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利益作文
1. 道德與利益的議論文
孔子學生救人後接受了報酬就該被說成貪心嗎?難道用愛托起孩子的最美媽媽吳菊萍不應被授予感動人物的頒獎嗎?難道解決千萬人糧食問題的袁隆平不應獲得最高科技榮譽獎嗎?難道奉獻之後一定不能拿回屬於自己應得的利益嗎?接受並不代表貪心,更能代表的是一種責任心,能鼓勵更多人去做好事。
道德與利益並不是完全對立的,有時是統一的。在一些國家通過立法實現了倫理的制度化。日本的法律就規定:如果有人拾到東西歸還失主,無論失物是金錢還是物品,失主須按照失物價值的5%至20%支付酬報。如果不支付這筆酬金,就無法領回失物。當然,如果拾物者可以不接受酬金,但如果接受了也是應該的,任何人都不應說他貪心,這只是他平衡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這樣的規定會鼓勵更多的人行善,同樣也讓人們學會先義後利,學會感恩,學會細心。
當然,我們不能見利忘義,應該正確看待和處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焦點訪談」一則報道說,有年輕人在一家醫療美容診所花了一萬多元做了增高手術後,不僅沒有達到診所承諾增加的高度,連正常的走路也成了問題。像這樣見利忘義的事情在現在的社會中幾乎成了常事,38元一隻的青島大蝦,「天價魚」,3.8萬元一次的理發店。此之謂失其本心,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損害顧客的利益,最終得到應有的懲罰。
75歲老人沈兆驊,先後資助了13位貧困學子,後來老人生病了,被資助的學生不是境況不好無力照料老人,就是因為資助中斷而再不跟老人聯系。在現在的社會中,又有多少人能像老人這樣呢,而像學生這樣見利忘義的卻不少。人們總說這個社會很現實,確實,在利益面前什麼都願意,沒有了利益就形如路人,他們曲解了道德和利益的關系。在現在,社會更多需要的是像老人一樣的人。更需要的是懂得處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做好事應該抱著不求回報的想法,事後就算得到回報也是心安理得的。
人生路漫漫,你或許會不經意地幫助了別人,也許在你的眼裡這只是舉手之勞,但是在他人的眼裡卻是天大的恩情。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或許他們會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尋覓,想盡千萬百計來報答你,彌補心中的那份愧疚。既然你已幫助了他們,何不再幫一次,完成他們的心願呢?那就坦然接受他們對你的報答吧。
2. 有關道德與利益的作文
論道德觀與價值觀
九年級 | 600字 | 議論文
現代科技發展之迅猛,是令人震驚的。上輩人的夢想,甚至於妄想,在科技急速發展的今天被實現。而人們也日發富裕起來,當年人只能吃上窩窩頭,今天我們卻吃上漢堡包。從一切一切的事情看來,我們的生活似乎是什麼都變得美好了,其實這個想法大錯特錯。有一個東西,它就退步了。它就像空氣一樣。看不見摸不找,但親身感受得到。唯一不同的就是,空氣給人以清新的感覺,而它的缺失卻有可能使人家破人亡。而這個東西就是「道德」!
隨著經濟的發展,有的人受利益的驅使,幹了違法,違背道德的事情。可樂中有殺蟲劑,菜中有農葯,食品中有防腐劑和蘇丹紅,甚至連與人生死相連的葯品,也被人利用,換成了假葯。
多少人因錯買了假農葯而一年的心血顆粒無收;多少人因錯吃假葯而危在旦夕;多少人因被人詐騙而窮家盪產!電視上的廣告一個接一個,可是又有多少廣告可信呢?每當每年的三月十五日,又有多少廣告被揭發!幾乎所有的廣告都帶有虛假宣傳!一口普通的鍋平日里賣十幾元,可是一上電視就成了不粘鍋,無油煙鍋,不糊鍋,身價也從原來的十幾元猛增到了六百多元!現在誰有能說什麼是健康的呢?人們越來越吃也不敢吃,買也不敢買,相投資也不敢投了。
所以我們應樹立好「道德觀」與「價值觀」。我們不騙人也能滿足自己的經濟心。
武漢男生設計的熊貓燒香病毒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多少台計算機中了這種病毒多少個帳戶被盜取一空,他是賺了很多錢,但是他卻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其實他能設計出中國第一的計算機病毒,就說明他對計算機很有研究,也十分有這方面的天賦。如果他能把這方面的知識運用在科研這方面,他也能賺大錢,而命運卻與現在截然不同。
看看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他就把這方面的知識運用到了軟體開發這一方面,結果成為了世界首富,而他也是近年來捐款最多的人。我想我們大家都加強加強一點對「道德觀」與「價值觀」的認識,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是多麼的美好!
