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思想道德根本

思想道德根本

發布時間: 2021-12-31 06:06:40

㈠ 思想道德素質關系中什麼是根本

道德素質是根本,什麼是道和德呢?道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常用天道、大道等詞形容,通俗點說,道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自然規律,比如太陽從東方升走,女人十月懷胎等等。什麼是德呢?德者得也,按照道的原理原則,自己在改造自身和世界中有所得,就說這人有德,簡單說順其自然必定有所得。所以道德是最根本的東西,真正搞懂了,其它都不需要了。遵循道必然德,否則就是災難和痛苦了。

可是人類的劣根習性使之困難重重,這就像小孩一樣,越小要求就越嚴格。比如上小學中學需要受很多的約束,到了大學就少了,再上研究生,約束就更少了。人類的痛苦和災難,其根本原因就是道德,看不懂道,於是不遵守道,結果無所得,無德。

思想素質是道德素質在思維意識上的落實和外用,如果道德素質喻為本體的話,思想素質就是其作用。通俗點說,思想就是現在所謂價值觀,思想有正有邪,邪知邪見是負能量,正知正見才是正能量。論語上說:詩三百,一言以敝之,思無邪。可見思想素質最重要的無邪,就是拒絕邪知邪見,提倡正知正見,宣傳正能量,這也是媒體最重要的使命和責任,特別是在互聯網發達言論自由,自媒體發達的今天,隱惡揚善,宣傳正能量,發表正知正見猶為重要。

法律素質是思想素質之保障,對正知正見,正能量給以保護;對邪知邪見,負能量予以打擊。就像互聯網發達的今天,凈網行動等都是法律保護和打擊的具體行動。

政治素質是思想素質之外用,政治本質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從齊家治國到最後天下太平和平是政治對待群體的作用,而修身就是思想對個體的作用。

㈡ 思想品德課的根本特性是A.人文性B.綜合性.C.思想性D.實踐性。

為思想性,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思想道德修養課既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知識性,其內容十分豐富,包括政治修養、思想修養、道德修養、心理品質修養、美學修養、敬業修養等。

其中政治修養為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核心內容,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是思想道德修養課的主要內容,而心理品質修養則是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礎內容。思想道德修養課按照這些內容的內在聯系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規律而構成的。

(2)思想道德根本擴展閱讀:

思想品德課教學要求規定:

1、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要認真學習它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掌握其精神實質,從思想深處真正認識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認識到我們社會所倡導的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價值觀與人類社會真、善、美相統一的終極價值目標的指向是相吻合的。

2、青年學生要學會運用課堂所講授的理論去分析和認識現實社會生活中紛繁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現象,去比較和評價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並在分析與比較中,在評價與鑒別中選擇和確立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大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要注重知行統一,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邊獲知邊踐履,在踐履中進一步加深對「知」的理解和認識,真正做到知行統一,從而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達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㈢ 思想道德素質關系中,哪一個基礎是哪一個是根本

思想素質是基礎,道德素質是根本,政治素質是決定性因素,法律素質是保障。

㈣ 思想道德修養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思想道德修養的核心內容是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

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要立仁愛之心。有了仁愛之心,民族就會團結,國家就會強盛,事業就會發達,人民就會安居樂業。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就要牢固樹立仁愛之心,因為愛是最好的老師、力量的源泉、做人的真諦。我們建立和諧社會,就是要建設愛的社會,讓人人都有仁愛之心。

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要養求知之欲。建功立業,做好工作,需要相應的知識、智慧和智力支撐。必須大力培養自己的求知慾,堅持在讀書中明事理,在實踐中獲真知,在升華中悟規律,做一個有思想、有品位、有才學、有謀略、攻必克、戰必勝的領導者。

(4)思想道德根本擴展閱讀:

道德修養的根本問題,就是按什麼標准來修養的問題,倫理學上,又叫做道德理想。人們往往把所謂道德上「完善的」典範,當作人們的道德理想。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中,道德理想有著鮮明的階級性。理想人格是一定階級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最集中的體現。判斷一種道德理想是否進步,是以其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能否起促進作用,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有利於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標準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修養

㈤ 中國傳統道德的根本要求是什麼

中國思想道德的特點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

1.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精神。

中華民族的道德,既有陽剛之氣,也有陰柔之美。陽剛之氣的集中表現是自強不息,剛健有為;陰柔之美的表現是愈挫愈奮、永不言敗的韌勁。中華民族是一個頑強的民族,在任何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都能堅持下去。正是由於有這種堅韌的精神,中華文明成為世界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之一。張岱年認為,中華民族前行的歷史是血與火共舞的歷程,是斷頭台與文明的較量。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動力和精神在支撐著這個民族?一是奮發向上的思想,一是博大寬容的思想。

2.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觀。

「仁」是儒家道德規范的最高原則。「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而「仁」的客觀標准則是「禮」——「克己復禮為仁」。所謂克己復禮,就是要求人們自覺地約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禮的標准正確地處理上下左右的關系,如為父要慈,為子要孝,為友要信,為臣要忠,為君要善,要有愛心等等。「克己復禮為仁」的詳細含義還包括對人們所有言行舉止的規范。在這方面,「禮」既表現為規范化的文明儀態,也表現為在傳統習俗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定型的許多具體儀式。「不學禮,無以立。」(楊慶存《新華文摘》2002.7.)

