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吳建中
㈠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兼職教授
·王正發 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司司長
·葉峰 最高人民檢察院外事局局長
·劉海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前任所長
·吳漢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
·吳炯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政策研究室前任主任
·張智輝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所所長
·沈仁干國家版權局副局長
·陳明華西北政法大學前校長
·賈 宇 西北政法大學校長
·郎勝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刑法室主任
·胡雲騰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
·郭明瑞 煙台大學校長
·顧肖榮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
·敬大力 最高人民檢察院職務犯罪預防廳廳長
·甄貞 北京市檢察院副檢察長
·鮑遂獻 公安部辦公廳副主任
·譚世貴海南大學校長
·姜 偉黑龍江省檢察院檢察長
·石泰峰中央黨校副校長
·王勝明全國人大法工委民法室主任
·楊楨 台灣東吳大學法學院前院長
·陳興良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
被聘為我院客座教授、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客座研究員
·張明楷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被聘為我院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曲新久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院長、教授
被聘為我院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陳子平 台灣東吳大學教授
被聘為我院客座教授
·虞平 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
被聘為我院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水林彪 日本法律史學會代表理事(會長)、一橋大學法學院法學研究科教授
被聘為我院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羅克辛 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
被聘為我院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巴瑞瑞德 教授
被聘為我院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格萊亭格爾 德國PAVIS專利代理協會董事會主席
被聘為我院客座教授
㈡ 請問一下中國現在法學界的權威和領軍人都有那些
中國著名法學家大全——《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法學理論
張文顯 朱蘇力 賀衛方 葛洪義 舒國瀅 沈宗靈 孫笑俠 卓澤淵 李步雲 劉作翔 付子堂 孫國華 信春鷹 郭道暉 郝鐵川 呂世倫 石泰峰 王晨光 朱景文 李林 李龍 劉瀚 謝暉
法律史
曾憲義 張晉藩 武樹臣 何勤華 陳盛清 范忠信 邱遠猷 吳建璠 楊一凡 楊永華 俞榮根 韓延龍 懷效鋒 霍存福 劉海年 倪正茂 高恆 蒲堅 朱勇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周葉中 許崇德 韓大元 胡建淼 胡錦光 江必新 姜明安 羅豪才 馬懷德 陳雲生 方世榮 張慶福 張樹義 莫紀宏 浦增元 童之偉 王名揚 王叔文 吳家麟 肖蔚雲 楊海坤 袁曙宏 張光博 朱維究
刑法學
高銘暄 馬克昌 趙秉志 張明楷 陳明華 陳興良 曹子丹 儲槐植 顧肖榮 何秉松 梁華仁 羅大華 歐陽濤 曲新久 阮齊林 蘇惠漁 康樹華 張智輝 周道鸞 盧建平 王作富 何鵬 姜偉 孫謙
民商法學
江平 梁慧星 吳漢東 王利明 孫憲忠 王衛國 趙旭東 鄭成思 魏振瀛 崔建遠 劉春田 劉凱湘 石少俠 司玉琢 覃有土 顧功耘 郭明瑞 龍翼飛 吳煥寧 夏吟蘭 徐學鹿 楊大文 楊立新 楊振山 馬俊駒 沈四寶 巫昌禎 關懷 范健 尹田
