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實體與

道德實體與

發布時間: 2021-12-27 22:44:10

1. 道德與法律有內在聯系嗎

有~ 法律的完善過程~需要 道德來管理!

你看現在的 社會的矛盾 就是 道德與法律的 沖突!

舉個例子: 老人的贍養與老年人權益保護法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消費者對產品的知情權
等,很多類似的例子!

總之,他們的 內在聯系 課本上 也有定義的~

古人論道德與法律有內在聯系:
人和自然和諧交融,親密友善,相生相伴最終達到「天人合一」和「無人合德」這種不可分割的統一關系,就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最高境界。儒家的《周易大傳》以 「天」、「地」、「人」為「三才」,道家的《道德經》以「道」、「天」、 「地」、「人」為「四大」 。「三才」、「四大」都是把「人」看做與天地自然並存共榮的重要實體,是天地之心,萬物之靈長,宇宙之精華。董仲舒在描述天地人三者關系時認為,天地人,萬物之 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佛,地養之以衣 食,人成之以禮樂。「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2. 道德和倫理的區別在於

簡單來講,倫理指的是人類對自己的社會行為約定的俗成的各種約束機制,是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處理這些關系的規則。如天倫的規則是天、地、君、親、師這五倫;如人倫的規則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為五人倫。忠、孝、悌、忍、信為處理人倫的五條規則。

道德是指人內心世界的修為,是社會意識形態里的東西,是人們社會行為的准則與規范。中國人的道德是在仁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社會,風俗,習慣的總和。道是方向、方法和手段;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是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人們經常習慣性地把倫理作為對道德標准尋求的對象並且對道德用倫理的標准加以衡量,是因為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它們都是對人與人以及人和自然、社會之間關系發生行為的規范和總結,都是在教育人如何與大自然以及人類自己之間和諧相處,都是引導人們如何去營造真、善、美的世界。

3. 道德和博弈是什麼關系

《博弈聖經》中的 博弈文化盛宴 一文中說: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

「優先預測悲版劇後作出的忍權讓是道德。
優先預測勝利前作出的競爭是博弈。
競爭與忍讓基本對立,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贏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贏得道德,就缺少博弈。
領導人的行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決策優先,道德是對抗默認。超智慧的領導人知道多少忍讓,又何時競爭。他們總是尋找戰略主題,制定規則,讓他人競賽。
理性是說教,道德是展現。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道德途徑,都是為了絕對的自信進行國正論○2的大小之爭。道德與自信沒有法紀,是第三空地里游盪的個人意志,那裡的靈魂正將演變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創生。其實人類的文化進程無窮無盡,無終無果。」

4. 富勒是怎樣論述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的

(一)法律的內在道德:程序自然法
作為一種「有目的的事業」,法有其道德性。法的道德性有兩個方面,即「外在道德」和「內在道德」。法的外在道德即「實體自然法」,指法的實質目的或理想,如人類交往和合作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抽象的正義等等。法的內在道德即「程序自然法」,是有關法律的制定、解釋和適用等程序上的原則或法治原則是使以規則管理人類行為的事業成為可能的道德,也就是法律能夠成為法所絕對必需的前提條件。
富勒特別強調法律的內在道德,並對此作了較詳細的論述。他認為,律法的內在道德包括八個要素(法治原則)1.一般性(普遍性)2.公布。3.非溯及既往。4.明確。5.不矛盾。6.可為人遵守 7.穩定性 8.官方行為與法律的一致性。
(二)法律的外在道德:實體自然法
富勒指出,程序自然法不涉及法律規則的實體目標,而是有關調整人們行為的規則制度的制定和執行的方式,世便能夠有效地達到它所要實現的目的。實體自然法則事關法律的實體目標,這就是法律的外在道德。富勒將「實體自然法」歸結為最基本的兩條:一是保持人類目的的形成過程的健康性;二是保持人類交流渠道的開放性。在他看來,正是交流使社會成為一個整體。法律的外在道德指通常意義上的道德,即由「正確」、「好壞」、「公平」、「正義」 等原則和觀念組成的道德。
法律為什麼既要有內在道德又要有外在道德呢?富勒解釋說,法律的內在道德是中性的,具有內在道德的法律可以為不同的法律實體目標服務。比如,圍繞避孕問題產生了有關的道德問題,顯然合法性原則本身不能解決這一難題。法律制度可能保持其內在道德而不論其規則是禁止還是鼓勵避孕,但任何實體目標的採納都離不開法律的內在道德。在某些情況下,對避孕的法律禁止也會危害法律的內在道德。正如人們常常能看到的,如果禁止避孕的法律停留在紙上,並知道這難以執行,那麼法律的內在道德就受到嚴重的損害,而且還會影響到其他法律的執行。由此可見,作為完善的法律制度。內在與外在缺一不可。按照富勒的說法,法律的外在道德與正義是一致的。
法律的外在道德作為法律制度爭取的實體目標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這種實體目標與廣泛的社會問題有關。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一書中分析了法律的外在道德與效率、正義和反種族歧視、人本身及其自由、經濟資源的分配、政治和經濟制度的設計等之間的關系。正如富勒在談到追求的道德時所說的,人們追求的至善生活是經過平衡的多元目標,因此,人們在制定至善的法律制度時所追求的實體目標也必然是一個具有豐富內容的綜合概念。
綜上所述,富勒的新自然法思想主要圍繞分析法律的內在道德與外在道德及其區別而展開的,其中程序自然法的概念及其八條合法性原則是富勒的主要理論貢獻。

