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提倡

道德經提倡

發布時間: 2021-12-21 18:11:26

❶ 老子提倡的「道是什麼」

老子用自已獨特的見解,為我們解化宇宙蒼生。道,具有自然無為,無形無名,既看不見又摸不著,又不可言說的特性;它是天地開辟之前宇宙渾沌混一的原初形態,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則。大道無形無名,卻孕含著一切有形事物生成發展的玄機。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陰,沖氣以為和「。就是說:從空虛無形的道首先生出渾沌混一的元氣,元氣分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交感沖和而化生和氣,再由和氣派生出世界萬物。天地萬物皆為陰陽二氣沖和而生,所以都包含著陰陽兩個方面。這便是道家關於宇宙生成演化的基本理論。

與道相對的另一概念是「德」。德的意思是得道,即認識和體驗道,按照道的自然法則修身治國。老子把「道」看作神秘的世界本源,因此反對人們學習具體的知識,被各種紛紜復雜的外部現象所迷惑。他主張人們去直接體認隱藏在不斷變化的事物背後的道理和法則。體認的方法是閉目塞聽,絕聖棄知,「滌除玄覽」,致虛守靜。即閉塞感官與外部事物的接觸,放棄主觀成見,使內心清靜無欲,達到與虛靜自然之產完全相合的「玄同」境界。這樣才能體悟萬物皆根源與道,並最終復歸於道的真理。在老子的思想中還包含著某些辯證法的因素。他看到美醜、善惡、禍福、有無、難易、高下等矛盾對立方面互相依存的關系,並且認識到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物極必反,矛盾雙方互相轉化的道理。但是他又認為事物的變化運動,循環往復,最終仍然復歸於靜止不變的道。所以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道德經:道德經說提倡柔弱不爭,那麼考試要不要考高分難道考得越差反而越好嗎

也不是這個意思,柔而不爭不是一味的不爭,那就是躲避了,是為自己懶惰找的借口,這里講的是不要和別人對比,一味的對比競爭。你只要正常按照你平時的水平考試就好,就是說你是考給自己的而不是為了和別人比。

❸ 為什麼現在《道德經》不被教科書提倡,原因是什麼

道德經是一本經典的國學書籍,也是一本集道家思想之大成的經典。無論是在當代企業還是國家治理中,很多人都在使用道德經中的方法。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道德經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有的非常有價值的指導意義。那麼既然如此,為什麼道德經不能像孔子的論語一樣給全國的中小學生學習呢。總結一下,大概有以下三點原因。

3.缺乏能夠教授道德經的老師

雖然說很多人都在學習道德經,但是沒多少能領會道德經的精髓。一個主要的原因在於現代人比較浮躁,不能專心的修行和思考。道德經本來就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需要你在經歷世事的同時保持冷靜的頭腦思考其中的道理。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道德經無法得到推廣的原因,沒有好的老師,自然也教不出好的學生來。與其讓一知半解的人教,還不如不學。國學的流傳,全靠世人自覺學習了。

❹ 《道德經》秉持哪三種精神,是可以積攢人品的

道家思想作為中華文明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對國人的精神信仰有著深遠的影響。由道家思想所衍生出的道教文化,一度被魯迅稱之為中國文化的根基。

講個實在的例子,我們現在很多人在遇到一些未知事情的時候,都會說一句“順其自然”。而且,很多邁入中老年的朋友,也喜歡追求寧靜恬淡的生活旋律。這些心理活動,歸根結底都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

不敢為天下先,還可以認為就是不要大張旗鼓的去宣傳自己,而是要在平靜中不斷充實自己,積累經驗和閱歷。就像最近網上傳的那句話一樣,你對這個社會有什麼不滿,不要一味的去指責,而是要用你的實際行動去改變。如果長夜漫漫,我們就是那唯一的火光!

