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和道德作文
① 關於道德的600字作文
你好!不知不覺,你已經陪我走過了十七個春夏秋冬,你總是在我身邊提醒著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因為一路有你相伴,我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我要真心的對你說:「謝謝你!」 記得小時候,最高的榮譽便是捧回一塊上面寫有「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三好學生」的獎狀。你看,你多麼重要啊!連知識和鍛煉都比不上你。從那時起,我便下定決心要好好向你學習,做個真正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三好生。道德,謝謝你是你讓我有了一個堅定而美好的信念。
記得那次嗎?我因愛美而偷穿媽媽的裙子,卻不小心弄臟了,慌得手忙腳亂的我怎麼也清理不幹凈。小腦袋忽然想出一種絕妙的好辦法,拿起剪刀「咔嚓」一聲把污漬剪掉,卻猛然發現裙子多了個窟窿,沒辦法,因為怕被媽媽罵,便絞盡腦汁想找個借口。這時,是你在提醒我,不能那麼做,那是撒謊,那是你不允許看到的,有道德的人應該承認並承擔自己做錯事的後果。於是,我聽從了你,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媽媽。媽媽不但沒有罵我,反而誇我誠實,還用那件裙子幫我改了一件小裙子。當我穿上漂亮的新裙子時,真想對你說:謝謝你,是你讓我從小事一步一步做起,讓我有了控制自己的能力。
想想那段時間,剛剛升入高中的我,稍微接觸到了學校之外的事情,看電視,看報紙,我忽然覺得這個社會好復雜,這個世界好黑暗,壞人成群結隊,那間事都像是個陰謀,我快要崩潰了。這時,是你讓我看到:自己一貧如洗的人見到貴重物品千方百計的找到失主,原封不動的奉還,受到了眾人的誇獎;為救別人而推遲自己孩子的手術,最終兩人都獲救我看到了,好人會有好報,上天是不會虧待有道德的人的。於是,我又看到了明亮的世界,我想告訴怒你:謝謝你,是你讓我有了信心,有了動力去堅持到底。
我想,你一定記得我們一起走過的點點滴滴吧:路上有別人扔的廢紙,你告訴我應該撿起來;遇到有殘疾而走路不便的人,你警告我不能嘲笑;當我眼紅別人的成功時,你提醒我嫉妒可不是件好事;當看到有人做不道德的事時,你支持我去和他講道理道德,真的很謝謝你,因為一路有你相伴,我走得平穩而踏實,問心無愧,我會一直走下去的!
最後,祝願你能被所有的人接受喜歡!
http://www.cidianwang.com/zuowen/gaozhong/gaosan/yilunwen/168212.htm
② 作文論自由與道德約束。幫我列個大致的提綱。謝謝
約束是為了飛的更高。道德是風箏線,自由是風箏
③ 以"社會的責任和個人的自由"為話題的作文
社會責任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個人的自由是每個人權的尺度。
責任在愛國上,自由在國情上。國人應該體恤著社會的責任來把握自己的自由尺度,這就是愛國。要是把握著自己的尺度來對待社會責任,那就是自私自利。
我們的國人要做有素質,思想進步的優秀國人!把握好責任和自由。把國家推向一個新的全民發展,做自尊,自強,自愛的中國人~把世界的中國推向強國的前列!
