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如何提高領導法治意識

如何提高領導法治意識

發布時間: 2021-12-31 02:33:31

Ⅰ 如何增強法治意識政治

加大法律宣傳,培養法律意識,知法懂法,學會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利益。
1、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自由平等觀念,公平正義觀念,權利義務觀念等基本觀念,養成自覺遵紀守法,嚴格依法辦事的習慣。
2、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國家安全是個人安全的前提並且有賴於每個公民的自覺維護,切實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
3、要從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傳統的實際出發,繼續尋找建設法治的可行途徑和方式,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4、唯有如此,在中國厲行法治,才能保持經濟、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才能維護社會安定與和諧,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Ⅱ 如何增強領導幹部法律意識

1、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認識到法律是解決難題最理想的工具和手段。只有思想上重視法律,才能產生學法用法的濃厚興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嚴格學習制度。利用周三、周五學習時間和黨組中心組學習時間,以黨組中心組普法學習帶動黨員幹部的普法學習,努力使各項普法學習任務落到實處;
2、要在方法上突出重點。
法律知識門類繁多,系統龐雜,博大精深。大家工作忙、事務多,時間有限,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全學全掌握,在掌握基本方法、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突出重點,抓住要害。把學習基礎法律知識和專業法律法規相結合,在本職崗位所必備的法律知識上下真功,在新出台的法律法規上用苦功,不斷增強駕馭本職工作、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幹部職工必須認真宣傳好、學習好《環境保護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青少年權益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規,以及與禁賭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工作。把握其精髓,不僅積極參加單位組織的普法學習,而且要抽出一定時間進行自學,不僅做到學習有記錄,而且還撰寫學習心得,促進幹部職工普法學習向深層次發展;通過法律知識的學習宣傳,使廣大幹部群眾牢固樹立起權利義務對等的意識和責任意識,真正懂得學法用法不僅要講權利,維護合法權益,更要講義務,承擔法律責任
3、要持之以恆、學以致用。
「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要學作決策、辦事情,必須熟練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否則就會出現決策失誤,感情用事,甚至造成瞎指揮現象,害人害己。只有學會運用法律手段來管理事務,才能推動依法治區進程,領導幹部一定要保持蓬勃朝氣和昂揚銳氣,以強烈的責任感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切實搞好法律知識的學習。採取多種形式。我們組織領導幹部觀看「今日說法」、「法律講堂」等中央電視台播放的普法欄目,用發生在身邊的法律故事引領幹部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我們堅決杜絕形式主義,在學習中不僅採取領導宣講、專題討論、集中閱讀、封閉測試等常用方式,而且要求每一名幹部職工在把握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在全局普法學習中選擇一個專題進行一次宣講,起到大力宣傳和鍛煉幹部的雙重目的,充分發揮普法學習對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指導作用。

