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管理立法
1. 什麼是社區管理,社區管理應遵循什麼原則
1、面向社區,重心下移的原則,社區工作的核心是管理與服務。各級組織都要正確處理管理與服務的關系,寓管理於服務之中,把貼近群眾、服務社區、服務群眾作為強化管理的著眼點,將工作重心下移,利用各自的職能指導和配合社區居委會為社區群眾排憂解難;支持街道辦事處履行綜合管理和協調職能,積極為社區實現「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共住共建」創造條件,並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支持。
2、事權下移,責、權、利配套的原則,要加快城市基層工作社區化、社區工作社會化的進程,各級組織要在事權下移、責任下移的同時,將財力和利益也隨之下移,真正做到責、權、利相統一。屬職能部門的工作,如果確需社區配合的,須與街道協商,經同意後,實行部門指導,「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運作方式。通過責、權、利的配套統一,加大社區工作力度,調動社區居委會工作的積極性。
3、以人為本,資源整合的原則,各級組織要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改善社區人居環境、便利社區居民生活、豐富社區文化、提高社區居民素質、保障社區居民安居樂業為己任,把社區居民是否滿意作為評價各級組織工作的根本標准。各級組織要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善於整合社區內的各類資源,與社區單位和社區居委會共同建好社區。
4、有利於擴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則,社區居委會是社區群眾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自治性組織。各職能部門、街道辦事處及其他組織應尊重居委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法律地位,在支持《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立法宗旨和立法原則的前提下,根據社區工作的性質和特點,支持、幫助社區居委會從實際出發,利用社區資源、環境和條件,找准工作切入點,大膽探索和創造符合自身實際的新型社區工作特色和管理模式,切實增強社區依法自治功能,避免社區居委會成為的一級准行政組織。
2. 如何認識社區依法治理的地位和作用
一)街道社區依法治理是加強社區管理的需要。在社區管理中,各個方面都離不開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本身就是社區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搞好依法治理,社區管理才能夠真正得到加強。尤其是隨著改革的深化,過去由政府或所在單位包攬的就業、醫療、保險、養老等社會保障事務逐步由社區承擔,社區日益成為市民生活的重要舞台和社會管理的主要領域。通過開展依法治理,用法律手段為社區管理服務,規范保障社區各項事業的發展,是社區管理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原則。
(二)街道社區依法治理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伴隨著社會人員結構的重大變化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大量離退休人員、個體工商戶,私營業主、下崗待業人員、外來流動人員以及新遷居民湧入社區,匯成數量龐大、身份復雜、流動性強的「社區人」群體。「社區人」個體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工作職業的差異,使得日常社區管理中出現了多種矛盾糾紛,如普遍存在的下崗再就業、最低生活保障費的發放、垃圾費的收繳、房屋拆遷、禁毒禁賭等問題,以及因空調噪音、滴水,車輛進出停放等原因而產生的鄰里矛盾,街道社區由此成為了社情民意的綜合反映地和各種矛盾、問題的匯聚地。靠過去那種由街道幹部、居委會主任上門做工作的簡單方式已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只有加強依法治理,用法律手段進行管理,才能夠順應民情,妥善解決矛盾、糾紛,確保社區的穩定。
(三)街道社區依法治理是深化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需要。社區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保障群眾依法享有的民主權利得以充分實現。實現的途徑就是實施依法治理,通過加強街道社區基層組織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按照黨的要求和憲法、法律的規定,把社區群眾組織起來,廣泛開展「自治」活動,切實把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落到實處。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實現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城區法治化的目的。
(四)街道社區依法治理是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的需要。在人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物質要求基本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街道社區為居民辦實事,就是要整合力量,實施依法治理,採取建章立制,整治違章違法,推動法律、醫療、文化等服務進社區的多種形式,實現社區的居所安全、秩序良好、環境優美、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確保居民安居樂業。
3. 社區居委會的法律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居委會組織法》和《北京市實施<居委會組織法>辦法》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社區居委會的基本職責是:
1、 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教育居民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愛護公共財產,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2、 協助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民事調解,社會治安、勞動就業、衛生醫療、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外來人口管理等工作,確保政府各項工作在社區的順利開展;