④ 思想自由與道德的關系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其道德觀念都會有所變化。從目前所承認的人性來說,道德即對事物負責,不傷害他人的一種准則。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
一個道德淪喪、缺失的國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也不可能有社會的正常發展、基本社會秩序的存在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歸納起來,道德具有五個方面的主要功能:
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 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道路。
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 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 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 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 以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善」與「惡」而實現。
平衡功能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 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 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 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什麼是道德?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人們最終的追求是幸福,所以道德就是為了維護我們的幸福而逐漸約定俗成的一些行為規范。按照這個定義,陳景潤求證哥德巴赫猜想,聶文濤解析穀物保護曲線,都是一種職業道德和個人對幸福的追求。 從物質和意識的領域來理解,信仰就是一種意識,道德就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從真理的概念來理解,信仰就是正確的意識,道德就是正確的行為。 如果我們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講: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為是的信念。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為。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一個脫離了生存危機的人的崇高信仰,不是天生俱來的,而是從優良的教育中學來的,是從愛的熏陶中萌發的,是在適合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崇高的信仰,來自於一個偉大的時代,來自於偉大的社會——幸福主義社會。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我們的信仰和道德應當服從於客觀規律,服從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中國道德從上古發展而來,傳說中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家經典學說,成為中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盡管各個時代中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家思想,但儒家學說是歷代中國社會道德觀的依據。 道德是判斷一個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范。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國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為補充。同時,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順應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條文,反映了社會道德觀念在法律上的訴求。 道德具有普適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皆適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學》:「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里,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1]。」 道德是人們評價一個人的一個尺度。一個人若違背社會道德,比如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那麼人們就會給他負面的評價,造成他沒有好的名聲,從而對他形成一種來自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約束他的行為。另一方面,對很多人來說,道德是個人良心的自覺遵守,無需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制約。人們對一個人的道德評判,主要來自於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所謂「有言者不必有德」,口頭上標榜仁義道德的不必定真的有仁義道德,因此人們往往「聽其言而觀其行」然後作出評判。個人對道德的意見,對己對人,有寬容者,有苛求者。中國文化中多有提倡對自己嚴格、對他人寬恕的思想。子曰:「厚以責己,薄以責人。」韓愈:「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中國傳統道德基本概念
四維:禮、儀、廉、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管子》。《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五常:仁、義、禮、智、信 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 仁和義是儒家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忠、孝、禮、樂等等都失去了意義。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義相比其他價值觀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仁、義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孔子: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子言:「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韓詩外傳》:「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仁 —— 子曰:仁者,愛人。