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沙本道德經
㈠ 《道德經》這部書給你的啟示是什麼
巜道德經》給我人生的啟示主要有如下四句話:
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眾所周知,「道」是老子極致的人生觀和宇宙觀。意思是:人世間能口述的道理不是永恆的真理」。就是說:不要拘泥於對一事一物一時的看法,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把握事物的內在運動規律。譬如生活中,一個家庭的道是什麼,就是家和萬事興。一個公職人員的道是什麼,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總的來說,這四句話告訴我們,努力做一個豁達的、明智的、自省的、知足的人。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離毛主席所說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就更靠近了一步。在先人的指引下,自己能夠不被世間的紛擾是非所羈絆,看淡人生,笑對人生,暢享人生,不枉活著一生!
㈡ 這段佛經出自何處
佛說法滅盡經
僧佑錄中失譯經人名今附宋錄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盤。與諸比丘及諸菩薩。無央數眾來詣佛所稽首於地。世尊寂靜默無所說光明不現。賢者阿難作禮白佛言。世尊前後說法威光獨顯。今大眾會光更不現。何故如此。其必有故。願聞其意。佛默不應。如是至三佛告阿難。吾涅盤後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啖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精進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向教化平等。憐貧念老鞠育窮厄。恆以經像令人奉事。作諸功德志性恩善。不侵害人捐身濟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設有是人。眾魔比丘咸共嫉之誹謗揚惡。擯黜驅遣不令得住。自共於後不修道德。寺廟空荒無復修理轉就毀壞。但貪財物積聚不散不作福德。販賣奴婢耕田種植。焚燒山林傷害眾生無有慈心。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無有道德淫侄濁亂男女不別。令道薄淡皆由斯輩。或避縣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門不修戒律。月半月盡雖名誦戒。厭倦懈怠不欲聽聞。抄略前後不肯盡說。經不誦習。設有讀者不識字句。為強言是。不咨明者貢高求名。虛顯雅步以為榮冀望人供養。眾魔比丘命終之後。精神當墮無擇地獄。五逆罪中。餓鬼畜生靡不經歷恆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邊國無三寶處。法欲滅時女人精進恆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語。眼見沙門如視糞土無有信心。法將殄沒。登爾之時諸天泣淚。水旱不調五穀不熟。疫氣流行死亡者眾。人民勤苦縣官計克。不順道理皆思樂亂。惡人轉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劫欲盡故日月轉短人命轉促。四十頭白。男子淫侄精盡夭命。或壽六十。男子壽短女人壽長。七八九十或至百歲。大水忽起卒至無期。世人不信故為有常。眾生雜類不問豪賤。沒溺浮漂魚鱉食啖。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眾魔驅逐不預眾會。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怕自守以為欣快壽命延長。諸天衛護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興吾道。五十二歲。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於是便滅。吾法滅時亦如燈滅。自此之後難可數說。如是之後數千萬歲。彌勒當下世間作佛。天下泰平毒氣消除。雨潤和適五穀滋茂。樹木長大人長八丈。皆壽八萬四千歲。眾生得度不可稱計。賢者阿難作禮白佛。當何名斯經。雲何奉持。佛言。阿難。此經名為法滅盡。宣告一切宜令分別。功德無量不可稱計。四部弟子聞經悲慘惆悵。皆發無上聖真道意。悉為佛作禮而去。
㈢ 老子道德經 宋麻沙本應該怎麼看
道德經講的深奧,深奧的高尚的做人的道理。
㈣ 《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你真的讀懂了嗎
㈤ 求這段話的出處及全文
出自<菜根譚>
譯文:一個內心充滿慾望的人,能使平靜的心湖掀起洶涌波濤,即使住進深山老林也無法平息。
一個內心毫無慾望的人,即使在盛夏酷暑也會感到涼爽,甚至住在鬧市也不會覺得喧囂。
㈥ 《河間游僧》文言文的翻譯【全文的翻譯】
譯文
河間縣有一個四處遊走的和尚,在集市上賣葯。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銅佛,旁邊盤子里盛著葯丸,那銅佛伸手像是要拿東西的樣子。來買葯的,先要向銅佛祈禱,然手雙手捧著葯盤靠近銅佛。如果病可治,盤中葯丸就會跳到佛手裡;如果病難治好,盤中葯丸就不動。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
後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廟里看見他關上房門偷偷地研磨鐵屑,這才明白和尚盤千里的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鐵屑,有一半沒有混鐵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過在外面鍍一層金(以掩人耳目)。經過檢驗,確實是這樣,那和尚騙人的花招也就敗露了。
(6)麻沙本道德經擴展閱讀
原文
