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查法治觀念
① 關於我的法治觀念作文600字.
每當我們隨意地翻開報紙,輕松的心情總會被一些沉重的新聞所打破。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告訴我們:危險、傷害事故在我們身邊頻頻發生,威脅著我們的生命,這血的教訓一次又一次地為我們敲響了安全的警鍾:生命誠可貴。
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同學們,我們一樣擁有美好的未來,一樣是祖國未來的棟梁,可是這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法制」這一基礎上,都需要我們時刻尊敬法制,對法制問題嚴肅。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
法制在我心,我們就會擁有愛,當我們心藏法制,我們就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我們就不會感情用事,我們就不會做違反國家利益,損害別人利益的事,我們會維護國家和人民以至社會,當我們的行為都很好,很規范了,我們的國家就會和平,我們就能生活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環境里,快樂和幸福就會伴隨著我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做我們想做的事。
法制在我心,爸爸、媽媽就不再擔心我們放學的路上遇到壞人;我們的美麗的家裡就可以不再象金絲鳥住的鳥籠,四處都安有防盜窗;我們就可以廣交朋友,不再害怕上當受騙。
法律是一種至高的信仰,我們都生活在有秩序的法制時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們應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犯罪為恥。慘痛的事故時有發生,家人撕裂肺的哭叫,親朋好友痛哭流淚,自己傷心欲絕。可是,親人的痛哭能挽回那不可替代的生命嗎?自身的悔恨能換回昔日健康活潑的身體嗎?遵守能維護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的法律法規真的就那麼為難勉強嗎?
總而言之,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法制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國家無法制則不能立足於世界,更不用說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威信。無論是一個學生,還是一個集體,都要以法為重。法制並不是限制人身自由的枷鎖,而是制定、保護和維持國民生活秩序的有利工具。因此,我們每位中、小學生都應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學生。
法制在我心中,生活一片晴空。
② 法制觀念和法治觀念有什麼區別
1、意義抄不同。
法制一詞通常是指襲一國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執法和守法的總稱。在這個意義上,任何國家有法律和制度,就有法制。
法治是指一種治國的理論、原則和方法。它是相對於「人治」這個治國的理論、原則和方法而言的。
2、方式不同。
法治是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採用什麼原則和方法對國家進行治理和統治。
法制是指統治階級實現其「法治」的一種重要工具和手段。
3、重點不同。
法治強調的是一切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必須嚴格執行和遵守法律,一切活動必須依法辦事。
法制則強調的是完備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執法和守法的總和。
4、范圍不同。
任何一個國家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即都有自己的法制。
但並不是每一個國家,全都實行法治,有的國家實行的是專制、人治。法治同民主相聯系,只有建立在民主基礎上的法制,才能真正實現「法治」。
5、用處不同。
法制是為政治服務的,法律和制度是治國的手段。
法治則是治理政治的。一個國家的政治需要正確的「法治」理論來指導。
③ 現代法治觀念主要有哪些
即大學生在現代社會環境下對法及法律現象反應過程中所形成尚未系統化的思想觀念形態。它內是在法律心理基礎上形容成的法律意識,是法律心理與法律理論的中介和過渡,處於法律意識水平的中間層次,在大學生法律意識中居於重要的地位。法律觀念的有無以及是否正確,直接影響到法律意識的強弱。
大學生法律理論,即大學生在現代社會環境下對法及法律現象反應過程中所形成的整體化、系統化的理性思維體系,是現代法律觀的理論表現。具有系統化形態、指導性地位等特點,居於大學生法律意識水平的高級階段,為大學生法律觀念的形成和發展提供方向性指導。
大學生法律理論應包括以下內容:
(1)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法學的一般理論(法理學)。它居於法學知識體系的最高層次,擔負著探討法律的普遍原理、為各部門法學和法史學提供理論根據和思想指導的任務。
(2)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部門法學,即以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對現行法律(國內法、國際法)的研究而形成的理論體系。具體包括憲法學、民商法學、刑法學、行政法學、國際私法學、國際經濟法學等內容。除此而外,還包括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法律史學、比較法學及其與其它學科之間的邊緣學科。
④ 如何理解和區分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法治觀念
觀念既是來人們對事物重要性的自認識,也是支配人的行為的重要認識。
1、概念的變遷
法治觀念一詞是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後開始流行的,以前的提法是「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十五大報告尚有「法制觀念」一詞。
法制經常相對於民主而言;法治一般相對於「人治」而言。「人治」的特徵是:⑴個人擁有超越法律的特權;⑵個人可以隨意制定和廢除法律。
法制和法治是密切相關的:
①法制是法治的基礎: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制,有法可依是法制的基本特徵;
②法治是法制的升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法治的基本精神。
一般說來,法治觀念可以囊括法制觀念。因此,黨的十五大之後,人們經常使用法治觀念一詞,很少再用法制觀念一詞。
2、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基本內容
①民主法治觀念;
②自由平等觀念;
③公平正義觀念;
④權利義務觀念。
⑤ 個人對法治觀念的認識300字
通過前一點時間的學習,本人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認識。
理念是行動的指南。建設法治社會,必須牢固樹立和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法治社會建設,
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
堅持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
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
依法治國就是把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緊密結合起來,
實現民主的制度化、
法律化,
從而保障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
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維護和實現人
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確立和實現以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的最具權威價值的取向,堅持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嚴
格依法辦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國基本
方略在我省的具體實踐。建設法治社會,必須不斷推進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國的理念體現