事實上,慈、儉、不敢為天下先,說起來很是容易,但要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卻需要時刻注意。這三寶,既是道家思想的三寶,同樣也是我們每個人為人處世的三寶,只有能夠始終秉持住這三種精神,才能夠真正做到安身立命,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❺ 讀了老子的《道德經》,終於明白老子為什麼提倡做人要

【原文】
柔之勝剛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❻ 道德經所倡導的無為主要闡述了什麼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於無為,無為無不為。
為什麼為道要日損呢?這要從「道」的意義來說明,老子所言的道,是形而上的宇宙本體,其性本空,出生有無高下等等相對而立的一切法一切物,但不是任何物任何法,無」無「,無」無無「。殘留一法仍是內容的范疇,屬於道用,不是道體本身。所以道德經開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為語言文字,闡述和命名這種行為的本身只是」道「的一點產物,無法描述出全無之道體,所以為了讓後人能親證大道,指出了見道修行的捷徑---減法,減去所有能被減的元素,最後剩下來的那個東西就是道,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的功能都離不開大道的作用。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我們之所以日用而不知,是因為被道用的龐雜內容所綁架,失去了清凈圓滿的自性。世間一切技藝和知識都需要用加法,日積月累才能小有所成,正是這種小成障礙了我們見道的機會,所有有言:道隱於小成。
管窺之見,望有幫助。

❼ 為什麼很多人推崇《道德經》

四、為何中國的大門一般都有兩扇?

因為如果只有一扇的話,做的太大,小孩子推不動,做的太小,東西又放不進去。兩扇門也寓意著一陰一陽,中國人講一就是二,講二就是一,一個門由兩扇組成,陽跟陰是門的兩扇,代表《易經》,《易經》有兩扇門,一個陰一個陽。

五、為何儒釋道三教要合一?

因為儒家給我們講的是求生的道,叫作生存之道,即求生、惜生。如果我們完全照儒家行事,就會很辛苦,時時警惕,處處小心,一點錯都不行,實在太累。道教告訴我們要保生、貴生,它說求生是不錯的,但是用身體去換取,是不對的,所以要保生,並要視生命如寶貴的寶物,不要怠慢它,珍惜它。因此,道教在養生方面,世界第一。佛教即不叫你保生,也不叫你求生,而是叫你樂生、樂死,修來世,輕身體,現世的軀體就是臭皮囊。所以,先人叫三教合一是在思想上為人類著想,這就叫作同,即《道德經》中的一句「同,謂之玄」。明明沒有什麼不同,這就是玄妙之所在。

《道德經》中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講完的,而簡單一本書,一千人讀有一千種讀後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領悟,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有時候也許不能參透其中的最簡單的智慧,所以,拾人牙慧也不失為一種學習的方式,況且,還是拾聖人的牙慧,何樂而不為呢?

希望大家多看看《道德經》,學習其中的做人之道,生活之道,處世之道,學以致用,就算不能一步登天,也許還能修得正道,成就一番事業,實現最初的理想。福生無量。

文章由道山不老編輯整理

❽ 《道德經》中老子提倡無欲無求,這不是與人的本性和生存相反嗎,

老子提倡的無欲無求是只內心中的無欲無求 凡事不能強求 而現在生活中是現實的社會給專逼出來的屬 你想想 現在的經濟社會 如果真的做到無欲無求 除非到達那種能滿足自己所需要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不然現實中永遠做不到 你今天都沒錢開飯了 你能無欲無求的過下去嗎 所以老子所提倡的只是理想當中的,是一種精神。

❾ 老子提倡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精神《道德經》中的名言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吾不知其名,強名日道,夫道者

熱點內容
2020年婚姻法登記 發布:2025-05-10 12:53:05 瀏覽:46
道德賴以 發布:2025-05-10 12:51:40 瀏覽:516
新民事訴訟法修改內容 發布:2025-05-10 12:46:23 瀏覽:434
司法所接收 發布:2025-05-10 12:39:45 瀏覽:378
3x公共法律服務 發布:2025-05-10 12:32:51 瀏覽:985
如何規避道德風險 發布:2025-05-10 12:31:17 瀏覽:597
怎樣完善立法 發布:2025-05-10 12:29:31 瀏覽:255
山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17 發布:2025-05-10 12:24:04 瀏覽:621
銀行貸款連帶責任法律條款 發布:2025-05-10 12:01:27 瀏覽:901
誰是卧底法官圖片 發布:2025-05-10 12:01:27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