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道德下的蛋
❶ 魏忠賢究竟是用什麼手段,才扳倒了大明最大的政治黨派東林黨
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
魏忠賢還向國家捐款,用自己的私產資助遼東戰事兵器馬匹等物品。兩浙受災,魏忠賢主張,免除為皇家輸送物品的專營戶向內庫交納的孝敬費用。而東林黨,李自成快要打進北京城了,他們卻還在為一點小錢而哭窮。他們的差距太大,也只能說魏忠賢比較聰明,崇禎對這個東林黨恨之入骨,這樣慢慢的也就被扳倒了。
❷ 魏忠賢身世三大謎局和晚明驚世變局
1368年,大明帝國公司正式開業。
朱元璋想開萬年老店,但又隨時擔心老朱家家族公司的壽命不永,於是就很委婉地請教了足智多謀的劉伯溫,讓他掐指算算,大明公司壽誕幾何。
說起這劉伯溫,正史上說他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朱元璋把他比作天下第一謀臣張良;
老百姓卻把他和諸葛亮相提並論,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劉伯溫不敢說萬年老店是清秋大夢,所以回答得更委婉:他給這位半文盲的開國董事長出了個謎語。
這個謎語實際上是一則預言,今天還保存在託名劉伯溫所著的《燒餅歌》中。
《燒餅歌》是一部隱語大全,對中華幾千年的政治興衰進行了全時段預測。
說到明朝的時候,有這么兩句話:
誰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
這八千女鬼是誰呢?他為什麼又有如此強大能量淆亂朝綱,破壞法律?
不管怎樣,結局是鐵定的:魏忠賢是個文盲,並且是徹頭徹尾的文盲,史書說他是「目不識丁」,以至於後來主持國家大政時,所有的奏章都要人念給他聽。
魏忠賢早期人生的三大謎局,有些是他自己私人訂制的,防範別人炒作傳播,有損人格尊嚴;但有些是當時和後世人的添加附會,目的就是醜化,意在說明他從小就是賤種,長大後節操碎一地,那是理所當然,勢所必至。
於是,歷史上就有了設謎局的人,也有了揭秘局的人。揭來揭去,侵害個人隱私最終演變成了一場驚天的政治纏斗。
魏忠賢對那些自命清高的高級知識分子充滿了本能的排斥和仇恨。
來自草根的他,爛命一條,無名無位,可以自卑自賤。
但一旦功成名就,麻雀變孔雀,就自卑變自大,自賤變自強,特別愛護羽毛,對早期人生的屈辱悲傷千遮萬掩,偏偏東林黨人特別喜歡扒拉隱私,大搞人肉搜索,還搞有賞猜謎,非要一根一根拔掉他的羽毛,讓他還原成草雞,這就是魏忠賢和東林黨生死對決的最強勁驅動力!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劉雲生
❸ 為什麼好多人為魏忠賢平反
說到我國歷史上最為出名的幾位大太監,「九千歲」魏忠賢絕對是讀者朋友最為耳熟能詳的角色之一了。
據明代呂毖所著的《明朝小史》記載:「舉朝阿諛者俱拜為干父,行五拜三叩首禮,口呼『九千九百歲爺爺』。」字面上的「九千歲」實際體現了魏忠賢處於皇權壟斷上離皇帝最近的位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凌駕於眾生。
黨黨相爭,實則是泥腿子出身的皇族、勛貴、宦官和世代傳承的士紳集團的資本家們之間的較量。與其說黨爭,倒不如說是殘酷的階級斗爭。
舉個簡單的例子:明朝萬曆年間的礦監稅。
此稅一出,就遭到了東林黨的狂轟濫炸。東林黨大肆批評「礦監稅是皇帝在與民爭利!」敢問此稅爭的是誰的利?礦監稅侵犯的是礦場主也就是資本家的利益,何來與民爭利?
我們來看魏忠賢和他的閹黨又是怎麼做的呢?