Ⅲ 如何提升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動發展、維護穩定能力」。在此之後,「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這對概念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幹部都強調要在實際工作中踐行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如何從學理上闡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法治思維
何為法治思維?簡言之,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法治思維是一個文化范疇。廣義的法治文化包含了精神、制度乃至物質等不同方面,而法治思維則屬於精神方面的文化要素。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權利意識,又要有自覺遵守法律的義務觀念;對於領導幹部而言,除了相應的權利義務觀念,則要有法治的權力觀,以及帶頭守法、維護憲法與法律的權威的職責意識。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由此可見,法治思維是在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運用法治思維則是對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層面的要求。
法治思維與學術界常講的法律思維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法治思維與法律思維都是根據法律的思考,以法律規范為邏輯基準進行分析推理判斷。二者的不同之處主要有二。其一在於法治思維蘊含著價值意義上的思考判斷,即在法律思維中必須貫穿以人為本或者人權的基本價值標准。二是法律思維往往更側重於強調一種職業化的思維方式,為法律職業者所掌握運用,而法治思維更側重於強調一種治國理政的思維方式,是為執政者或者公權力的執掌者掌握運用的思維方式。所以,與法治思維所對立的是人治思維、特權思維,後者將權力置於法律之上,視法律為虛有之物。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是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是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法治方式
簡單地說,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法治方式與法治思維是內在和外在的關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維實際作用於人的行為的外在表現。可以說,法治思維影響和決定著法治方式。法治方式與原來人們常用的法律手段一詞,在意義上相近。但,手段一詞過於工具化,而方式則是更恰當更中性的描述。
與法治思維相應的法治方式,其外延更為寬泛。通常人們所說的「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都是屬於法治方式的范疇。凡作決策、處理問題,都要先找法律依據。有法律依據的,看看法律是怎麼規定的,所提出的處理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沒有法律的具體依據的,看看上位法、憲法中有沒有原則性的規定,有原則性規定,要按照法律原則進行辦理。有些事情可能是全新的,也要按照法律的基本原理進行比照處理,使之符合法律精神、合乎法理。有些情況下,出現法律規則之間相互沖突的情況,則要按照下位法服從與上位法的原則,依照法定程序來處理。
就法治方式而言,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消除在舊的思維模式下所形成的一些與法治要求不符的辦事方式。例如托關系、找門子的辦事方式。在傳統的熟人社會、人情社會下,遇事「找熟人」「走關系」往往是人們的第一選擇。人們通過關系進行社會資源之間的互換,使得法律失去應有的效果,往往導致社會資源利益的無效率、浪費。例如選擇性執法。法律是否適用、對誰適用、如何適用,皆取決於執法者自身的判斷甚至好惡,最終導致法律失去公正性,喪失人們的信任,失去效果。而法律實施機制的失效,又使得一旦有人逃脫了法律的及時制裁,其他人就會形成「法不責眾」的擴散心理,出現機會主義違法。再如運動式執法、運動式治理。這種治理方式下,法律被認為是從屬於某一具體社會政策的工具,法治的基本標准和要求為實現特定的目標被放棄,導致社會失序,法治權威受損。這些方式植根於舊的關系思維、特權思維、人治思維中,與法治思維相悖,無疑都會損害到法律的確定性和權威性、公信力。