訴訟法學
江偉 陳光中 徐靜村 樊崇義 龍宗智 陳瑞華 陳衛東 卞建林 陳桂明 顧培東 景漢朝 劉家興 沈達明 宋英輝 譚世貴 湯維建 田平安 汪建成 王國樞 王亞新 楊榮馨 張衛平 周國均 左衛民 譚兵 李浩 常怡 嚴端 崔敏
經濟法學
楊紫烜 李昌麒 劉隆亨 劉文華 漆多俊 邵建東 史際春 徐傑 張守文 種明釗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呂忠梅
國際法學
韓德培 曾令良 梁西 余勁松 陳安 董立坤 龔韌刃 黃進 李雙元 劉楠來 饒戈平 芮沐 張乃根 周忠海
軍事法學
叢文勝 顧德欣 李昂 圖們 張建田
世紀之交的中國法學家流派
(一)紅派 所謂紅派法學家,就是學術上走紅,學術理論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政治上得到寬容,三十來歲就能當上博導的一批法學家。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國人民大學的王利明、趙秉志、陳興良,北京大學的武樹臣,武漢大學的黃進,等等。
(二)黃派 所謂黃派法學家,就是能將法學研究的成果轉化為極有價值的改革建議,從而有力推動中國的政治、經濟以及司法體制改革的的法學家。他們善於聯系實際,善於運用法學原理進行現實批判,關注民生,力主改革。他們不僅著述豐富,而且分量沉重。在他們的代表作中,往往以黃金般的語言來表達他們的主要觀點和主要主張。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國政法大學的江平,《中國法學》雜志社的郭道暉,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梁慧星,等等。
(三)紫派 所謂紫派法學家,是指那些比紅派法學家更多一層紅色的法學家。
紫派法學家的特點是,參與改革但不首倡改革,對已有的改革措施和改革理論常從較正統的角度進行解釋、論證和宣傳。在他們身上往往環繞著一層紫色光環。他們在政治上頗受重視,經常參與重要法律的起草;他們在學術上也很有地位,大多有博導、會長、理事長等等的學術職務,全國性的教材也常常由他們主持編寫。 紫派法學家的另一個特點是,他們對於別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探索常持批評態度,而他們的批評往往又是以政治批評為主,以學術批評為輔。一九九六年的所謂「曉南風波」正是這一特點的重要表現。② 最有代表性的紫派法學家是張光博。 張光博是大連海事大學經濟法律學院教授,主攻憲法學和法理學。
(四)灰派(經院派) 所謂灰派法學家,是指那些埋頭於學術研究,不太關心現實生活,較少進行現實批判,不提具體改革建議的法學家。他們在法學界很出名,但在法學界之外的知名度明顯不如黃派和彩派,甚至也不如藍派和綠派。 灰派法學家學術功底深厚,著述甚豐。他們雖然迴避現實政治問題,但他們的學術成果往往成為紅派人物和黃派人物的學術依據。 北京大學的龔祥瑞早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比較憲法和行政法》一書中,就認真地論述過法治和法制的區別,但由於他沒有聯系中國的實際進行現實批判,所以就沒有產生多大影響。灰派與黃派的主要區別就在於此。 灰派法學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北京大學的龔祥瑞,張國華,沈宗靈,趙震江,姜明安,等等。
(五)藍派 所謂藍派法學家是指那些竭力主張充分開放、充分借鑒和移植西方法律和西方法學的法學家。走向藍天和大海是藍派的基本特點。
藍派法學家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思想活躍,思路開闊。他們傾心於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較研究,對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有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他們大多出生於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與紅派法學家是同齡人。與紅派不同的是,他們一般不考慮在學術界的社會地位問題,不重視博士、博導等頭銜。與紅派相同的是,他們一般也不進行太多的現實批判。
藍派法學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南京大學的張中秋,蘇州大學的周永坤,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梁治平,等等。 張中秋的代表作有《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法律與經濟——傳統中國經濟的法律分析》,等等。梁治平的代表作有《新波斯人信札》,《法辨》,《法律的文化解釋》,等等。
