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西道德觀差異

中西道德觀差異

發布時間: 2021-12-31 01:48:25

『壹』 中西文化在道德觀念上面的差異! 謝謝

中西傳統道德觀的同異

1.在歌頌勤儉,鼓勵勞動,踏實工作方面,中外諺語表現出的道德規范是一樣的。

「少 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和英語中的A lazy youth, a lousy age.(少年懶惰,晚年糟糕)相對應。「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和英語中的A useful trade is a mine of gold.(有用的手藝是一座金礦)呼應。

英語諺語中表示節儉的,有Labour overcomes all things.(勤勞壓倒一切。)Thrift is philosopher's stone.(節儉是點金石。)Frugality is the mother of liberality.(節儉是慷慨之母。)等等。而在漢語中表示節儉的成語諺語就更多了,這里不一一舉例。

2.漢英諺語中對於表示謙虛,自知之明,誠實,名譽,知足等最基本道德品行方面的諺語其觀點大多一致。

·例 如,與「謙受益,滿招損」對應的英文中有「Humility often gains more than pride.」。與「人貴自知之明」相對應的有「He is not wise that is not wise for himself.(不自知者是不智的)」。另外漢語中有不少諺語對妄想在行家門前班門弄斧的人加以諷刺的,如「孔子面前讀經書」,「關公面前耍大刀」,英語中也有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決不要想教魚如何游泳)。

·中 英諺語對於名譽的重要性都各自珍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願折骨頭,不願敗名聲」。Take away my good name and take away my life.(取我好名聲等於取我生命--有點俠客劍士「劍在人在,劍毀人亡」的意味)。·Faith moves a mountain.(忠誠移山)和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t.(十字架掛胸前,魔鬼在心中)是分別表示誠實意思的褒貶兩種諺語。漢語里的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和「滿口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與之對應。這里需要注意一點,西方諺語中的誠實是對主(「十字架」)的忠誠,而漢語中則提倡的是「仁義道德」。這也算是宗教和儒對西方和東方文化影響的印記。留心的話,在後面許多方面諺語的對比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或多或少這樣的痕跡。

3.在表述友誼,友情方面的諺語中,東西方的差異開始明顯化。

漢語中有這樣的說法,「交一個朋友千難萬易,得罪一個朋友三言兩語」和英語中的A friend is not so soon gotten as lost.(交一個朋友沒有失掉那麼快)意思相同;「朋友易得,知己難求」就是A faithful friend is hard to find.最好的翻譯。

·漢 語中,朋友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感情色彩(褒義),而在英語中似乎還有消極的意思,和許多用來形容朋友的消極的諺語。他們一邊說著A man without a friend is only half a man.(沒有朋友的人只算半個人),Friendships multiply joys and divide griefs.(友誼增添歡樂減輕痛苦)。是朋友和個人利益沖突時,又有了新的說法。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愛朋友,但要照顧自己)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偷實踐的賊)。

不 難看出,從正反兩種角度來看待朋友的利弊,有著辯證的味道。在西方的道德體系中,個人、自我永遠是第一位的。西方友情觀在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的沖擊下,友情是互惠互利的代名詞,蒙著一層厚厚的功利注意色彩。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錢包豐厚的人從來不需要朋友),Hungerknows no friend.(飢餓不識朋友,即人在飢餓時就顧不到朋友),不僅如此,西方還講究朋友落難時,千萬不要伸出援手,以免殃及自身利益,如: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而中國文化傳統中,特別是在儒家學說中,自身利益與國家、集體、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起來是小利益,這種文化氛圍中,友情重於個人利益是公認的道德觀。君子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可以「士為知己者死」,這也是西方思維無法理解的原因吧。

西 方的友情觀和東方推崇的「士」和「君子」的友情觀完全相悖(「士」和「君子」本身也是儒的產物)。個人猜想會不會和中國自古有「連坐」一說有關--親朋關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而一人犯罪,株連九族。呵呵,瞎猜。