5. 簡述亞里士多德的實體論與柏拉圖的理念論的同異之處 , 以及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進行批判的哲學意義

如果把希臘哲學的概貌比作群峰競秀的景觀,那麼,柏拉圖和亞里土多德無疑代表著突兀的雙峰。他們的思想達到了希臘哲學的最高成就。在一定的意義上,早期希臘哲學是他們思想的准備,晚期希臘哲學是他們思想的余續。他們對哲學的共同貢獻在於:

其一,突出了哲學的優越地位,論證了哲學高於其它學科、指導道德和政治生活的作用。他們或用哲學解釋其它學科的原則和對象、方法,或深入到各個領域作具體研究。從他們開始,哲學成為希臘文化的卓越領域,在人類知識進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

其二,區別了經驗與超驗、感覺與理智、自然與超自然兩類領域和能力,堅持超驗或超自然的原則的統攝作用,開創了西方哲學的理智主義傳統。

他們之間的差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概括。

其一,理論背景的不同。柏拉圖承襲蘇格拉底反對智者與自然哲學家的立場,思想帶有論戰特點,關注一與多、靜與動、理性與感性的區別,往往站在極端的立場,強調單—的、不動的、不可感的東西的真實性,貶低或否定其對立面,對自然哲學和其它學科的知識吸收不多。亞里士多德生活在各門學科發展、成熟的時期,注意吸收各門學科的成果,思想帶有綜合性、調和性,在兩種極端立場之間往往取中道。

其二,旨趣的不同。柏拉圖熱烈地追求至善、盡美和純真,在超驗的理念世界尋找和寄託自己的理想,企圖以此匡正現實。相比之下,亞里士多德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以常識為准則,雖然承認理想的崇高,但強調理想不等於現實,最好的不等於可行的。對經驗常識世界抱有的濃厚興趣,是他指責柏拉圖割裂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三,基本思路的不同。兩者對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歸結為理念論和實體論這兩種學說的差別。理念論的對象是絕對的、不變的。無形的型相,「是者」僅僅是多個通種中的一個。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卻專以「是者」為研究對象。實體論把「是者」歸結為實體,導致了一種強調個體存在高於和先於普通型相、型相只是個別存在的一個構成方面的觀點,但是,另一方面,當「實體」被歸結為「本質」時,亞里士多德雖然試圖把本質與個別存在相等同,避免陷入理念論所持的普遍先於個別的立場,但卻不免向理念論妥協。實體論並不是與理念論截然對立的學說,而是試圖包容後者、比後者更全面的嘗試。亞里士多德尖銳地批判柏拉圖的「分離學說」,但最後也不得不設定了一個分離的純形式。他與相位因分歧的焦點並不在於是否承認理念或形式的分離,而在於如何解釋可感事物與不可感的本質之間的分離和聯系。柏拉圖使用「分有」、「摹仿」等概念來解釋,亞里士多德的解釋原則是潛在與現實的關系,把各類實體按照現實性程度排列成連續的等級關系,克服了兩個領域的斷裂。最後,理念論與實體論設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則。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愛貓撲.愛生活}忍理念論要求現實與理想、事實與價值相統一,這不但是關於本質或本體的學說,而且把宇宙學、知識論、倫理學、政治學和藝術觀都統一在這一學說之中。亞里士多德推崇的最高實體是神,這主要是一個思維實體,在價值上是中性的。他還在形而上學之外建立以善為目標的實踐科學和與美相關的藝術科學,構成了以愛貓撲.愛生活}忍的科學傳統。