Ⅳ 領導幹部如何增強法制意識,提高作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

提高行政人員法治觀念湯旺河司法局河北司法所(一)切實增強規范意識,提高執政治理能力。要做到強化治理,提高執政治理水平。治理是永恆的主題,嚴格的治理是加強單位建設的有效手段,離開了嚴格規范的治理,就會造成秩序混亂、人心渙散,影響單位風氣和單位形象,阻礙事業發展。要深刻熟悉到治理出效益,治理出質量,治理出生產力。要叫響治理的口號,落實好治理的措施,緊緊抓住薄弱環節和問題,創新治理思路,提高治理水平。 首先要加強人本治理。現在經常講優化資源配置,人才資源就是各單位最寶貴的資源,要樹立「人人是人才」的觀念,做好職工的教育、引導,加大對職工新知識、新能力的培訓力度,建設好四支隊伍,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種不同類型人才的優勢。既要發揮好各類高級人才的優勢,也要關注占職工總數65%的工人隊伍,讓基層工人了解大局方針,了解全局的工作目標和措施,發揮好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形成鼓勵幹事、鼓勵創新、鼓勵奉獻的良好環境,把職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充分挖掘自身潛力,提高素質,凝聚力量。同時,要切實加強幹部的治理與監督,全面、真實地了解把握幹部的思想、工作、作風狀況,既要重視工作時間的表現,也要了解工作時間之外的情況,防止失於治理。在選人用人上要建立科學、靈活的機制,既要重視客觀公正地評價幹部,也要創新幹部使用方式,做到擇優選人、靈活用人,採取競爭、聘用等形式,搞活用人機制。二是抓好財務治理,確保資金不出問題。一些違紀違規,甚至違法犯罪的問題,相當一部分是在經濟方面出現的。要害是要抓好財務治理,嚴格執行會計法和財務開支的規章制度,管好財理好財。要強化預算意識,做好預算治理。對本單位每年的經費開支以及經營創收、資產收益等要有明確的概念。在這次審計署檢查中發現了一些問題,我們要引起高度警惕,今後絕對不能出現小金庫、帳外帳、敞口花錢、隨意花錢的現象,絕不能稀里糊塗犯錯誤。三是抓好基本建設治理。認真清理在建項目,加快建設的速度,確保工程質量不出問題。四是抓好工程治理,重點解決好日常治理的問題,保持一個良好的治理面貌,防止突擊治理、突擊花錢。五是抓好經營治理,確保單位經濟發展效益的提高。六是抓好環境治理,創建美麗舒適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非凡是基層所,要充分利用自身環境和優勢,改善單位面貌。七是抓好規范治理,努力使各項治理向規范化、標准化邁進。要落實好治理責任,實行責任治理,把治理的水平和效益掛起鉤來,把治理的好壞和崗位掛起鉤來。同時,必須實施嚴格的治理,必須善於治理,必須敢於治理,向治理要效益,以治理促發展,實現規范治理、科學治理。 (二)切實增強執政責任意識,提高抓落實的能力。我們各個單位為加快發展,都提出了許多好思路、好措施、好辦法,但方案、辦法再多,得不到真正落實,達不到預期效果,就是一句空話。上級制訂的政策、意見和措施,發了文件,上了網,但有的不注重學習,不能夠很好的貫徹。局黨組今年確定的十項重點工作和八項保障措施,到了出成果的時候了,各單位都要對照目標任務,抓好最後的落實。領導幹部要切實增強責任意識,明確自己的職責,以大局為重,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位置。要把對事業的奉獻轉化為內心的追求和動力,講黨性,講原則,忠於職守,履行好職責。《把信送給加西亞》這本書,大家可能都看過,不同的人看了之後會有不同的收獲,但有一點,書中主人公羅文「抱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不講條件,不講困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千方百計完成使命」的精神,相信是大家共同的感受。因此,我希望大家也要有一抓到底、不抓出成效決不罷手、不達到目標決不停留的韌勁。「敬業的最高境界是痴迷」,我經常講要把工作當作學問來研究,要殫精竭慮,心無旁騖。對領導決策、會議議定及工作計劃安排的事項,要不等不靠,積極主動地抓好落實,克服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的現象,果斷杜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不良現象。要建立完善目標任務落實反饋系統,及時了解把握落實的情況。抓落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讓職工知道發展規劃、工作目標和實施計劃,同時用利益把職工緊密聯系起來,讓職工把心思與單位的前途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 (三)切實增強全局意識,提高應對重大事件和突發事件的能力。作為領導幹部,就要胸懷全局,能夠正確分析判定形勢,抓住主要矛盾,定目標,提思路,出主意,帶領幹部職工圍繞總目標奮發工作。增強全局意識,就要善於抓大事,抓重點。基層單位的工作千頭萬緒,假如不分輕重緩急,芝麻西瓜一起抓,就會顧此失彼、事倍功半。所以,領導者要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通俗的說,就是要干自己該乾的事情。要留出時間,留出精力,認真研究全局性、前瞻性和戰略性問題,把握中心、把握大局,集中精力抓大事。要能夠從紛繁復雜的事務中理出頭緒、理清思路,抓住哪些是對全局有決定意義的大事,哪些是關系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只有如此,才能在重大事件和突發事件面前保持頭腦清醒,從容應對,才能胸有成竹地理清對策,堅持正確的方向。同時,領導幹部要養成親自動手的好習慣,對重要的工作要親歷親為,親自抓,親自干,不要當甩手掌櫃。(四)切實增強科學發展意識,提高促進發展的決策能力。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其要義就是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其根本要求在於搞好五個統籌,做到統籌兼顧。具體來說,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就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有了經濟基礎,我們的隊伍才能穩定,事業才能發展。目前我們的經濟形勢比較嚴重,需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樹立強烈的開拓進取意識和自立自強精神,強化超常規、高速度、跨越式發展觀念。立足以市場為導向,採取引進、招商、多渠道融資;立足高起點、高標准、高效能,實現水利經營效益最大化。

