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道德經
① 史官褚遂良有怎樣的品質
直書
貞觀年間,太宗想要看一看褚遂良記錄自己的言行實錄,褚遂良堅持不肯,並以「不聞帝王躬自觀史」為由予以拒絕,這是因為在古代,皇帝是沒有權利查看史官對於自己的記載的。太宗被拒絕後問褚遂良:「是否自己有什麼不足之處,也會如實記錄?」褚遂良回答道:「我為諫議夫,兼記您的起居行為,您的一舉一動,我都得如實記載」。面對一國之君,褚遂良堅持直書,可見其氣節。同樣也可見,直書一直是秘書的職業和學術道德。
② 怎樣學好諸遂良的書法
學好褚遂良的書法,除了臨帖,還有幾個小竅門。一,用筆輕提而不輕佻。二,用筆明快,線條流暢。三,褚遂良的書法,楷書中有隸書的筆法和行書的筆意。因此,學好褚遂良的書法,要理解其結構用筆。
③ 《晉書·王羲之傳》全文翻譯
《晉書·王羲之傳》全文翻譯如下: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導的堂侄。王羲之小時候不善於說話談吐,人們看不出來他有什麼超過常人的地方。長大後,他很善於辯論,並且以性情耿直而聞名。他非常擅長書法,是古今以來的第一人。人們稱贊他的書法筆勢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他的伯父王敦、王導都很看重他。
陳留人阮裕在當時享有極大的聲譽,而阮裕也很看重王羲之,將他和王悅、王承視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鑒派門生來見王導,想在王家子弟中選位女婿。王導讓來人到東邊廂房裡去看王家子弟。
門生回去後,對郗鑒說:「王家子弟個個不錯,可是一聽到有信使來,都顯得有些拘謹不自然,只有一個人坐在東床上,坦腹而食,若無其事。」郗鑒說:「這正是我要選的佳婿。」一打聽,原來是王羲之。郗鑒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羲之很喜歡服葯保護調養自己的性情,不喜歡呆在京城,剛到浙江時,便有在這生活一輩子的志向。會稽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名士薈萃。謝安沒有做官時就住在這里。還有孫綽、李充等人,都以文章出名,他們都在這里建有住宅,與王羲之很合得來。
王羲之曾和好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宴飲集會,並親自作序,來抒發自己的志向。王羲之生性愛鵝,會稽有一位老太太養了只鵝,叫聲很好聽,他想買而買不到,於是就帶著親友去觀看。誰知老太太聽說他要來,竟把鵝給煮了,准備招待他,他為此難過了一整天。
當時,山陰有位道士,養了一群鵝,王羲之去觀看的時候非常高興,多次懇求道士要買他的鵝。道士對他說:「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經》,這群鵝就全部送給你啦」王羲之欣然答應執筆開始抄寫,寫好後把鵝裝在籠子里回去了,一路上非常高興。
還有一次,他到學生家去,看見人家的棐木矮桌干凈明亮,就在上面寫起字來,一半楷書,一半草體。後來那位學生的父親無意中把這些字給颳去了,他的學生懊悔了好幾天。他的書法當時就很被世人看重,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
王羲之常自稱說:「我的書法和鍾瑤相比,可以說是不相上下;和張芝的草書相比,也可以說像大雁排行。」又曾經寫信給人說:「東漢張芝臨池學寫字,池水都變成了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樣沉迷於書法,也不一定會比他差。」
驃騎將軍王述少有聲譽仙鶴,與王羲之齊名,但王羲之卻看不起他,因此二人很不和。王述先做了會稽內史,因為母親去世,就辭職守喪,王羲之來接替他的職務,只到王述家去弔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門。
王述每次聽到外面有號角聲,總以為王羲之來看望自己,連忙灑水掃地等待,這樣過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沒有來,王述深以此為遺憾。
(3)褚遂良道德經擴展閱讀:
《晉書》是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朝房玄齡等二十一人編著,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的史事,王羲之傳屬於其中一篇列傳。
《晉書·王羲之傳》原文及賞析:
原文: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也。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深為從伯敦、導所器重。時陳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與王承、王悅為王氏三少。
