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既要靠
1. 社會安定主要靠道德維持
主要框架:
正方一:維持社會安定當然要靠道德和法律,道德和法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道德是法律的基礎,道德是制定法律的先決條件,沒有道德則沒有法律,道德是每一個人本性中最重要的因素,道德對社會安定的影響力也最大最根本,所以我方認為維持社會安定主要靠道德。
反方一:正如正方所說維持社會安定要靠道德和法律,講道德是對社會中每一個人最基本的要求,但如果遇到不講道德的情況我們該怎麼辦?光靠道德怎麼能夠解決不講道德的情況,沒有法律如何杜絕影響社會安定的犯罪案件的發生?沒有法律的制裁和威懾,社會將永不安定,永遠處於混亂動盪之中,所以我方認為維持社會安定主要得靠法律。
正方二:社會的安定主要靠道德來維系,法律的制裁和威懾作用乃是道德的根本要求,是道德維系社會安定的輔助手段而已,沒有道德哪來的法律?法律從制定到使用任何一個環節都脫離不開道德的約束,道德影響范圍之廣,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
反方二:法律的制定和使用明顯表明道德對社會的影響力尚沒有達到維系社會安定的目的,而法律應時而生,對社會的安定起到的最明顯最主要的作用,如果道德能夠起到制裁和威懾犯罪的作用還要法律幹嘛?法律之所以為法律就不是道德能夠起到的作用相代替的,我們都知道運用法律來治理國家治理社會,誰聽說過要用道德來治國治家?
正方三:法律是治理國家治理社會看得見的手,而道德則是那隻看不見的手。事物我們看得見摸得到,而其中的規律規則我們卻看不見摸不到,這規律規則就是看不見的手,是上帝之手,這看不見的手的重要性當然不言而喻。法律這只看得見的手的制定和運用正是在道德這只看不見得手的指揮和作用下才得以讓我們看見,說到底法律乃是道德的具體表現,是道德在指揮操縱法律的運作,維持社會的安定最終依靠的還是道德。
反方三:法律的產生起源於聖經十條誡命,正是因為人類不能遵守道德的要求,所以才要用誡命用法律來規范人類的行為。道德作為人類不能遵守的准則已經不足以起到維持安定社會的作用,這才有了法律,用法律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用法律來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不遵守道德不會引起社會動盪,不守法律卻會影響社會安定從而引起法律的嚴厲制裁,可見維持社會安定主要依靠的是法律。
正方四:德國思想家康德曾經說過:有兩件事使我越來越感到害怕:第一是當我抬頭看見滿天的繁星,第二是低頭發現我心裡有一個我自己——良心。不法的事情之所以使人們的切齒痛恨、怒不可遏,正是他們內心深處的道德律的真實反映。法律的制裁正是人們通過道德律對不法之事做出現實的反應,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是法律的原則、是法律的根本,是人們維系社會安定的基石。
反方四:法象徵著公正、正直、普遍、統一,是一種規范、規則、常規、模範、秩序,《呂氏春秋》中說「治國無法則亂」。國家的穩定繁榮、社會的安定進步要靠法律來治理,社會的公平正義要依靠法律來實現,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更是不可替代,所以社會安定主要依靠法律來維持。
2. 道德主要是依靠人們自覺的什麼來維持
我覺得道德主要是依靠人們的自覺來維持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3. 道德主要依靠什麼來發揮作用
道德主要依靠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傳統習慣來發揮作用。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3)道德既要靠擴展閱讀: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
4. 社會鐵序的維護,既要靠法律,也要靠道德,請結合當前中國的司法實際, 談談道德在社會鐵序維護中的優點。
第一,德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動的准則和規范,是全體人民形成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並以此來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提高整個民族的道德水平,保證社會的社會健康發展.眾觀歷史,統治者在立法時總是努力把一個社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規范挑選出來,通過立法的程序上升為法律,道德不僅僅是立法的基本原則,法律規范也是由道德規范轉化而來的.因此,法律就是具有強制性道德.
