記述,用節繩記事的方法就足矣應付事情。以所食為美味,以所穿著為美麗,以所居住的為安適,以自己的風俗為樂。與鄰國相望,雞犬相聞,因為沒有利益關系,沒有沖突的形勢,大家都擁有共同的東西,到老死也沒有往來的必要 摘 要:《老子》對建立理想的社會狀態是其直覺感性思維的結果,同時《老子》中所反映的和諧社會理想,也與老子的為民思想緊緊的聯系在一起,為民思想是老子社會理想的真正內涵。老子從哲學的角度,對人和自然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從理想的目標勾勒出一個社會藍圖,他認為這樣的社會才是符合「道」的,才是最終理想的狀態。面對著戰爭紛亂的世界,面對著人民的疾苦,老子的態度是積極的,是為民的,他不是隨意虛構,任意想像未來。 《老子》書中的「小國寡民」是人們評價《老子》社會理想的關鍵詞,而我們要深刻了解「小國寡民」的真正內涵,必須建立在了解《老子》全書整體思想結構的前提下,不能從各別的詞語去孤立理解。《老子》從批判現實的角度,從「法自然」的角度,建構理想的和諧社會,「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老子認為,用「人道」建立社會的結果必然是「損不足以奉有餘」,而要想建立一個真正和諧美滿的社會須行「天道」,只有「天道」才是「損有餘而補不足」,老子認為不符合「道」的最終結果就是「不道早已」。現對老子和諧社會理想進行具體解釋和分析。一、《老子》社會理想的重新審視「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老子》的開端部分闡釋了這個辨證思想,我們在對其社會理想的進行評價時,也應該在清楚的認識這一點,既然一個社會形態被認為是好的,是善的,是理想的,我們就同時可以知道,這個理想社會形態在其形成過程中,或其自身特點方面都必具有惡的因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事物的相互對立和運動變化決定了社會理想同樣存在著「美」與「惡」以及「善」與「不善」的相對性,「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各方面都完全滿意的社會狀態是不存在的。 反映《老子》社會理想的代表性的句子為「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句話大概的意思是:國家小點,人少點,有武器而不用,讓人民對生命看的重要,而不去遷徙遠方;雖然有車船,沒有人去乘;雖然有部隊,而不用來列陣打仗;讓民眾過著象接繩記事那樣簡單的生活。吃穿舒服,安居樂業,相連著的國家相去不遠,而民眾不相往來。理解上段話,首先我們必須對那個時代進行考察,那是一個動盪而戰爭不斷的時代,大國欺凌小國,人民流離失所,終日食不得果腹。而《老子》所表達的,確是在當時環境條件下的關於社會最終目標的理想狀態。我們可據此段話推出,那時人們的一般想法就是:國家越大越好,國中之人越多越好,這樣才能提供很多的士兵去戰爭,國家才強盛。老子卻表達的與一般想法相反的觀點,「反者道之動」,老子哲學卻習慣於從「反」的方面來闡釋,這種「反」的辨證的闡釋形式在《老子》書中多處體現。認識了那個時代的特殊社會政治情況,我們才會一定程度上脫離並超越現有認識范圍的局限,更加符合理性的去理解老子。總結《老子》書中思想思考的環境,也都只是些相對簡單的自然事物,如「天」、「地」、「水」、「魚」、「車」、「飄風」、「驟雨」等,以及一些相對簡單的社會現象,據老子「難易相成」和守「弱」的辨證觀點,由於處於這樣相對簡單的自然事物和社會現象的環境下,那個時期的人們更加具有自由的思維空間和深入分析思考的條件。在老子生活的那個承上啟下時代,思維活躍,思想的創造性是空前的,那時的思想家們沒有過多的固有概念范疇的干擾,在相對自然的狀態下,可能更加自由的去思考自然,去思考人類社會的最終走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里要分析一下在「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條件下,為何「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里的「至老死不相往來」是老子對人本性進行深刻思考的結果,他認為「至老死不相往來」是人在「朴」的原始精神狀態即「無知無欲」的狀態下的外在表現,不管這里的「往來」意思是所謂的「相互串門」或是「遷徙」,任何「往來」都是有害的,因為「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而「聖人」都是「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與老子的「絕學棄智」的知識觀是一貫相通的。 再對「使民復結繩而用之」中的「復」字進行分析,從「復」字我們可以看到在老子時代,人們已經不在結繩而用了,而是具有相對復雜又更加先進的技術,而戰爭的連年不斷,人民從這些先進的技術中最終得到的更多的是痛苦,「復」字是希望人們的本性回歸到自然的善和美的狀態,「復」字不是復古和退縮,也不是迴避矛盾,而是從「反」的方面探索更好社會的途徑。《老子》中說「專氣致柔如嬰兒」,所說的「如嬰兒」的狀態而並非是回到「嬰兒」,同理,這里的「復」字表達的意思是,在經歷了長時間曲折紛爭而人的原始本性受到戕害後,即在「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社會情況下,要求在人性上恢復到「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滌除玄覽而無疵,明白四達而無知」的完全人性的生活狀態,而不能簡單理解為回到「上古結繩而治」中的上古社會。二、《老子》社會理想中的為民思想《老子》社會理想中對「民」突出描述,充分顯示了老子的對民的重視,首先是「寡民」、「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民復結繩而用之」,然後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最後描述理想社會中民的狀態,「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反映了典型安居樂業的社會理想,以其食為甘,以其服為美,安居樂俗,如果不能使得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其結果必然是民的「遠徙」和「不重死」,即在慾望的滿足之下,對人本性的戕害。