河間有游僧,賣葯於市,先以一銅佛置案上,而盤駐葯丸,佛作引手取物狀。有買者,先禱於佛,而捧盤近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其難治者,則丸不躍,舉國信之。後有人於所寓寺內,見其閉戶研鐵屑,乃悟其盤中之丸,必半有鐵屑,半無鐵屑,其佛手必磁石為之,而裝金於外,驗之信然,其術乃敗。
河間游僧
《河間游僧》是清代學者紀昀所創作的一篇散文,散文主要講述了一個河間的游僧在市集中用騙人的手段賣葯的故事。
作者簡介
紀昀(1724-1805)清代學者、文學家。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河北滄縣人。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卒於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他資質聰慧,博聞強記,貫通群籍,旁征百家,有出口成對之才。並常以利齒伶牙和貪官鬥智斗勇,固有「鐵齒銅牙」之美稱。
㈦ 道德經看原版還是看白話文解釋好的有什麼好的推薦
建議先看白話文,你意識中有個「內容印象基礎」。再看原文,比較好。不然,你開始就看原文,會越看越離譜,甚至象看天書。
㈧ 關於《老子》的版本
道德經版本問題可以說是道德經獨有的現象,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本,是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
歷史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漢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其他重要的版本還有西漢嚴遵注本、唐代傅奕所校古本、唐代所刻《道德經》石幢等。
市面上銷售的書籍,版本之間差別很大;甚至章節順序也不一樣。其中,台灣陳鼓應教授《老子今注今譯》選用的校訂版本還是相當客觀的,參考了歷代版本和注家,偏重於哲學研究;蕭天石先生的《道德經聖解》偏重於道教修煉,被譽為近代第一注家;馮海濤先生的《道德經智慧日用貫通》一書,則著眼於人們的尋常日用,經文前後文印證,以老解老,擺脫了歷史上以庄解老、以儒解老、以佛解老、以西方哲學解老、以易解老之窠臼,值得一讀。
《道德經》的版本有多種,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郭店楚簡本等不同年代王公貴族隨葬的《道德經》版本。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比馬王堆帛書本的《道德經》年代早100多年,其它版本,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是漢代以後的版本。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㈨ 道德經是本什麼書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一個或一群文化巨人,他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豎立起一座座巍峨的豐碑,讓後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這些文化巨人中,由一個神秘的人物,他有一雙深邃的眼睛,一種博大的胸懷,他探索宇宙,揭示真理,針砭時弊,預言未來,他的話穿透時空,如雷貫耳,發人深省,至今仍在人們的耳邊回響.
這個人就是老子.
老子大約生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活了一百六十多歲,是周王朝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兼歷史研究院院長,一生看了大量的文獻和書籍,是那個時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思想泰斗.
然而,老子一生未曾動筆,他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客觀事物是活的現象,語言文字是死的東西,因此,語言文字無法完如實的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他不想讓自己言不達意的思想誤導後人,只是在隱居的途中,過函谷關時,遇見星相學家、海關關長尹喜,在尹喜的懇求下,才勉而為之,留下五千個字,然後離去,這就是千古奇書《道德經》的由來.
《道德經》問世後,深受人們的喜愛,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庶民士人,無不喜讀,被奉為至寶,風靡兩千多年,歷久彌新,為它作解注釋的人不計其數,他們在不同的時代、從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場、根據不同的需要理解《道德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直到今天,仍爭論不休,一種理論,會產生這樣多不同的理解,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
那麼,《道德經》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老子在他迷一般的書中,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一、哲學巨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作為哲學家,老子首先回答了宇宙的起源、生命的由來這一哲學的根本問題,他認為宇宙萬物產生於一種被他稱之為「道」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自然規律,自然規律是無形的(老子把它簡稱為「無」.)然而它創生萬物、主宰萬物、支配萬物、驅使萬物,換句話說,就是宇宙萬物不是上帝和神創造的,而是在自然規律的作用下自然演化而來的,從而確立了他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無神論者的立場.