其四,知識論的不同。柏拉圖貶低乃至否定感覺的認識作用,但理智的認識活動並不服離情感,邏輯上的思辨、推理和討論同時也是求善和審美的活動,理智獲得的知識具有實踐性和美感,知識的最高境界是一種迷狂,在這里,思想與情感、理性與非理性的界限不復存在。亞里士多德指出了感覺的基礎作用,肯定感覺與理智的聯系和理智至上的地位。他把理性活動限制在抽象、演繹或歸納的邏輯范圍。柏拉圖生動活潑的辯證法在他手裡變成辨析和推理的手段。兩者的表達風格也不同。柏拉圖的對話汪洋恣肆,融思辨、推理、神話、想像、比喻於一體,富有藝術感染力。亞里士多德的論文嚴謹冷峻,不帶感情色彩,是科學的觀察、描述和邏輯的概括、分析與推理相結合的產物。
'

http://blog.csdn.net/ramacess/articles/437965.aspx

6. 道德性對於公司的發展有什麼好處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企業道德建設的意義:
①加強道德建設有利於提高企業層次
企業道德蘊涵著企業是各種權利和義務的道德實體。企業的行為必須是負責任的,即企業的行為要顧及到消費者和其它社會成員的權利。隨著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的變化,人們對企業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僅滿足於企業提供優良的產品和服務,而且希望企業能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如環境保護,對員工、競爭對手、所在社區負責等。這些都要求企業要加強道德建設,提高自身層次,這樣才能適應環境變化,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在世界500強企業中,除了先進的技術、嚴格的管理、旺盛的創新意識、嶄新的人才觀念外,無一例外,都擁有企業自身的道德行為規范,而且都對企業道德建設和實施非常重視。如索尼公司提出:「以提高索尼集團的企業價值為經營的根本,把自覺性和自律性的道德標准作為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成功的企業都向我們展示了道德建設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道德建設不僅是企業環境變化的要求,也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內在要求。
②加強道德建設有利於提高企業控制的有效性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和社會經濟實體,必須以生產經營為中心任務,即要追求經濟和利潤的最大化。為了實現企業目標,需要對員工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行為進行約束。企業制度以其強制性、嚴格性對人的心理產生震懾作用,影響員工的行為。但如果僅以制度進行約束,勢必造成生產經營和資源配置的扭曲、僵化,使企業走上畸形的發展道路。而企業道德具有柔性,能在企業制度觸及不到的地方發揮作用,調節不同成員在企業活動中的非正式關系,影響員工的行為。所以,道德建設能彌補制度控制的不足,提高控制的有效性。事實上,道德建設也是一種事前控制的手段。由於環境的變化,企業的層級之間、工作團隊之間的關系要發生相應的變化,企業已不可能對每個工作單元每一時刻進行全面控制。在這種情況下,員工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個人道德素質的高低,加強道德建設有利於提高員工的個人道德素質,可以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③加強道德建設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對於企業競爭力,我們經常提到的是企業核心技術、內部管理、營銷能力、企業文化等,這些都是企業外在競爭力。支撐這些外在競爭力的是企業的道德。企業規模越發展,道德對外在競爭力的影響越大。一個沒有道德的企業,它的外在競爭力也不會持久。這是因為:一方面,企業競爭最終是對消費者的競爭。消費者不僅對產品質量、適用性很注重,而且會更願意購買那些誠實經營、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加強道德建設可以為企業贏得更多的消費者。另一方面,企業員工在充滿信任、責任感和抱負的環境中能夠取得最富創造性的成果,而這樣的環境只有在誠實、信賴、公平、尊重價值觀的基礎上才能建成,加強道德建設有利於開發企業的潛能,增強企業對社會的供給能力。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企業的競爭就是道德的競爭。