插 句題外話,一著名美國影評人,將一個「第一次被重視、被當做人看待的」殺手轉而為救人犧牲性命(典型的士為知己者死)看成是影片劇情的漏洞(曰:情感轉變突然),就是出於他不理解東方的文化吧。自詡看過200~300部中國電影就可以對中國電影妄加評論指手劃腳了?(呵呵,一肚子氣,敬請留意近期推出《為香港電影鳴不平--觀香港電影的秘密》)

4.關於幫助和救濟的看法,東西文化的根基決定必然存在截然不同的觀點。

中 國的傳統道德觀念,講究「禮、義、仁、至、信」。仁,就是要慈悲為懷,樂善好施;義,要仗義疏財,助人為樂。所以產生了「一人有難大家幫,一家有事百家忙」「互助互助,窮能變富」等無償奉獻的諺語。

·還 有一種是臨時借用,以解一時之須的情況,在漢語諺語中更是不求感激。雖然這一借一還的簡單行為,其實安暗藏許多玄機。英文的諺語中就把這「玄機」公諸於世,毫不避諱。如借出者的擔心,He that has but one eye must be afraid to lose it.(只有一隻眼的人當然怕失去它,隱義為 不借理所當然。)害怕借入者不能如約歸還,Lend your horse for a long journey, you may have him returned with his skin.(借馬給人去遠行,可能還你一張皮)。甚至因為借貸過程產生的矛盾都有預料。Lend your money,and lise your friend.(借出你的錢,失去你的朋友)。還有些諺語直截了當勸人不要借錢和物給他人。Lend and lose, so play fools.(借出等於失去,所以裝傻吧)。

當然,英語諺語中也不乏鄙視借債者的說法,He that borrows must pay with shame and loss.(借債的人必然要用恥辱或是損失償還)。

其 實在中國,借還過程中上述英語諺語中的問題也存在。只是中國的仁義教育中「黃金不為貴,仁義值千斤」直白的表達出借出者擔憂是「不仁」(其實感覺應該是不信)之舉,但借出者的擔憂和常常遭受的損失又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所以,中國的諺語從借入者的角度強調「借債還錢,天經地義」「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甚至有些諺語還勸人還債要連本帶利,如:「借人家一隻鵝,還人家一峰駝」。個人感覺,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文化「義」字當先,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就算出借時也有擔心、猶豫,可深入骨髓的傳統精神和道德標准在左右著人們的行為。

·東 西相較,說不上孰優孰劣,不過現代人的實際行為中傳統的已所剩不多,更西化,被同化了。不論是否進步,至少說明,古代的信任體系比當代更有說服力。

5.金錢問題的糾纏,中國不願看到的另一個原因是怕扯皮,拉不下臉。這就到了面子問題。

這 個面子和上面講到的名譽其實相似。名譽常常與道德連在一起,一個有道德的人也就會有好名聲,通常也會有好面子。只是不盡然。中國講的「面子」有受人尊重的意思,衣冠不整,行為不當等小節不影響名譽,可還是會失去面子。

·相 關的諺語有褒有貶。「人怕不要臉,樹怕剝掉皮」,「人不要臉,鬼都害怕」還有「死要面子活受罪」是說「打腫臉充胖子」型的。

·對於可能影響到面子的流言蜚語,國人害怕的心態也可以從諺語中見一斑。「謠言可以殺人」「棍棒傷皮肉,惡語傷人心」,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阮玲玉也以死回應「人言可畏」。

·西方的傳統道德觀念認為,名譽很重要,人應該檢點自己的行為,但只要自己不危害社會和他人,不違犯法律,他人如何評價自己並不十分重要。所以在英語的諺語中,同樣的「棍棒」殺傷力驟減。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bones,but words will never hurt me.(棍棒石頭可能打斷我的骨頭,但話語決不會傷害我),其實說白了就是難聽的話不回傷筋動骨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

