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蜂窩立法原則

蜂窩立法原則

發布時間: 2025-05-10 19:44:45

❶ 新勞動法中員工是不是要在同一單位滿十年才亨有十天年休假

不是這樣的,只要工齡夠十年就可以享受了。

一、還原網路設置
有時會因為網路的設置問題而導致了無法連接,可以嘗試還原一下網路設置,在iPhone上依次打開設置→通用→還原
進入iPhone的還原設置頁面中,我們可以看到頁面中的「還原網路設置」,選中並且進行還原網路設置,然後重啟手機,重新連接WiFi,再次打開App Store嘗試一下問題是否解決?
二、重置WiFi
如果嫌上面的還原網路設置麻煩,你可以嘗試一下WiFi重置,打開iPhone手機的設置頁面,找到「無線區域網」,點擊打開
在當前所連接的WiFi賬號右側,點擊「i」設置圖標按鈕
這時,在打開的頁面中,選擇「忽略此網路」,然後重啟手機,再次重新連接WiFi,看問題是否解決?
三、更換Apple ID
有時會因為Apple ID的問題而導致iTunes Store出現無法連接的現象,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借用別人的Apple ID來進行登錄,若別人的可以連接,那麼可能是自己之前注冊Apple ID時候,有一些信息並沒有填寫完整,直接到官方地址進行完善即可:
https://appleid.apple.com/cn
四、重置日期
同樣方法,在iPhone手機上依次打開設置→通用→日期與時間,將「自動設置」右側的開啟按鈕進行關閉
這時,把當前的時間調整為去年,也就是2014年的相同時間,然後再次嘗試一下iTunes Store,是否還出現問題?若依然連接不上,那麼把剛剛的「自動設置」再次打開,再次嘗試是否問題解決?若無,多重復嘗試幾遍。
五、重置訪問限制
在iPhone手機上依次打開設置→通用→訪問限制,點擊打開它
如果訪問限制目前處於開啟狀態,看下面的iTunes Store是否也處於開啟狀態?若是,則將其直接關閉
如果訪問限制目前處於關閉狀態,那麼直接點擊「啟用訪問限制」
設置訪問限制的4位數字密碼,同時也把列表下方的iTunes Store一並打開,然後停留大概5、6秒的時間
再次將訪問限制進行關閉,點擊「停用訪問限制」,再嘗試一下是否問題解決?
六、更換網路
如果當前使用的是WiFi網路出現的連接問題,可以將網路改為蜂窩數據,然後再次連接試試;同樣道理,如果是使用蜂窩數據網路出現的連接問題,那麼改為無線區域網試試。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行,那麼可能是所在地的運營商網路問題,或者蘋果伺服器問題,隔開一段時間再嘗試;或者看看身邊使用iPhone手機的朋友,使用相同的運營商網路、無線網路試試連接,排查網路問題還是自己手機問題。

❷ 飛機上為什麼禁止使用手機

對於「飛機上不能使用手機」這項禁令的合理性,有很多人深表懷疑。在斯蒂芬妮用手機拍到的奮進號穿透雲層的照片在網上流傳的同時,就有不少人提出疑問,難道美國的飛機上允許使用手機嗎?不僅對公眾而言,這是民航領域最有爭議的問題之一。在航空業內,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也從未停止過,至今也沒有得出讓大家都滿意的結論。為什麼會有這條禁令呢?謠言粉碎機調查員得從20年前說起。

2001年,NASA對一架波音747和一架波音737進行了幾周的測試。他們在乘客座位上,放置一台超寬頻帶的無線電發射機。實驗結果非常明顯,飛機的自動防撞系統當即出錯,無視附近的另一架飛機。而且儀表著陸系統在進近過程中,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分別發生了明顯的漂移 [9]。雖然如此暴力的實驗與日常情況相去甚遠,但這至少證明了前面的理論結果是正確的:一旦存在與飛機組件工作頻率相同的雜波,就確實會對飛行系統造成干擾。