老子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還發現宇宙萬物總是以對立統一的形式存在著,充滿了矛盾,這就是所謂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而事物矛盾對立的雙方不是靜止不變的,它們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向對立面轉化,這就是所謂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老子把事物的這一普遍規律歸結為「反者,道之動.」一個「反」字,道出了宇宙萬物的最根本的奧秘.
老子對事物的這種認識到這里還沒有結束,他認為: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既然事物會向對立面轉化,我們就要把握這種轉化,駕馭這種轉化,凡事不走極端,適可而止,恰到好處,見好就收.這就是所謂的 「去奢,去太,去甚.」、「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新成.」
從認識事物以對立統一的形式存在,到認識事物對立面的相互轉化,再到把握、駕馭、利用這種的轉化,構成老子辯證思想的三大要素,三大步驟.
由此看來,《道德經》首先是一部中華民族古老的哲學巨著.
二、王者秘笈
老子崇尚自然,言必談「天之道」,他經常從刮風、下雨等自然現象中得到啟發,用江海、山谷、木頭、水、魚、風箱、車輪、弓箭等作比喻,揭示自然的規律,闡述深刻的道理: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歟.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上善若水.
治大國,若烹小鮮.
魚不可脫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天降甘霖,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
……
《道德經》一書,無不體現自然的精神,實際上,老子的思想全部來自自然的啟示,《道德經》五千言,可以歸納為四個字,那就是「道法自然」,這是這本書的核心和靈魂.
老子揭示自然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向自然學習,以「天之道」指導「聖人之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存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
老子在他的書中,經常提到「聖人」、「侯王」、「萬乘之主」、「人主」等,所謂「聖人」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帝王將相、明君聖主,他在書中,或諄諄教導,或嚴厲警告: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成功而不居,是謂玄德.
受邦之垢,是社稷之主,受國之不詳,是天下之王;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也;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道誇;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
此外,他還對歷代帝王秘授了一些駕馭國家和臣民的機宜,比如謙卑低調,禮賢下士,大智若愚,深藏不露,以柔克剛,後發制人等等.
因此,《道德經》也是一封老子寫給歷代帝王的言懇意切的長信,是一部王者秘笈,領導必讀.
歷史上,帝王們不僅愛讀老子的書,有的甚至親自批註解釋,闡述他們的理解和感悟,流傳下來的有:
唐玄宗的《道德真經注》、《道德經義疏》
宋徽宗的《御注道德真經》
明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經》
清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經》
三、兵書
老子是和平主義者,他反對戰爭,他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於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也,故有道者不處.」但老子又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認為人類在「大同」到來之前,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准備戰爭,研究戰爭.「以奇用兵」是他軍事理論的高度概括和凝結,一個「奇」字,涵蓋了古今中外所有兵書的內涵,對後世軍事理論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人們把《道德經》視為兵書是有道理的.
四、人類文明反思錄
《道德經》最耐人尋味的部分是對人類文明的反思,「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老子站在歷史的高度,以敏銳的目光,揭示了科學文化是人類道德蛻化的根源這一秘密,他預言如果人類的私慾繼續膨脹,彼此之間繼續爭奪,如果不停止對自然的瘋狂破壞,總有一天要毀滅於自己創造的文明.於是,他逆流而動,呼籲人類擯棄科學文化、道德禮儀,回歸自然,回歸從前,回歸蒙昧.與此相適應,他提出了著名的「愚民」思想:「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夫使智者不敢為也,無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就跟「無為」不是「消極無為」一樣,「愚民」也不是「愚弄百姓」,其實質乃是「朴民」,目的是實現人類原始道德的回歸,這就是所謂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道德經》還論及直覺思維、養生、選舉、外交、刑法、建築、教育等方面內容,雖然只有隻言片語,卻給我們無限的啟迪.
五、百家之主 哲學之父
老子思想對中國政治文化的影響並不亞於孔子,甚至有過之而不及,歷代統治者表面上崇尚儒家,鼓吹儒家,暗地裡用的卻是老子的一套,這就是所謂的「外用儒術,內用黃老」;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以及後世無數的詩人、文學家無不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他像一棵參天古木,根,繁衍出孫子兵法;枝,延伸出韓非權術;葉,化作氣象萬千的楚辭漢賦、建安文章、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在它的枝幹上還藤籮般掛滿了密密麻麻的雜家、陰陽家、武師、煉丹師、和道教方士;他的嫡系傳人莊子說他是一個真正的人;他的理論對手孔子把他比喻為龍;中國思想史上大多流派比如墨子的反戰思想、荀子的天道論,都可以從老子那裡找到思想的淵源.