(六)彩派 彩派法學家是指那些同時具有多種色彩的法學家。 彩派法學家的代表人物有:南京師范大學的公丕祥,吉林大學的張文顯,南京大學的范建,華東政法學院的曹建明,蘇州大學的楊海坤,杭州大學的胡建淼,中共中央黨校的石泰峰,等等。彩派法學家不僅學術成果豐富,而且學術組織能力十分突出,社會交往面十分寬廣。他們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對所有的學派皆能寬容,也為所有的學派所寬容。因此,他們總是五彩繽紛的。在他們身上,黑派可以看到黑,紅派可以看到紅,紫派可以看到紫,藍派可以看到藍,灰派可以看到灰,黃派可以看到黃,白派可以看到白,霧派可以看到霧,綠派可以看到綠。 彩派與紅派大體上也是同齡人,學術地位略次於紅派,政治地位卻強於紅派,大多兼任高等院校的行政領導職務,不是校長,就是院長,至少也是個副院長什麼的。
(七)黑派 黑派是指那些被認為是主張全盤西化,在法學界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在政治上犯過嚴重錯誤的法學家。近年來,他們很少發表論文或出版論著。主要代表人物有群眾出版社的於浩成,北京大學的袁紅兵,中國政法大學的陳小平,等等。
(八)白派 法學界的白派人物的主要特點有二:其一是頭腦一片空白,在他們的著作和文章中,以及在他們的課堂上,沒有任何屬於他們自己的觀點和理論,更沒有改革或不改革的意見和主張;其二是以**為主要目的,白花花的銀子不賺白不賺,賺了不白賺,學術、學位、職稱等等,無非是**的手段而已。 但平心而論,白派法學家在普及法律知識方面還是有一定貢獻的。
(九)霧派(變色派) 所謂變色派,就是無一定色彩,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變化的法學家流派。該派就象水蒸汽一樣,一會兒灰色,一會兒白色,一會兒黑色,一會兒藍色,一會兒發紅光,一會兒五彩繽紛,什麼時髦他們就變成什麼。他們和彩派的區別是,彩派在任何時候都是五彩繽紛的,霧派只在極少的時候才是多彩的。霧派除了在不同的時候製造不同的聲勢以外,對法學研究和改革事業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理論貢獻。 霧派和白派在外表上有些相似,但始終有實質性區別。白派的目的是經濟,霧派的目的在於政治。
(十)綠派 綠派,也可以叫做草派。該派法學家就象綠草一樣,一方面生機盎然,另一方面不引人注目,不被法學界重視。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山大學的劉星(一正),江蘇省行政學院的劉大生,等等。
草派的特點是,對古今中外的各種法律制度和法學理論一律採取超越的態度,不屑於參加各種「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的討論和爭論。
他們在學術上的追求是:哪裡有荒漠,就向哪裡挺進;哪裡有廢墟,就在哪裡紮根。他們的文章在政治上不受器重,但也不受批判;在法學界很受冷遇,被認為無足輕重。中國權威的法學刊物從來不發表他們的文章。
㈢ 我國著名的法學家都有誰
法學理論
張文顯 朱蘇力 賀衛方 葛洪義 舒國瀅 沈宗靈 孫笑俠 卓澤淵 李步雲 劉作翔 付子堂 孫國華 信春鷹 郭道暉 郝鐵川 呂世倫 石泰峰 王晨光 朱景文 李林 李龍 劉瀚 謝暉
法律史
曾憲義 張晉藩 武樹臣 何勤華 陳盛清 范忠信 邱遠猷 吳建璠 楊一凡 楊永華 俞榮根 韓延龍 懷效鋒 霍存福 劉海年 倪正茂 高恆 蒲堅 朱勇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周葉中 許崇德 韓大元 胡建淼 胡錦光 江必新 姜明安 羅豪才 馬懷德 陳雲生 方世榮 張慶福 張樹義 莫紀宏 浦增元 童之偉 王名揚 王叔文 吳家麟 肖蔚雲 楊海坤 袁曙宏 張光博 朱維究
刑法學
高銘暄 馬克昌 趙秉志 張明楷 陳明華 陳興良 曹子丹 儲槐植 顧肖榮 何秉松 梁華仁 羅大華 歐陽濤 曲新久 阮齊林 蘇惠漁 康樹華 張智輝 周道鸞 盧建平 王作富 何鵬 姜偉 孫謙
民商法學
江平 梁慧星 吳漢東 王利明 孫憲忠 王衛國 趙旭東 鄭成思 魏振瀛 崔建遠 劉春田 劉凱湘 石少俠 司玉琢 覃有土 顧功耘 郭明瑞 龍翼飛 吳煥寧 夏吟蘭 徐學鹿 楊大文 楊立新 楊振山 馬俊駒 沈四寶 巫昌禎 關懷 范健 尹田
訴訟法學
江偉 陳光中 徐靜村 樊崇義 龍宗智 陳瑞華 陳衛東 卞建林 陳桂明 顧培東 景漢朝 劉家興 沈達明 宋英輝 譚世貴 湯維建 田平安 汪建成 王國樞 王亞新 楊榮馨 張衛平 周國均 左衛民 譚兵 李浩 常怡 嚴端 崔敏
經濟法學
