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與論語的

道德經與論語的

發布時間: 2021-12-25 13:54:15

Ⅰ 怎樣對比論語與道德

孔子的《論語》理論是以社會現象為基礎進行研究的,所以說孔子的研究思想是社會主義的。老子的《道德經》理論是以自然現象為基礎進行研究的,所以說老子的研究思想是自然主義的,所以《道德經》的哲學理論也是自然主義的。其中多半是自然辯證法,他把自然規律用到社會的治理中來,所以與《論語》的理論存在一些不同。
1、對仁、儀、禮的看法的不同。
孔子的研究目的是為了實現社會文明,所以他對社會各階層人的社會行為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統稱為「禮」和「仁」。「禮」包括:下對上的禮貌,人們之間的禮貌,還有對死去前輩的祭禮。「仁」的內容很廣泛,《論語》陽貨第十七中提出,「仁」包括:「恭、寬、信、敏、惠。」就是對上級要恭敬,上級對下級要寬容,人之間要互相守信用,做事要有能力,政府官員要多給予百姓創些實惠。《論語》衛靈公第十四中還提出「仁者有勇」「殺身成仁」的說法。
老子的《道德經》的哲學理論是自然主義的,他把自然規律用到社會的治理之中,所以他對仁、義、禮的看法與《論語》中的論述大不相同。《道德經》論德第三十八整篇都是反駁仁、義、禮的理論,「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就是說:上德的人不彰顯德,是為真有德,下德的人不失機會的彰顯德,因此不真有德。上德的人無所作為且無心作為,下德的人有所作為且有心作為。上仁的人有所作為但無心作為,上義的人有所作為且有心作為。上禮的人有所作為但無人響應,於是他就強拉人家來遵循禮義。如此,失去道以後才有德,失去德以後才有仁,失去仁以後才有義,失去義以後才有禮,禮這東西是忠信的薄弱,是禍亂的開頭。所以先知者不過是道的浮華,且是愚昧的開始。
2、對百姓的管理思想不同。
《論語》為政第二中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說:用政令來教導,用刑法來懲治,民眾苟免於刑罰但缺乏廉恥;用德來教導,用禮來整治,民眾有廉恥而且敬服。《道德經》用虛第五中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說:大自然並不用仁、慈、愛,只用自然法則(道),把萬物當作祭祀用的草扎狗(或草和狗)這種輕賤之物(09《辭海》第313頁);聖人也不講仁、慈、愛,只講社會法則(道),把百姓當作草扎狗(或草和狗)這種輕賤之物。淳德第六十五中又有:「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甚多智。」是說:古代善於身體力行,踐道的君主,不是用道來使老百姓精明機詐,而是用道來使老百姓渾補愚拙。老百姓的難以管理,就是因為他們聰明過了頭。安民第三中又有:「常使民無智無欲。」是說:永遠使老百姓沒有知識,沒有慾望。
因為老子與孔子的主張不同,所以在春秋時期,社會上形成了儒學者與道學者的分歧。《史記》中記載「社會上信奉老子學說的人就貶斥儒學,信奉儒家學說的人也貶斥老子學說,主張不同的人,彼此說不到一塊去」。

Ⅱ 老子的"道德經"和孔子的"論語",哪一更值得一看

都是經典,都挺值得看的
比較而言,論語是儒家經典,裡面的內容是儒家專處事原則、道德標屬准
道德經是百家之源,諸子百家的很多觀點都可以在道德經里找到相應的東西
語言角度而言,道德經是韻文,讀起來朗朗上口;論語則是對話為主。

個人而言,我更喜歡道德經

Ⅲ 論語和道德經 哪個更經典

說「經典」,顯然《道德經》畢竟那是老子被要求下,總結畢生感悟凝練成的語言,完整而准確,可稱「典」;《論語》只是筆記整理,只是後人奉為經典,因為思想高度而已,現在不會有人拿本筆記朗誦的吧。。。

但如果「經典」只是說哪個的高度更高的話,那沒法說了,主張都不同,看個人的哲學傾向了,毋庸置疑的是,二者都是本派思想的源頭,都是祖師級的經典

Ⅳ 論語是《道德經》的嗎

《論語》是儒家思想文化代表作。
《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代表。

Ⅳ 道德經和論語那個值得看

如果復說哪個是基礎制,易經是群經的基礎,是中華文華的基礎.易經有天道,地道,人道.何謂道,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道德經,只是易理的一部分,得謙退之道而已.論語重在為人處世的哲學,從政之道,然對於天文地理卻少有見地.然而,易經雖說基礎,卻也最高深.悟通或許不易,但悟性足夠高的人,卻也不難,感而遂通天下也.說來說去,還是覺得道德經較易入門吧.我也是先讀這個的.開始雖然不太懂,但裡面很多話也是以前似曾相識的,比如,大智若愚,大道無形,上善若水,功成身退,禍福相倚等,也是比較親切的.然後再看易經,易經先粗看一下,再重點研究大象傳,系辭上下,序卦傳等.估計易經學會要用一年以上的.如果上面兩個搞得差不多了,論語其實也很容易了.