仁之廣義,涵蓋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恭、寬、信、敏、惠」。「剛、毅、木、訥,近仁。」「仁者,其言也訒。」「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並非遠不可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無理性、無原則或者軟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必有勇。」 義 —— 子曰:「義者,宜也。」朱熹:「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子曰:「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四字:忠、孝、節、義 忠、孝在中國社會是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孝經》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則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興於夏,「夏道尚忠,復尚孝」。 忠 —— 《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禮記·表記》中載孔子言:「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恥費輕實,忠而不犯」,《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於民」。孔子講君臣關系的側重點,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此處「忠」指臣忠於君,而在後世帝王時代,這種含義幾乎演變為「忠」的唯一含義。孫中山曾說:「古時所講的『忠』,是忠於皇帝...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傳·昭西元年》:「臨患不忘國,忠也。」 忠,本指人與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謂之忠」,故忠「非專指臣民盡心事上,更非專指見危授命,第謂居職任事者,當盡心竭力求利於人而已」[3]。 孝 —— 《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從身邊之最近處做起的人間關系德目,被稱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經》中,子曰 :「教民親愛,莫大於孝」。「孝之為義,初不限於經營家族。」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主主義》一文中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內涵是子女對父母的孝。《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最首要的含義是尊親,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說孝,往往指子女贍養父母、晚輩贍養長輩,其實,尊敬先於贍養。至於祭祀祖先,祭享之禮,「其事似近於迷信,然尊祖敬宗實為報本追遠之正務」[4]。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三達德:智、仁、勇 三達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縱欲、禁慾和天理欲求 到了宋代,朱熹針對當時的人慾氾濫和奢華風氣,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又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認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違背天理的人慾,而通常飲食、一夫一妻則是天理[5]。在先儒中也有類似思想,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載告子言:「食、色,性也」,《禮記·曲禮》:「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飲食男女的欲求,天經地義,滿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縱欲。 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到了現代,孫中山提出中國固有的八種道德,他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說:「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但是,現在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八德和四維,合稱「四維八德」。
東亞 在日本、越南、朝鮮、韓國等其他東亞地區,道德觀念和中國存在很大的共性,同時也有一些差異。 東亞地區具有眾多相同的道德倫理。日本學者江上波夫說:「發展到兩宋後,新儒家文化更占上風,這段思想史的演變也決定並影響著『東亞文化圈』,『東亞文化圈』隨之變化就成為了現在東亞的『儒家文化圈』。」 韓國學者金日坤在《儒教文化圈的秩序和經濟》一書中說:「儒學是日本、韓國最具優勢的傳統文化,至今仍作為秩序和原理而發展。儒家文化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是由於儒學倫理具有經濟發展的適應性」[6] 古羅馬 羅馬帝國的道德是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欺騙和鎮壓奴隸的精神工具。羅馬認為人類天生就被神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奴隸必須服從上帝的旨意,心甘情願的服從主人的命令。奴隸主認為奴隸只不過是一種有生命的財產、會說話的工具,否認他們的任何自由和權力。奴隸殺死主人是一種罪大惡極的行為,必須受到嚴厲懲罰。而主人隨意殺死自己的奴隸是合乎道德的,這只是行使他對自己財產的所有權而已。 在羅馬人眼中,女人只不過是一種家庭奴隸,是替丈夫做家務和生育子女的工具。她們的身體是被自己丈夫所擁有的財產。通姦被看作是可恥的罪行,是對自己主人的背叛。羅馬法規定,妻子必須順從丈夫,嚴禁和自己丈夫以外的任何人發生性關系。妻子如果被發現通姦會被處死,而丈夫和妻子以外的女奴隸發生性關系則不受任何懲罰。 其他地區 自由法則 一切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都應該受到保護。 這條法則是自由主義者提出的,檢驗一切道德規范的標准,不符合這條規則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隸道德。換句話說,只要是與他人無關的、沒有侵犯他人的自由和利益的行為都不應該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邪惡的、可恥的,不應該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輿論譴責。 例如禁止同性戀、禁止乞討、歧視性工作者等行為都是對弱勢群體的迫害,因為他們沒有侵犯任何人的利益、沒有傷害任何人,因此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干涉這些行為。