楊紫烜 李昌麒 劉隆亨 劉文華 漆多俊 邵建東 史際春 徐傑 張守文 種明釗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呂忠梅 國際法學 韓德培 曾令良 梁西 余勁松 陳安 董立坤 龔韌刃 黃進 李雙元 劉楠來 饒戈平 芮沐 張乃根 周忠海
軍事法學
叢文勝 顧德欣 李昂 圖們 張建田
㈣ 東南大學法學院的知名校友
女,1921年出生,湖北省應城縣人。1938年在漢口參加全國第一屆大學入學聯考,為國立中央大學法學院法律系錄取。然後偕王作榮轉輾跋涉山川而至重慶於1939年報到入學,1943年畢業獲法學學士後,旋即通過司法官高等考試。在此後的38年中她長期從事司法工作,從擔任地方法院的推事起直至升遷至台灣的大法官 。
范馨香20多歲時起,先後擔任過四川長壽、江蘇鎮江、桂林的地方法院及廣西高等法院的推事。1949年去台灣後曾擔任台灣高等法院民事庭庭長,台灣最高法院庭長。1972年以曾任最高法院推事10年以上而成績卓著的資格,出任台灣司法院的大法官並連任三屆,從事統一解釋法令等工作,成為台灣最資深的大法官。
范馨香以能終身從事司法工作為榮,有豐富的司法實際經驗,她務求判決公允,並嚴格遵守司法獨立之精神,不受外界干擾。她常說:法官必須能拒絕一切外界物質的誘惑與人事的糾纏。如果我有什麼座右銘的話,那便是我希望這個世界因我的到來變得更為美好,而非變得更為丑惡。
自1956年起她曾兼任台灣的東吳大學教授,並一度兼任台灣的政治大學教授,講授商事法、民權、物權等課程。並曾多次赴日本、德國及非洲各國考察司法業務及參加國際婦女法學會議。
王作榮與范馨香從被中大錄取即結伴赴重慶入學,四載同窗結下的不解之緣,1944年結婚後,伉儷情篤,合撰有《鰈情深》一書。
范馨香於1987年病逝台北市。90年代其夫婿王作榮以其伉儷名義在東南大學設立了獎學金。 著名法學家,法學教育家。1911年2月生於江蘇如皋。1934年畢業於中央大學法律系,獲法學學士學位。1939年考取中英庚款出國研究,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國際私法,獲碩士學位。1942年轉入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繼續研究國際私法、國際公法、法理學等。
1945年,受時任武漢大學校長的著名國際法學家周鯁生之聘,回國任武大法律系教授兼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他在武漢大學歷任校務委員會常委兼秘書長、副教務長、法律系主任、國際法研究所所長、環境法研究所所長,還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評議組第一、二屆成員、第三屆特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法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國務院經濟法規研究中心顧問、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中國國際私法學會會長、中國環境資源法學會會長、中國國際法學會名譽會長、國際自然資源保護同盟理事、環境政策與環境法研究中心理事等。
早在哈佛大學求學期間,韓德培就撰寫了頗有影響的評價龐德的社會法學派學說和凱爾森的純粹法學派學說的文章,回國後,在40年代針對當時黑暗的社會,韓培德在當時著名的《觀察》雜志上發表了我們所需要的法治一文,提出我們所需要的法治應該是建立在民主政治上的法治。解放後,韓培德將俄文《蘇聯的法院和資本主義國家的法院》一書翻譯出版,並發表了《要為法學上的爭鳴創造條件》等論文,這些著作對於新中國的法制建設和法學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1957年,韓培德蒙受不白之冤,被錯劃為右派分子離開法學領域
達20年之久。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韓德培才重新回到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陣地,更加關注我國的法制建設。1980年赴荷蘭參加了國際法律科學大會,在會上宣讀了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論文,向外國學者們介紹中國政府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法學發展方面所作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績,增進了國外對我們推行改革開放後的法制發展的了解。隨後,他與幾位學者合作完成的《關於終止若干合同所涉及的一些法律問題》的咨詢報告,使國家避免了重大的經濟損失。韓德培還發表了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等論文,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韓德培被公認為是新中國國際私法的一代宗師。