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於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記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序以申其志。
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新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嘗至門生家,見棐幾滑凈,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誤颳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又常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白錢邪。」
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其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每自稱:「我書比鍾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曾與人書雲:「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後之也。」
時驃騎將軍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述先為會稽,以母喪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弔,遂不重詣。述每聞角聲,謂羲之當侯己,輒灑掃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顧,述深以為恨。
賞析:王羲之傳中記敘了東晉傑出的書法家王羲之四件小事,按其內容可分為兩類:一類關於愛鵝,表現他的任率性格;一類關於書法,反映他的書法為當世所重的情形。
文中所表現的王羲之行為怪誕可笑,不合常理:因為「性愛鵝」,可以興師動眾攜親友乘車馬往而觀之,可以委屈自己為道士抄寫《黃庭經》易換;見幾案滑凈,就揮毫書寫,見老嫗賣扇,就擅自題字,當老嫗要求題時又笑而不答。種種舉動,讓人不可思議,但正是這種令人費解的行為,卻為當時所推崇。
文中的兩類內容表達了這樣的主題:表現了王羲之不加雕飾、率直自然、情隨性至、任性而為的性格特點,反應了魏晉南北朝崇尚個性,弘揚自我的時代精神。
④ 我國古代書法家的人名,和他們的作品是要有名的!!!急
王羲之:蘭亭序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楷書四大名家——顏真卿(祭侄稿)、柳公權(玄秘塔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楷書《蘭亭記》行書有《行書千字文》),元之趙孟俯 (《千字文》、《洛神賦》、《汲黯傳》、《膽巴碑》、《歸去來兮辭》、《 元 趙孟頫《紅衣羅漢》
蘭亭十三跋》、《赤壁賦》、《道德經》、《仇鍔墓碑銘》)
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
鍾王——三國魏鍾繇、東晉王羲之
二張——指東漢張芝、唐代張旭二位善草書之書家
趙董——指元代趙孟俯,明之董其昌
邢張米董: 指晚明四大家邢侗、張瑞圖、米萬鍾、董其昌四人。其中董其昌、
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說。
昊中四才子: 指明代居於蘇南的書法家唐伯虎(唐寅)、文徵明、徐禎卿、祝允明。
二沈: 指明初沈度、沈粲兄弟二人,又號稱「大小學士」。前者以婉麗勝,後者以遒逸勝。
鮮趙: 指元代書家趙孟俯、鮮於樞。又稱元「二雄」。趙氏代表作如《仇鍔墓碑銘》、《三門記》、《汲黯傳》、《二陸文賦跋》、《嵇康絕交書》,《蘭亭十三跋》等;鮮於樞代表作如《韓愈進學解》、《漁父詞》、《透光古鏡歌》、《韓愈石鼓歌》、《蘇軾海棠詩》、《老子道德經》等。
米薛: 指北宋米芾、薛紹彭,後者代表作如《雜書卷》等
蘇黃米蔡: 指宋「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蘇氏代表作如《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寒食詩》、《醉翁亭記》等;黃氏代表作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花氣詩》、《諸上座帖》等;米氏代表作如《多景樓詩》、《苕溪詩帖》、《蜀素詩》等;蔡氏名作如《萬安橋記》《顏真卿自書告身跋》。「四家」之蔡一說為蔡京。