2005年,FCC打算放寬這項禁令。在某些特定的限制下,允許乘客在飛機上使用手機。比如與通信設備廠商合作,為手機的發射功率設定一些限制。他們還考慮為飛機開發一種專用的機載通信設備,以滿足乘客的通信需求。但這個好心反倒又招來了新的爭議,有人認為,此舉是強迫用戶只許使用機載通信設備,而這顯然會給航空公司帶來豐厚利潤,有違商業公平性。2006年,FAA再次宣布,維持原先的意見,即禁止在飛機上使用手機,由各航空公司自行執行。2007年,FCC也維持原議[10]。IEEE Spectrum雜志(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出版的期刊)質疑說,為什麼這個問題這么多年沒有定論,根本是因為FCC和FAA不肯花錢做實驗,總是把決定權推給航空公司。。

這場爭論持續了半個世紀,目前還是沒有一致的結論。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無論說絕對有干擾,還是說絕對沒干擾,都是不負責任的。但如果從代價的角度來看,雖然這種干擾的概率很小,可是賭注卻太大了。而關閉手機,無論對誰來說,都是一種成本較低的措施。所以,在尚無結論的情況下,選擇這種保守的做法,是一個明智之舉。何況在航空公司有明確規定的同時,大家還是要嚴格遵守,不要因此惹出別的亂子。

❸ 《關於網路犯罪的公約》主要內容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全球網路的興起,電信領域的創新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國際互聯網的觸角已延伸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引發了各個領域的應用革命,創造了新的生活、工作模式。新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生活,造福了社會。然而,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樣,互聯網在它的發展過程中也是十分稚嫩和脆弱的,這就為互聯網犯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電子速度所實施的交易指令的快速性、數字化和交易的非物質因素,既是網路社會所特有的繁花似錦,也是網路社會最容易受到犯罪侵害的脆弱之處。據法國內務部打擊信息犯罪中央大隊的統計數據,法國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犯罪案件數量1998年比1997年增長 33.49%,案件由1997年424件升至1998年的566件,1999年達到716件。1999年統計的犯罪類型主要有詐騙、侵害數據自動處理系統、假冒、電信欺詐、信息與自由、非法侵入蜂窩電話和其它犯罪(1)美國聯邦調查局的IFCC網路從2000年5月8日至11月3日短短半年時間內就收到了19490件投訴。美國聯邦調查局互聯網犯罪中心所作的互聯網犯罪分類涉及有拍賣、不交貨、安全舞弊、信用卡、身份盜竊、謀利、服務和其它犯罪〔2〕。
面對迅猛發展的網路社會,面對日益增長的網路犯罪,國際社會早已開始著手與電子信息網路相關的立法工作,在初步建立有關電子信息網路標准化統一規則的同時,也在積極地開展預防和打擊網路犯罪立法方面的工作,法國、美國、歐盟、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早,在立法原則、對網路犯罪的定義和分類、刑罰的設置、刑事程序法、管轄權、國際合作,以及預防措施等方面有許多值得我國相關部門進行深入研究和借鑒的內容。為促進我國網路安全,加快網路犯罪立法工作的步伐,增進在網路安全、預防和打擊網路犯罪方面與國際社會的交流與合作,特別是確保2008北京數字奧運的圓滿成功,研究、利用和共享這方面的資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鑒於此,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對比。