「仁」的內容十分豐富,既包括禮智義信勇,也包括溫良恭儉讓等等。

饒宗頤認為,「仁、義」是中國人文傳統的最高點。

儒家的「仁義」思想是對人類文明和情操的一大貢獻。

各種文明,其道德規范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仁愛的思想。可以說,如果沒有愛,人類就沒法延續,文明就沒法傳承。西方文明始終強調「愛」的力量。美國哲學家弗洛姆認為,愛是一門藝術,是一種能力,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和作出一定的努力。換言之,愛並非是每個人都能輕易體會的情感,只有那些具備了能夠洞悉人之奧秘的知識、形成了完善人格的人,才能夠愛。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映了最普遍的道德要求。1993年美國芝加哥簽署《世界倫理宣言》,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定作重大原則,用以處理國家、民族、宗教、文化間的相互關系,乃至成為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普遍和諧之道。

3.符合規律的道德要求。

「道」是什麼?就是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而遵循「道」,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就有「得」,就符合「德」,相反,就是不道德的。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指出人應遵循自然規律和順應自然環境。老子提倡要返樸歸真,保持嬰兒赤子那種純真無邪、無憂無慮的精神狀態,擺脫功名利祿的俗世煩惱;主張治國要符合規律,不能瞎折騰,執政就要順任天道,合乎民情,不妄為,又無所不為;認為健康是精神的基礎。老子問道:「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在這個問題上,千萬不要擺錯位置,要重視健康,珍惜生命,倡導回歸自然。這個思想後來被莊子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他們看來只有回歸了大自然,人們才能達到與他們為一的大同至樂的人生境界,實現宇宙間最高的和諧。老子以上的思想就是一種符合規律的道德主張。

4.愛國主義思想。

愛國主義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列寧全集》第28卷168頁)愛國主義思想深深地紮根於中華民族的心理之中,它是強大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很多古人都以愛國主義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孔子主張維護民族尊嚴、國家獨立。屈原的詩句是愛國主義情感的千古絕唱。陸游說,「平生鐵石心,忘家思報國」,「位卑未敢忘憂國」。林則徐面對旦夕之間的寵辱驟變,從容表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而當代著名作家梁衡也曾在《愛國的理由》中寫道:「我們為什麼要愛國?你在這個國家裡出生、成長,國家給了你特定的生活基礎、社會關系、價值觀念、文化修養。你的身軀,你的精神是國家塑造的。國家民族的個性已經深深地融化在你的血液里。國家的名譽、利益和你的名譽、利益緊緊地連在一起。於是你與祖國就既有了情感上的依存,又有了利益上的一致。愛國,永遠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存在的支柱,也是做人的起碼標准。」

三、現代化與中國的傳統道德

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既是中華文明發展的成果,也對中華文明的成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主要是與農業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社會上層建築。那麼到了工業經濟時代,中國傳統道德文化還行不行呢?換句話說,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對中國的現代化事業起著什麼作用呢?是推動作用,還是阻礙作用呢?在這個問題上,學者們看法不一致。

一種是肯定的觀點,認為,以儒家學說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同樣可以成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精神動力。亞洲四小龍的現代化發展就是例子,這幾個國家和地區歷史上屬於儒家文化地區,它們在工業發展過程中達到了當時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新華文摘》2002.6.)

另一種是否定的觀點,認為,儒學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保守、落後,是過時的東西,在今天已沒有任何價值。「關於亞洲『四小龍』是因為吸收儒家文化才發展那樣快的說法缺乏根據。這些國家的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還是藉助了現代世界的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的管理方法,而不是藉助於什麼儒家思想。」中國實現現代化不可能依靠傳統思想道德文化取得成功。

筆者的觀點是:對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不能全盤繼承,也不能完全否定,而是要經過一種改造揚棄創新的過程。理由有以下幾點:

1.中國傳統文化是根,是土壤。

一個民族必定有自己獨特的思想文化傳統,這是理解世界事物的基礎。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文化的積累就是傳統。傳統支配人們的習慣,決定人們的思維方式。它構成了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力量,體現在一個民族觀念和行為的方方面面。中國傳統的道德觀早已滲透到了華夏民族百姓的思維方式和日常行動中。

然而,思想史上的任何一個學派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也不斷地吸收著外來文化以豐富自己。繼承與創新之間是一種辯證關系。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新思想的產生是本土的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不斷融合的結果。(蔡德貴《新華文摘》2000.10.)