收鹽稅、茶稅、礦稅、海稅;收壟斷官商、大走私犯、倭寇的稅;減少北方農稅。
看似橫征暴斂,貪婪成性。實則從一定程度上給了窮苦農民一條活路,並且基本上足額發放了九邊軍隊的軍餉,減少了軍餉拖欠的現象,又從根源上穩定了軍隊。
東林黨主張減稅,但減的是己方利益階層的稅。明朝後期國家財政崩潰,東林黨又主張給窮人加農稅,造成了大量活不下去的農民揭竿而起,全國各地民變、起義,加快了大明的滅亡。而魏忠賢作為一個「政治流氓」,專門搜刮大小商人,剝削士紳集團,卻沒給農民增加負擔。
所以,鏟除魏忠賢事小,國家財政問題事大。於國而言,相比於魏忠賢的所作所為,恐怕是東林君子的做法對當時的局面造成了更壞的影響。
二、九千歲到底是忠是奸?
聊完財政問題,我們深入分析魏忠賢到底是不是一個好人。世人多以魏忠賢把持朝政為由,來斷定魏忠賢是奸臣,這種說法是不夠中肯的。
明朝天啟四年以後,明熹宗重用魏忠賢對東林黨人進行嚴厲打擊,這個恐怕不能完全說成是受魏忠賢操縱愚弄的結果。
當時的明朝處於特殊時期,全國各處民變、兵變,朝堂里東林黨還在吵來吵去,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天啟皇帝萬分頭疼,但也狠不下心辣手整治。
同年,東林黨楊漣等人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要置魏忠賢於死地,恰好讓此事發生轉折。說起來這又是東林黨吃飽了沒事情干,本來那時魏忠賢並不算太囂張,而楊漣等人卻已如打了雞血一樣,將之看成似乎比努爾哈赤還要可惡的對象,咬牙切齒羅織罪行,非要滅之後快。
天啟皇帝當然不願意魏忠賢被處死或流放,而魏忠賢為了保命也要全力反擊。這樣一來,就促成了天啟皇帝加大了魏忠賢的權力,讓他去對付東林黨。
原先狠不下心來做的事情,魏忠賢全給做了,天啟索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魏忠賢去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和無數罵名去把東林黨的清流壓制下去。但可以說東林黨被打下去的結果,絕不是天啟因為怠政讓魏忠賢操縱的結果,而多半是相反,是魏忠賢被天啟皇帝和部分反對東林黨的文官利用的結果。
可見魏忠賢只是給天啟背黑鍋的,這樣的例子在明朝還有很多。也有人說魏忠賢殘忍狡詐,心狠手辣,目不識丁卻通過阿諛奉承上位。
天啟皇帝如此有能力的一個人怎麼會重用一個大字不識的魏忠賢?
考慮到是東林黨害死了魏忠賢,明史又是東林所寫,那麼魏忠賢的故事會不會是東林黨故意為之呢?試問:一個司禮監秉筆太監卻大字不識,僅僅因為客氏美言就能入天啟法眼?可見魏忠賢、天啟被污衊之深。
筆者推測更有可能的是:魏忠賢因為有能力所以做到秉筆的位置,而後在天啟皇帝的默許下打壓東林,嚴重觸犯了東林士紳集團的利益,於是東林害死了天啟,害死了魏忠賢。
天啟皇帝23歲死於落水後的風寒,和正德皇帝正當年富力強之際死於落水何其的相似?這些陰謀的背後,是一個無比龐大的文官集團。
話說回來:從魏忠賢結黨營私,貪污受賄,這一點來看確實算是奸臣;但是他忠於皇帝和國家,也能算是個忠臣;並且他在位期間能保持國家機器正常運轉,不出大錯來看,他又是個能臣。
三、魏忠賢不死,歷史會是另一種結局嗎?