回答者補充:
西方哲學談論道德最早始於蘇格拉底,從他開始道德被明確的以理論形式發揚,後經小蘇格拉底學派繼續闡釋發揚,其中居勒尼學派認為「快樂即是善和幸福」,而犬儒學派認為「道德即是善和幸福」。接下來快樂主義被被伊壁鳩魯學派發揚,道德哲學被斯多葛學派發揚。具體的西方道德觀可以參考西方倫理史學 回答者: 譚銘庭 | 十一級 | 2011-2-12 20:29 | 檢舉
名可名,非常名
雖然你問題提出來了,但哲學觀點的差異回答肯定是有差別的,我僅僅用老子的觀點來簡單的做一個簡單的回答,我分不清本質,內涵,動機,准則,就一鍋燴了
道為主體,德為客體,德循道而行。所以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回答者: sxyjwfeng | 三級 | 2011-2-13 11:28 | 檢舉
編輯本段簡介
判斷行為善惡的價值尺度。道德標准不是超歷史、超現實、超人類的東西,在其直接意義上,它是一定社會、階級或集團所倡導或實際通行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凡是符合這種原則、規范的行為,就被判斷為善的行為,否則,就被判斷為惡的行為。判斷行為善惡價值的標准,歸根結柢是從一定社會、階級或集團的利益和需要中引申出來的。正因為如此,不同社會、階級或集團往往有著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道德標准,有著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善惡觀念。道德標準是不是科學的,主要看它所表達的經濟關系和相應的利益需要,是否同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相一致,是否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 道德標準是倫理體系的定盤星,是界定是非的行為准繩,是人道主義品德的標准化。簡單的理解父母與子女之間、弟兄姊妹之間以及泛化的人際之間如何相處、做人的基本准則,不是高尚的標准。儒家思想是適用於一夫多妻制的舊式道德標准,新的道德標准建立在一夫一妻制的基礎之上,和諧為尺度的。
編輯本段人力資源管理中道德標准
道德標准(ethics),人力資源要合理使用,就應該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則,這些道德原則是:人本原則、德才兼備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和服務原則
編輯本段人力資源道德標準定義
人力資源作為各種社會資源中最具潛力、最具能動性的資源,已成為經濟發展,企業參與競爭的重要因素。企業競爭,從根本上說就是人才的競爭,為了提高國民經濟運行質量和增強企業競爭力,我們必須對人才進行合理使用。 人力資源使用並不簡單地是一個資源配置問題,它本身就包含了大量道德問題,如:利益分配問題,公平與效率、競爭與協作、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問題。由於它固有道德屬性,因此,我們應該用道德的方式來對待人力資源的使用。 人力資源要合理使用,就應該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則,這些道德原則是:人本原則、德才兼備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和服務原則。人本原則強調「以人為本」,要求人力資源使用必須以「為了人」為目的,必須為人力的充分發揮提供必要條件和機會;德才兼備原則強調在重用、評價人才的過程中,除了「才」以外還應該有另一重要標准,那就是德;公平原則強調在用人的過程中必須公正、平等,消除歧視;誠信原則強調在用人過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必須誠實而且守信,使老闆和員工緊密團結在一起,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服務原則強調在用人過程中,必須營造留住人才的「企業環境」,健全人才使用制度,使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我們必須把這些道德原則貫穿於人力資源使用的全過程。遵循人力資源使用的道德原則對社會、對企業、對員工都具有重大意義。有利於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維持良好社會秩序,形成合理道德觀念;有利於提高企業競爭力、凝聚力,樹立企業良好形象,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有利於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實現員工利益,完善員工的道德人格。
編輯本段商業行為中道德准則
反映商業道德行為的准則有很多,如: ①不收受禮物和金錢; ②對所有顧客以誠相待,一視同仁; ③時刻維護顧客的名譽 ④尊重顧客的隱私權; ⑤不進行內部交易的承諾; 一些企業為了向股東和顧客證明是值得和自己做生意的,公發展表他們的道德立場,比如中國國內有些企業倡導的「企業自律准則」就是如此。在環境領域,一些組織已採取步驟,改善他們的記錄和公眾形象,並且履行「綠色」政策。政府也還設立了相關機構以保證符合社會規范的方針、政策能夠被更多地考慮在Et常經濟活動中,比如中國各級政府設立的質量技術監督局、環保局、打假辦公室等。 很多研究表明,企業在道德上採取正確的行為與其商業成功兩者之間存在著一致性。有學者認為,如果管理者採用商業道德准則,那麼就可以實現對商業成功有重要作用的五個目標,即: ①提高管理的合理性; ②連續性和均衡性的企業文化; ③個人和團隊進一步信任的關系; ④產品、服務、工作過程的標准和質量與企業的產出水平和成績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⑤企業信譽對企業的客戶和企業形象的影響將更有敏感性。 為了在該領域上獲得成功,企業管理者向公眾展示他們致力於道義和責任上的態度以及個人道德行為准則的程度,就顯得特別重要。然而僅僅如此是不夠的,如果一個企業的管理者致力於商業道德的行為是浮於表面的,其表面文章多於事實,而實際遵循的道德准則在某種程度上不同於公開那樣,例如,有些企業盡管提出致力於創造有利於員工健康的工作環境,但是員工仍被要求長 時間地工作;同樣,盡管企業認為有些員工是企業的關鍵資源,但是其中一些員工的報酬仍然偏低;或者盡管企業鼓勵員工參與長期發展規劃,但是培訓很有可能根本不存在或這方面的管理很差,那麼,企業的做法與企業提倡的道德相違背。 企業有關商業道德的決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依賴於組織在其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在生存期(起步或蹣跚期),道德考慮在議事El程中可能較少,缺乏重視, 「面臨生存威脅的企業的領導者,為了達到帶領企業沖出困境的目標,常常做英雄的個人冒險,他們手段違法、坑蒙拐騙,無視真理的存在」①。在企業發展處於相對安定的時期,高級管理人員比較容易制定出道德准則,但中下層管理人員處於完成目標的壓力下,要他們時時保持一致的道德水平會有困難。 許多組織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則,以支配員工與大眾的關系,並為組織與僱主個人提供評價他們行為和計劃的基礎。人事與發展部門在傳達組織價值標准、監控道德准則的遵守、在全組織內實施該標准方面,被賦予了更大的作用。如今組織設立了專門機構為員工提供道德培訓,目的是為了避免不道德行為及不利的輿論,以獲取戰略優勢。但更重要的是,要以公正和公平的方式對待員工,承認他們是組織中有價值的成員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必須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也是團結和睦的社會,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
