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是統治

道德經是統治

發布時間: 2021-12-25 16:21:09

『壹』 道德經是什麼

和諧是《道德經》的核心主題 按照《道德經》的思想,「道」是宇宙萬物創生的根源,是世界的終極法則。而「道」的本性就是「自然」,它「自化」成萬物並使萬物自然而然地變化。道創生萬物是「常自然」的,也就是完全沒有預先設定的目的,萬物按其本性自然地生長發展,不受異己的干涉得以自我實現其本性,形成和諧有序的世界。這是一種宇宙自然生成的哲學。在這種哲學中,和諧就是世界自身發展始終指向的目標。 對於自然之「道」如何生成萬物的問題,《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五十一章進一步解釋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這段話是老子描述的關於宇宙創生和演化的基本圖式。在這里,「一」指「道」自身的一氣,萬物皆由一氣化生,這就是「道生之」;「二」指一氣分化出的陰陽二氣,陰陽二氣是萬物質料,這就是「物形之」;再加上陰陽二氣交合而生的和氣,從而實現由陰氣、陽氣、和氣「三生萬物」。「沖氣以為和」就是「勢成之」,即「和」是形成萬物的機制。「和」即和諧。萬物本來就是通過和諧而產生的,萬物也只有在和諧的狀態中才能存在和發展。這里說明,和諧作為「道」生萬物的機制,是「道」的本質屬性。其所以成為「道」的本質屬性,又在於「反者,道之動」。「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第二章)對立的兩方,是通過「和」而達到統一的,這是永恆的道理。由此可見,「和」是《道德經》中的十分重要的一個概念。 在《道德經》中,第二、 四、 四十二 、五十五、 五十六、 七十九等章都運用「和」這個概念闡述有關問題。其中,第五十五章認為「和之至」才能達到「德之厚」,「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也就是說,最充分的「和」才能達到最深厚的「德」;認識了「和」就是懂得了「常道」,這樣才能達到高明的境界。不知「和」也就不知「常道」,不懂「常道」之理,違反和諧之「勢」去行動,必遭遇凶險。 在《道德經》中,還有許多與「和」相關的概念,「和」與這些概念組合成「和善」、「隨和」、「柔和」、「和氣」、「祥和」等等觀念。在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這些觀念都是用來頌揚美德的。「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等觀念,早已通過《道德經》的和諧文化傳播而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精髓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德經》和諧思想的豐富內涵 《道德經》論述「玄之又玄」的「道」,不是脫離實際去坐而論道,而是在確立「道」的法則後,「惟道是從」,按照「道」的要求去實踐和行事。「道」的根本要求是什麼?就是「知和」,就是要懂得萬事萬物都應當處於和諧的關系之中。這樣,從實踐和行事方面去認識,唯一的「道」又具體化為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君之道、國之道等豐富的具體內容。而在每一個具體的領域,「惟道是從」,也就是必須惟和諧之道是從。 從天之道、地之道來說,天地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自然「無為而無不為」。自然本身是無目的的,但無目的地運動的自然卻能創造出秩序井然的和諧世界。因此,人在自然面前,只能順應自然地利用自然,不能以自身的主觀意志隨意地改變自然萬物的本性,強求自然與自身一致。也就是要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 從人之道來說,《道德經》講道、天、地、人這「域中」的「四大」時,特別突出「人居其一」,這里表明「道」不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是通過人的生命體現出來的。在《道德經》中,道或自然是基點,人則是中心。以道和自然為本,和以人為本是一致的。「人之道」又分為個人之道和人與人的關系之道兩個方面。個人之道的要求是貴己養生,身心和諧,知足常樂;在人和人的關系方面,《道德經》對如何達到和諧作了許多論述。如第五十六章說的「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還有「知常容,容乃公」,「不爭」、「上善若水」等等,都是達到人與人關系和諧的要求。 從君之道來說,《道德經》認為治國者的統治方式應是無為而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為「無為而治」才能達到「無不為」、「無不治」的目的。老子要求治國者必須深刻認識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57 章)具體要求則有:不刻意彰顯差別,擴大分歧,製造對立,這樣,才能減少沖突,達到社會安定;優秀的治國之君要「常無心」,「無心」是無一己之心,而是「以百姓心為心」( 49 章);對天下各種各樣的人,要一視同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按這些要求去做,國家才和諧太平。同時,老子亦不提倡儒家虛設的仁義,認為如果強調表面的形式化的道德規范,那麼人的純朴本性就會喪失,內在的忠信觀念就會淡薄,從而造成種種的社會弊病。