也有不少人認為:九千歲不死,可給大明續命幾十年。
這種說法的依據是:魏忠賢在位期間,整個大明朝的內部問題是非常穩定的,基本上沒出什麼大事,一些小規模的民變和兵變都「完美」地解決了。而對於遼東與建州女真的戰事,缺乏政治眼光的魏忠賢非常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那塊料,所以從來不會像傳統明朝制度那樣,文官指揮武將,外行指揮內行。
而是把軍事權力放心的交給了下面的武將,可以說是一個比較稱職的領導。
在貪污腐敗方面,魏忠賢還算是比較有原則的,基本不拿國家的錢中飽私囊,就是貪污一點也是搜刮大財主的錢。
從這幾點看來,人家魏忠賢著實被那些寫史書的清流們給添油加醋了一番,不過自古勝者為王敗者寇,閹黨失敗了,必然會被塗上一身的黑。所以,「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還是缺乏依據的。
魏忠賢畢竟沒有那麼大的才華和魄力,在明朝末年,天啟、崇禎兩朝的亂局下,魏忠賢更像是扮演了一把刀的角色。皇帝才是背後持刀的人,當皇權不再需要這把刀,魏忠賢就是第一個犧牲品。與其說「忠賢不死,大明不滅」,倒不如說是「天啟不死,大明不滅」。
小結:
魏忠賢貪污受賄、殘暴陰險,他是個小人我們無法否認。但是在農民起義,後金扣關,黨爭不斷的時代背景下,是他提出徵收礦稅商稅,不向農民要錢,把手伸向了士族和商人,用以維持軍餉,穩定國家。
魏忠賢與他的閹黨的確迫害忠良、為非作歹,但於國家而言,未必是壞事,事情要從多個方面論證。所謂「好人辦好事,未必與國有利,壞人辦壞事,未必與國有害。」歷史人物往往不能用單純的好或者壞來評價。
要看其於國是否有益。魏忠賢罪大惡極,但他的死於國無益,他若不死,崇禎皇帝能壓得住文官集團,國家財政也不會崩潰。這樣一來,能收的上稅;能賑的了災;能發軍餉;明朝也就不會在一次次流寇起義和女真入關當中耗盡最後一絲力氣。
他是貨真價實的權閹,但不至於禍國;他也是有一定能力的能臣,但無力回天。於九千歲魏忠賢而言,他壞,但他不蠢,壞不致命,蠢就會亡國。
❹ 從流氓到賭徒,明朝的權奸魏忠賢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按照事物發展規律說,變化有因果,所有事都有相對面,魏忠賢從地痞爬到九千歲,不是一句奸佞就可解釋的,面對魏忠賢這個被蓋棺定論的人,在他禍國殃民背後,我們又能看什麼特別東西呢?
作為有血有肉的人,他是否真如史家描述那樣利慾熏心一無是處?他與東林黨殘酷對決又蘊含什麼真相?這一切都在此文中!
明隆慶二年初(公元1568年),河北肅寧一個普通人家中,臭名昭著的魏忠賢降生了,他的生產過程波瀾不驚,毫無神跡。
隨著時間的流逝,名為魏四(魏忠賢)的少年長大了,家境還不錯的他,因為衣食之憂,家庭富足,也就從未表現出對知識的渴望,由此仕途和他無緣,一條晉升之路禁絕,在後來的很長時間里,日後的九千歲都是街頭無賴,每日橫行鄉里,混吃等死。
不過在無賴生涯中,當年的魏四也表現出不同與常人的品質。
那就是果敢和機敏,這兩種品質,在當年沒給他帶來什麼,卻在多年後在宮廷生涯中為他立下汗馬功勞,讓他名字從魏四改李進忠,又改魏進忠,最後成權傾天下的魏忠賢。
由小見大,雖臭名昭著,但是成功之人必有可取之處,這話絕對有道理!
❺ 魏忠賢大權在握,為何不廢帝自立
提起魏忠賢大家肯定是罵聲一片,認為他是大奸大惡之人,誠然他與「東林黨」的較量,確實是手段狠辣,但是要懂得,政治與權力的博弈,從來就沒有什麼光明正大之說。
魏忠賢在朱由校時代,可以說是權勢滔天,而他後面還有客氏這個有力的幫手,按理說,他完全可以不用聽「傀儡」皇帝的命令,自立為王,可是他為什麼會唯唯諾諾的聽話呢?