顏柳: 指唐之書家顏真卿、柳公權,書史上又有「顏筋柳骨」之稱。前者的代表作如《多寶塔感應碑》、《郭家廟碑》、《元吉墓碑》、《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祭侄季明文稿》、《爭座位帖》等;後者的代表作如《李晟碑》、《金剛經》、《神策軍碑》等。
顛張醉素: 顛張即張旭,代表作如《肚痛帖》;醉素指懷素,代表作如《自序帖》、《千字文》、《苦筍帖》等,二人亦唐草聖。
虞歐褚薛: 指初唐的四大書法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虞氏的代表作有《孔子家廟碑》,歐陽氏代表作如《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邕禪師舍利塔》、《虞恭公溫顏博碑》、《皇甫誕碑》,褚氏名如《雁塔聖教序》、《孟法師碑》等,薛氏代表作如《信行禪師碑》等。
羊薄: 指南朝宋書法家羊欣、薄紹之。前者善隸(正)書,後者善行草。
二王: 指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前者為書聖,代表作如《蘭亭序》等,後者代表作如《鴨頭丸》、《十二月帖》等。
三謝: 指東晉的謝尚(從兄)、謝奕(兄)、謝安(弟)三人。他們不僅在政治上著名,在書法上也頗有造詣,並因此得名。
崔杜: 指東漢崔援、杜操(又改杜度),為徒師關系,皆善章草。
鍾張: 指東漢張芝、三國魏種繇。張氏創今草,被推為「草聖」,鍾氏代表作如《宣示表》,《賀捷表》等。
⑤ 我國古代四位著名書法家
楷書四大名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元之趙孟俯
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
鍾王——三國魏鍾繇、東晉王羲之
二張——指東漢張芝、唐代張旭二位善草書之書家
趙董——指元代趙孟俯,明之董其昌
邢張米董: 指晚明四大家邢侗、張瑞圖、米萬鍾、董其昌四人。其中董其昌、
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說。
昊中四才子: 指明代居於蘇南的書法家唐伯虎(唐寅)、文徵明、徐禎卿、祝允明。
二沈: 指明初沈度、沈粲兄弟二人,又號稱「大小學士」。前者以婉麗勝,後者以遒逸勝。
鮮趙: 指元代書家趙孟俯、鮮於樞。又稱元「二雄」。趙氏代表作如《仇鍔墓碑銘》、《三門記》、《汲黯傳》、《二陸文賦跋》、《嵇康絕交書》,《蘭亭十三跋》等;鮮於樞代表作如《韓愈進學解》、《漁父詞》、《透光古鏡歌》、《韓愈石鼓歌》、《蘇軾海棠詩》、《老子道德經》等。
米薛: 指北宋米芾、薛紹彭,後者代表作如《雜書卷》等
蘇黃米蔡: 指宋「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蘇氏代表作如《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寒食詩》、《醉翁亭記》等;黃氏代表作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花氣詩》、《諸上座帖》等;米氏代表作如《多景樓詩》、《苕溪詩帖》、《蜀素詩》等;蔡氏名作如《萬安橋記》《顏真卿自書告身跋》。「四家」之蔡一說為蔡京。
顏柳: 指唐之書家顏真卿、柳公權,書史上又有「顏筋柳骨」之稱。前者的代表作如《多寶塔感應碑》、《郭家廟碑》、《元吉墓碑》、《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祭侄季明文稿》、《爭座位帖》等;後者的代表作如《李晟碑》、《金剛經》、《神策軍碑》等。
顛張醉素: 顛張即張旭,代表作如《肚痛帖》;醉素指懷素,代表作如《自序帖》、《千字文》、《苦筍帖》等,二人亦唐草聖。
虞歐褚薛: 指初唐的四大書法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虞氏的代表作有《孔子家廟碑》,歐陽氏代表作如《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邕禪師舍利塔》、《虞恭公溫顏博碑》、《皇甫誕碑》,褚氏名如《雁塔聖教序》、《孟法師碑》等,薛氏代表作如《信行禪師碑》等。
羊薄: 指南朝宋書法家羊欣、薄紹之。前者善隸(正)書,後者善行草。
二王: 指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前者為書聖,代表作如《蘭亭序》等,後者代表作如《鴨頭丸》、《十二月帖》等。
三謝: 指東晉的謝尚(從兄)、謝奕(兄)、謝安(弟)三人。他們不僅在政治上著名,在書法上也頗有造詣,並因此得名。
崔杜: 指東漢崔援、杜操(又改杜度),為徒師關系,皆善章草。
鍾張: 指東漢張芝、三國魏種繇。張氏創今草,被推為「草聖」,鍾氏代表作如《宣示表》,《賀捷表》等。