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8 章)老子認為,「仁義」是大道不行才出現的,「孝慈」是六親不調而提倡的,「忠臣」是由於國家昏亂才顯示出來的。相反,就能推理出如果大道流行,社會和諧,國家太平,則仁義、孝慈、忠臣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老子認為仁義禮智是人的淡薄、忠信遞降的結果。他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38 章)老子認為舍道治而倡仁義,是舍本求末。但是,老子否定的不是仁義禮智的內涵,而是以仁義為文飾、造作的現象,有心為善反而助長了人們的虛偽,老子認為善須出自本性,非有心為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38 章)統治者制定的禮樂,如果是用來束縛老百姓的行為,那麼社會生產就會停滯不前,老百姓的生活就會日益走向貧困,「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57 章)。老子提出只有「絕仁棄義」,才能恢復「民復孝慈」的和諧社會。 從國之道來說,在國與國的關系方面,要想國家與國家和諧,老子認為首先是自己國家要和諧。「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81 章)其次是國家與國家之間要相互謙讓,取得相互信任,特別是大國要擔負起主要責任,「治大國若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制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61 章)。這里包含著國與國之間應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思想。 弘揚《道德經》和諧文化的重大現實意義 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文明史,塑造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特有的中華民族優秀品格。作為中華文庫瑰寶的《道德經》,將和諧文化提高到道之至高的地位,對形成我們的民族品格發揮了不可低估的歷史作用,成為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刻內蘊。 著名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導言》中說:「傳統並不是一尊不動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離開它的源頭愈遠,它就膨脹得愈大。」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局勢奇譎多變。在世界局勢的變動中,人們都注意到了其中包含文明的沖突。現在,西方學者驚呼「西方的沒落」,世界出現了一股寄希望於東方文化復興的潮流,也就是以東方文化影響世界。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洪流,正形成奔騰之勢向世界涌動。 知識經濟時代,文化在一個國家中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高。現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國的任務已經提到我們面前。我們要將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文化大國,離不開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賦予她新時代的內涵。隨著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高潮的到來,從國內到世界,都涌動著一股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道德經》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近代以來,我國社會幾經重大變革。每次變革,都引起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震盪。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和平和發展的新時代,隨著全球時代主題的變化、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改革開放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如何調整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使之適應時代的要求,成為我們面臨的現實課題。我們國家的新一代領導,已經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的指導理念。在這樣的世界和國內新環境中,弘揚《道德經》的和諧文化,具有更為重大的現實意義。《道德經》這一文化瑰寶,在新的歷史時代必將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貳』 古人為什麼不把《道德經》作為四書五經的一經