·比 較來看,中國人要面子,而且很在乎周圍人的評價,追其根源可能因為「儒」的影響下,人和環境社會是一體的,人只有在社會中得到的評估(好與壞)才是判斷名譽面子的標准。同樣,對於西方諺語中不在乎他人看法、社會評價的特點,不難看出個人主義、個人至上的影子。

·另 外,在中國,社會輿論和評價有時還是一道捍衛道德的無形的牆,對違犯道德的壞人壞事起著抑制,警惕的作用。傳統文化中的「見義勇為,打抱不平、眼睛裡揉不得沙子」都是「人言」正面作用的例證。

西 方文化中,按照基督教的說法,人人都有罪。一個人想要抨擊別人的罪,首先要想到自己也有罪。「不要評斷別人,上帝就不審斷你們」。體現在諺語中,Physician, heal thyself.(醫生,先治治你自己)。而且,英語文化中把搬弄是非的人看得比賊還壞。A tattler is worse than a thief.對你說是非的人也會說你的是非。Who chatters to you, will chatter of you.

其 實換一個角度來看,他們「不說是非」,不只是虔誠於上帝,更多的是出於尊重隱私。在西方,隱私是凌駕於道德之上的,個人隱私神聖不可侵犯。(注意,還是強調「個人」隱私)。而中國傳統文化中,規矩的、有道德的人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明人不做暗事」。做了見不得人的事,是無需隱瞞也瞞不住的「肚裡沒邪事,不怕冷風吹」「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總 體上來說,中國和西方諺語在傳統道德觀念上存在的同異有以下幾點:

1. 表達傳統道德的基礎(真善美)的諺語基本相同,這也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道德標准;

2. 中國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並在漢語諺語中體現出來的傳統道德觀念上留下烙印;而西方諺語同樣無可避免的受到西方宗教(如基督教)的影響,例如在表示忠誠的諺語中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t.(十字架掛胸前,魔鬼在心中),十字架代表主,忠誠的對象也指向了「上帝」。

3. 漢語的諺語中體現了以「仁義」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並以此潛意識的規范著人們的觀念和行為。西方的傳統道德無法避及的受到了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的沖擊。在諺語中體現出來的是,自己最重要,不要幫助別人和朋友,以免禍及自身。這種自私自利的觀念是中國傳統道德所不恥的。

4. 很重要的一點,漢語諺語表現出來的人是社會人,他們在社會環境中於朋友,親人,周圍鄰人甚至幫助和需要幫助的人都產生關系,一榮俱榮,他們也受到環境的制約,如社會輿論,社會人的看法,議論,甚至流言蜚語。在這種社會環境中維護名譽和面子都必須「君子坦盪盪」不做見不得人的事,也沒有什麼好隱藏的私密。相對來看,西方諺語中的人是個人的人,是英雄的人,是隱私的人。他們不屑向周圍的別人求救(如借錢),也不願意幫助別人或借出錢物給別人,他們更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只要遵循自己的標准就可以了。西方諺語中的名譽和道德有關,可面子似乎就和道德無關了,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個人隱私,即隱私至上。

5. 不過,這樣不難發現,中國人活得有價值(在集體中體現價值),但也活得累,生活在無數雙眼睛裡,無數張嘴下。西方名言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或許有時不必太拘於所有細節反而容易成功。

『貳』 中西方思想道德方法對比

tinghao

『叄』 中西文化在道德觀念上面的差異!謝謝!!

作者指出:須要申明的是,筆者並非研究中西文化的專家,以下內容和觀點,僅為個人的思考和有限知識,定有偏差甚至謬誤。寫此文之目的,在於提醒同道們,應對中西文化有所研究和比較,對於在中國傳播福音,建造教會百利而無一害,因為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基督教仍是「洋教」。如何使「洋教」本土化?怎樣找到基督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契合點?仍然是現實而又緊迫的課題。如果我們在努力傳播福音種子,大力引進基督教文化的同時,不考慮中西文化差異,不找到兩種不同文化的契合點,不顧及中國的國情,就無法使基督教信仰本土化,甚至鑄成大錯——