80年代,他主持編寫了高等院校統編教材《國際私法》,並獲國家級優秀教材獎和第一屆全國優秀圖書提名獎;1999年他主編的《國際私法新論》創立了現代國際私法學新體系;之後又發表了應該重視沖突法的研究國際私法的最近發展趨勢等論文,頗受學者關注。1993年他在市場經濟的建立與中國國際私法的立法重構一文中,提出了重構我國國際私法的基本思路。他對《示範法》的起草、定稿、譯本等事項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韓德培還在環境法學教育和研究方面貢獻甚多。他主編了我國環境法領域最早的較為全面系統的教材《環境保護法教程》,是我國迄今為止的唯一的全國高等院校環境法通用教材,1990年他又主編了《中國環境法的理論與實踐》,該書被譽為開拓性的理論著作,為此1998年他榮獲了地球獎。1999年,他被推選為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首任會長。
韓德培是一位誨人不倦的法學教育家,可謂桃李滿天下,武漢大學法學院能成為當今全國最著名的法學院之一,尤其是已成為全國性國際法及環境法的重點基地,韓德培功不可沒。韓德培是武漢大學法學院的一面旗幟,也是中國法學界的一面旗幟。 韓忠謨,字筱初。1905年7月28日生。籍貫江蘇泰縣。1934年夏,考入國立中央大學法律學系。受課之餘,孜孜於法學暨刑法原理之鑽研寫作,且以為終身志業。
四十三年,國立台灣大學延聘為法學院法律學系副教授,而教授,繼兼系主任,並歷任訓導長、法學院院長、教務長。任系主任時,廣攬名師宿儒,增闢課程,充實圖書設備,使法律系規模大具。
六十四年,出長銓敘部,持衡以清允見稱。六十六年,出任司法院副院長。凡銓審及職系之厘訂,審檢分隸制度之推行,躬親擘劃,奠立法治宏規。七十年,應聘為台大名譽教授。七十一年,時人有以「異議分子多出自台大法律系,而其皆為韓忠謨學生,韓氏主持該系及法學院多年,思想必有問題」,毀之,因而忠謨未獲出任台大校長,憤而辭職。
七十二年,中央研究院院長錢思亮以總幹事一席相邀,力辭不獲,而中研院直隸總統府,忠謨時任國策顧問多年,視同借調,當局僅允以代總幹事名義,相助為理,六月,錢院長自美返國,旋卧病辭世,暫代院務半年。七十九年初,中研院組織法奉核准修正,新置副院長忠謨膺聘為首任代副院長,院長吳大猷先生深資倚重,並獲充分授權主持院內一切事宜,積極進行組織法修法工作,使其適合及將來之需要,自起草至定稿,費時經年,經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實施。繼據之以修訂各研究所組以規程暨相關子法,開展國家學術研究規模。
七十九年十月,忠謨街行受傷骨折,入院療治,旋告痊癒,而自覺體衰,乃辭職,以讀書自娛。又增潤舊著刑法原理,重新刊行問世。八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忽感不適,入台大醫院療治,以腸癌宿疾復發,終至心臟衰竭。八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逝世,終年七十九歲。十月四日,總統明令褒揚。
㈤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研究生院 法學
■法律碩士(法學)(35人)
辛 昕 嚴天何 喬宇娟 陳 曦 張 政 趙 耿 夏 沨 田竹青
田 宇 景月版麗 李 慶 李 釗 王賢則 王 茜權 李靈雁 謝運莉
齊紅麗 仇慧奇 董琳琳 張 揚 魏 鑫 方 暢 楊會娜 牛 穎
叢鈺玲 黃煌星 李東陽 李曉佳 楊 楨 黃靖文 肖惠娜 劉 洋
鄒 婷 楊 丹 柳曼妮
■法律碩士(非法學)(44人)
王 輝 王夢珠 劉子源 王雪兒 肖志威 王 爽 孫海琳 吳麗君
郭姍姍 張 偉 金 東 徐 文 徐來花 石 琳 陳 思 彭 軍
吳喜圓 楊 瑩 石慶山 張金澤 方艷婷 肖 暉 廖振剛 黃炎嬌
潘 熙 葉 冰 吳 小 黃盛陽 欒存柱 劉 邢 趙雙龍 陳安東
張家亮 汪玫瑰 王 冰 陳嘉玲 袁 博 陳遠飛 郭小晶 洪 楓
柏彬彬 陳 鵬 劉尚華 黃 娜
這是復試名單,剛剛公布!
㈥ 山東大學吳健中教授法學院
吳建中
男,1966年5月出生,河北石家莊人。
講師,山東大學法學院工會主席。
1988年 山東大學法律系本科畢業
1991 年獲中國政法大學院法學碩士學位
研究領域 公司法 經濟法
㈦ 法律中「應當」和「必須」的區別
與漢字的意思一致,即有以下的區別:
一、解釋的區別
應當有三種解釋
1、應該。
《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君病根深,應當剖破腹。」《百喻經·斫樹取果喻》:「心生願樂,欲得果食,應當持戒,修諸功德。」 宋梅堯臣《雷秘校入闕擬官時將登舟過輦下》詩:「聞道求為縣,應當學種花。」
《再生緣》第四五回:「介面便稱言得是,至親同往正應當。」 冰心《三年》:「你是個得勝者,應當有得勝者的同情與寬大!