因為《四書五經》都是儒家經典,但是《道德經》是道家著作,兩者的哲學思想並不一致,所以不能將《道德經》列在四書五經之中。


五經地位的形成,源於漢武帝時期。漢朝前期,治國理念遵循的都是黃老之說,把《道德經》等道家經典作為施政圭臬,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統治,決定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意識形態。漢武帝罷黜的百家,首當其沖的就是道家及其《道德經》。

北京孔廟十三經碑刻

至於道德經等道家經典,古代一般將其視為諸子百家著作中的一種,官方並不將其作為意識形態,也不作為科舉考試標准。

『叄』 道德經主要內容是

《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相傳是道教的創始人老子所著,所以回《道德經》就被奉為答道教最高經典。其實,該經典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全面地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道德經》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從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經》從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經》的全部內容,主要是闡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義,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
老子所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闡明他的宇宙觀,也包括人生哲學和修養方法的原理。他認為「道」是無形無象的,但卻是宇宙的本源,萬物化生都是出於它的運動和變化。「德」的基本內涵,是本體的「道」具體到天地萬物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性,即具體體現。
老子對「道」與「德」的描述,是從立體面的多層次剖析了宇宙、萬物、人類以及人本身的種種內涵。

『肆』 老子的《道德經》其主要思想是什麼為何傳播千年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由他所預設的"道" 而展開的。形而上的"道"是我們人類的感覺知覺所不能直接接觸的。如果這個形而上的"道"不與人生發生關系,那麼它只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學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濃厚,但他最關心的仍是人生與政治的問題。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實到經驗界中,老子認為凡是自然、無為、柔弱等觀念 都是"道"所表現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無為"的觀念,成為《老子》一書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觀念都是圍繞這個觀念展開的。 老子所處的時代天下大亂,諸侯混戰,統治者強作妄為、貪求無厭、肆意 放縱,違背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即"有為",老子看到的"有為"的禍害己經 非常嚴重了,他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 有為,是以難治。"《老子注釋及評價〉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於該 書,故只註明章節〉老百姓飢寒交迫,是因為統治者的苛捐雜稅太多,老面姓 的災難不斷,是因為統治者妄自作為,違背規律。老子對當時的統治者不顧人 民死活,過著越來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說:"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五十三章〉這幾句話,道 盡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間不平。統治者侵公肥私,過著豪華的 生活,穿著名貴的服裝、帶的是寶刀利劍、山珍海味都吃厭了,錢財貨物堆積 如山,而農民卻是田園荒蕪、倉庫空虛、家無隔夜之糧。這種情形,老子看在 眼裡,怎麼能不感嘆呢?無怪乎他要氣憤的駕一句:"這簡直是強盜頭子"。老子看到當時的統治者本是無德無能的,卻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為,結 果使老百姓疲於奔命,勞民傷財,造成人民的災難。在這種情形下,老子極力 呼籲統治者為政要"無為",實行"無為而治",不要過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無為而治"本言自於孔子"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論語、衛靈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學里,"無為而治"的思想成為了一個體系。老子說:"我無為而民 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 靜"是針對統治者的騷擾而提出的;無事',是針對統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無欲"是針對統治者的貪欲而提出的。老子認為為政者應當能做到"無為而 治",有管理而不幹涉,有君主而不壓迫:君主應當學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過著勤儉的生活,日理萬機不貪享受,治國能順應社會規律、時代潮流,制利 國、利萬眾的憲政:一旦制訂頒布,就不輕易改動,讓萬民在頒布的憲政下自化。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 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有人認為"無為"就是毫無作為、 消極等待,只是聽從命運的擺布,這實在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說過:"無 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作不成了。"這 里,"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 效果。這和第三章所說的:"為無為,而無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為無為, 而無不治"的意思是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不上軌 道的。萬事萬物均有自身的規律,我們只能順應規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促其 前進。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是"有為"一一亂為、妄為。"為無為"是講從"無 為"的態度去"為"可見老子並不反對人類的努力,老子說:"萬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創造、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佔有沖動。人類社會爭端的根源, 就在於人人擴張一己的私慾。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為、不要貪、不要爭 奪、不要佔有、不違背規律。數千年來,老子的"無為"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性格行為和人生觀產生了很 大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中,這個思想是否還有價值呢?,我們是否還需要"無 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包含著對人與自然相 互關系的深刻理解,包含著對社會的有益啟示,它要求人們樹立一種超脫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無私無欲,利於他人。因而,老子的"無為"思想不僅有存在 的價值,而且需要繼續發揚。

『伍』 道德經是否推崇愚民統治

我想你之所以會認為老子在道德經里提倡的是愚民統治,可能是因為道德經的第3章中寫的“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你現代人看到這樣的第一感覺就是認為老子提倡的是愚民政策,使基層百姓愚昧無知,從而維護封建統治者統治,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古文和現代文之間的差別,你以現代的閱讀方式來閱讀古文,這無疑就是給自己的眼睛蒙上了一層布。

在古代封建社會維護一個封建王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老百姓們安居樂業,不要有其他不該有的想法。日出而作,日落而居,這樣輪回翻轉,方可使封建王朝長治久安。這是封建統治者的政治需求,封建統治者是不會開民智的。這也是為什麼隋煬帝楊廣在舉行科舉制的時候,會遭到底下的世家貴族們的背叛。楊廣想要開啟民智動搖世家貴族的根本利益,所以家大業大的隋王朝會迅速的滅亡。

『陸』 《道德經》真的是在推崇愚民統治嗎你怎麼認為

道德經確實有這樣的經文,而且道德經中反對智慧,不合時宜逆歷史潮流的經文很多,但是道德經也有道德經自己的智慧,也許古人就是要告訴我嗎盡信書不如無書,將所有經文都奉為金科玉律,那是最不可取的。