來源:作文網
3. 以利益與道德為話題 作文
我在網上找的,你可以選段摘抄,或自擬題目全文摘抄:
談「恐人知」與 「恐人不知」
江蘇省射陽中學高三(15)班 李 青
有人說,天下貪官各有各的不同,清官卻都是一樣的。然而古代清官胡質父子卻有些不同。有一次,皇帝問他的兒子胡威兩人清廉的高下,胡威說:「臣父清恐人知,臣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遠矣。」胡質父子同樣清廉,不過一個恐人知,一個恐人不知,胡威認為自己比不上父親,到底是哪方面不如呢?我認為在境界上。從「恐人知」與「恐人不知」中,我們不難看出,胡威的清,是為了給自己揚名,帶有一種功利目的,而胡質的清,卻不為名利,只因他覺得就該這么做,不這么做就太不正常了。他的意識里沒有功利的色彩,他的清是純道德的,顯然,這樣的清,在境界上就上了一個層次。
可是,人們往往在道德與利益的天平上加錯砝碼,迷失方向。君不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嗎?許多人認為人活在世上,就是為了名利,有了名利,就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因此可以生活得更好,可以很充分地享受人生。其實,一個人活著,生命不長路很短,在如何走好這段人生路方面是應該好好思考一番的,也許,我們一輩子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或崇高,但總該有追求完美的信念吧?這是生命賦予我們的權利。人生苦短幾十年,若光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或一點虛名就挖空心思,甚而不擇手段,是不是太庸俗了點?相反地,我們如果把精神看得重一些,多注意一些自身價值的體現,活著的意義便增加了。材料中的胡質,雖然物質生活不富裕,但他的精神生活一定很充實,更何況他能將這種精神傳到下一代胡威身上?盡管胡威在繼承時有些變化,但畢竟他們父子倆的血管里流的都是清廉的血!
然而,與古人相比,現代人似乎遜色多了。不但罕見「恐人知」的清官,就連胡威這樣「恐人不知」的清官也打著燈籠難找了。更有甚者,明明是個貪官,卻還擺出一副清廉無比的樣子,如成克傑之流反腐倡廉他們叫得最響,暗地裡行賄受賄、養紅顏、賭別墅的事也做得最多。如果說胡威還認為自己做得遠遠不夠的話,那麼,我們現代的某些官員們是不是該回到古時候去重新接受一番思想道德教育,將自己的人生境界提高一個層次呢?
同學們,請記住胡質父子的故事吧,或許它可以指導你未來的生活。
為「恐人不知」叫好
江蘇省射陽中學高三(15)班 丁晨蘇
西晉時,胡質與胡威父子在歷史上都以清廉出名。有一次,晉武帝召見胡威談論邊疆之事時,談到了他們父子的清廉。武帝問胡威:「你的清廉與你父親的清廉相比,哪一個更高?」胡威回答:「我比不上我的父親。」武帝問為什麼,他說:「我父親清廉惟恐別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別人不知道,所以我遠遠不如我父親。」從材料中看,胡威認為自己淡利求名,與父親的淡泊名利相比,不如父親,因而他認為「恐人不知」不如「恐人知」境界高。
到底哪個境界更高呢?我倒要為胡威的「恐人不知」叫好。因為恐人知與恐人不知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前者封閉,後者開放;前者僅僅是「獨善其身」,後者卻是「兼濟天下」。
胡質固然清廉,也能嚴於律己,但由於未作宣傳,他的清廉就鮮為人知,而別人也以自己的心思揣度他,因而出現手下都督變相行賄之事。假如他公開表明態度,進行宣傳發動,何至於出現這樣的情況(雖然後來他除了那個行賄都督的名,但這不是保護人做法)?胡威正是因人「恐人不知」,才識帝王、大臣們見識了他的浩然正氣,皇上提拔他,重用他,他將以自身的清廉帶動身邊的人乃至整個朝廷的清廉風尚。這種效果是「恐人知」遠遠不能達到的。
我們現在處在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生活,我們不得不去競爭,我們要競爭。我們考大學、搶著進高等學府是為了什麼?——為了我們能更好地在競爭中勝出,我們又如何進入高等院校?我們應「恐閱卷老師不知道」我們的才華,那些高考狀元們為什麼會吸引社會關注的眼光?因為他們是成功者,他們成功地表現了自己,若他們「恐人知」他們的才華,他們又如何能在競爭中勝出,又如何給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他們恐人不知他們的才華,他們勇於刺青自我,勇於向世人證明:我是最棒的。對此,我們怎能說「恐人不知」不如「恐人知」呢?當這些學子把自己的才華奉獻給社會時,我們又怎能說「恐人不知」的境界不高呢?