實際上,哲學,作為諸學之母,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指導意義,任何一門學科和流派都可以在它那裡得到啟發,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老子不屬於哪家哪派,而是百家之祖,哲學之父.
十六世紀以來,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人類交往日漸頻繁,東西文明相互碰撞、交融,老子的思想很快被西方所認識和了解,當時來中國傳教的利馬竇等人,左手捧著《聖經》,右手舉著十字架,要來開化「東方頑民」,當他們無意中打開中華古籍,一下子被吸引了進去,立刻放下手裡的活,轉而從事包括《道德經》在內的中華古籍的翻譯,使得東方思想的陽光漸漸西移,照臨歐洲大地,直接對十八世紀的歐洲啟蒙運動產生影響.
美國歷史學家威爾-杜蘭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寫到:「歐洲十八世紀思想的啟蒙運動,採納了中國哲學,『花園是中國式的,室內也是中國的裝飾.』盧梭一談到自然,便使我們立刻聯想到老子和莊子的大道,就如同我們一提起伏爾泰,就想到孔子和孟子,盧梭和伏爾泰都分別受到老莊和孔孟的影響」;
德國三位著名哲學家對老子也有高度的評價:黑格爾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他研究每一個命題,都按照「正反合」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他說:「老子哲學和希臘哲學共同組成世界哲學的源頭」;尼采讀完《道德經》之後,贊嘆不已,說老子思想「像一口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謝勒說:「迄今的形而上學家,依其偉大性遞減的次序:佛、老子、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爾、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叔本華論中國哲學》);
有人問列夫—托爾斯泰:「人類歷史上,哪個思想家對您的影響最大?」托爾斯泰回答說:「孔子、孟子的思想對我影響很大,老子的思想對我影響最大.」
印度當代哲學家奧修把老子跟馬哈維亞(印度耆那教第二十四代祖師)、摩西(猶太人先知)、默罕莫德、耶穌和釋迦牟尼進行對比,唯獨鍾情老子,他說:「我談論馬哈維亞,我把這當作我的責任的一部分,我的心從來不和他在一起,他太數學了,沒有存在的詩意,像一個巨大的沙漠,你在他裡面碰不到一塊綠洲,當我談論馬哈維亞的時候,我像一個局外人,他不再我裡面,我也不再他裡面;我一遍又一遍的翻閱摩西和穆罕默德的文字,我的心裡沒有鍾響,那不會是活的,如果我去談論他們,那肯定是一件死氣沉沉的一件事情,他們過於算計了,都是極端主義者,他們漏掉了對立面,他們是單一的音符,不是和聲;我談論耶穌,我對他有很深的同情,我願意跟他一起受苦,我願意替他背一會兒十字架,他不會笑,如果你跟他在一起呆的太久了,你就會失去歡笑,我很同情他,但我不打算像他那樣,我們的路是不一樣的,他是好的,但是太好了,幾乎好的不像是人;我談論佛陀,我愛他,他非常美,絕美,美極了,但是他不在地球上,他在天上飛,沒有留下腳印,你無法跟隨他,你從來不知道他在哪裡,我愛他,我從我的心裡談論他,但是,仍然存在一個距離,這種距離永遠保留在愛的現象里——我們走得越來越近、越來越近,可是在怎麼近也有一個距離;我談論老子就完全不同了,當我談論老子的時候,就像談論我自己一樣——照出來的是自己的臉,當我談論老子的時候,我的心完全跟他在一起,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我的存在跟他完全合而為一.」
因此,老子作為中國哲學之父,對中國文化有影響,對世界文化也有影響.
六、藝術成就
《道德經》博大精深、深邃玄妙,其寫作風格和藝術成就也堪稱一絕,無與倫比.