一、與電子信息網路相關的立法概況
與電子信息網路相關的立法從內容上看涉及面較為寬泛,大致可以分為:1、與民商法相關的電子信息網路法,主要是民商法原則在網路環境下的延伸,如電子商務合同法、互聯網知識產權法、電子商務涉及的稅法、網上支付的法律問題、安全與隱私權、電子證據、電子商務中的廣告法律問題、電子商務的管轄權等等。2、與行政法相關的電子信息網路法,主要涉及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在電子信息網路安全方面的規則,網上統計調查法律規則,如政府網上統計規則和民間網上統計規則等。3、與證據法相關的電子信息網路法,既包括民事方面的電子商務證據,如數據電文、數字簽名證據,也包括刑事電子證據的認定和保存規則。4、與程序法相關的電子信息網路法,主要是網路交易糾紛和網路犯罪的管轄權,偵察、監控規則,法庭辯論和調查規則等。5、與刑法相關的電子信息網路法,包括網路犯罪的定義、分類和刑罰。6、與國際公約相關的電子信息網路立法,主要是各國政府就已經加入或者將來有可能加入的國際公約,制定國內法。
從時間跨度上看,國際社會的立法經歷了從統一標准化規則到民商事立法,再到網路犯罪立法的過程。而國內網路犯罪立法與網路民商事立法基本上是同步發展的。
(一)主要的國際立法
1996年12月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制定了《電子商務示範法》,該示範法主要是解決電子合同、電子提單等的效力問題,對各國合同法影響較大;1997 年歐盟提出《歐洲電子商務行動方案》,為規范歐洲電子商務活動制定了框架;1998年歐盟頒布《關於信息社會服務的透明機制的指令》;1999年又通過了《關於建立有關電子簽名共同法律框架的指令》〔3〕;2001年歐洲理事會通過《關於網路犯罪的公約》,並實行開放簽署,目前已有20 多個國家加入該公約。
(二)網路犯罪方面主要的國內立法
世界各國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對計算機安全與犯罪進行立法保護〔4〕。1970年美國頒布《金融秘密權利法》,對金融業計算機存儲數據的保護作了規定,1984年通過《偽造存取手段以及計算機詐騙與濫用法》,並修改了美國刑法的相關內容,1986年美國相繼通過了《計算機詐騙與濫用法》、《國家信息基礎保護法》,明確了對網路犯罪的處罰,1987年頒布《聯邦計算機安全處罰條例》。
法國自1978年起就已經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對記名信息〔5〕進行法律保護,如關於信息、文檔和自由的第78—17號法律,法國刑法典第226—16至 226—25條(侵犯信息處理或文檔而對他人人身權利造成侵害的犯罪);1980年關於司法檔案自動化的法律;1994年關於在衛生領域以研究為目的的記名資料處理的法律,該法除規定了未經批准擅自處理信息的犯罪以外,還規定了幾種專門的犯罪,如進行記名數據自動處理事先未向相對人告知訪問全權、更正權、異議權,未向其告知傳送信息的性質、接受數據的自然人與法人情況的,處5年監禁和200萬法郎罰金〔6〕等。
(三)我國的立法情況
我國頒布的條例和部門規章有199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1997年《計算機信息網路安全保護管理辦法》;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暫行規定》;200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1997年《刑法》的有關規定;2000年《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2001年《互聯網上網營業場所管理辦法》;公安部1997年《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分類原則》等。
從以上立法情況可以看出,我國在隱私權和衛生領域的信息網路安全立法和網路犯罪立法方面尚有欠缺。