社會責任是指一個組織對社會應負的責任。一個組織應以一種有利於社會的方式進行經營和管理。社會責任通常是指組織承擔的高於組織自己目標的社會義務。如果一個企業不僅承擔了法律上和經濟上的義務,還承擔了「追求對社會有利的長期目標」的義務,我們就說該企業是有社會責任的。
社會責任包括企業環境保護、社會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由經濟責任、持續發展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等構成
道德規范的社會含義
一定社會或階級用以調整人們之間利益關系的行為准則,也是評價人們行為善惡的標准。不同時代和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規范。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道德規范是五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共產主義勞動態度、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等。 道德規范是道德意識現象的內容之一。一定社會為了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要求人們遵循的行為准則。是人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普遍規律的反映,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人們行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是人們的社會關系在道德生活中的體現。
道德規范源於人們的道德生活和社會實踐,又高於人們的道德生活和社會實踐。歷史上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道德規范,都是從相應的時代要求和階級利益出發,經過概括而形成的,並用以指導人們的道德生活和道德行為。
道德規范指判斷善和惡、正當和不正當、正義和非正義、榮和辱、誠實和虛偽、權利和義務等道德准則。人們能夠按照道德規范的要求行為,就是善行;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就是惡行。
道德規范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條件和社會關系所決定的,同時又是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人們自覺行為的產物。道德規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具有歷史性和繼承性。在階級社會和有階級存在的社會,道德規范的形成、發展及其在實踐中的貫徹,同現實社會的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有密切的關系。
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規范。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的行為,凡是有利於社會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就是合乎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肯定道德規范的歷史性和階級性,並不否認道德本身的繼承性。任何先進階級的道德規范總是要繼承和發展先前社會中的有積極和進步作用的道德規范。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規范,是從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的利益和全人類的利益中引申出來的,是最先進的道德規范。
道德是一種由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往往流傳較為廣泛,形成共識。
必須與法律相分別,兩者都是行為規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種心靈的契約,只能靠人們自覺遵守,所以約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輿論來實現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確立的風俗規則,法律則是有國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樣,法律一般是當權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眾在生活中的利益體現,有一定差距。
對人群來說,終極的道德應該是沒有的,因為道德不具備法律的能力。有的話就只能是在人們的道德水平與法律結合而成為最終形態——法律。那也就不是純粹的道德了。或者是個人的堅定的道德品質,也許勉強可看作最好的陣地。
另外,站長團上有產品團購,便宜有保證
⑤ 高中作文自由與法治議論文類作文
因為質疑批評,是使活動朝著正確方向進行的重要保證。我們對一項活動的質疑和批評能夠引起引領者和追隨者的關注,從而進行改進,甚至喚醒麻木的心靈,從而改變錯誤的觀念,找尋新的方向。尼採在黑暗的中世紀高呼「上帝已死」和「重估一切價值」,喚醒人們對人天性的渴望,從而沉重打擊了宗教神學的統治地位,扭轉世界精神的發展方向。魯迅執筆為劍,直刺國民麻木的心臟。他用他滿腔的愛國熱情,將熱血灑在中國大地上。雖然因個人力量有限而無法拯救中國,但他仍激起了無數愛國志士投身革命,改變中國向殖民地發展的軌跡。時至今日,道德滑坡造成了各種食品安全事件,而一項由無良商家帶頭的不擇手段追逐利益的活動更是引爆中國。此時,目光堅定且銳利的江平挺身而出,大聲批判不法商家,高聲呼籲「法治天下」。從古至今,是這樣的冷靜批判者們一次又一次地將世界拉回了正確的發展方向。質疑批評,是使活動的本質更好體現的重要「顯影劑」。無論是從方舟子的論戰還是從網友對「微信紅包」大討論的事情都可以體現出正是各種各樣的質疑批評才使得一切活動的主題更加突出,目的更加明確。同時也使得一些趁機從中獲利的不法之徒原形畢露。國家決策,需要民眾廣泛參與,提供改善的建議,從而完善智力支持系統。政府機關發起的活動也有各方各界的人進行監督。質疑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們可以從質疑聲中找回活動的本質,並確立明確的目標。
⑥ 求指導作文 個人自由和社會公德 演講稿
明確主題,闡述自己的觀點,並完善。例如:
我認為個人的自由,源自於對規則的遵守,和心靈的自由。一個品形優美的人會擁有自由,一個遵守規則的人會擁有自由,自由並不是靠他人給予,而是自己給予自己的,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可隨意填,然後就是口號之類的,描述一下,舉幾個例子加些修飾,就可以了。)
⑦ 以自由和天性的寫事作文
陶淵明說: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毛澤東說: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馬丁路德金說:我有一個夢想!