⑥ 誰會翻譯一下《舊唐書 褚遂良傳》
《舊唐書-褚遂良傳》的原文及翻譯:
原文: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隸書,父友歐陽詢甚重之。遷諫議大夫,兼知起居事。太宗嘗問:「卿知起居,記錄何事,大抵人君得觀之否?」
遂良對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書人君言事,且記善惡,以為鑒誡,庶幾人主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
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記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職當栽筆,君舉必記。」黃門侍郎劉洎曰:「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亦記之矣。」太宗以為然。
十七年,太宗問遂良曰:「舜造漆器,禹雕其俎,當時諫舜、禹者十餘人。食器之間,苦諫何也?」
遂良對曰:「雕琢害農事,纂組傷女紅。首創奢淫,危亡之漸。漆器不已,必金為之;金器不已,必玉為之。所以諍臣必諫其漸,及其滿盈,無所復諫。」太宗以為然。
遂良前後諫奏及陳便宜書數十上,多見採納。六年,高宗將廢皇後王氏,立昭儀武氏為皇後,召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勐,尚書左僕射於志寧及遂良以籌其事。
將入,遂良謂無忌等曰:「上意欲廢中宮,必議其事,遂良今欲陳諫,眾意如何?」無忌曰:「明公必須極言,無忌請繼焉。」
及入,高宗難於發言,再三顧謂無忌曰:「莫大之罪,絕嗣為甚。皇後無胤息,昭儀有子,今欲立為皇後,公等以為何如?」
遂良曰:「皇後出自名家,先朝所娶,伏事先帝,無愆婦德。先帝不豫,執陛下手以語臣曰:『我好兒好婦,今將付卿。』陛下親承德音,言猶在耳。
皇後自此未聞有愆,恐不可廢。臣今不敢曲從,上違先帝之命,特願再三思審。愚臣上忤聖顏,罪合萬死,但願不負先朝厚恩,何顧性命?」
遂良致笏於殿陛,曰:「還陛下此笏。」乃解巾叩頭流血。帝大怒,令引出。長孫無忌曰:「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加刑。」
翌日,帝謂李勐曰:「冊立武昭儀之事,遂良固執不從。遂良既是受顧命大臣,事若不可,當且止也。」
勣對曰:「此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帝乃立昭儀為皇後,左遷遂良潭州都督。顯慶二年,轉桂州都督。未幾,又貶為愛州刺史。明年,卒官,年六十三。
譯文:
褚遂良博覽文史書籍,特別擅長隸書,他父親的朋友歐陽詢很看重他。升遷為諫議大夫,並負責記載皇帝起居的事務。
太宗曾經問他說:「你負責記載皇帝起居事務,記錄了一些什麼事情,大概我作為皇帝能看嗎?」
褚遂良回答說:「現在負責記載皇帝起居事務的官員,相當於古代的左史右史官員,專門記載皇帝的言行舉止,並且要把不太光彩的記錄下來,以此作為借鑒,希望皇帝不做不合禮節的事情。我沒有聽說過皇帝親自閱讀起居錄的事情。」
太宗說:「我有什麼不好的事情,你一定會記下來嗎?」褚遂良說:「堅守原則不如堅守職分,我的職責是秉筆直書,陛下的一舉一動我都會記下來。」
黃門侍郎劉洎說:「即使褚遂良不記,天下百姓也會記下來的。」太宗認為這話說得對。十七年,太宗問褚遂良說:「舜帝製造了漆器,禹帝雕飾俎器,當時諫諍舜、禹的有十多人。食器之類的事情,為什麼要如此苦諫呢?」
褚遂良回答說:「雕琢妨害了農事,過分的彩綉耽誤了女紅。帶頭奢侈浪費,是危險滅亡的開始。喜好漆器不斷,發展下去一定會用金子來做器具;喜好金器不斷,發展下去一定會用玉來做器具。
因此諍臣必須在剛開始露出奢侈的苗頭時進諫,一旦奢侈成風,再進諫就難了。」太宗認為這話說得對。
褚遂良先後進諫的以及陳述對國家有好處的奏章數十次上奏,多被採納。六年,高宗想要廢除皇後王氏,立昭儀武氏為皇後,召來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勣、尚書左僕射於志寧和褚遂良等人來籌劃這件事情。
將入見皇帝的時候,褚遂良對無忌等人說:「皇帝想廢除皇後王氏,今天一定會商議此事,我想進諫,各位的心意如何?」
無忌說:「明公必須盡情地說,我會緊跟其後。」等到入見皇帝,高宗難於開口,多次看著無忌說:「天大的罪,沒有後人是最厲害的。皇後王氏沒子,昭儀武氏有子,現在我想立昭儀為皇後,你們認為何如?」
遂良說:「皇後王氏出自名家,先朝皇帝所娶,侍奉先帝,沒有違背婦德。先帝臨終時,握著陛下您的手對我說:『我的好兒子好兒後,現在就託付給你了。』陛下親聞先帝的臨終遺言,其言好像還在耳邊。
皇後此後沒有聽到什麼過錯,恐怕不能廢除。我現在不能曲從,(如果這樣的話),對上違背先帝之命,只希望陛下再三思考。愚臣違抗聖旨,罪該萬死,只想不負先朝厚恩,哪裡顧得上性命?」