二、對歐盟《關於網路犯罪公約》的借鑒
歐洲理事會《關於網路犯罪的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宗旨是,通過敦促締約國進行適當的立法,建立有效的國際合作,以達成共同的刑事政策,加強社會防衛,打擊盜版、網路欺詐、兒童色情和危害網路安全等嚴重的網路犯罪〔7〕。
1989年歐盟部長委員會通過了與計算機有關的犯罪第R(89)9號建議,1995年通過與信息技術有關的刑事訴訟程序若干問題的第R(95)13號建議,1997年成立了網路空間犯罪專家委員會,從1997年至2000年網路空間犯罪專家委員會共舉行了10次全體會議,15次草案專家組會議,公約草案修改27稿,於2001年11月8日正式通過。
這部長達4年時間完成的公約,是國際社會第一個防範網路犯罪的國際公約,公約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尊重科學和國際協作的理念。以下幾點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一)以人為本的立法原則
公約的實體法、程序法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從其打擊的犯罪內容不難看出,體現了人文關懷,對人的關愛,對公眾利益的維護。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所採取的是積極的措施,而非消極的措施,所規定的內容是深受大眾歡迎,並且能為公眾所接受的。公約對法人刑事責任的規定,充分體現了保護公眾利益的原則。公約規定無論是法人本身還是法人組織中的個人為謀取法人的利益,以法人的名義進行犯罪的,該法人及其自然人均須承擔責任,法人的責任可以是刑事、民事或行政責任,但同時並不排除自然人的刑事責任,這種處罰形式也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的。
公約在程序法中特別規定了適用條件和保障措施,這在我國一般的立法中是很難見到的。如公約第15條在條件和保障措施中規定,締約國應確保在適用本節中提到的權利和措施時,必須符合國內法所規定的適用條件並提供相應的保障措施,以有效地保護人權和自由,同時應對這種權利和程序實施適當的獨立監督,並應考慮其對第三人的權利、責任和合法利益的影響〔8〕。這種立法原則不僅對我國網路犯罪立法有所借鑒,對其它方面的立法也具有積極的意義和參考價值。我國在網路犯罪刑事程序法方面基本上屬於空白,今後在制定對網路犯罪的偵察、監控等措施方面應當對公約的相關內容加以考慮。
(二)以科學為基礎的定義
公約對網路犯罪的定義較好地綜合了目前世界各國所採用的概括式定義法和列舉式定義法的優點,將網路犯罪定義為:「危害計算機系統、網路和計算機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及對這些系統、網路和數據進行濫用的行為」〔9〕。這種定義較之此前的定義更具科學性。我國刑法第285條至287條對與計算機有關的犯罪作了規定,這三條可以說只包含了純正的計算機犯罪的一部分,而刑法第196條、363條和364條的規定也僅包含了不純正的網路犯罪(即利用信息科學技術實施傳統犯罪的行為)的一部分。通過對比,不難看出,我國刑法的相關規定有待進一步的完善。
(三)友善的國際合作機制
首先,公約在大多數條款中都規定締約國可以依據國內法和本國的實際行使保留權。其次,公約在國際合作一章中,規定了在打擊網路犯罪方面進行國際合作的三個原則和一個程序,即國際合作的總體原則、引渡原則、多邊協助總體原則和在缺少可適用的國際協議情況下進行多邊協助的程序〔10〕。對於協助程序公約規定,在緊急情況下一國可以請求另一國協助,而當被請求國認為該項請求1、涉及政治犯罪或與政治犯罪有關;2、若提供協助可能危害國家主權、安全、公共秩序或其它重要利益時可以拒絕提供協助。這種靈活、友善的國際合作機制,可以促使各個國家更加容易接受該公約。

三、關於我國網路犯罪立法的思考
伴隨經濟發展的全球化和網路發展的全球化,我國的網路社會不可能永遠是一塊凈土,在巨大商機和利潤的誘惑下,我國的網路犯罪也將會呈上升趨勢。對此我國的相關部門應早作準備,未雨瘳謀。�

❹ 動物咬人人要負責任嗎

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 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於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由於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第三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
一、關於動物共同損害的處理
動物共同損害,就是數個動物共同造成他人財產和人身損害的情況。數個動物致人損害時,如果數個動物屬同一飼養人或管理人,應直接按照民法通則127條規定處理。如果數個動物屬不同的飼養人或管理人,則應按照民法通則127條和130條共同侵權的規定,判由數個飼養人或管理人相互承擔連帶責任。
在實踐中,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損害並非數個動物共同所為,但數個動物都有致人損害的可能,而又不知損害為何個動物所為。對此,應如何處理?我認為,應按共同危險行為處理。所謂共同危險行為,即損害並非數人共同行為所致,又不知數人中何人為加害人,而個人的行為都可能造成損害的情形。對共同危險行為的責任,在一些外國和我國台灣民法中都規定共同危險人相互承擔連帶責任。如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第830條規定,「數人因共同侵權加害於他人時,各自對損害負賠償責任,在數人中不知誰為加害者亦同」。台灣民法一百八十五條規定「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不能知其中誰為加害者亦同。」我國民法沒有關於共同危險行為民事責任的規定。實踐中對共同危險的處理不盡一致。有的對共同危險行為的訴訟,作為原告沒有明確的被告而不予受理或裁定駁回起訴,有的則以原告證據不足,判定原告敗訴,等等。
二、買賣動物致人損害應如何處理
動物應買賣而進入流通領域後,致人損害的情況時有發生,對這類糾紛應如何處理,理論上和實踐中,認識和裁判尚不統一。如有這樣一起因買賣耕牛引起的賠償糾紛案,案情是: 丁某到畜牧業自由市場上,用650元現金從林某處買回一台耕牛。買回第五天,丁某牽著牛去犁地時,剛犁完一圈,耕牛便站著不走,怎麼也不聽使喚,丁某發急,遂用鞭子抽打了牛幾下,牛突然轉身,用頭將丁抵撞倒後,活活將丁某抵死在地里。事情發生後,丁的家屬向法院起訴,要求林某賠償損失。對此案如何處理,有三種意見:1,丁某死亡與林某有一定因果關系。林某賣牛沒有言明牛會傷人,所以對丁某的被牛抵死有過錯(過失),應承擔民事責任。2,雙方當事人均無過錯,應按無過錯責任原則處理。3,雙方當事人之間的耕牛買賣關系已成交,耕牛已經歸了丁某所有,自家的牛傷自家的主人,與賣主林某無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林某沒有過錯,不應承擔法律責任,也不能適用無過錯責任處理。本案最後按第三種意見處理,這種意見並得到一些學者的認可。先不說本案處理的是否正確,僅從本案的爭議看來,有必要對買賣動物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問題進行探討。
確認買賣動物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應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買賣動物所有權是否轉移,二是買賣動物是否存在潛在危險。一般說,動物致害的民事責任,隨著動物所有權的轉移而發生轉移。根據《民法通則》第七十二條二款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和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家畜、家禽等動物買賣的民事責任,法律沒有特別規定,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應從交付時起發生所有權轉移之法律效力。其動物損害的民事責任,也就轉移到新的飼養人了。買賣動物損害責任隨著所有權的轉移而轉移,這只是一般原則。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例如,損害是由動物潛在的危險造成的。對此,則不能完全根據動物所有權轉移來確定其民事責任。應根據不同情況,分別處理。因而,在處理買賣動物時,還應注意審查動物有無潛在危險。所謂動物潛在危險,是指個別動物所具有超出同類動物共同危險之外的危險。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動物危險性的認識程度,一般是由同類動物普遍具有的危險性決定的,人們對某類動物的危險性的認識和防範,與該類動物的共同危險性程度相適應。例如,狗類動物一般易傷人,屬於人們普遍認識並防範的。但耕牛傷人,公雞傷人等,則是超過了這類動物共同危險性的特殊情況了。這種特殊情況,就是動物的潛在危險,,亦稱動物的隱蔽瑕疵。