老子講「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語言中潛在表達的含義是,民不是「貧」而是「富」好。「多忌諱」則民「貧」,主張勿用「多忌諱」,所以民富是老子政治理想的根本。「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這里的「民化」、「民富」、「民朴」也是老子當時希望的狀態,也反映了老子的為民觀點。「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這句話常常被用來說明老子的愚民政策而被批判,批評者認為,「使民無知無欲」,是想讓人民全都變成蠢人而受統治者控制。從上面幾點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老子對民的基本態度,最起碼並不愚民,那為什麼又要「虛其心」、「弱其志」、「常使民無知無欲」呢?老子說的很明白,因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那些都是有害處的呀,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在「欲」和「不知足」的誘引下「妄作」,其結果必然是「凶」。「實其腹」、「強其骨」是讓人民歸到生命本原的樂的境界,它是如「嬰兒之未孩」的古樸,即恢復未受絲毫損傷的嬰兒式的原始精神狀態。《老子》認為這樣才能消解一切所謂文明對人性的侵害,將所謂文化所造就的人還原為的本性的人。 莊子所謂「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異,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和「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也正是老子這種樸素社會理想的極致表現。「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也說明了「絕聖棄智」和「絕仁棄義」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民利」和讓「民復孝慈」。「處之上而民不重,處其前而民不害」是說「聖人」處理好對民的態度,無為而不害民,與「和則盡之民力而戰則取民之命」的思想截然不同。「無狎其所居,無壓其所生」,要求對民要寬容,而不是過分剝削,否則「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同時老子尋求當時的「民之飢」以及「民之輕死」的原因,又清楚的看到「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對「上」提出尖銳的批評。三、為民思想中的「貴身」 《老子》中「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表達了對「身」的認識和理解。「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名與身相比是細微,貨與身相比也是小處,身是最重要的,要想保的長久就要去掉「甚愛」和「多藏」。「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人有各種「寵辱」、「富貴」和「憂患」,也都與關鍵的「身」聯系在一起,離開了「身」,這些名利禍福也都不存在了。「治人事天,莫若嗇」,對「身」來說,要採取的「嗇」態度,因為「心使氣曰僵」,過分的浪費精力和神智是不對的,所以要「絕學」和「棄智」,其目的也只是「身」。「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聖人「外其身」目的是為了「身存」,也同樣表達了老子對「身」的重視。「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陸行不遇凹虎,入軍不被甲兵。凹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這些都是貴身而身存的各種具體表現。「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輕敵」的後果是對身這個「寶」的直接傷害,是最大的「禍」。「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聖人是「不積」的,而是「為人」和「予人」,老子還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認為聖人以「百姓心為心」。「勇於敢則殺,勇與不敢則活。」,在對「敢」與「不敢」的取捨中,老子對「勇於敢」進行了批評,對「勇與不敢」進行褒揚,其原因也是因為老子主張貴「身」,而《老子》中的貴「身」與揚朱的「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不同,老子講「死而不亡者壽",區分了「死」和「亡」兩者的關系,認為「死」和「亡」是不同的,「死」卻可以「不亡」,而這種「死而不亡」的狀態老子稱之為「壽」。四、《老子》社會理想綜論老子是在深刻理解和深刻認識的基礎上,並通過睿智的分析和思考,得出了符合客觀的和諧社會狀態即「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在對此認識上,我們不能從現今存在的固有思維去理解古人,孤立的認為「常使民無知無欲」是愚民政策的表現。我們從老子整體的理論結構系統的來進行分析,就可以知道,老子通過他精練的語言,微言大義地向後來人闡述了他關於社會理想的「道」,充分展示了東方聖哲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