遂良把上朝用的手板丟在殿前,說:「我把這個手板還給您。」於是解開頭巾叩頭流血。皇帝大怒,下令把他拉出去。
長孫無忌說:「褚遂良受到先帝臨終重託,雖然有罪但不能施刑。」第二天,皇帝對李勣說:「冊立武昭儀的事情,褚遂良固執不從。褚遂良是受到先帝臨終重託的大臣,這個事情如果不行,應當暫且停下來。」
李勣回答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不應當問外人。」帝於是冊立昭儀為皇後,把褚遂良降職為潭州都督。顯慶二年,轉為桂州都督。不久,又貶為愛州刺史。第二年,死於任上,享年六十三歲。
褚遂良的民族思想:
褚遂良的民族關系思想不僅內容非常豐富,而且理論體系也比較完整。從整體來看,主要由「先華夏而後夷狄」、「畏威慕德」和「以信義而撫戎夷」等三大部分所構成。
「先華夏而後夷狄」是褚遂良民族關系思想的核心。褚遂良認為,唐朝所直接管轄的漢族地區和被稱為「遐荒」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既然在地域上是有層次的,那麼對其重視的程度也應當有層次。
他為此很形象地打了一個比喻,把唐朝應該直接管轄的地區比作「一身」,在「一身」之中,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等於自己的「腹心」,各個州縣如同四肢, 而 「四夷」則是身外之物, 或者說是他人手足, 與漢族地區沒有多少直接聯系。
在傳統的民族關系思維中,「威」一般指國威、兵威,具有以武力使對方感到恐懼的意思。在褚遂良的思維中,就是通過誅的手段,使少數民族懼怕唐朝。
在傳統思想文化中,「德」有時指道德,有時指恩德,而在褚遂良的思維中,主要是指德化。在褚遂良的民族關系思想中,對少數民族實行德化主要是通過冊立可汗的方式使少數民族對唐中央感恩戴德,從而永遠依附唐王朝。
在中國古代,安撫邊疆少數民族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在褚遂良看來「以信義而撫戎夷」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應當說,褚遂良的這一思想可謂抓住了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實質。
在褚遂良看來,「信」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信為國本」。第二,對少數民族守信能夠充分顯示中原王朝的形象。第三,守信是避免民族戰爭的有效途徑。
⑦ 老師,書法家的有名碑帖是什麼趙孟頫、王獻之,褚遂良,張旭,黃庭堅,米芾,蔡襄,有名的碑帖
趙孟頫:楷書有《膽巴碑》、《仇鍔墓碑銘》和《福神觀記》等。行草書有洛神賦、閑居賦、臨蘭亭序、蘭亭十三拔、煙嶂疊嶂圖詩、千字文等等。小楷也很多:汲黯傳、道德經、太上老君常清靜經。。。。。。
⑧ 我國著名的書法家及其作品有那些。
秦漢
李斯、張芝、篆書、漢隸、皇象、蔡邕、石門頌、乙瑛碑、曹全碑、張遷碑、鮮於璜碑、秦詔量銘文、萊子侯刻石、天發神讖碑、陽陵虎符
兩晉
王羲之、王獻之、鍾繇、索靖、王珣、陸機
南北朝
泰山經石峪、張猛龍碑、張黑女墓誌、敦煌書法、元懷墓誌、元暉墓誌
隋唐五代
馮承素、張旭、顏真卿、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孫過庭、李陽冰、賀知章、懷素、李邕、智永、徐浩、柳公權、楊凝式、董美人墓誌
宋遼金
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佶、蔡京、朱熹、歐陽修、李建中、林逋、薛紹彭、張即之、吳琚、白玉蟾
元代
趙孟頫、鮮於樞、康里巎巎、歐陽玄、危素、虞集、趙期頤、倪瓚、饒介、張雨、楊維楨、鄧文原
明代
董其昌、解縉、祝允明、文徵明、唐寅、陳淳、王寵、王鐸、倪元璐、黃道周、徐渭、張瑞圖
清代
傅山、金農、鄧石如、蒲華、黃慎、鄭簠、石濤、趙之謙、吳熙載、姚鼐、姚文田、宋曹、查士標、楊守敬、萬經、巴慰祖、翁同龢、沈曾植、吳大徵、汪士慎、李鱓、梁巘、莫友芝、劉墉、鄭板橋
⑨ 玄武門之變後,為何李世民詢問褚遂良能否修改史書
玄武門之變後,之所以李世民問諸遂良能否修改史書,是因為自己的做法不利自己成為一個偉大的皇帝,想藉此美化一下自己。要知道古代皇帝做人做事都是有史官隨時記載,不管是好事壞事都會被記載,而且都是客觀事實的記述,所以古代的皇帝都想讓史官來更改記述。為的就是來以此讓自己在歷史中有個好的形象。就這樣李世民也不能逃避這個事實,所以就打算問一下史官能否將自己美化一下。這樣的話自己的安史之亂就可以蓋過去。讓世人忘記自己曾經殺了自己的兄弟,以此達到自己稱帝的事實。
就這樣,李世民再後來的記載中,都是形象比較好,也是因為李世民做事都比較嚴謹,不會留給史官把柄。就這樣李世民在後來歷史上的形象是非常令人稱贊的。就這樣李世民的目的也因此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