無論怎麼說,「九千歲」的榮華富貴已經夠他享受一輩子了,一個身體有缺陷之人,登上那個寶座,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情,如果非要「逆天」而行,不比女人做皇帝付出的代價小。
歷史總是有他的選擇,魏忠賢雖然手握大權,也不會輕易做出篡位這種事情來,不要說沒有天時地利人和這樣的客觀條件,就是有,他又何必放棄眼前的榮華富貴。
❻ 魏忠賢對於明朝有什麼正面作用,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究竟是什麼
明粉這個詞兒,是褒義詞、褒義詞,還是中性詞呢?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各抒己見,用理性的思維來看待歷史。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魏忠賢是個大壞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大奸大惡之人,在老皇帝朱由校死時,卻臨終有留言:忠賢忠貞,可計大事。當然這是天啟皇帝的一面之詞,他為什麼那麼看重魏忠賢,這裡面摻雜了很多他自私的想法。然而魏忠賢在晚明時期起到的作用,是如今歷史界不爭的事實。
魏忠賢雖然壞,但也做了不少事情。且不說在天啟落水時,近60歲不會游泳的他,立馬跳下去救皇上。這樣做是作秀還是忠心,都很難商榷。從他一方面大力徵收工商稅,為朝廷不斷的弄銀子。另一方面為朝廷大力推薦人才,極力維護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來看,他和他的團隊還是有點戰略眼光的。其實魏忠賢死了,和活著都沒多大關系,問題是要有一個集團來制衡文官集團的勢力,皇權才能夠坐收漁翁之利。而崇禎皇帝把魏忠賢弄死之後,讓東林黨獨大,一家之言,才是帝國最恐怖的敵人。
❼ 魏忠賢真的很壞嗎
魏忠賢當權後,實行了一個好政策,那就是收工商稅,為什麼要收?因為國庫沒錢啊,沒錢自己就沒法貪了。雖然自己貪一點,但是國庫還是逐漸的充實起來,當時邊界正鬧騰,沒有軍餉軍隊哪有心情打仗呢?崇禎當政後弄死了魏忠賢,皇帝也不是超人,他還是需要手下辦事的,這時另一幫人上來了,那就是東林黨。東林黨都是些什麼人呢?大部分是江南的士大夫,而當時的江南是工商業最發達的地區,這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讓崇禎停止收工商稅,還有礦稅。朱由校時期,江南當時光茶稅每年就有20萬兩的收入,而到了崇禎時期,能收上來一半就不錯了。既然國庫少了這么大的一項收入來源,國家打仗要用錢怎麼辦?只能算在老實的農民頭上了。農民守著一畝三分地一年能掙多少錢?放著那麼富有的資本家和礦老闆們,欺負老實的農民這算啥。
正如寫武俠小說的,裡面的第一高手大多是書生一樣,得罪了文人集團的魏忠賢勢必得在書卷上被罵的言過其實還富有戲劇性、誇張性。沒有十倍以上的好處不宜談革命,穩定在很多情況下壓倒一切。如果說魏忠賢代表的是一種舊的體系,明朝歷時已久的太監監國、特務督辦制度,那麼東林黨所代表的書生制度恐怕也未必就能勝之十倍。恰恰是在這種革命的轉折,引發了國內大的矛盾、被滿清趁虛而入。
通常,評價一個人的好壞,忠孝情義為首選。其他且不論,單單一個忠字,他倒的確沒有加害過木匠皇帝、對後來的崇禎帝亦沒有下殺手。崇禎表現出的那種即位初期的膽戰心驚、好像死裡逃生的樣子,亦是誇張,如果魏忠賢真想殺他、根本不是靠小心謹慎就能躲得過去的。
最後,必須得說明的是,魏忠賢的確不是一個好人,東林黨也的確比魏忠賢光明磊落要相對好一些。但前者屬於天良未泯、後者則屬於好的有限。
❽ 魏忠賢當政真的是太蹊蹺,有哪些相關的疑團呢
今天開篇先說一個道理,就是我們腦子當中經常對於那些歷史事實,會有一些框架在。而只要這些框架在,你就會發現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讀得懂這段歷史。所以史學大家陳寅恪先生有一句話,叫讀史要有了解之同情。你不要小看這五個字,在史學界,這五個字非常重要。
啥叫了解之同情啊?說白了,就是設身處地地想。我們要試圖穿越到歷史人物當時的心境、外在的處境,去重新打量他當時的格局。然後我們要給人性設定一個正常的善惡幅度,然後再重新理解當時的歷史事實。如果有一段歷史事實告訴你,有一個人就是壞,壞得頭頂長瘡、腳底流膿,整個這一段歷史的所有的亂象都是因為一個人壞而導致的。對不起,這段歷史你肯定沒讀懂,或者說你上了那些用忠奸善惡這些框架來寫歷史的人的當。
影視劇里的魏忠賢形象
當時士大夫已經無恥到這種程度,那請問這又是為什麼呢?而且在晚明的時候,我們有點歷史常識的人應該知道,這士大夫是特別以道德相標榜,因為東林黨人特別活躍,大家都要當正人君子,怎麼偏偏在天啟一朝這短短這幾年間,出來了這樣的一幫禍害、士林的敗類呢?所以綜合我們剛才講的三大疑團,一個沒文化的人,一個囂張到古往今來無出其右的人,一個以不識字、沒文化,這么囂張,還能讓士大夫集團集體投靠的人,這背後一定有原因。那圍繞著魏忠賢,到底發生了些什麼呢?