第二,何為德治?德治包括要求國家的所有官吏及一切行政人員必須是有道德的人,要求統治者對」道德」必須身體力行,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要求重視道德威,羞恥心,才能從內心構築起抵禦一切誘惑的堅固防線.
第三,任何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德的宣傳與規范.只有道德才能保證立法的公平,執法的工整守法的自覺.法的創始人猛德斯鳩曾經說過:」支配和統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專制政府中是永遠高舉著君主的鐵拳,但是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道德.」失去了道德的支撐,將出現有法不可依,執法無法嚴;失去了道德的支撐,知法犯法,知法犯法的現象將會越來越多,失去了道德的支撐,法制再嚴,法典再全也只是徒有虛名.
5. 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原則是集體主義。
集體主義是人類社會本質的必然選擇。確立社會主版義權道德原則是集體主義,這是社會本質的必然要求。以社會為本位的集體主義,這是社會主義社會確立的價值目標。
集體主義是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的。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基礎是勞動人民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它反映的最基本的利益關系是勞動人民的共同利益。維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維護勞動人民的共同利益,則是社會主義道德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5)道德既要靠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基本要求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是領導幹部和青少年。
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規定: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唯一宗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唯一宗旨,是社會主義時期道德建設的核心。
6. 辯論賽 環保要靠法律還是道德 的辯詞
說實在的,你這一方不好設計辯論思路。你們的思路建議繞開效果和可行性,重點放在人是一種有道德的動物這個層面去論述。還有,建議重點放在反駁上。
7. 道德主要是依靠人們自覺的什麼來維持的
道德主要是依靠人們自覺來維持是不現實的,其實道德的本質就是活在這個世上約束人們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人們都會有一個面子,不會去做違反道德的事情。
8. 構建和諧社會主要靠道德還是法律怎麼打辯論啊我是正方(道德),該從哪幾點入手啊
您好!我是學法律的,因為我實在是不知道怎麼從道德上說,我學得靠法律,也許幫不上你的忙,不好意思。道德這個詞攏統、寬泛。是人們內心的價值判斷,主觀色彩很重,很難評判孰是孰非。沒有一個統一的尺度去衡量,大家針對同一問題看法不一,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依道德去評價很難得出一個明確的結果。道德在人們的心裡,我們常常會說一個人道德敗壞或品德高尚,往往是依他的行為為參照。既然道德的好壞是靠外在行為來表見,那麼一個人做了錯事只靠道德上的遣責去懲罰他顯然是不足夠的,這樣也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和諧。而法律,關注的是主體的行為,對於違法行為,法律會懲罰你,讓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同時也接受了這種道德非難性評價。從中獲得反醒,歷經心靈的救贖。這才是法律最終的目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靠法律解毒問題才能做到最大程度的不偏私。構建和諧社會,是需要社會安定、繁榮、秩序、高效。很明顯只有有法律的統籌安排才能使一個個目標最終實現。法律是為其提供保障的最直接的手段。法律是對一個國家、社會發展的最必要的保護。
9. 規范人的行為主要靠法律還是道德
規范人的行為,主要還是靠法律。
因一旦缺少了強制性、規范性,人們會發現採取超越規矩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更多利益,而沒有受到處罰,會讓更多人進行效仿,從而引起全社會秩序的混亂。
儒家倡導了幾千年的道德修養、不斷進行道德說教 ,歷史已證明是不成功的。宗教也有進行道德方面修養的要求,但到現在還存在宗教沖突。
在現實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好惡、價值判斷,而逐步形成和確立的,是社會成員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標准或原則,由於行為規范是建立在維護社會秩序理念基礎之上的,因此對全體成員具有引導、規范和約束的作用。
(9)道德既要靠擴展閱讀:
法律規范是由國家制定、認可的,由國家強制的行為規范,行為規范卻沒有強制力或強制力相對很弱。法律規范是普遍適用、並能反復適用的,而行為規范則帶有局限性,針對的往往是特定的人群或特定的個人。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為規范,行為規范的效力則相差很多。二者在結構上也不同,一個完整的法律規范在結構上由三個要素組成,即假定、處理和制裁,行為規范一般只有假定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