由此可見,「恐人知」對整個社會而言,只是一種消極的行為,它也許給你帶來安寧的生活環境,帶給你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但卻無法帶給你生命的活力,無法帶給你展示自我的廣闊舞台。「恐人不知」則不僅僅是對名的追求,它追求的是你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更代表社會對你的肯定。人是一種「二表動物」,其中之一便是「愛表現自己的才能和品質」。為何要逆著人的本性去壓抑自己呢?順其自然或者勇於表現自己豈不更好?人亦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個分子,應為大家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為何要「恐人知」?我有某種高於別人的才能或有某種高尚的品德,這就是我與別人的不同之處,我就應「恐人不知」,就要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這樣我才能不枉費我的才能。
我們現在已搭上開往高考的班車,我們已無法退卻,此時此刻,我們又豈能「恐人知」?
千古一夢
江蘇省射陽中學高三(15)班 徐文蘭
西晉初,荊州刺史胡質父子以清廉聞名天下,有一次,晉武帝召見胡威談論邊疆之事時,談到了他們父子的清廉。武帝問胡威:「你的清廉與你父親的清廉相比,哪一個更高?」胡威回答:「我比不上我的父親。」武帝問為什麼,他說:「我父親清廉惟恐別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別人不知道,所以我遠遠不如我父親。」
恐人知,恐人不知,這二者高下之分在什麼地方呢?我認為就在一個「名」字上。「恐人不知」雖講求清廉,不圖個人利益,但其目的在追求一個「名」,而「恐人知」則是什麼也不看重,純粹是在淡泊名利。
名者,譽也;利者,祿也。功名利祿,歷來是中國文人士子追求不鍥的美夢,從西周時渭水邊垂釣姬昌的姜子牙,到清朝富可敵國的和珅,功名利祿的美夢,穿插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不斷浮現。
一句「恐人不知」,道出了古代多少清廉之士的心態。中國人是很有趣的,如果在名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絕大多數是選擇名而不要利的——並非是真心不要,只是在價值的天平上衡量了一番之後才不得不放棄。像陶淵明,他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不可以沒有名聲。難道真的是純粹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嗎?是不是嫌五斗米太少了呢?如果他做的是宰相,他會不會還那樣毅然決然地「歸去來兮」呢?答案不得而知,但聰明的讀者可以從下面的細節中找出線索:陶淵明歸隱後,他的一位朋友的兒子送信到他家。他看到人家孩子穿金戴銀、舉止優雅,而自己兒子卻蓬頭垢面,臉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他的妻子對他說,既然當初你已決定離開官場,那麼我們的兒子註定會是這樣,你為什麼還要羞愧呢?不知大家看了這個故事後,心裡會怎麼想?反正我感到很好笑——笑那些文人的道貌岸然。
北宋的李若水,堅貞不屈,壯烈殉國,以前的語文老師讓我們寫文章「假如我是李若水」,我們盡情地鋪陳,提出了若干條建議,設想了若干種結局,其實李若水沒有別的選擇。我想,即使換成別人,比如宗澤,或者岳飛帳下的任何一員大將,都會這么做的。
當岳飛即將「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時,一連十二道金牌將他召回。背後針刺的四個大字依然隱隱作痛。聰明的岳母,彷彿知道幾十年後的事情,一針一針地刺下去,刺去了岳飛所有的桀傲不馴。背叛君主,就是大逆不道,就是不忠不孝,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他岳飛敢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皇上的話就是聖旨,他說什麼,你都要服從,不管他說得對還是不對。岳飛最終倒在了「忠君」之名的林旗之下,在功名的追求上,不得不吟出「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共月」的感嘆。
在名利的選擇上,我想最後悔的人應該是秦檜。他是當時的新科狀元,被派去金國議和遭扣。他在山林里打柴,直到有一天兀術打獵遇到王氏。我想秦檜的本意僅僅是為了生存,他可以丟掉所有生前身後的名聲,我不知道面對死亡和遺臭萬年我會選擇什麼,但秦檜選擇了後者。一千年了,棲霞嶺下秦檜的鐵像依然跪在岳飛的墓前,不斷懺悔。如果秦檜知道這樣的結局,他當初寧願選擇去死。死得越慘烈,人們對他就越尊敬,越懷念。