Ⅳ 如何提高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增強依法辦事能力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黨員幹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是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邁向現代文明國家的當然路徑。無論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還是化解社會矛盾和解決糾紛、制約權力和保護權利,都需要大力提升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法治思維是指一定主體以法治理念為基礎,運用法律規則、原則、價值和精神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以致形成結論,作出決定的思維模式。法治思維主要包括合法性思維、法治至上思維、體系性思維、程序性思維、證據性思維等。合法性思維主要指領導幹部在做出決定時首先要想一想自己作為決定的主體是不是合法,作出決定的程序、依據、證據等是不是合法,合法就可以做,不合法就不能做。法律至上思維主要指領導幹部在決定時要把法律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法律至上包括外部至上和內部至上。所謂內部至上,是指法律體系內部有自己的等級,下位法服從上位法,最終服從於憲法。所謂外部至上,是指當法律與道德、習俗及政策等規范發生沖突時,法律規范為最高的效力,需要優先遵從。體系性思維是指法律是一個體系,既包括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憲法法律,也包括國務院、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還包括國務院組成部門、有立法權的地方政府制定的部門規章和政府規章。正是因為法律是一個體系,所以領導幹部在作為決策時要通盤考慮,不能僅盯著某一個法,既要看到上位法,也要考慮下位法;既要考慮一般法,也要考慮特別法。程序性思維要求領導幹部在做出決策和決定時,不僅要考慮實體法,還要考慮符不符合程序法規定。證據性思維是指領導幹部在做出決策和決定時,要基於證據所支撐的法律事實,沒有證據就沒有法律事實,沒有法律事實也就不能形成正確的推理和判斷。
依法辦事是指領導幹部按照法律規定的措施、辦法、路徑對待和處理相關問題而形成的方法與模式。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是一個內在思維和外在實踐的關系。法治思維更多是一個內在思維活動,而依法辦事則是外在的表現形式。依法辦事最核心的內涵就是按照法律規定的措施、辦法和路徑來對待和處理相關問題。如領導幹部在做出決策和決定時,相關法律法規對決策和決定的職權、程序、方式、時限有明確的規定時,嚴格遵守這種規定就是法治方式。行政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時限、措施等,就是法治方式。法治方式可分為宏觀與微觀兩種。宏觀的法治方式如:對國家而言,依法治國就是其法治方式,對執政黨而言,依法執政就是其法治方式;對各級政府而言,依法行政就是其法治方式。微觀的法治方式主要指在具體的立法、執法、司法和行政決策過程中,相關立法、執法、司法和行政人員能否嚴格依照法律所規定的主體、程序、時限、方式等去立法、執法、司法和做出行政決策。
盡管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級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依法處理政務的能力與民眾日益增長的依法治國的需求之間還存在相當大距離。現實生活中,一些領導幹部個人意志至上、法治觀念淡薄,常常習慣於憑個人意志來管理經濟與社會事務,甚至干預正常的執法和司法活動。可以說,當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作用,如何大力提升領導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的能力迫在眉睫。
一是加強學習、培訓和實踐,努力提升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法治思維是一個邏輯思維過程,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維影響下的行為方式。當然,不管是法治思維還是法治方式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都需要通過後天不過學習、培訓、實踐才能形成。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真正懂得法治在人類社會治理模式的優越性,才能真正知曉何為合法性、何為法律至上、何為法律程序等。只有在掌握法治的特點和相關內涵的基礎上,再通過培訓、實踐,才能進一步培養法治思維、提升法治思維,並在法治思維引領下運用法治方式。正如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指出「堅持把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 」
二是健全法治制度,用制度倒逼領導幹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能力。學習、培訓和實踐對於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當然很重要,但這些路徑必定主觀性強,具有很大的自我依賴性,如果沒有一定的制度支撐,其效果也許並不明顯。所以當前還需要建立、健全相關法治制度,用制度來倒逼領導幹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如健全領導幹部出庭應訴制度。通過規定領導幹部出庭應訴,讓領導幹部切身感受何為法律至上思維、何為程序性思維、何為體系性思維、何為程序性思維,也讓領導幹部通過訴訟明白,如果在工作中沒能很好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訴訟中需要承擔敗訴的後果。再比如,健全、完善重大決策的合法性審制度。重大決策的合法性審查制度主要指黨政機關在重大決策前,必須由相關法制機構對重大決策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只有審查通過時,才能形成重大決策。此種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本身就是對領導幹部決策時是否運用法治思維,是否符合法治方式的全面審視和檢驗,此種合法性審查的全面審視和檢驗本身起到倒逼領導幹部必須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進行重大決策。