也有人說: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是的,每個人在社會中都將面對自由和不自由的兩難,唯其在擔當了責任,遵守了規則,兌現了承諾,付出了努力,取得了進步後,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都有可能獲取相對較大的自由空間。
所以自由和不自由都是相對的,首先在時代、時勢、境遇,條件面前,我們或許是不自由的,無法自主選擇,但目標、夢想甚至生存的希望擺在面前,世界選擇了你,怎麼辦?當然是義無反顧,必須穿過這片沙漠,這是毋容置疑的,穿過了或勇敢地去穿了才有說話的底氣,望而生畏的懦夫是沒有發言權的。這兩天在紀念諾曼底登陸七十周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因為克里米亞問題似乎受到了歐洲各國政要的冷遇,但普京的發言擲地有聲,氣壯山河,也不禁讓有些人汗顏。普京說,偉大的俄羅斯人民犧牲了百萬條生命,拯救了歐洲,打敗了納粹,扞衛了和平!是啊,當希特勒大開殺戒的時候,波蘭一觸即潰,法國望風投降,英國隔岸觀火,是勇敢的俄羅斯人民用鮮血和生命築起了自由、和平的中流砥柱,也贏得了今天普京的理性尊嚴。所以在道德面前,在責任面前,在誠信面前,在尊嚴面前,在事業面前,我們沒有自由,不能變通迴避,更不能突破底線,我們也不需要那些放任和縱容的所謂自由。
有一句話叫戴著鐐銬跳舞,是說在規則和限制中,我們仍然可以尋找最大的自由和突破,而且唯其如此,才更能彰顯出其中的美和不平凡。是的,諸葛亮苟全性命於亂世,但擔當起蜀國之後,他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殫精竭慮,成為智慧的化身被後世景仰。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以小米步槍的基礎條件,帶領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自由、民主、獨立、富強的社會主義新中國,讓人民當家作主人。歷史上無數志士仁人都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擔當起了各個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也獲取了最大的自由和成功。還有,詩詞曲賦都有固定的章法,但傑出的作家不是削足適履,所謂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李白綉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蘇軾椽筆一揮就是理趣文章,所有一代之文學爭奇斗妍,各領風騷,都從自己的角度,在各自空間發揮了最大的自由,才有了彪炳千秋的中華文明。
艾森豪威爾的母親告誡他,發給你的牌是不可選擇的,你的任務是認真、細致、沉靜、自信地打好你手中的牌。可見不可能要求一切都是自由的,面對外部世界,我們可以憑自己的主觀努力,以不變應萬變,或者以萬變應不變,端正態度,投入情感,辨清是非,明確責任,激發潛能,克服困難,去迎接挑戰,就有可能實現夢想,取得成功,獲得突破,從而贏得那片自由的燦爛天空。
作為青少年學生更要明確自由與不自由的辯證關系,明確自己的時代責任,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無論面前是順境還是逆境,是如何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穿過沙漠,這是不可迴避的,也是沒有選擇的。但我們畢竟生活在科技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在穿越沙漠的進程中,我們仍然可以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仍然有可以自由發揮的巨大空間。
桑提亞哥說,人生下來不是被打敗的,你可以毀滅他,但你就是打不敗他!朋友們,讓我們向著夢想出發,用最科學的方式和最合理的道路走到心中的那片綠舟。
⑧ 個人自由與社會責任800字
讀林達在上個世紀末出的一本書《歷史深處的憂慮》,頓時又激動了一回。它讓我進一步了解了美國的自由和代價,由此引發個人與社會取向的相關思考。
這種思考並非偶然,只因一直是我的困惑。誠如刀爾登在《不必讀書目》中寫道,「一個人,處在他不滿意的社會環境中,何去何從,一直是古代哲人的大惑。是默默忍受,還是挺身反抗?是自保高潔,遠離是非,還是跳到渾水中,想讓大舟轉向?是單騎獨行,不以事功為期,還是招良聚莠,以惡抗惡?個人的力量極為渺小,集體又污濁,何棄何取?一個人對社會的義務,有無限度,這限度又在哪裡?圓滿的無趣,與破損的生動,哪個更值得爭取,人生的意義,有無可能延伸到人生之外?」