2.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有缺陷。

中國傳統文化一個明顯的缺陷是忽視自然科學。我們至今都沒有像西方科學那樣發現關於自然科學系統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因此我國在科學發展上落後了。此外,在社會科學領域內,中國傳統文化也有不足。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公民」的概念,也缺乏現代的法制精神。這種情況不利於我國的政治制度建設和發展市場經濟。要想發展市場經濟,建立現代政治制度,必須堅持德治與法治並重。既要發揮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德治的長處,又要學習西方重視法制的優點,使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一種適合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新的意識形態。因此,我們必須要在繼承批判傳統文化道德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出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好社會主義,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使中華文明再次煥發青春,中華民族再次輝煌。

3.文化的實質是變。

按照《周易》的思想,世界上一切都在變,沒有不變的東西,惟一不變的是「變」。因此,我們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是「變」的文化傳統。中華文明之所以是惟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就是因為中華民族是善於以變應變的民族。以儒家思想為例,中國歷史上並沒有一貫不變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不斷變化的:有春秋戰國時代的孔、孟、荀之儒;有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儒;宋明兩朝,產生了程朱理學之儒和陸王心學之儒。對於「四小龍」經濟起飛時代的儒學,學者稱之為外儒內歐式的儒學。由此可見,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就是不斷變化的文化。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新時代,要有與這個時代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意識形態,而不是把傳統文化搬來就行了,要不斷地變,不斷地創新,才能有生命力。

總結歷史的經驗,我們得出結論: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是有生命力的,能夠在實現現代化的事業中發揮思想動力和智力支持的作用。但是,這要有個條件,就是要有變的觀念,有創新的思想,不但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還要學習吸收世界上一切優秀的外來文化,才能創造出中華民族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㈥ 什麼叫做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是一個多要素的綜合系統,是人們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導下,在品德行為中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心理特點、思想傾向和行為習慣的總和。它與一定的經濟活動、政治活動、道德風尚及風俗習慣相聯系,受到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

思想品德是意識行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質是將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道德。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目標,學校德育是中小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徑。


(6)思想道德根本擴展閱讀:

由於思想道德修養課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要想學好它,掌握它,並用於指導人生,就必須要有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

品德,即道德品質,也稱德性或品性,是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准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傾向與特徵。品德就其實質來說,是道德價值和道德規范在個體身上內化的產物。從其對個體的功能來說,如同智力是個體智慧行為的內部調節機制一樣,品德則是個體社會行為的內部調節機制。

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通常講的道德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准。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對身邊的人充滿善意,對社會有所貢獻。

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首先要認真學習它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掌握其精神實質,從思想深處真正認識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認識到我們社會所倡導的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價值觀與人類社會真、善、美相統一的終極價值目標的指向是相吻合的,並能真正理解這種人生價值觀的價值。

這是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礎,它對於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理論素質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㈦ 加強全體人民思想道德建設要以培養時代新人為根本這句話對嗎

是對的。後一句沒有指明是根本什麼,根本任務還是根本目標。時代新人是指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㈧ 思想道德建設的根本目標是什麼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團結和動員各族人民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精神文明建設總的指導思想,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總的要求 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團結和動員各族人民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精神文明建設總的指導思想,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總的要求

㈨ 思想道德素質包括什麼

  • 首先、思想道德素質是人們的思想意識狀態按社會規范的要求所達到的水準。
  • 解答:包括【人生觀】、【道德觀】、【思想品質】和【傳統文化習慣】。
  • 最後、人生觀指人們對人生目的、意義和態度的基本看法,它是一個人從事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力。道德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沒有強制的法律效力,而是依靠社會輿論的力量,依靠人們的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的力量來維持。
  • 一切祝好這位提問的朋友

㈩ 思想道德素質關系中,什麼是根本

思想道德素質關系中道德素質是根本。

熱點內容
海商法38 發布:2025-05-05 22:57:21 瀏覽:402
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 發布:2025-05-05 22:52:55 瀏覽:278
生產首件罰款的規章制度怎麼寫 發布:2025-05-05 22:46:09 瀏覽:279
法院房產拍賣查詢 發布:2025-05-05 22:43:20 瀏覽:344
河間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05 22:16:45 瀏覽:657
自考本科無學位可以考法律碩士嗎 發布:2025-05-05 22:12:42 瀏覽:645
海城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05 21:59:17 瀏覽:122
亂扔垃圾刑法 發布:2025-05-05 21:59:06 瀏覽:733
以正道德經 發布:2025-05-05 21:58:29 瀏覽:829
立法法九十五 發布:2025-05-05 21:57:35 瀏覽: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