作為論說文,《道德經》論點明確,論據有力,許多結論都具有幾何定理那樣確定性,不可動搖和辯駁,有正論,有反論,有歸納法、倒推法、類比法、演繹法 .豐富多彩,不拘一格,寫作手法上最常用的是排比、對仗、頂真,尤其是他的反問式排比,像層層疊疊的波浪,前推後涌,奔騰向前,最後砸在礁石上,又從礁石上翻轉過來,濺起萬千浪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摶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愛民治邦,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寫作藝術最美妙的部分是比喻,他用空谷比喻道體,用水比喻道德,用嬰兒比喻得道境界,用烹煮小魚比喻治國的道理,用大海比喻謙卑低調的胸懷,用彎弓射箭比喻天道平衡,用女人做愛的風格比喻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道理,在第十五章,為了描繪古代得道高人,他連續用七組形容詞,形象生動,出神入化:
豫兮,其若冬涉川;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這就是《道德經》,它的美在於比喻,它的妙也在於比喻,奧修說:「比喻是什麼呢?如果我有一種體驗而你沒有,那麼我怎麼向你描述呢?唯一方法就是比喻,而比喻是一本讀不完的書,所以,像《道德經》這樣的書,你是讀不完的,你可以一直讀下去,你能夠繼續發現越來越多的東西,它隨著你的心境而變化,它隨著你的悟性而變化,它隨著你的成長而變化,在你的不同頭腦狀態下,它給你不同的視覺.」
《道德經》用字凝煉傳神,比如「以奇用兵」的「奇」字,「建德若偷」的「偷」字,「反者,道之動.」的「反」字,「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的「怒」字,都是神來之筆,或內涵無窮,或耐人尋味,或形象生動.
《道德經》採用的是詩體語言,文章富有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時而如春雨落地,時而如秋風掃葉,時而如斷崖流瀑,時而如長空霹靂……
七、以老解老 以庄解老 以韓解老
本書是筆者研讀理解《道德經》的心得,也是一本關於解說《道德經》的書.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字,但它有重復、有強調、有呼應,因此,筆者在解說《道德經》的過程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章節都要放在整體上去理解,讓它們互證,自圓其說,以避免「斷章取義」或「望文生義」,用《道德經》解釋《道德經》,這是本書的特色之一.
《道德經》的解說者數以千計,筆者認為莊子和韓非子對它的理解最為精到,莊子繼承了老子尊重自然、無為而治等思想,雖然有發揮,但其主要內容不離《道德經》的主旨,正如司馬遷所言說:《莊子》就是一本《道德經注釋》(明老子之術);韓非子專門寫過《解老》、《喻老》,對老子教導帝王如何駕馭國家和臣民,也就是「權術」部分理解的比較到位,並結合申不害、商鞅等人的研究成果,終成法家大全(由此看來,司馬遷把老子、莊子、韓非子、申不害放在一起記述是有道理的).加之庄韓二人生活的時代離老子較近,他們對《道德經》文字的解讀不存在「古今異義」的問題,因此,筆者在解說《道德經》時,大部分參考他們的觀點,這是本書的特色之二.
縱觀歷史,解說老子《道德經》的人不計其數,為什麼唯有莊子的解說最為精彩,流傳最廣,因為莊子採用了意譯;近代,翻譯西方書籍的人也不計其數,為什麼唯有嚴復的《天演論》取得成功,受人青睞,也是因為嚴復採取了意譯.由此可見,對古代典籍,採取直譯,咬文嚼字,不是聰明的辦法.莊子說:「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說,讀書,關鍵在於理解語言後面的意義,而不在於語言本身.因此,筆者解說《道德經》,盡量採取意譯,部分章節採用對話形式,參與對話的人物有真實的,如莊子、孔子、韓非子、李世民、康熙等,有虛構的,如天根、庚桑楚(借用《莊子》)等,但情節基本是虛構的,許多人物不在一個時空,如柳下趾與老子,李白與老子,嚴復與老子等等.意不再故事本身,而在於通過故事表達思想內涵,這純粹是一種方便,讀者不必在乎情節,借莊子的話說,我姑且說,您姑且聽.如果說到您的心裡去,博得您會心一笑,那就是我莫大的欣慰.如果說得不合您的意,您也不要焦急,希望您能心平氣和給我指出來,我們共同探討,如果您能更正我的觀點,說服我,說到我心裡去,那將是我的更大的欣慰.此外,在每章解讀文章後面附有「延伸閱讀」,主要是一些莊子寓言、歷史典故、生活事例和新聞報道,目的是為了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含義,增加閱讀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