2、謂應事得當。
《淮南子·原道訓》:「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強,心虛而應當。」
3、承當。
《元典章·戶部十·不得打量漢軍地土》:「其四頃田地,只養自家老小,猶不能贍,豈能應當如此重役。」 明 邵璨 《香囊記·起程》:「自古道遠親不如近鄰。老娘忝為鄰居,衣食稍為贏餘,日後倘有欠缺,都是老娘應當。
必須有倆種解釋
1、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
2、加強命令語氣。(『必須』的否定是『無須』、『不須』或『不必』。)
二、法律意義上的區別
應當用於法律條文用語時,帶有必須的意思。但意思較淺。而必須意思強烈。
三、出處的區別
應當出自《水滸傳》。
而必須三種含義的出處為
1、作一定需要,不可缺少意思時。
《東觀漢記·馮衍傳》:「將軍所仗,必須良材。」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桑柘》:「春采者必須長梯高機,數人一樹,還條復枝,務令凈盡。」
清李漁《閑情偶寄·種植·木芙蓉》:「然水芙蓉必須池沼,『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者,不可數得。」
2、作定要。表示事理和情理上的必要時。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後聚》:「 河 北鄙於側出不預人流,是以必須重娶。」
唐杜甫《覃山人隱居》詩:「予見亂離不得已,子知出處必須經。」
《西遊記》第六回:「小聖來此,必須與他斗個變化。」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我們必須克服困難,我們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
3、作必定。表示判斷或推論的確鑿或必然時。
宋蘇軾《相度准備賑濟第一狀》:「又本州須糴常平米二十餘萬石,諸州亦各收買,似此爭糴,必須踴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一》:「 曾 曰:『所至有捕盜者。從人單露,必須易敗。』」
《水滸傳》第十八回:「不知那六個是甚麼人,必須也不是善良君子。」
㈧ 南京大學法學院 哪些教授
教授
宋曉 肖澤晟 方小敏 狄小華 范健 胡曉紅 金儉 李友根 邱鷺風 邵建東 孫國祥回 王鈞 王太高 吳建斌答 肖冰 徐棣楓 楊春福 葉金強 張淳 張仁善 趙娟 周安平 稅兵 吳英姿 嚴仁群
副教授
鄒立君 蔡琳 熊靜波 張淼 岳衛 彭岳 呂炳斌 艾佳慧 汪萍 單鋒 吳衛星 田芳 胡敏潔 張燕玲 張春海 秦宗文 楊輝忠 張理 黃秀梅 周長征 曾洋 解亘 李斌 何鷹 孫雯 張復友 李華 齊曉琨
㈨ 上海大學法學院的學校領導
單位 院長/主任 書記 副院長/副主任 副書記 復旦大學分校
政治系、政法系 王文升(1978-1982) 崔玉華(1978-1982) 徐逸仁(1978-1982) 復旦大學分校
法律系 徐逸仁(1982-1985) 陳有生(1982-1984,代) 陳漢生(1982-1985) 石峰(1982-1985) 鄒瑞安(1984-1985,代) 邱國梁(1982-1985) 上海大學文學院
法律系 徐逸仁(1985-1986) 鄒瑞安(1985-1986,代) 陳漢生(1985-1990) 石峰(1985-1986) 庄金鋒(1987-1990) 虎世和(1987-1990) 陳大鋼(1985-1986) 鄭仲炎(1986-1990) 徐逸仁(1990-1993) 陳漢生(1990-1993) 邱國梁(1987-1990) 葛建華(1990-1993) 倪才龍(1990-1993) 翟建(1990-1993) 鄭仲炎(1990-1993) 上海大學文學院
涉外經濟法系 陳漢生(1993-1997) 石峰(1993-1998) 倪才龍(1993-1996) 李秀蓉(1993-1997) 陳劍平(1997-1998) 鄭仲炎(1993-1994) 包遠寒(1997-1998) 徐靜琳(1993-1998) 陸建承(1996-1998) 包遠寒(1996-1998) 上海大學
知識產權學院 方明倫(1994-2002) 程璞(1994-2002) 許瀛濤(1994-2002) 石峰(1998-2005) 陶鑫良(1994-2002,常務副院長) 張力央(2002-2005) 程璞(1994-2002) 周雅薇(1998-2002) 陶鑫良(2002-2005) 陳劍平(1998-2003) 王沁(2002-2005) 單曉光(2000-2003) 姚鍔(2003-2005) 上海大學