《紅樓夢》寫了形形色色的夢,其中有一個「太虛幻境」,警幻仙姑的那些冊子上都暗示了大觀園中那些女子的最終命運。無論薛寶釵多麼會用心計,有多好的口碑甚至如願地做了寶二奶奶,最終也只落得「金簪雪裡埋」的結局。所有曾經的心計與時間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功成名就又怎樣?她如果知道是這樣的結局的話,當初就不要和林黛玉爭個死去活來了。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了那個在邯鄲道上做了黃粱一夢的人,
炊米未熟二十年,
寶貴榮華一瞬間。
功名利祿成泡影,
黃粱美夢堪笑談。
4. 以道德和利益為話題作文
話題作文試題有三個主要特點:第一,題目只提供寫作內容圍繞的核心,而不以標題的形式提供具體明確的主旨。第二,只提供寫作范圍,而且范圍相當寬泛,要求所寫內容與話題相關即可,不要求歸納試題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並緊扣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第三,話題作文一般要求自擬文題,而非話題作文不要求自擬文題,也不能另立文題。 在以上三個主要特點中,最主要的是「范圍寬泛」這個特點。由於「范圍寬泛」,給寫作者提供了更廣泛的發揮空間,有利於寫作者表現個性特徵,有利於選拔人才。可以說,以話題作文作為高考作文主要題型之一,是高考作文命題成熟的表現。 要想寫好話題作文,首先要善於「化大為小」。話題作文的寫作范圍十分寬泛,如果僅把話題當做一個僵死的概念,視為「鐵板一塊,不可分割」的整體,籠而統之去做文章,勢必內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寫好話題作文的第一點要求就是善於在一個寬泛的范圍內,「擇其一點,不及其餘」,也就是只寫「大范圍」中的「某一方面」。給自己提供一個充分發揮、具體表現的好舞台,這樣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內寫出立意鮮明集中、內容具體充實的好文章。 注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針見血」。拿2000年高考作文來說,要把「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這樣一個大范圍「化而小之」,變為一個具體的小范圍,可以寫「生活態度」方面的,可以寫「辨明是非」方面的,也可以寫「意識轉變」「思維方式」「教育改革」「道德修養」「人物評價」「歷史反思」「職業選擇」「個性發展」等等方面的,這樣,「化大為小」,「化空為實」,文章才能「出彩」,才能出現題材多樣、迭彩紛呈的好局面。 再拿下面一個話題作文為例:請以「壓力」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要善於「以問領寫」「什麼可以構成壓力?」「有沒有壓力?」「壓力來自何方?」「壓力帶來什麼?」「怎樣對待壓力?」等等,然後自己回答這些問題,從這些回答中選擇一二來寫文章,達到「化大為小」的目的。可以寫壓力來自過重負擔,也可以寫壓力來自責任感;可以寫壓力的從無到有,也可以寫壓力的從有到無;可以寫壓力來自外界,也可以寫壓力來自自身;可以寫在重壓下喘不過氣來,也可以寫變壓力為動力;可以寫要善於自我減壓,也可以寫「把壓力放在肩上,不要放在心上」等等。要選擇其中一個來寫,不要貪多,否則會造成東拉西扯,空談漫議。 提醒同學們注意:善於「化大為小」,還要善於「以小見大」,從小的方面表現深刻的主題。這就要求作者在選擇「小的方面」的時候,注意所選方面的「現實性、針對性、典型性」。 寫好話題作文的第二個本事是「獨辟蹊徑、表現個性」。《考試說明》「發展等級」要求考生作文「有個性特徵」。要達到這一要求,必須增強「選擇意識」。首先要善於選擇自己熟悉的、想說的(有話可說的),有一定拓展空間的內容去寫。要善於選擇新的切入點,也就是從新的方面認識事物、表現事物。 拿2000年高考話題作文來說,可以從「認識世界的多樣性」「看到事物的兩面性」「講究包容性」「承認差異性」「尊重並發展個性」「增強批判性」「鼓勵創新性」「反對僵死性」「提倡靈活性」等角度做文章,不要簡單地停留在原話題的「豐富多彩」原地轉磨盤,更不要簡單地僅僅用一些事例去佐證原話題的正確性。注意:只要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相關,就都符合話題作文寫作的要求,不要錯把「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當做一成不變的命題。
5. 有關利益與道德的作文 拜託各位!!