3、 向社區居民會議或社區成員代表會議負責,並定期匯報工作,努力完成其提出的各項任務;
4、 辦理本社區居民的公共事務、公共事業,開展共駐共建,開發社區資源,籌措本社區公益事業資金,管理和維護集體資產;
5、 動員和組織居民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督促本居住地區的社會單位做好門前三包,搞好環境衛生;
動員和組織居民維護本居住地區的綠地,積極舉報並協助有關部門制止損壞、侵佔綠地的行為;
6、 發展社區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識,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7、 積極開展便民利民、下崗人員和無業人員就業服務等社區服務工作;維護婦女、兒童、青少年、老人、殘疾人合法權益,積極開展尊老愛幼、助殘幫困活動;
興辦有關的社會福利事業,指導、管理社區服務站、就業服務中心、老年活動室等社區服務機構。
8、 協助政府部門做好社區內失業人員及離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與服務工作;
9、 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對本居住區的出租房屋進行管理,積極舉報違法建設。
加強對物業管理委員會的指導,監督物業管理企業,協調物業管理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和居民之間的關系。
搞好社區環境整治和提高物業服務水平;
10、 向政府部門反映社區居民的意願、要求和提出建議;
11、 組織社區居民對政府部門的各項政務進行民主評議和民主監督;
12、 依法積極培育和發展社區民間組織,協助政府部門加強對社區民間組織的指導和幫助;
13、 在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允許范圍內,自主決定社區各項事務。
4. 和社區管理工作有關的法律、法規
5. 社區工作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是什麼
1、關於社區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常識可以參看社區居委會工作實務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2、社區居委會工作實務:主要介紹社區建設的一些基本的實務和技能,所講內容有社區工作基本知識和社區主要工作實務。
3、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是為了加強城市居民委員會的建設,由城市居民群眾依法辦理群眾自己的事情,促進城市基層社會主義民主和城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5)社區管理立法擴展閱讀:
社區工作者的知識結構至少應當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社區工作自身的理論體系和實務模式。社區工作作為社會工作主要方法之一具有一套獨特的工作原則、步驟和方法,社區工作者必須首先了解自己的工作的特殊和特點,掌握基本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巧。
第二,相關行為科學及社會科學的知識方法。在現代社會工作的專業化過程中,吸收了各種現代科學成果。
如果說,從事個案和小組工作更需要掌握一些社會心理學、精神醫學、文化人類學知識的話,社區工作則更需要政治學(如公共行政學)、社會學(如組織社會學)以及經濟學、教育學知識。
第三,社區背景知識。較全面、深入了解一般社區結構、服務事業及公共或私人機構的功能特點,並熟悉社區生活習俗,從而容易適應工作環境,建立積極的社會關系。
6. 社區管理的特徵和原則
方便居民,服務居民是社區管理的原則
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收費與服務之間,存在很多問題,造成很多業主和物業公司之間的糾紛,我國在物業管理方面還沒有專門立法,很多糾紛都是根據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理,不過在大城市,相關細則已經比較成熟,比如北京上海等地成立的業主委員會就很好
7. 簡述社區自治的法律法規依據
社區自治的法律法規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回》。
第二條居民答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對居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居民委員會協助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開展工作。
第四條居民委員會應當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活動,可以興辦有關的服務事業。居民委員會管理本居民委員會的財產,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侵犯居民委員會的財產所有權。
(7)社區管理立法擴展閱讀:
居民委員會的任務:
(一)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應盡的義務,愛護公共財產,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二)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
(三)調解民間糾紛;
(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
(五)協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等項工作;
(六)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8. 社區工作的相關法律、政策文件
《居民委員會自治法》、《物業管理條例》、《民法通則》、《物權法》等。
9. 法律怎麼規定社區的性質
社區居委會,簡稱「居委會」、「社區居委會」,「社區居民委員會」為中內國大陸地區城市街道、行政建制鎮的容分區即「社區」的一個主要社會組織機構,屬於城鎮居民的自治組織,地位相當於農業區的村民委員會,管轄對象為城市、鎮非農業居民為主。根據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社區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