中西文化最大的區別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這種差異自西方黑格爾哲學體系形成以後愈趨明顯,而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了不同的行為方式。

中西文化差異若用現代哲學「對立統一」規律來概括,中國人重「內」,西方人崇「外」。正因如此,使中國人文科學發達,而西方自然科學領先。但奇怪的是,人與自然一體的觀念,比人與自然對立的觀念明顯優質,而且更符合自然法則。中華文化這一接近事物本質的閃亮和合理的觀念,卻沒能促進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此點尤應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

中國人喜歡從動態中觀察分析事物,西方人習慣從靜態中觀察分析事物。中國人善於把握整體,注重平衡,習慣從整體中看個體;西方人喜歡化整為零,注重分析,習慣從個體中看整體。此點也同樣促進西方自然科學的發展。另一方面,中國文化崇尚鬥智,因而棋術十分發達;西方文化崇尚斗勇,故而體育甚為突出。中國人歷來不重視體育,認為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喜歡用靜坐練氣,疏通經脈,平衡心態來達到除病延壽之目的。在政治方面,中國人重視集體主義,先團體,後個人,故使中國人容易寬容與忍辱,也利團結合作,但卻容易滋生平均主義,公有思想。西方人喜愛競爭冒險,個人奮斗,注重功利,這是西方較早較快進入商業文明的原因,而有極易產生資本主義和烏托邦(空想社會主義)。中國人對家庭對社會是一種責任,西方人對家庭對社會是一種需要。

總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立體型,向前看時往往還要顧後,看到勝利時還會回頭看看失敗,試圖從失敗中尋找出一些教訓來,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是此種思維方式的表現。再觀西方人卻是一向勇往直前,不但不顧後面,連前面有多少障礙都很少顧及,所以說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線型的,表層的。而此種思維方式的不同絕非地域差異和人種不同,是在於中國人和西方人的靈魂深處有其不同的宗教信仰,或者說是因為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進而導致文化不同,從而決定思維方式不同。

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說:「法在汝邊」,中國人老子亦說:「道不遠人」。中國唐朝文化當時稱雄世界,然而唐人還容納了外來的佛教文化。可以說,時至今日,中國的主流文化仍是以道家、儒家和佛家(教)文化的混合物。不知是佛教在中國找到了契合點,還是中國唐人找到了迎合佛教的契合點,而又為什麼中國明朝中葉的西方文化在中國沒有找到契合點?確實值得研究。再思西方文化,其根基是基督教的倫理道德原則,或者說是上帝的力量,此種信仰平衡了西方人的行為方式,使得他們和平相處。

應當注意,一個民族最大最具特色的優點,有時恰好是它最大最難克服的缺點(實際上,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對立物兩極相通」。比如,中國人重「恕道」,又能「忍辱負重」,推崇「大統一」,這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得以延續的主要原因。恰恰這一點,卻容忍和順從了封建君主集權制度,又使在西方無處落腳的「科學社會主義」(實質上仍是空想社會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是被統治階級利用的文化。依筆者之見,後者不用說,而前者如果將「迎合」改為「容忍」,似乎更為客觀。再觀西方人,好鬥、沖動,想征服世界,但世界並未被征服,而歐洲的版圖卻四分五裂,國小人稀至今。

須要申明的是,筆者並非研究中西文化的專家,以上內容和觀點,僅為個人的思考和有限知識,定有偏差甚至謬誤。寫此文之目的,在於提醒同道們,應對中西文化有所研究和比較,對於在中國傳播福音,建造教會百利而無一害,因為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基督教仍是「洋教」。如何使「洋教」本土化?怎樣找到基督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契合點?仍然是現實而又緊迫的課題。如果我們在努力傳播福音種子,大力引進基督教文化的同時,不考慮中西文化差異,不找到兩種不同文化的契合點,不顧及中國的國情,就無法使基督教信仰本土化,甚至鑄成大錯。