三是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納入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列入幹部考察范圍。在中國,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和幹部考察內容向來是引領領導幹部工作的標桿,一直都是幹部能力提高的燈塔。如果把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法治指標作為政績指標體系的重要內容,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作為幹部考察的主要內容,各級領導幹部一定會高度法治工作,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培養。對此,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已有明確要求,即「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重要內容,在相同條件下,優先提拔使用法治素養好、依法辦事能力強的幹部。對特權思想嚴重、法治觀念淡薄的幹部要批評教育,不改正的要調離領導崗位」。 (作者單位:安徽省委黨校法學部)
作者:作者單位安徽省委黨校法學部

Ⅵ 領導幹部如何增強法治意識

帶頭按規矩辦抄事、按制度用權,始終廉潔從政。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也是升華認識、強化意識的根本途徑。實踐中嚴格執行黨章黨規黨紀,是增強黨章黨規黨紀意識的根本途徑。巡視實踐也表明,法紀意識強的領導幹部在實踐中多是嚴守法紀的,而違紀亂法的必然是法紀意識不強的。各級領導幹部要切實在嚴格執行黨章黨規黨紀的實踐中強化黨章黨規黨紀意識。要帶頭尊崇黨章、維護黨章,嚴格遵守黨章各項規定,牢固樹立黨章意識。要帶頭嚴格遵守執行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嚴格遵守執行黨的各項規章制度規矩,始終堅持按制度辦事、按規矩辦事,任何時候都不越軌、不逾矩。要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依法用權、陽光用權、廉潔用權,用制度管住權、管好權,確保權力在法治軌道上運行。要切實肩負起管黨治黨責任,管好自己的同時,要管好分管部門單位、家人和身邊工作人員等,督促其嚴格遵規守紀,發現違規違紀的,要嚴格依法依紀處理,切實不斷強化其黨章黨規黨紀意識。

熱點內容
宣讀規章制度串詞 發布:2025-05-05 23:13:25 瀏覽:309
勞動法中關於試用期離職的規定 發布:2025-05-05 23:12:44 瀏覽:660
海商法38 發布:2025-05-05 22:57:21 瀏覽:402
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 發布:2025-05-05 22:52:55 瀏覽:278
生產首件罰款的規章制度怎麼寫 發布:2025-05-05 22:46:09 瀏覽:279
法院房產拍賣查詢 發布:2025-05-05 22:43:20 瀏覽:344
河間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05 22:16:45 瀏覽:657
自考本科無學位可以考法律碩士嗎 發布:2025-05-05 22:12:42 瀏覽:645
海城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05 21:59:17 瀏覽:122
亂扔垃圾刑法 發布:2025-05-05 21:59:06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