由一幅圖畫所想到的
今天,我看見一則幽默的漫畫,大概意思是:一個長著「木頭腦袋」的人到森林裡去砍樹,人們都說他「榆木腦瓜不開竅」,因為他不知道保護環境,也不知道珍惜資源。這時,一隻啄木鳥飛到了這個森林裡。它看見了這個人在砍樹,並且長著一個木頭腦袋,於是便說:「這段木頭里一定有蟲!」這個啄木鳥便開始啄這個人的頭,要懲罰他,所以一直啄到天黑為止。
唉!人類為了搞好建設,不斷地破壞環境。現在我們很難看不到綠色的樹木,美麗的鮮花,聽不到鳥兒快樂的歌聲……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人類滿以為建設搞好了就行,還在自鳴得意。沒有可愛的動物陪伴,沒有綠樹報春,地球還會是美麗的?
我的家鄉也建起了一寫房子,周圍是光禿禿的山,這樣才是美麗?這時的我既高興有傷心,高興家鄉終於能過上好日子了,但環保不是更重要嗎?又是砍樹,砍樹,為什麼要沒完沒了啊?綠樹它不求回報,只是默默地想人類作出貢獻。是它第一個向人類報春,夏天,人類在它腳下乘涼,秋天,雖然黃葉紛紛飄落,但葉子埋在土地下化為肥料,樹木不都是為人類作出貢獻嗎?樹還能調節空氣的干濕,製造二氧化碳,抵制狂風暴雨和洪水,造福人類。是它給大地增添了無限的生機,才會使地球變得更美麗!
人類你們知道嗎?樹木一見到砍樹的工具都害怕了,每當一棵樹被砍下來時,都有一陣慘叫聲,是樹木在哭泣,他門悲痛欲絕啊!本來地球上的資源可以不斷再生的,是誰讓它們不但不能不再生,還帶來了一系列的災難呢?是誰給人類帶來嚴重的威脅呢?是人類自己,是你門自己害了自己啊!
但願這不是未來!人類你們不要亂砍濫伐了,你們醒醒吧!讓我們的地球媽媽變得和以前一樣美麗!
6. 寫一篇關於道德和利益的孔子作文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
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則。所以以德取人才是根本,以德服人
才是硬道理。一個人在茫茫人海中走路,難免要摔倒,可是能爬起來繼續走也是一位有德之人。
可有些人就問了什麼是道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政治家說: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詩人說:道德是半懸在頭頂上的一柄利劍。
哲學家說:道德是願者魚兒上鉤。社會學家說:道德是公路旁的警示牌,人,好好走路;司機,好好開車。法官說:道德是調整…………規范的總和。我說;
道德是面鏡子,不但照己,還可照人。但關鍵是照己。
由此可看出,道德的概念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是不同的,可它們都是對的,所以要想知道道德是什麼,還得自己去感悟,去理解。
那我們應該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呢?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如果我們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那麼
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荀子有句話說的好;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
鏤。所以說人要一步一個腳印,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
說了這么多,那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怎麼做呢?在學校,我們一樣要講文明、講道德。在學校,我們不能在樓道里追跑打鬧。如果樓道里有許多的同學,那
必然會撞到其他的同學。在學校,我們還應該節約用水、用電。上操之前,應先把燈關掉。見了老師就向老師問好,這些都是在學校應該做的。
在家裡,要尊敬父母。在家中,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這能幫家人減輕一些負擔。如果父母叫你拿杯水,拿個東西這種小事應盡自己全力去做。古人有許
多尊敬長輩的事。比如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母。冬天,他用自己身體將父母的枕席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家尊敬父母也是一種有道德的表現。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7. 作文800字利益與道德
遮掩掩下的自身利益至上,是當今世界主流。
這個世界很現實的,雖然歐美一直高呼民主自由,實際上一肚子男盜女娼,從來都是他們自身利益至上。只是不像一百年前那樣的赤裸裸,在世界各處公然侵略、殺戮。至於俄羅斯,這個曾經的超級大國,從來都是赤裸裸的利益至上,能佔中國便宜的時候從來沒有手軟過。其實,只要我們稍微認真看看這個世界,就不難認清這個現實。
為什麼中國不能很好理解、貫徹國際利益至上?不能理直氣壯的在國際上維護自身的利益?自身利益至上不難理解,只要我們放下孔夫子的仁義道德,就很容易發現這個現實真理,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爾虞我詐,不也是如此嗎!