最後,盼望同道們批評指正,並就本課題發表觀點。筆者先行致謝了。

『肆』 試用實例開比較說明中西方道德政治觀的異同,並闡述產生這種異同的原因

是用16開比較說明中西方道德鎮有關的。一同評審所產生這種異同的原因,這個比科比穿棉中的西方道德進去關的。移動並選擇產生這種異同的原因。

『伍』 中外道德價值觀的差異與評價

道德價值觀差異很大

『陸』 怎樣對待中西方日常行為規范的差異

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國家教育部對中小學生日常行為的最基本的要求,為了加強對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訓練,促使他(她)們從小就樹立正確的國家觀,集體觀,道德觀,法制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理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百年育人,從娃娃抓起,從學校的德、智、體、美、勞等抓起。

『柒』 東西方價值觀差異

東西方的價值觀差異有價值取向不同、社會本位不同、交往觀念不同,表現在社會、家庭等方面。

中西方人在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上的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中西方人生價值取向不同。儒家給中國人提供的價值觀念,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轉變為一種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

而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呈多元化。從政也是人生價值的實現,經商也被認為相當有價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職業莫過於律師、醫生。

2、西方的個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近代西方人文主義是在神學背景上產生的,原罪觀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個人向自己負責,通過個人奮斗向上帝贖罪,由此引申出一條基督教義,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當上帝被否定了時西方又產生了社會原子觀念:個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

而中國以家族為本位。家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個生活的港灣,具有至高無上的凝結力。脫離家便是「遊子」,強調「父母在,不遠游」。家庭中有長幼關系、夫妻關系,要各安其分,各盡義務,即「盡倫」!孟子認為:聖人是「人倫之民」,倫的核心是「絕對服從」,幼服長,妻服夫。

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國本、國粹,中國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說。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於過分強調,終成了一種過分的家族意識,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發展,「存天理,滅人慾」,以個人向群體負責為人生宗旨。

3、西方講功利、時效,中方講倫理、道德。西方文化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比較重功利和實效,善於算經濟帳。

中國文化由於長期處於封建的農業社會,自然科學不發達,著重於人倫關系的調節。禮義規范高於一切,「義」、「利」之辯的結果使價值觀念產生偏差,提倡人為了符合某種禮義規范應該犧牲自己的利益,「重義輕利」被視為高風亮節、品格高尚。

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間,「只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只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對外中國只考慮政治影響,不顧及經濟效益。

文化群落只有在其成員遵循著可以預測的行為模式時才能得以保存。同一個文化群落中,人們的衣、食、住、工作、娛樂以及社會交往都是可以預測的,並且平常得讓人往往忽略其存在。這些可以預測的行為模式建立在被稱為「價值觀」的心理活動之上。

價值觀是人們對好與壞、美與丑、值與不值、干凈與骯臟、正確與錯誤、善良與殘酷、公正與不公正、得體與不得體所進行判斷的標准。盡管它對於文化行為的控制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卻不能被看到,聽到或者體驗到;盡管它所引起的結果——人的行為很容易被觀察到,但對它本身卻無法進行直接的調查。

價值觀寓於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為選擇的心理活動,是人們對周圍的世界進行思考並使自己與之適應的活動。

價值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差異是在價值觀念基礎上形成的,在某種意義上,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為人們的思想、行為提供了一套基本准則,提供了一套被廣泛認可的關於什麼是「正確」與「可取」的行為方式標准。

價值與交際行為的關系是綱與目、深層與表層的關系,交際行為各個層面的文化差異往往都可以在價值觀念層面找到解釋。價值與文化又不可分割地緊密相連,彼此都只能在對方那裡得到解釋。

(7)中西道德觀差異擴展閱讀

如果說東方的文化是偏於精神的,則西方文化更偏於物質,這也是造成中西方「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巨大差異的最主要原因。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東方的歷史文化似乎比西方長得多,也可以說西方文化的發展遠比東方文化的發展要簡單得多,因此東方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較比於西方人來說更多元。