動物具有潛在危險,出賣人出售動物時,應當向買受人言明,出賣人不向買受人言明,隱瞞其潛在危險,將其出賣他人,因而給社會或他人造成損害的,出賣人仍應承擔民事責任。這是因為從交易安全出發,出賣人應當負瑕疵擔保責任。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如法國、瑞典、日本等,都有出賣人負瑕疵擔保責任的規定,德國民法還專門規定了「牲畜買賣」的瑕疵責任。因而,對前述案例,我認為,如果出賣人沒有向買受人言明牛傷人的潛在危險,應由出賣人承擔瑕疵擔保民事責任。不能認為買賣關系已成立,動物所有權已經轉移,即與賣主無關。但如果動物雖有潛在危險,出售動物時,出售人已告訴了買受人,買受人在飼養過程中致人損害的,出賣人不負賠償責任。
三、動物致害雙方均無過錯,能否適用公平原則
對於動物致人損害,飼養人或管理人承擔的是無過錯責任。根據《民法通則》127條規定,除了損害是因受害人自己過錯和第三人過錯所致外,飼養人或管理人不論有無過錯,均應承擔責任。因而,對於動物致人損害,受害人和第三人有過錯者,就應由受害人或第三人承擔責任;受害人和第三人沒有過錯的,就應由飼養人或管理人承擔責任。對此,不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
應當指出的是,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在主觀方面雖然都屬於無過錯,但兩者在適用范圍和法律後果上是有原則區別的。無過錯責任適用的對象由法律直接明確規定,適用特定原因引起的損害賠償,屬於特定的無過錯。而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法律只作了概括規定,沒有特定的適用對象,屬於概括的無過錯。特定的無過錯責任,應當適用特別法律規定,不能適用概括的無過錯責任(即公平責任)的規定。否則,象《民法通則》127條這樣的無過錯責任的特別規定將失去意義。這是不符合立法本意的。同時,適用無過錯原則與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法律後果不同。無過錯責任由致害人一方承擔民事責任,而公平責任則應根據具體情況,由致害人和受害人共同分擔。因此,一定要將二者區別開來。
四、如何理解「受害人過錯」和「第三人過錯」
《民法通則》127條規定『由於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管理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由於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第三人應承擔民事責任「。這一規定表明,受害人過錯和第三人過錯是飼養人或管理人的免責條件。因而,正確認定「受害人過錯」和「第三人過錯」,對確定飼養人或管理人的民事責任,具有重要意義。
司法實踐中,對受害人過錯和第三人過錯的理解,存在兩種偏向,一是把「過錯」僅限於故意范圍之內,認為「過錯」僅指故意挑逗動物行為。二是認為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但對過失的理解,其范圍過於擴大化。
這里的「過錯」,既包括故意,也包括過失。但從實踐看,主要表現為故意。如第三人故意嗾使他人飼養的狗咬傷他人;受害人故意挑逗他人栓養的馬或牛而踢傷自己,等等。但因過失行為刺激動物或使動物受驚而使他人或本人致害的情況,也不乏其例。如誤觸他人檐下蜂箱,而招致蜜蜂蟄傷自己;農村辦婚事或喪事時,在牛群或馬群附近鳴鑼或鳴炮,致使牛群受驚而騷動,給本人或他人造成損害的;等等。
實踐中,對過錯中故意的理解和認定尚無分歧。但對「過失」的理解和認定,尚不統一。實踐中,有不適當擴大受害人過失的情況。有的把受害人疏於防護、疏於看管等不能直接誘發動物損害的情況,也作為受害人過錯(過失)處理。如某甲早已知道某乙所養之狗有咬人習性,一日甲欲通過乙之門口,當甲臨近乙之門口時,未見乙狗狂吠,以為乙狗不在家,即放鬆警惕。當甲剛經過乙門口時,乙狗突然跳出赴向甲,將甲咬傷。此案中,甲明知乙狗有咬人習性而疏於防範,被認定其本人有過錯。又如:小孩被雞啄傷,則認為其父母有監護失職之過錯,等等。出現這種認識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一九八二年一月二十二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李桂英訴向桂清雞啄眼賠償一案的函復」的影響。該函復認為:「該案從法律責任來看,李桂英帶領自己三歲男孩外出,應認識到對小孩有看護之責任,李桂英拋開孩子,自己與他人在路上閑聊,造成孩子被雞啄傷右眼,這是李桂英做母親的過失,與養雞著直接關系。」