或許從孔夫子的儒家思想普及開始,中國人開始遮遮掩掩,開始要面子,老是講什麼仁義道德。仁義道德當然好,這也是我們要推廣的理念,要推廣的到中國社會乃至全球人類社會的理想,但千萬不要被理想沖昏了頭腦,把理想當成了現實就很麻煩了!
孔夫子提出仁義道德,周遊列國想推廣,結果在各國屢遭挫折,幾次性命不保,最後鬱郁返回魯國。當時的客觀環境,沒有推廣儒家思想的空間。到了漢武帝時期,天下一統,外患逐漸消除,儒家思想才逐步推廣開來。現在的世界,很類似春秋戰國時期,聯合國就像軟弱的周天子,那有講認識道德的環境,奉行的是利益至上,儒家思想只能是我們倡導的理想。
把理想當成現實,不僅會喪失實現理想的機會,也會給國家發展、人民生活帶來很多麻煩。可惜,許多人至今還沒有看清現實,潛意識還沉浸在天朝大國的夢幻中。蔣介石就很典型,在國內為了維護統治不惜採取各種手段,可是對外國還是很講仁義道德的,比如倡導並推行對日本以怨報德,放棄日本侵華的戰爭賠償,結果受苦的是中國人自己。他很像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骨子裡還是有天朝仁義道德的思想,姑息日本養虎為患,卻讓自己人民受苦。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不再是整個世界(天下),而是弱肉強食的世界上的一個國家,也就喪失了推行儒家思想的大環境—相對統一和諧的世界。
在這個爾虞我詐的世界,儒家思想是我們的理想,講利益是中國在行動中要真正貫徹的
8. 有關道德與利益的議論文,急需,萬分感謝
利益的得失與品德的好壞
古往今來,追逐利益的人往往只注重方法和手段,而不注重自己的德行修養,他們以為,道德與利益是毫無關聯的。其實不然,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決定著利益的得失。
古人說,「信,乃立世之本也」。為什麼古人這么看重「信」呢?信,即誠信,是一個人對事對人應有的基本品德。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誠實守信的品德都不具備,那麼他又怎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從而實現自己的利益呢?現代企業,無不以誠信待人為公司的第一立世准則,可見,不論是個人,還是一個企業,誠信的品德,是他獲取利益的首要條件。
「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為什麼大海可以如此寬廣,如此波瀾壯闊?因為他有天地之間無與倫比的胸懷——包容。一個人道德水平的高低,與他的包容心有很大關系,善於包容別人的人,別人也願意為他效力。戰國時,齊國公子孟嘗君,注重自己道德水平的修養,同時用一顆包容天下的心歡迎天下賢士,一時,群賢畢至,門客三千,孟嘗君對每個人都禮待有加,後來,當他落難時,是這些門客幫他渡過難關,重新得到了丟失的利益。試想,如果不是孟嘗君有美好的品德,那麼即使他有一時的輝煌,也終會因為品德的低下而喪失手中的利益。
美好的品德能夠幫助人們獲得利益,同樣,卑劣的德行也會使人得不到利益以至喪失到手的利益。如果龐涓當上魏國軍師後善待孫臏,即使孫臏的才華掩蓋了他的光芒,他也會因為舉薦賢能而受人尊敬。可是他沒有,他用卑鄙的手段迫害孫臏,最後只落得個身死人手的下場。這不能不讓我們深思,有誰會願意和一個道德品質敗壞的人結交?失去了眾人的依託,又怎能握住手中的利益?
美好的德行帶來利益,卑劣的德行令你喪失手中的利益。古代如此,現代更是如此。所以,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我們更應注重品德的修養,這樣才能在以後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9. 道德與利益 800字作文
可以借鑒一下其他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