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與道德
A. 為什麼說生產勞動是道德產生決定因素
首先咱們明確,第一,馬克思說的勞動力商品是指,這個人是自由人,同時他只能靠出版賣勞動力生存,這權就類似當時的黑奴,很多黑奴在殖民地工作,他們本身的財富和資源大量的被殖民者掠奪,結果就是他們除了手裡的聖經一無所有,他們是自由的,同時不得不靠勞動糊口,但是如果沒有大航海時代,沒有殖民地這些歷史因素,沒有低端人種和種族歧視這些道德因素,他們根本不會成為勞動力商品,這就是馬克思說的,勞動力商品包括歷史道德因素
B. 勞動紀律與職業道德的區別是什麼
勞動紀律是法人單位所制定的一切規章制度,他要求每個職工必須遵守,如果違反了勞動紀律,單位有權根據所制定的獎懲制度予以懲罰。但前提是所制定的勞動紀律要符合國家頒布的勞動法,不能有相抵觸的內容。
職業道德是人們在從事不同職業中所表現的個人道德修養,它是不受法律所約束的。不同的職業有著不同的道德」底線「,超出了」底線「就很可能違法、犯法。
勞動紀律與職業道德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勞動紀律是強制性的,必須遵守的。職業道德是每個人的自覺行動,一般是不受制度,法律所約束的。勞動紀律是建立在良好的職業道德之上的。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勞動紀律也就很難保證。
C. 規定勞動者應當"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的法律是
規定勞動者來應當"遵守勞動紀律自和職業道德"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條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D. 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的關系
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的關系 《憲法》第 53 條規定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遵守勞動紀律。 《勞動法》第 3 條規定 , 勞動者應當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勞動 紀律與職業道德既有聯系 , 又有區別 , 二者相輔相成 , 關系密切 , 在社 會主義建設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對於加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 提高生產效率 ,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 都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 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的區別1. 性質不同 。 勞動紀律屬於法律關系的范疇 , 是一種義務 ; 而 職業道德屬於思想意識范疇 , 是一種自律信條。2. 直接目的不同 。 勞動紀律的直接目的是保證勞動者勞動義 務的實現 , 保證勞動者能按時、按質、按量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 ; 而職 業道德的直接目的是為了企業實現最佳的經濟效益以及實現其他勞 動者的合法權益。3. 實現的手段不同。為了保證勞動紀律的實現 , 法律、法規制 定了獎懲制度 , 以激勵和懲戒相結合的方式 , 促使人們遵守勞動紀 律 ; 而職業道德的實現 , 則主要依靠人們的自覺遵守 , 依靠社會輿論、社會習俗以及人們的內心信念。( 二 ) 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的聯系1. 主體相同。雖然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存在顯著的區別 , 但是它們共同的主體都是勞動者 , 勞動者在遵守勞動紀律的同時 , 也應當 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2. 調整對象相同 。 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調整的都是勞動者的 職業勞動 , 在勞動者的勞動過程中發揮作用 , 調整的是同一行為一一 勞動行為。3. 最終目的相同。雖然二者的直接目的不同 , 但是它們的最終 目的是一致的 , 都是為了保證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正常進行 , 促進勞 動生產率的提高 , 完善科學管理 , 還可以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的發展。
E. 勞動是如何創造人類的道德體系的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要高度重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社會主義道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主體內容。
社會主義道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主體內容,是由道德建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決定的。
其一,道德自身具有善的屬性。人類的核心價值追求就是「真善美」,而真是善的基礎,善則是真的目的。一般而言,只有「真」才能成為「善」,而人類追求「真」,其根本價值目的在於追求「善」。美是善的升華,而善則是美的規定。也就是說,人類追求最高的境界是「美」,而就「美」的核心價值內涵來說則是「善」。不是「善」的,就不是「美」的。因此,「善」在「真善美」中處於主體地位。
其二,道德具有治國功能。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最基本的治理手段一是法治,二是德治。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法治以法律的權威性和強制性來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則以道德的說服力、感召力和自覺性來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既要堅持不懈地加強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又要堅持不懈地加強道德建設,以德治國。要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統一起來。
社會主義道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主體內容,是由道德建設的基本功能決定的。
第一,道德具有調節社會關系的功能。道德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調節」,它具有廣泛性、層次性、導向性、內在性。廣泛性,是指道德從現實利益關系的角度,調節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在本質上是一種利益關系。這就使得道德調節具有其特有的廣泛性,能夠在建構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發揮更廣泛的作用。層次性,是指道德要求的遞進性所表現出來的多層次性。對於人們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調節,法是以「必須怎樣」為尺度,而道德則是以「應當怎樣」為尺度的。因此,法律調節面前只有一個要求——「合法」,而道德調節則從底線道德到道德理想之間有許多遞進性的不同層次,從而使其具有多層次性,能夠在調節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中發揮更加靈活的作用。導向性,是指道德的要求是現實與理想的統一,它從現實的社會道德水平出發,又指向更高的道德理想,能夠將人們的行為不斷引導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從而不斷提升和諧社會的質量。內在性,是指道德調節的主要力量來自於人們的心靈。道德主要訴諸輿論褒貶、溝通疏導、教育感化等手段,尤其注重喚起人們的良知,培養人們的道義責任感和善惡判斷能力。這些優勢,一方面決定了道德調節在調整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矛盾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道德調節的目的就在於追求社會和諧。