在各個方面、貫穿於各個環節、落實到各項工作。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執法為民。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
這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在法治上的
體現。要確立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來自於人民的理念,把實現、維護和發展廣大人民群眾
最根本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立法、執法、司法的各個
環節上體現尊重和保障人權,做到為人民執法、靠人民執法,保證把「權為民所用、情為
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要求落到實處。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基
本特徵,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在建設法治社會的實踐中,要把公平正義作為制
定法律和進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據,從源頭上防止社會不公正現象的出現與擴大,並在執
法、司法活動中堅持合理合法、及時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則,建立保障公平正義的防線;
把公平正義作為協調社會各個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
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
⑥ 什麼是法治觀念如何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
法治觀念的定義:所謂法治觀念是指人們對法律的性質、地位、作用等問題的認識和回看法也就是依靠法答律管理國家、管理經濟和治理社會的觀念。
法治觀念的實質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國的理念、意識與精神,在西方哲學中,「超越」雖然在不同哲學流派、不同哲學家語境下,內涵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哲學家都把它看成是超出某種界限之意,而不是將其全盤否定。
(6)一查法治觀念擴展閱讀
「法律浪漫主義」認為,法律無所不能,解決任何中國一切問題的良方。在遇到社會問題,他們幾乎都會情不自禁地提出要制定相關法律,既有法律不能滿足治理期望時,總是希冀於修改法律。
賦予法律功能過高期望和過於理想化的思維,屬於典型的法律浪漫主義情結。法律浪漫主義者忽視了社會關系的多元性、復雜性以及法律調整對象和介入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有限性。
將法律的功能無限誇大,偏離法律的本性和國家建立法律制度的初衷,也忽視其他非法律社會控制措施的意義和作用,法律浪漫主義必然會面臨現實困境。
⑦ 如何理解和區分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法治觀念和法治理念
一、法制觀念和法治觀念
觀念既是人們對事物重要性的認識,也是支配人的行為的重要認識。
1、概念的變遷
法治觀念一詞是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後開始流行的,以前的提法是「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十五大報告尚有「法制觀念」一詞。
法制經常相對於民主而言;法治一般相對於「人治」而言。「人治」的特徵是:⑴個人擁有超越法律的特權;⑵個人可以隨意制定和廢除法律。
法制和法治是密切相關的:
①法制是法治的基礎: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制,有法可依是法制的基本特徵;
②法治是法制的升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法治的基本精神。
一般說來,法治觀念可以囊括法制觀念。因此,黨的十五大之後,人們經常使用法治觀念一詞,很少再用法制觀念一詞。
2、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基本內容
①民主法治觀念;
②自由平等觀念;
③公平正義觀念;
④權利義務觀念。
二、法治理念
理念是指富有理性的具有體系的觀念。例如科學理念、藝術理念、政治理念等等。
1、概念的形成
2006年4月11日至13日,中央政法委在北京舉辦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研討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羅干出席並講話。
羅干指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標志著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規律、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把握。
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2、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具體內容
①依法治國--核心內容
②執政為民--本質要求
③公平正義--價值追求
④服務大局--重要使命
⑤黨的領導--根本保證
羅干強調,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先進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其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三、法治觀念和法治理念的關系
1、區別
①內容有差異。法治理念是法治觀念的核心內容。
②時間有先後。法治觀念一詞是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後開始流行的。法治理念是2006年首次提出的。
③要求有側重。法治觀念是對全體公民的要求。法治理念側重於對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要求,例如「執法為民」。
2、聯系
①內容有重合,如公平正義。
另外,有時也把法治觀念的內容稱為法治理念。例如,「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2007-10-25十七大報告
②性質相一致,同屬法治精神。
③作用相統一,指導法治建設。
⑧ 什麼是教育法治觀念
教育法治觀來念是指一切教育管理和自改革都要依據法制執行。
⑨ 社會主義法治觀念主要有哪些
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觀念?
答: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理論同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實踐經驗的總結。其內容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一是依法治國的觀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二是執法為民的觀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項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執法為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三是公平正義的觀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要求政法幹警必須秉公執法、維護公益、摒棄邪惡、弘揚正氣、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堅持合法合理原則、平等對待原則、及時高效原則、程序公正原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四是服務大局的觀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級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立足本職,全面正確履行職責,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五是黨的領導的觀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與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