我認為,最高人民法院的函復,是在《民法通則》頒布前,當時尚無動物致害的民事責任規定,對動物飼養人承擔無過錯責任,尚無法律依據。因而只好歸咎於孩子母親監護上的過錯。現在按《民法通則》的規定來看,這一函復有不當之處。而且在認定受害人過錯上,也未免過於苛刻。因而目前認定動物受害人過錯,不能再把「函復」作為依據了。那麼,應如何認定受害人過錯呢?我認為,在動物致害中,受害人過錯是指受害人於損害存在故意和過失,而且這種故意和過失是誘發動物致害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說,受害人受到動物損害,是由自己挑逗、刺激等誘發動物的行為直接造成的。如果受害人的行為不足以誘發動物致害,則不能認為受害人在該損害中存在過錯。把受害人過錯限於誘發動物損害上,符合國際立法趨勢。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都直接把受害人「挑逗」或「挑動」而造成自己損害的,作為動物飼養人免責條件。受害人疏於防範,疏於監護等而被動物損害的,因其行為本身不能直接誘發動物損害,與動物損害沒有必然因果關系,不能認定其有過錯而免除飼養人或管理人責任。
同時,還應指出,對於「動物挑逗動物」所造成的損害,也應適用上述原則處理。 如自己飼養的動物挑動他人動物,致使他人動物給自己造成損害的,亦應作為受害人過錯處理。
五、對野生動物致人損害應如何處理
這里所說野生動物是指自然界生存的野生動物,不包括人工馴養的野生動物。自然界的野生動物可分兩種:一是一般野生動物;一是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一般野生動物,如果是因人為原因使其致人損害的,應按一般侵權處理。如張某等三人,見樹上有一米高左右的橢圓形野蜂窩,即用石頭惹砸,致使野蜂受驚,漫天飛舞,將蜂窩附近一頭正在放牧的耕牛蟄死。對此,應直接按一般侵權處理,不能適用《民法通則》127條。
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致人損害, 也時有發生。如早在1990年6月2日《農民日報》曾報道: 89年冬至90年春神龍架自然保護區的華南虎先後跳入村民的豬圈、羊圈裡,吃掉了80多斤重的一頭豬,銜走了70斤左右的兩只大山羊。由於黑熊、野豬、獼猴等破壞莊稼,許多村莊的農民防不勝防。最近《法制日報》報道:「據陝西省林業廳野生動物保護處統計,僅在1999年至2001年,全省就發生羚牛傷害事件125起,其中致人死亡15起」。陝西省寶雞市馬營鎮折溝村,今年7月21日又發生了羚牛傷人事件(見2003年8月19日《法制日報》第三版《羚牛傷人法律埋單》一文)。對自然保護區動物致害與一般野生動物和飼養動物致害的責任是不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十四條規定「因保護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造成農作物或其他損失的,由當地政府給予補償」。「補償」不同於「賠償」。對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動物致害的,應按這一規定處理,不適用《民法通則》127條。對於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致害的「補償」問題,目前國家尚無統一規定,各個地方的規定和補償標准亦不一樣。因而,對於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致害的「補償」,應當根據各地具體規定和實際情況處理。

熱點內容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財政法律制度 發布:2025-05-10 23:37:48 瀏覽:869
考公司法 發布:2025-05-10 23:30:21 瀏覽:242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九條 發布:2025-05-10 23:24:29 瀏覽:552
開展衛生法律法規的活動 發布:2025-05-10 23:22:41 瀏覽:880
彭澤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10 23:21:03 瀏覽:237
法律意見書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0 23:05:18 瀏覽:169
勞動法修訂時間 發布:2025-05-10 23:04:21 瀏覽:198
大學生道德觀現狀 發布:2025-05-10 23:04:16 瀏覽:984
最新勞動法哪條明確2175 發布:2025-05-10 23:02:12 瀏覽:571
2016交通法律法規知識 發布:2025-05-10 22:56:37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