『柒』 《道德經》是否推崇愚民統治

道德經推崇的是要讓百姓無欲,也要求統治者無欲,統治者無欲,老百姓自然就變得淳樸了。並不是愚民統治。

我想你之所以會認為老子在道德經里提倡的是愚民統治,可能是因為道德經的第3章中寫的「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你現代人看到這樣的第一感覺就是認為老子提倡的是愚民政策,使基層百姓愚昧無知,從而維護封建統治者統治,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古文和現代文之間的差別,你以現代的閱讀方式來閱讀古文,這無疑就是給自己的眼睛蒙上了一層布。

老子在道德經所說是上善若水,所以他的這個弱和你理解的弱可能有些區別,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倡的是以弱勝強,而你理解的弱是使什麼虛弱。

「使民無知無欲」,老子的意思是說讓老百姓保持淳樸的風俗,並不是說他讓老百姓沒有常識,沒有知識。在老子所處的那個年代,天下戰亂不斷。各國各地會有一些狡詐的人欺騙淳樸的老百姓。

相關介紹: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是道家、道教的最高經典。從古到今,註解它的書層出不窮:有以儒解老的,有以佛解老的,有從修行實操來解老的,有從權謀運用來解老的。

各行各業,各類人群,好像都能從中得到啟示,包括歷代帝王也不例外。正如尼采所說:「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那麼《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內容,揭示了些什麼道理,能歷經兩千多年都流行不衰,在世界范圍內都備受推崇呢?(據說:曾經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聖經》排第一,《道德經》高居第二。因為譯文太多和偏向領域的重疊,《道德經》幾年前就超過聖經了。)

『捌』 道德經的解釋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為一種政治原則,「無為」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儒家也講「無為而治」,如《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認為「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實則表達了儒家的德治主張。使「無為而治」系統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為統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具體措施是「勸統治者少干涉」和「使民眾無知無欲」。

《道德經》並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是一部論述道德的著作。事實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其中的名句摘錄:

一、無為而治

二、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三、不進寸而退尺

四、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五、治大國如烹小鮮

六、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七、治人事天,莫若嗇八、道可道,非常道

九、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十、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十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十二、為之於未有

十三、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十四、強行者有志十五、處其厚,不居其薄

十六、曲則全,枉則直

十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十八、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十九、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二十、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二十一、無之以為用

二十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二十三、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二十四、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二十五、禍兮福之所倚

二十六、不居功,功自言

二十七、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二十八、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二十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十、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三十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三十二、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三十三、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三十四、損有餘而補不足

『玖』 老子的道德經,是寫給統治者看的嗎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道家的經典著作,雖短短五千多字,但是內容卻包羅萬象,裡面有別具道家特色的治國之道,也有講求「虛心」、「益謙」的修身之學。

因《老子》一書中所展現的「道」,上可治國,下可修身,於此,也有不少人認為《老子》這本書是寫給統治者看的。

是這樣嗎?

這種「道」,絕對不是拘泥於某個群體,而是覆蓋所有「個體」。

因為「道」家的道,從一開始,其立腳點就高。「道」是「萬物之母」、「天地之始」,即「道」從被提出的那一刻,就是覆蓋了整個世界的存在。

一言以概之,《老子》一書中的「道」攘括萬物,是萬事萬物的「道」,而絕非僅限於人世之「治國理政」的道,於此,道家《老子》一書並非是寫給狹義上的「統治者」看的。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熱點內容
政府臨時立法 發布:2025-05-07 11:01:03 瀏覽:234
上海人民法院院長 發布:2025-05-07 10:55:33 瀏覽:818
外企尊重勞動法 發布:2025-05-07 10:44:30 瀏覽:635
龍崗法院垃圾 發布:2025-05-07 10:29:24 瀏覽:553
經濟法基礎背誦內容 發布:2025-05-07 10:28:39 瀏覽:22
中級經濟法幾天突擊 發布:2025-05-07 10:28:02 瀏覽:558
法學跨專業考研方向 發布:2025-05-07 10:27:19 瀏覽:845
長沙黃晶律師 發布:2025-05-07 10:20:52 瀏覽:668
精神殘疾人的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7 10:19:20 瀏覽:573
刑法影片 發布:2025-05-07 10:10:42 瀏覽: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