法學院 王衛國(2005-2006) 張力央(2005-2008) 祿正平(2005-2006,執行副院長) 王沁(2005-2011) 趙萬一(2006-2008) 胡建國(2008-2014) 陶鑫良(2005-2009) 劉勁松(2006-2008) 沈四寶(2008-至今) 吳仲鋼(2014-至今) 姚鍔(2005-2011) 傅新華(2011-至今) 李清偉(2011-2014,執行院長) 張秀全(2008-2014) 劉俊敏(2011-至今) 李鳳章(2014-至今,主持工作) 許春明(2014-至今) (以上信息來自上大法學院 )
㈩ 我國著名的法學家都有誰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1.史尚寬先生是民國時期的著名的法學家,不僅從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的起草,擔任了民國時期的"立法委員"、"考選部部長"等職務,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余復從事著述",涉獵的領域廣泛,幾乎包含了法學的大部分領域,其中主要有民法、刑法、憲法、行政法和勞動法等。 2.肖蔚雲先生是中國著名法學家,1927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後留校任教。曾留學蘇聯4年。先後擔任香港、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澳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是北京法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 3.商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法學家之一,同時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功臣之一。 4.張釋之(生卒年不詳),字季,漢南陽郡堵陽(今南陽市方城縣)人。西漢廷尉,中國歷史上著名法學家。公元前179年,被選為騎郎,後成為協助皇帝處理司法事務的最高審判官。他處理案件深究事理,不枉不縱,不偏不倚,敢於用法律去限制包括皇權在內的一切特權,提出了「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 5.韓非: 河南新鄭人,戰國後期著名的法學家、思想家、散文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中國現代著名法學家 法學理論 張文顯 朱蘇力 賀衛方 葛洪義 舒國瀅 沈宗靈 孫笑俠 卓澤淵 李步雲 劉作翔 付子堂 孫國華 信春鷹 郭道暉 郝鐵川 呂世倫 石泰峰 王晨光 朱景文 李林 李龍 劉瀚 謝暉 法律史 曾憲義 張晉藩 武樹臣 何勤華 陳盛清 范忠信 邱遠猷 吳建璠 楊一凡 楊永華 俞榮根 韓延龍 懷效鋒 霍存福 劉海年 倪正茂 高恆 蒲堅 朱勇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周 葉中 許 崇德 韓 大元 胡 建淼 胡錦光江 必新 姜 明安 羅 豪才 馬 懷德 陳 雲生 方 世榮 張 慶福 張 樹義 莫 紀宏 浦 增元 童 之偉 王 名揚 王 叔文 吳 家麟 肖 蔚雲 楊 海坤 袁 曙宏 張 光博 朱 維究 刑法學 高銘暄 馬克昌 趙秉志 張明楷 陳明華 陳興良 曹子丹 儲槐植 顧肖榮 何秉松 梁華仁 羅大華 歐陽濤 曲新久 阮齊林 蘇惠漁 康樹華 張智輝 周道鸞 盧建平 王作富 何鵬 姜偉 孫謙 民商法學 江平 梁慧星 吳漢東 王利明 孫憲忠 王衛國 趙旭東 鄭成思 魏振瀛 崔建遠 劉春田 劉凱湘 石少俠 司玉琢 覃有土 顧功耘 郭明瑞 龍翼飛 吳煥寧 夏吟蘭 徐學鹿 楊大文 楊立新 楊振山 馬俊駒 沈四寶 巫昌禎 關懷 范健 尹田 訴訟法學 江偉 陳光中 徐靜村 樊崇義 龍宗智 陳瑞華 陳衛東 卞建林 陳桂明 顧培東 景漢朝 劉家興 沈達明 宋英輝 譚世貴 湯維建 田平安 汪建成 王國樞 王亞新 楊榮馨 張衛平 周國均 左衛民 譚兵 李浩 常怡 嚴端 崔敏 經濟法學 楊紫烜 李昌麒 劉隆亨 劉文華 漆多俊 邵建東 史際春 徐傑 張守文 種明釗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呂忠梅 國際法學 韓德培 曾令良 梁西 余勁松 陳安 董立坤 龔韌刃 黃進 李雙元 劉楠來 饒戈平 芮沐 張乃根 周忠海 軍 事法學 叢文勝 顧德欣 李昂 圖們 張建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