7. 如何理解滕尼斯說的:「工業社會是膚淺的」 如何理解塗爾干說的:「社會是一個道德實體」

f們主張進行革命以推翻工業體系。這一革命可以使暴力的,也可以是非暴力的;可以使突變的,也可以是有一個數十年漸進的過程。我們無法預言。但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憎恨工業體系的人們為鋪平這一革命道路所應採取的行動的大致框架。浙江不是一場政治革命。這場革命的目標將不是推翻政府,而是摒除現存社會的經濟及技術基礎。
5.在本文中,我們將僅僅集中論述工業——技術體系所帶來的一部分負

8. 道德和法律

一、道德是關於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善惡、美醜、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榮譽與恥辱等觀念、規范、原則和標準的總和。二、法與道德的區別 1.生成方式上的建構性與非建構性。法在生成上往往與有組織的國家活動相關,由權威主體經程序主動制定認可,具有形式上的建構性。盡管從進化理性主義上說,法在根本上也是長成的,是累積方式進化來的,非人類智慧預先設計的產物,但在形式上卻不能不承認法的建構性。道德在社會生產生活中自然演進生成,不是自覺制定和程序選擇的產物,自發而非建構是其本質屬性。 2.行為標准上的確定性與模糊性。法有特定的表現形式或淵源,有肯定明確的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因而具體確切,可操作性強;同時,其被任意解釋和濫用的餘地小,易排斥恣意擅斷。當然法的確定性也是相對的。道德無特定、具體的表現形式,往往體現在一定的學說、輿論、傳統和典型行為及後果中,其對行為的要求籠統、原則,標准模糊,只具一般傾向性,理解和評價易生歧義。當然道德的這種特徵,也是一種優長,可使道德在發展中有相當大的彈性和空間。 3.存在形態上的一元性與多元性。法在特定國家的體系結構基本是一元的,法律上的決策一致是其本性和要求,而這種決策上的一致是通過程序上的正統性達致的。法的一元化存在形態,也使它具有統一性和普適性。由於信念和良心是道德的存在方式,因而道德在本質上是自由、多元、多層次的。 與此相關的是法律評價的共通性與道德評價的個體化。法的評價是以法的專門化、職業化為背景的,建立在法律概念、規則、原則的相對確定性之上,也建立在對法律概念、知識、職業倫理的共識之上,因而具有最基本的共通性、一致性和可預期性。而道德評價是一種個體化的、非法定性的、主觀的、觀念性的評價,建立在道德標準的模糊性和多元性之上。 4.調整方式上的外在側重與內在關注。法一般只規范和關注外在行為,一般不離開行為過問動機,其所有縝密的設置都主要針對外在行為。道德首先和主要關注內在動機,不僅側重通過內在信念影響外在行為,且評價和譴責主要針對動機,這是道德作為內省自律控制方式的理由,因此成為促進人類自身提升和進步的深刻力量。 5.運作機制上的程序性與非程序性。這種比較最富有意義。法是程序性的,程序是法的核心。法的實體內容通過程序選擇和決定,其生成和實現也與程序相關。程序的本質是交涉性,法以權利、義務為實質內容,所調整的關系往往具有交涉性,因而就特別需要程序提供交涉方式和途徑,提供製度性協商和對話機制,以使選擇和決定能被交涉中的各方認同和接受。道德的重心在於義務或責任。在道德上,「權利不應成為履行道德義務的誘因」,[1]義務不對應權利,也不以權利為前提,因而,不存在以交涉為本質的程序;再者,道德以主體內省和自決的方式生成和實現,也使道德與程序無關。 6.強制方式上的外在強制與內在約束。法與有組織的國家強制相關,通過程序進行,針對外在行為,表現為一定的物質結果。專門機構、暴力後盾、程序設置、行為針對性和物質結果構成法的外在強制標志。道德在本質上是良心和信念的自由,因而強制是內在的,主要憑靠內在良知認同或責難,即便是輿論壓力和譴責也只能在主體對譴責所依據的道德准則認同的前提下發揮作用。 7.解決方式上的可訴性與不可訴性。可訴性是法區別於一切行為規則的顯著特徵,這意味著對與法相關的行為的個別處理是可能和可操作的,且是有預設的實體標准和程序規則作為依據的,故可實現對相類行為和情形的非差別對待,保證處理和決定的一致性和平等性。此外,法的可訴性還意味著爭端和糾紛解決的終局性和最高權威性。道德不具有可訴性,主要表現為無形的輿論壓力和良心譴責,且輿論的評價或譴責往往是多元的。三、當法和道德發生沖突時,我感到應當遵循法律的規定,因為,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如果突破這個「道德」的底線,社會秩序將盪然無存。