❾ 魏忠賢獨攬朝政時後金沒打進來,為啥崇禎掌權後卻被後金攻破了
當時的明朝早已走下坡路多年了,國庫和正常收稅是沒辦法保障戰爭經費的。對於魏忠賢這個沒有什麼道德觀念的人來說,只要能撈到錢,管你什麼仁義道德了,他在國防管理上,倒是個明白人。他放手讓孫承宗修復寧錦防線,重用袁崇煥,吳三桂等人把守邊關。並放手讓毛文龍在努爾哈赤後方建立根據地,開辟東線戰場。
一陣陣「重讀歷史」的「東風」吹遍神州大地。對於深受階級史觀影響的國人而言,客觀看待歷史確實很有必要,但緊隨其後的,卻是秦檜、汪精衛等人的洗白,這段時間是魏忠賢獨掌大權的時期,當時明朝的國力跟軍隊還算是可以的,加上朝廷內部基本由魏忠賢的派系一家獨大,幾乎沒有對手,所以顯得一點內斗都沒有。
於謙主持朝政開始,皇帝就是朝堂上的權力游戲的看客。皇帝除了生活尊貴外,已經沒有自主的什麼權力了。皇帝沒有收稅的權力,甚至娶媳婦,也要由大臣們同意才行,魏忠賢殺死熊廷弼換成廢物干兒子高第,折騰得邊軍餓斃脫巾,大修生祠耗費民脂民膏,貪孫承宗袁崇煥之功為己有,就算他在的時候沒有亡國也不代表沒造成這個趨勢,並且安葬魏忠賢什麼的,結果被很多人辟謠,才沒有人再說什麼。
❿ 真實的魏忠賢是什麼樣子的 魏忠賢的故事
魏忠賢這個人,由於他和控制輿論的文官集團有矛盾,他的壞處被無限放大了。其實,魏忠賢在事關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還是很講原則的。皇太極猛攻錦州時,袁崇煥與監軍紀用一起下令不許出戰,任憑趙率教在錦州苦苦支撐,在錦州破在旦夕的時刻,滿桂公然違抗袁崇煥的不抵抗命令,主動出擊,冒死以救錦州。寧錦大捷後,魏忠賢論功行賞,升了血戰有功的滿桂、趙率教的官,而罷免了畏敵避戰,不救錦州的袁崇煥。魏忠賢並沒有因為這位一心熱衷於議和的袁崇煥在寧遠城給他修生祠而放過他在寧錦之戰中的怕死避戰之罪,也沒有因為毛文龍上書力保和他作對的東林黨人而處分毛帥,這也是為什麼天啟朝後期關外局勢一直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原因。到了天啟後期,東林黨人挑動起來的所謂蘇州民變,比後來闖王起事規模大多了,但魏太監憑借老到的指揮,數日就撲滅了,而且沒波及到任何外省市。魏死後不過數年,闖王和張獻忠就烽火燎原,局勢從此不可收拾。如果魏老九沒有死,韃子還會進關嗎?不一定吧?滿清進不來還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嗎?我中原大地還用盡毀衣冠 留著辮子嗎?魏老太監死了,東林黨好了嗎?大明不也亡了?一群滿嘴仁義道德的偽君子也能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