從地域的角度來看,東方大陸比較封閉,對於長期生活在這片封閉土地上的人來說,封閉容易使他們的世界觀變得狹小,而西方人則更善於向外探索,所以他們的世界觀更為廣闊。

我認為造成中西方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差異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西方神學與東方神學的文化取向不同。西方神學與東方神學的最大區別在於:西方神學不排斥物質,而東方神學極力排斥物質。這文化內涵的差異,對東西方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很多方面上,東方人的價值觀都極趨向於精神,而西方人趨向於物質。

由神學到哲學,最後在到科學,東方的神學建立在深刻的經學基礎上,而西方的神學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來凈化心靈,沒有東方神學中那種很強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導。

所以西方神學思想並不影響政府的管理思想,這個問題在東方就完全不一樣,特別是在中國,經學和理學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礎,雜糅其中的神學思想也會滲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這在一定程度也在誘導著人們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

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君主已開始在思考,是以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還是道家思想治國,這不僅是管理者對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探究,也是對其以另一種方式的誘導。

2、西方傳統文化取向不同。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一種旨在探索物質世界奧秘的知性哲學,而是把人作為主要對象,以整合社會為目的,闡明人生精義為要旨的德性哲學。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思想觀念、理論哲學,典章制度、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風俗習慣等方面,這種文化是在中國傳統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影響及其作用下發展起來的。

這是一種舊式農業文明,一種自然經濟的文化。這些文化經過千百年的積淀,使人們形成了相近的心理,表現為世界觀和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取向的主要特徵有:重農抑商的經濟價值取向,崇拜皇權和追求權力的政治價值取向,以"四維"(禮、儀,廉、恥)、"八德"(仁、義、禮、智、孝、悌、忠、信)為中心的道德價值取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價值取向;崇古敬老的認知價值取向等。

西方人更追求的是人權的平等,並且注重於人與人的競爭。工業革命之後,西方社會間的競爭表現的更為強烈。

3、中西方進步程度不同。中國自古以來也有對科學的探索,但並未將發展科學放到知識和文化的主流地位上,而中國的文學藝術卻發展的較為充分。西方對科學的探索始終不斷,尤其是數學和物理。

因此,用一種觀點說,東方的文化和科學比較抽象,而西方的則較為具體。也可以說這也是中西方人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的具體體現。

在繪畫上,中國的水墨畫被大師發揮地登峰造極,而西方的素描則追求完整的還原事物本身;在文學上,中國文人比較產凡脫俗,喜歡以他們的想像描寫東西,西方的文學故事較比更為真實,而且更加浪漫,或許這是因為東方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所致。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人生觀與價值觀方面,中國思想家強調"以修身為本",把"善"放在價值觀的首要位置;而西方思想家強調"真"的重要性,就如康德先有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後有他的「實踐理性批判」。

『捌』 舉例說明中西、古今道德差異

以前小輩被上輩打或被比自己大的家裡人傷害或死亡是從輕或免除懲罰的。
現在不行

『玖』 中西文化在道德觀念上面的差異!謝謝

在中國要尊敬長輩,西方則是人人平等,即使是家庭成員也不例外。在西方,「親兄弟明算帳」是做到了極致的,在中國則是講友愛互助~~~~~~~~~

熱點內容
宣讀規章制度串詞 發布:2025-05-05 23:13:25 瀏覽:309
勞動法中關於試用期離職的規定 發布:2025-05-05 23:12:44 瀏覽:660
海商法38 發布:2025-05-05 22:57:21 瀏覽:402
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 發布:2025-05-05 22:52:55 瀏覽:278
生產首件罰款的規章制度怎麼寫 發布:2025-05-05 22:46:09 瀏覽:279
法院房產拍賣查詢 發布:2025-05-05 22:43:20 瀏覽:344
河間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05 22:16:45 瀏覽:657
自考本科無學位可以考法律碩士嗎 發布:2025-05-05 22:12:42 瀏覽:645
海城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05 21:59:17 瀏覽:122
亂扔垃圾刑法 發布:2025-05-05 21:59:06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