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諸子百家法學

諸子百家法學

發布時間: 2021-12-23 05:22:08

Ⅰ 諸子百家中的法家是由誰創立的「法家」有哪些代表人物

01.韓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在諸子百家中為帝王服務思想流派數不勝數,但是法家還是在這么多流派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受歡迎的一大家。在已有的歷史資料中,韓非子是法家的創始人,他融合了法家之中的“法”、“術”和“勢”,將法家這么多年的核心思想集於一身並且發揚光大。韓非子是荀子的學生,也是和莊周一樣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只是可惜一直沒有得到秦王的信任和重用,最後喝下了他的老同學李斯給的毒葯。

毫無疑問商鞅的變法是有很大的可取之處的,不然幾千年後的我們就不會如此鑽研,法家之中還有很多適合社會發展的觀點,希望我們大家沒事可以多研究。

Ⅱ 諸子百家時代的學說和今天哪個學科最相似

諸子百家時代的學說法家的法學和今天的法律有點相識的,都是強調法律的重要性,都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Ⅲ 諸子百家到底是哪百家,他們究竟是幹啥的

春秋戰國在社會動盪不安的時候,文化上卻迎來了中國文化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這個時候有百家爭鳴。那麼所謂的百家到底是干什麼的呢?他們的主張有哪些呢?

簡單的來說,就是一群人在向當時各國的統治者推銷自己的治國主張。只不過就是側重點不一樣,治國的理念和方法不一樣。具體的有一下主要的代表

農家:又稱「農家流」,是先秦時期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奉神農為祖師,祖述神農,主張勸耕桑,以足衣食。」由於儒家輕商農漢朝中期以後農家迅速衰落。

Ⅳ 諸子百家的詳細介紹

道家:中國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後世道教理論的重要基礎之一。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慎到、楊朱等。道家以道、無、自然、天性為核心理念,認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據此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等政治、軍事策略,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儒家:又稱儒學、儒家學說,或稱為儒教,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它是中華法系的法理基礎,對中國以及東方文明發生過重大影響並持續至今的意識形態,儒家思想是東亞地區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墨家:是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派別之一,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矩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 陰陽家:是流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學派,齊人鄒衍是其代表人物。《史記》稱其:「深觀陰陽消息,而作迂怪之變。」《呂氏春秋》則直接受到鄒衍學說的影響。大體而言,鄒衍的陰陽家思想表現在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並試圖進一步的發展,用來建構宇宙圖式,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 法家:通常下法家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韓非等。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學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而聞名,並提出了 韓非子 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制定各項政策提供了相當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縱橫家:出現於戰國至秦漢之際,多為策辯之士,可稱為中國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戰國時以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為主的一派,是諸子百家之一,創始人鬼穀子,傑出代表人物有:蘇代、姚賈,蘇秦,張儀,公孫衍,《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韓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 小說家:是先秦與西漢雜記民間古事的學派。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小說家指的是一類記錄民間街談巷語的人,而小說家被歸類於古中國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漢書.藝文志》曰:「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說家所做的事以記錄民間街談巷語,並呈報上級等為主,然而小說家雖然自成一家,但被視為不入流者,劉歆列九流十家,惟小說家不在九流之列,影響甚小。然而小說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側面,卻是其它九流學派都無法所能代替的。故有九流十家之說。 農家:農家代表人物有許行。是先秦在經濟生活中注重農業生產的學派。呂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學術概論》中,把農家分為兩派:一是言種樹之事;二是關涉政治。農家學派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農家對農業生產技術經驗之總結與其樸素辯證法思想,雜家:本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的一家,其內容很多與方術有關。雜家的代表一是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另一是編撰《呂氏春秋》的呂不韋。雜家在歷史上並未如何顯赫,雖然號稱「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實際上流傳下來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沒有多少痕跡。名家: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責實為學說的流派,提倡「正名實」,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實相符」。戰國期間,局勢動盪、混亂。很多禮法名存實亡。名家由此崛起,強調事物應該「名乎其實」,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確的軌道。名家注重辯論「名」與「實」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邏輯學。名家與各家不同之處,正是在於「正名實」的方法。他們主要是以邏輯原理來分析事物,而辯的內容,又多半是與政治實務無關的哲學問題。因此,名家的理論在中國五千年來的學術沿傳里,一直被冠上一個「詭辯」的惡名。名家的沒落,除了因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為弟子們並無能出前人的創新主張。

Ⅳ 中國的諸子百家主要關心哪類問題

1.儒家:

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2.道家:

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

3.墨家:

墨家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戰亂,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主張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重視文化傳承(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

4.法家:

法家以法制為核心思想,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的思想是難能可貴的。法家思想是中國歷史上研究國家治理方式的學派——法家提出的思想,其范圍涉及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

5.陰陽家:

陰陽家的思想——其思想主要源於孔子創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經"。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

6.縱橫家:

憑辯才進行政治活動者為「縱橫家」。縱橫即合縱連橫。合眾弱以攻一強,此為縱;或事一強以攻諸弱,此為橫。所謂合縱連橫,從策略上來說,合縱是「合眾弱以攻一強」,阻止強國進行兼並。縱橫家,其實是一類傑出的謀士和辨家,一直是戰國社會舞台上的活躍分子,並且舉足輕重,被形容為「翻手為雲,覆手變雨」,操縱戰國斗爭的局勢。

7.名家:

名家思想淵源主要有二,一為儒家,一為墨家。此外,先秦時期的法家和道家也對名學的產生有所影響。早期法家如子產等人的實踐是名家思想產生的先決條件。他們順應歷史潮流,紛紛在各國制定並公布新的成文法,從實踐上影響了名家的學術思想。而道家特別是莊子主張的"無名"、"非辯",也從反面為名家思想的形成發展提供了材料。

8.雜家:

雜家的特點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雜家雖是以道為本集合眾說,兼收並蓄,然而通過採集各家言論,貫徹其政治意圖和學術主張,所以也可稱為一家。又因雜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為主,故有人認為雜家實為新道家學派。「雜家」並不是一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所以他也並不自命為「雜家」的流派。

9.農家:

農家學派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由於當時的平民絕大多數都從事農耕,所以「重農」就是「重民」,重農傾向必然會發展為民本思想。農家看到,民心是不可違背的,"順民心"是一切統治的基礎,賢明的統治者能夠順應民心,以民心向背作為自己行為的指針。

Ⅵ 簡述諸子百家的法律思想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漢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幾經周折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時期全面上位;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
中國歷史上,西周以前學在官府,東周以後,學逐步走向民間。春秋戰國時代,王權衰落,封建制度解體,封建貴族獨占文化的局面被打破。諸侯爭霸,各國開放政權以延攬人才,又因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難,社會發生劇變。這一時期有思想的知識分子,面對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等,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和思想。個人利害與國家之間的利害交互運用,相互影響,標新立異。各種學說、思想紛紛出現。出現所謂「諸子百家」(百家爭鳴)。
春秋後期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的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墨家等不同學派,而至戰國中期,學派紛呈,學說豐富多彩,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中國術語上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或者「百家爭鳴」時期。

Ⅶ 諸子百家有哪些支持以刑法治國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子產、范宣子、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韓非、桑弘羊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1]

Ⅷ 先秦諸子法律思想的優劣及後世影響

法律產生於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期。作為政治統治的工具,法律是一把雙刃劍,有其正反兩方面的實施效果。因此,肯定乃至推崇法治,僅僅從法律價值的角度予以證明是不夠的,必須予以本原說明,因為反對者也可以從其「負價值」批判之。在禮樂文化非常發達的三代,禮治是治國的根本模式,法律依從於禮而未能引起時人注意。但隨著禮樂崩毀於春秋末期,法律從禮樂中分化、獨立出來並占居主導地位,其正負面影響愈來愈明顯而漸為世人矚目,從而進入哲人的視野。在此情形下,對法律發生的哲學詮釋成為先秦諸子哲思的重點之一。
在先秦諸子中,法家自始至終高舉法治旗幟,墨家尚天志也重視法的社會功用,道家和儒家對於法律則有一個從排斥到肯定的曲折過程。明晰以上基本事實,我們可以進一步清楚地看到法家和墨家人物對於法律起源有著自覺的探討,道家和儒家人物在承認法律存在的合理性之時才開始思索法律的根由。具體說來,先秦諸子分別從天(道、天)、人(性、欲)兩個向度論述法律成因,其法律發生學說可分為道生法、法源於性、法取於天、法本於欲等。在法律生成過程中,聖人被賦予特別的使命。

Ⅸ 諸子百家是哪些家為首的是哪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2家被發展成學派。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
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管子、老子、孔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學術流派的代表家。諸子百家是後世對先秦學術思想人物和派別的總稱。春秋後期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陰陽家等不同學派,而至戰國中期,許多學派紛呈,眾多學說豐富多彩,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中國術語上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或百家爭鳴時期。

熱點內容
國際經濟法上的匯票案例 發布:2025-05-09 10:13:07 瀏覽:919
新婚姻法讓已婚女人很糾結 發布:2025-05-09 10:10:13 瀏覽:106
國際金融法學 發布:2025-05-09 10:03:26 瀏覽:91
勞動合同法解除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09 09:54:34 瀏覽:178
2016厚大鍾秀勇講民法 發布:2025-05-09 09:28:45 瀏覽:347
法治三大刊 發布:2025-05-09 09:23:17 瀏覽:866
原刑事訴訟法九十六 發布:2025-05-09 09:21:55 瀏覽:79
民法典規定約定 發布:2025-05-09 09:13:31 瀏覽:776
新民事訴訟法新證據 發布:2025-05-09 09:13:30 瀏覽:454
陳錫亮律師 發布:2025-05-09 09:01:05 瀏覽: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