Ⅵ 《易經》《詩經》《道德經》《論語》四者之間怎樣的關系

我試著回答您。

  • 第一,中華思想源頭,不應當是「一源說」,而應當是「多源發生」。

  • 第二,問《易經》《道德經》《論語》哪個更基礎,哪個是高端?是不恰當的提問。同樣,也不能僅僅把《易經》歸為發現宇宙和人生奧妙的唯一寶典。

  • 第三,《易經》和《道德經》當然有對應的,但不能等同。如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又如,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第四,《易經》乃是「中國自然科學」的源頭,《詩經》乃是「中國社會科學」的源頭。

在其下面,《道德經》是「中國經濟學」的源頭。《論語》則是對「三源頭」的學科梳理與規范,是為「中國邏輯」和「中國方法」的總綱講義。


————歸結起來說,把它們和馬克思《資本論》聯系起來,是講的「事的科學」。實際上,

中華典籍就是把物的科學和事的科學嚴格地區分開的科學,這個道理很深刻呦!!有興趣,可看《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這是一本比《21世紀資本論》還要好的書,是國學馬克思主義版本的歷史經濟著作!

Ⅶ 古代的道德經,論語等有哪些異同

《論語》和《道德經》是中國著名的兩部古典哲學著作。由於老子與孔子研究學問的基礎不同,所以他們研究出來的理論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孔子研究學問是從研究社會現象開始的,他的研究方法是社會主義的,他的學問也是社會主義的哲學。他的研究內容是社會行為的禮儀道德, 可以說孔子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創始人。老子研究學問是從自然現象開始的,他的研究方法是自然主義的,《道德經》是自然主義的哲學,所以說老子是自然主義哲學的奠基人。因為他們研究學問的出發點也不同,所以他們研究出的學問就有所不同。另外,一切社會現象都是人的行為表現。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當人的行為順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時,順應自然規律時就會成功,背離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時,背離自然規律時就會失敗,所以有的社會行為是成功的,有的社會行為是失敗的。故此,以社會現象為基礎研究出來的學問,有時正確,有時片面甚至錯誤。當然,就是以自然現象為基礎研究出來的學問也未必都正確,如果對自然事物的觀察有偏差,或者不全面,得出的結論都會出現偏差甚至錯誤。孔子和老子都是兩千三百多年前的人,由於科學的落後,對事物的觀察和分析不可能都十分正確和全面,所以他們研究出來的理論有正確的也有不正確的。

Ⅷ 道德經和論語的區別

這兩部著作來的不同點在:自
其一,成書的背景不同。
《道德經》是老子在周朝從政當史官以後,應函谷關關令尹喜相邀,對自己一生的經歷系統總結。
《論語》是孔子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對自己的人生經歷、學識以及自己的思考,與弟子們的對話記錄。
其二,成書的內容不同。
《道德經》是老子從哲學的角度,闡明世界的起源,自然、社會、人生等內在的運行規律及意義,高度抽象、高度概括
《論語》是孔子從人生的修養角度,闡明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明確具體,但富有哲理,特別強調要加強個人的自身修 養,講仁、義、禮、智、信等等。

Ⅸ 道德經與論語讀哪個好

要比較《道德經》與《論語》哪個好,這是沒有唯一答案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內中,儒家、道容家與佛家,是主體。儒家重點講人與人之間如何和諧相處的道理(人們一般稱為倫理哲學);道家重點講人類與自然如何相處的道理,其核心為「天人合一」;佛家重點講人的內心與外境(包括社會和自然)的和諧問題,重點講人如何以智慧化解煩惱與了脫生死的問題,偏重生命自身的解脫。
《論語》是儒家代表作,其中把「五倫」「八德」等做人的道理講得非常明白,如果有志於改造社會,給社會帶來和諧的人,他會覺得學習《論語》是最好的;如果一個有志於以無為心態與自然共生共榮為人生追求的人,他會覺得《道德經》是非常高明的哲學著作,是最好的;如果一個人以生命的解脫為追求,希望通過自己對宇宙人生的最圓滿的覺悟來化解煩惱,並幫助那些在人生中痛苦煩惱的人,那麼,他會覺得佛教的《心經》《金剛經》《楞嚴經》《法華經》等,才是世間最高明的經典。
綜上所述,好與不好,那是因人而異的,關鍵看讀書的人本身的境界。

Ⅹ 老子的道德經與孔子等的論語哪個更具哲理

嘿嘿
你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中國有句古話: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老子回和孔子,都答是偉大的思想家,也是同時代的人。也許有人會說孔子曾經問道於老子,來說明他們學問有高低,但這不能說老子高於孔子。不過我個人的看法是:老子的思想更深。因為從他們的思想范疇來說,老子重求道,孔子重修身,一個是方向,一個是方法。
從學習的角度,我建議先學孔子《論語》,再度老子《道德經》。這樣容易理解他們的思想。

熱點內容
換法院要 發布:2025-09-18 14:53:42 瀏覽:232
台灣行政法學家湯 發布:2025-09-18 14:52:35 瀏覽:271
勞動法的保護有哪些 發布:2025-09-18 14:51:15 瀏覽:420
道德與法治愛上雙包胎 發布:2025-09-18 14:41:21 瀏覽:206
什麼是法學方法 發布:2025-09-18 14:40:21 瀏覽:691
武昌律師咨詢 發布:2025-09-18 14:38:03 瀏覽:322
下列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形式有 發布:2025-09-18 14:38:02 瀏覽:459
富陽法院拍賣房子 發布:2025-09-18 14:16:27 瀏覽:885
法院調取證據通知書 發布:2025-09-18 14:03:45 瀏覽:468
勞動法停職待崗 發布:2025-09-18 14:02:03 瀏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