9. 代表文明或道德的實體東西有哪些

道德和文明的實體體現就是我們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就要從自身做起,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其實文明離我們很近很近,近得觸手可及。」正如公益廣告里說的一樣,道德和文明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生活的細微之處。平時節約一滴水,少製造一點垃圾,隨手擦一擦公園里的長椅,撿一個綠地上的煙頭,幫一下無助的老人,都是文明與道德的體現。道德就是一盞燈,照亮每個人前行的道路;道德也是一把傘,能為每個人遮風擋雨;道德更是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溫暖著每名中華兒女的心。

10. 道德對企業經營有多重要

企業道德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代企業文化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企業道 德通過道德規范、道德教育、道德評價、道德行為等來調節企業內外的各種關系,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企業道德建設的意義:①加強道德建設有利於提高企業層次企業道德蘊涵著企業是各種權利和義務的道德實體。企業的行為必須是負責任的,即企業的行為要顧及到消費者和其它社會成員的權利。隨著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的變化,人們對企業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僅滿足於企業提供優良的產品和服務,而且希望企業能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如環境保護,對員工、競爭對手、所在社區負責等。這些都要求企業要加強道德建設,提高自身層次,這樣才能適應環境變化,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在世界500強企業中,除了先進的技術、嚴格的管理、旺盛的創新意識、嶄新的人才觀念外,無一例外,都擁有企業自身的道德行為規范,而且都對企業道德建設和實施非常重視。如索尼公司提出:「以提高索尼集團的企業價值為經營的根本,把自覺性和自律性的道德標准作為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成功的企業都向我們展示了道德建設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道德建設不僅是企業環境變化的要求,也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內在要求。②加強道德建設有利於提高企業控制的有效性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和社會經濟實體,必須以生產經營為中心任務,即要追求經濟和利潤的最大化。為了實現企業目標,需要對員工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行為進行約束。企業制度以其強制性、嚴格性對人的心理產生震懾作用,影響員工的行為。但如果僅以制度進行約束,勢必造成生產經營和資源配置的扭曲、僵化,使企業走上畸形的發展道路。而企業道德具有柔性,能在企業制度觸及不到的地方發揮作用,調節不同成員在企業活動中的非正式關系,影響員工的行為。所以,道德建設能彌補制度控制的不足,提高控制的有效性。事實上,道德建設也是一種事前控制的手段。由於環境的變化,企業的層級之間、工作團隊之間的關系要發生相應的變化,企業已不可能對每個工作單元每一時刻進行全面控制。在這種情況下,員工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個人道德素質的高低,加強道德建設有利於提高員工的個人道德素質,可以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③加強道德建設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對於企業競爭力,我們經常提到的是企業核心技術、內部管理、營銷能力、企業文化等,這些都是企業外在競爭力。支撐這些外在競爭力的是企業的道德。企業規模越發展,道德對外在競爭力的影響越大。
一個沒有道德的企業,它的外在競爭力也不會持久。這是因為:一方面,企業競爭最終是對消費者的競爭。消費者不僅對產品質量、適用性很注重,而且會更願意購買那些誠實經營、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加強道德建設可以為企業贏得更多的消費者。另一方面,企業員工在充滿信任、責任感和抱負的環境中能夠取得最富創造性的成果,而這樣的環境只有在誠實、信賴、公平、尊重價值觀的基礎上才能建成,加強道德建設有利於開發企業的潛能,增強企業對社會的供給能力。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企業的競爭就是道德的競爭。

熱點內容
非訟律師 發布:2025-05-06 20:08:18 瀏覽:383
勞動法3638條規定 發布:2025-05-06 19:51:10 瀏覽:550
建設法律責任按性質可分為 發布:2025-05-06 19:49:50 瀏覽:696
陽朔法院網 發布:2025-05-06 19:35:13 瀏覽:333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分析 發布:2025-05-06 19:33:13 瀏覽:264
新法律法規婚姻法不用禮金 發布:2025-05-06 19:28:58 瀏覽:75
武漢疫情刑法 發布:2025-05-06 19:12:58 瀏覽:224
按份責任和連帶責任法律規定 發布:2025-05-06 19:12:26 瀏覽:293
工會及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5-06 19:03:24 瀏覽:937
璧山法院概況 發布:2025-05-06 18:30:16 瀏覽: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