且不說社會環境是否令人滿意,就說社會責任,即為什麼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每個人的社會責任又各不相同,怎麼樣才能做好呢。賣國准則是一切以人的全面發展為起點和終點,強調公民權利神聖不可侵犯,權利和選擇是兩碼事,不能因為有人選擇不好的一面,給社會帶來危害而禁止權利;賣國的偉大在於伴隨著自由及其代價,卻一直堅持走『個人主義』道路。愛國准則也以人為本,但強調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盡可能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走『集體主義』道路;愛國的偉大在於他期許了人們一個美好的願景,到那時,物質極大豐富,精神極大提高,而在這之前,人們也願意相信並為此任勞任怨,樂此不疲。
顯而易見,賣國的人天天在為自己的利益奔波,腦力和體力不斷得到鍛煉,真正實現了自己的全面發展,卻發現當人人都這么做的時候,不小心促使了社會的全面發展,自然而然地承擔了社會責任。與此同時,愛國的人日夜操勞,為國家和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讓大眾感激涕零,卻不知社會飛一樣地發展,早把幸福拋在了後頭,其中有多少南郭先生的功勞。
賣國的人種群復雜,五花八門,所以和平共處的前提是大家都冷靜下來,凡事以憲法為最高指引。賣國的人承認自己的本性,趨利避害,競爭生存,所以以自由發展為主導,順應人性,道德倫理是上層建築。愛國的人自古受文化熏陶,出發點即上層建築,結果習慣了服從和忍受,堙沒了個性,最後救世主可憐愛國的人民,用集體主義解放了他們的思想。
胡適說得好,「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我想說,個人自由與社會責任是密不可分的,沒有個人自由,談不上社會責任,努力追求個人自由,便是承擔社會責任,對自己負責,便是對社會負責。
這兩天陸續看了馮小剛導演的《一九四二》和Ang Lee導演的《Life of Pi》,裡面都提到了信仰,大開眼界。社會環境糟糕又如何!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心懷信仰。
⑨ 法律、自由與道德的簡介
值此書新一次重印之際,我順便提出某些簡要的意見;我想,對於本書中那些被我的一些批評者所誤解了的部分而言,這些意見將有助於為本書的主旨與視域做出說明。同時,這也是對由德夫林勛爵所極力鼓吹的一個主要的批評所做的回應。我也特意附上了一個與本書諸主要論點有關的那些更為重要和更富啟發性的著述清單。
構成本書的三個演講是於1962年在斯坦福大學舉行的,正如我早期的兩篇文章《不道德與叛國罪》 (Immorality and Treason)和《對刑法的運用與濫用》(The use and Abuse of the Criminal Law)一樣,它們原本是被作為在英國公眾討論中的一個貢獻。這是一個有關刑法適用范圍的討論,它是由於1959年《委員會關於同性戀罪錯和賣淫問題的報告》(沃爾芬登報告)的公布而被激發起來的。這個報告建議取消對有關成年人私下自願同性戀行為的刑事制裁,理由是即使這些行為被普遍地認為是不道德的,如要證明運用刑法的正當性,除不道德外還是需要一些其他什麼的:僅僅根據某些為一個社會所接受的慣習將某種行為視為不道德,並進行控制,這並非法律職責之所在。這個由沃爾芬登委員會提出的論點受到了德夫林勛爵的抨擊——那時他是上議院常任上訴法官和一個被廣泛地認為很優秀的律師。在其1959年於英國科學院(British Academy)所做的馬克比(Maccabean)演講中,以「道德規范的強制執行」為題,批評了沃爾芬登委員會報告的觀點,後來這些演講與他的一些其他論文都收錄在他1965年出版的同名論文集中。他的核心觀點是,正如一個被眾所認可的政府一樣,一個社會所共享的道德規范對於該社會的存在而言是必要的;而用法律來強制推行這些道德規范的正當理由也非常簡單,那就是法律應該被用於維護任何對社會的存在而言非常重要的東西。德夫林勛爵發現在不道德——在一個侵犯了社會所共同持有的道德法典的意義上來說——與叛國罪之間存有類似之處。他主張,基於同樣的證成性理由,鎮壓那種不道德正如鎮壓顛覆活動一樣,正是法律職責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