第二,道德具有情感功能。道德情感是人類道德發生的直接心理基礎,又是道德運行的潤滑劑,它既依賴於實踐理性,又依賴於人倫情感,是理性與情感的有機統一。道德可以彌補政治、法律、科學等情感的缺失與不足,也可以糾正宗教情感的偏迷,成為人類情感中最能發揮作用的一種特殊情感。特別是道德情感中的責任感、是非感、榮譽感、羞恥感等,對於調整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矛盾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
第三,道德具有激勵功能。道德對於社會生活的認識,主要著重於個人和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特別是個人對社會整體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態度這一角度,提供現實社會狀況的信息,顯示現實社會的生命力和歷史趨勢,展望或預測社會發展的未來圖景。雖然其他社會要素也能從不同方面、不同視角提供現實社會狀況的信息,顯示社會的生命力和歷史趨勢,展望或預測社會發展的未來圖景,但其自身的「合理性」本身還需要道德價值的說明與支持。而道德的認識,既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又有自身的價值說明,因此,能夠為人們的行為直接提供一種「正當」性、「正義」性、「應當」性的支撐。而這種合理性的精神支撐,在現實生活中會轉化為一種激勵性的強大精神力量,鼓舞人們敢於沖破各種艱難險阻,去追求理想的目標。建構和諧社會,這種激勵性的強大精神力量,既有利於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激發社會活力,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又有利於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化解各種社會利益矛盾,從而促進社會全體成員之間和諧相處。
基於以上認識,當前加強道德建設應該著力於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道德的根本特性是自律性,其根據最基本的是道德個體的內心信念和內化的規范。道德個體的內心信念和內化的規范凝聚為道德良心。良心是道德自律的最高體現,是道德存亡的根據。沒有良心就沒有道德;道德之所以會發生作用,完全在於人有良心。良心同時又是道德自律的根據,是道德自律的運作機制。從良心的機制來看,良心包含著理性,是人的理性的一種積淀;良心又包含著意志,是人的意志力最強勁的表現;良心還包含著種種非理性的東西:直覺、本能、信念等。因而,良心的心理機制不是單純的理智、情感、理性或非理性,而是這一切在道德主體內心的綜合統一。榮辱觀作為最基本的倫理價值觀,是良心中最基礎的內在要素。它既是理性、意志和情感的統一,又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綜合。它不僅是一種價值認識,而且是一種道德意志,還是一種倫理情感。作為一種價值認識,它以其特有的「榮辱」范疇來判別道德行為的善惡;作為一種道德意志,它以其特有的「榮辱」信念來保障道德行為的實施;作為一種倫理情感,它以其特有的「光榮與恥辱」情感來調節道德行為。榮辱觀作為最基本的倫理價值觀,其內在心理機制是人的羞恥之心。它是道德自律的心理依據,也是道德良心能夠發生作用的運行機制。良心可以使道德主體對於合乎良心的行為感到光榮與快慰,對違背良心的行為感到恥辱與羞愧。從這里我們可以發現,使人人都有羞恥之心,無論是對於道德良心的生成還是對於整個道德建設,都是一項基礎性工程。
二是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實現現代化,必須走法治之路,這是所有現代化國家的必然選擇。然而,社會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建設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如果文化建設被邊緣化、道德建設被忽視,那麼,最終會影響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因此,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既關繫到社會的全局發展,又關繫到長久性的社會和諧。
F. 跟環境、職業健康、勞工、道德有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環境保護法,節約能源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專固體廢物污染屬環境防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安全生產法,消防法,職業病防治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護法,等等。法規就更多了。
沒有聽說關於道德的法律。
G. 勞工與道德體系中,勞工標准包括哪些方面
勞工標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基本人權,包括結社自由和有效承認集體談判權利;廢除強迫或強制勞動;禁止童工勞動;工人不分種族、膚色、性別、宗教、政治觀點、民族和社會出身,在就業和職業上一律機會均等和待遇平等。
2.就業政策與人力資源開發,包括促進實現充分的、生產性的和自由選擇的就業政策;建立免費的職業介紹機構;組織職業指導和職業培訓,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3.勞動行政管理與勞動監察,包括勞動行政管理、建立勞動監察制度、規范勞動統計、實現三方協商促進履行國際勞工標准。
4.產業(勞資)關系的調整,包括實現工人和僱主之間的集體談判,簽訂集體合同;勞動爭議的調解、仲裁和司法訴訟;企業、產業和全國一級的協商與合作;企業內工人與管理者之間的溝通和協商,以及在企業內關注和審議工人的不滿。
5.一般就業條件,包括規定最低工資、工資保障;規定工作時間、限制夜間工作時間、每周休息時間、帶薪年休假和帶薪脫產學習等。
6.職業安全和衛生,包括制定和實行保障工人職業安全與健康的國家政策,建立相應的職業衛生設施;預防重大工業事故,對一些容易發生工傷事故和有毒有害的工作環境、產業部門,制定相應的職業安全與衛生的專業標准。
7.社會保障,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規定社會保障的最低標准。
8.弱勢勞工群體的保護,包括對童工、未成年工人、女工、殘疾工人、移民工人、年齡較大的工人、非全日制工人、家庭工等的保護,保障他們與普通工人就業機會均等和待遇平等。
H. 勞動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一、生產勞動實踐是形成道德本質的基礎 馬克思認為人類的勞動創造了道德主體,也實現了主體對道德的需求。正是因為有了人類社會勞動出現,從而產生了人類社會的道德。馬克思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的過程。」〔2〕P177 勞動是「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進而是「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恆的自然必然性。」〔3〕P131 通過探究馬克思的勞動倫理思想,可以發現勞動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和勞動主體需要為前提,勞動者依靠自身能力和生產資料對客觀世界進行創造式的改造和生產,生產出滿足自身需求的有形或無形的產品,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