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總結

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總結

發布時間: 2021-12-31 10:22:16

『壹』 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有什麼積極意義

國務院開年第一會研究的主題是優化營商環境。政府工作報告引人注目地強調「優化營商環境」。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達到「解放生產力、提高競爭力,破障礙、去煩苛、築坦途,為市場主體添活力,為人民群眾增便利」的高度。

據媒體報道,目前營商環境雖整體有所改善,但仍然是部分地區發展的「軟肋」和「硬傷」。具體歸納起來有:一是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還不夠足,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發展質量和效益不夠高,部分地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經營困難,民間投資增勢疲弱;二是搞地方保護,有的市場准入門檻高,各種隱性壁壘不同程度存在;三是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投資環境惡劣,有的部門不依法行政,隨意執法、手續繁瑣、效率低下、遇事「推繞拖」等辦事難現象依然存在……

為什麼優化營商環境這么重要?

首先,優化營商環境,這是針對我國經濟社會面臨的發展瓶頸精準發力。總理在報告中提及「安不忘危,興不忘憂」,清醒認識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其中相當一部分都和營商環境欠優、放管服改革滯後有千絲萬縷聯系。

其次,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就是提高綜合競爭力,這是一個地方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軟實力。「政府要嚴守承諾,不能新官不理舊賬、對企業不公平對待或搞地方保護」;「保障不同所有制企業在資質許可、政府采購、科技項目、標准制定等方面公平待遇,堅決查處濫用行政權力排除和限制競爭的行為」;「一定要讓我們的企業家、市場主體真正感覺到營商環境的切實優化」;要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的最佳投資地……

第三,優化營商環境,也是凈化社會風氣,打造法治國家的要求。一些地方頻頻發生的污化營商環境的事例,正是對法治的藐視,對規則,對公平正義的破壞。

優化營商環境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改善基礎設施等硬環境,更要在提高服務水平、營造法治環境等軟環境建設上有新突破,更好發揮制度的支撐、保障、激勵作用。公共服務是營商環境的試金石,建議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對標國際最高標准,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努力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一要做好簡政放權的「減法」。營商環境是一個系統性的環境,除了基礎設施的可得性外,更強調企業開辦、運營、關閉和市場維護全流程的便利化:要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制定全國市場准入負面清單,進一步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最大程度實現准入環節的便利化;要搭建「多規合一」聯合審批平台,形成以「表單共享、材料共享、流程共享」為特徵的全新審批模式,提交「一套申報材料」,填寫「一份申請表單」,即可「完成多項審批」,優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不斷提高建設項目審批效率。

二要做強監管的「加法」。著眼優化公平公正的法治化環境,實施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實施懲罰性賠償制度,對知識產權違法行為依法從嚴從快處理;進一步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增強企業家信心;政府要嚴守承諾,不能「新官不理舊賬」,不能對企業不公平對待,不能搞地方保護,要保障不同所有制企業在資質許可、政府采購、科技項目、標准制定等方面的公平待遇,堅決查處濫用行政權力排除和限制競爭的行為;抓緊建立營商環境的評價機制,制定相關評價指標和辦法,推動各地由過去的爭資金、爭項目向爭創優質營商環境轉變。同時加快建立以信用承諾、信用公示為特點的新型監管機制。

『貳』 優化營商環境的意義是什麼

優化營商環境的意義:

1、優化營商環境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完善治理體系和提高治理效能的需要。

必須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政府與社會關系、市場與社會關系,在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上有突破有創新,解放、創造和保護先進的生產力,重點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以高水平的開放推動深層次市場化改革。

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的要求。這是建設一個好的市場經濟體制,體現制度優勢,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增強治理能力,提高治理效能的迫切需要。

2、優化營商環境是政府精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持續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

優化營商環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優化營商環境當然對招商引資和GDP增長有幫助,但優化營商環境不僅僅是為了招商引資,也不僅僅是為了GDP增長,而是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穩住經濟基本盤的前提下,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優化營商環境的主體是政府,政府自身也需要精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好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一方面,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取決於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放權、減權、減利,這是一場刀刃向內地向市場放權、給企業松綁、讓群眾便利的政府自我革命。

另一方面,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也是政府的職責,應從事前審批型政府、經濟發展的競爭者,轉向服務型政府。這也是對政府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效率、加大公共服務供給的「大考」。

3、優化營商環境是保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維護國家產業和經濟安全,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需要。

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必須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並提高競爭力。

現在這方面已經出現了不利的情況,有些產業鏈供應鏈斷裂了、脫鉤了,有的外企、民企走了,低端的產業、企業死掉了,高端產業、企業卻進不來。應對這些問題和困難,一方面要「卧薪嘗膽」式的創新,解決「卡脖子」問題,實現自主可控,真正本土化;

另一方面,要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和對現有外資企業的粘性,使之不願意離開中國。這兩個方面,都取決於是否能創造世界最優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好了,就可以對沖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

優化營商環境的提出:

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就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提出重要要求。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經歷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傳統的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減弱,制度供給成為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樣需要繼續改善營商環境,不斷增強中國經濟的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才能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叄』 為什麼優化營商環境要遵循市場化法制化原則

從國內外研究文獻看,對營商環境涵蓋領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理解,將營商環境領域限定在市場主體准入、生產經營和退出等活動中涉及的各種制度規則,如世行營商環境報告設計的指標體系,從可量化、可對比和可改革性的角度,覆蓋了影響企業生命周期11個領域的監管制度,即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證、獲得電力、登記財產、獲得信貸、保護少數投資者、納稅、跨境貿易、執行合同、辦理破產和勞動力市場監管(尚未排名)。這些領域的制度規則是代表性的,而不是全部,比如企業生產經營,不僅要用電,也要用水、用氣、通信等,只是以獲得電力作為代表性領域(見圖1)。

廣義的理解,除了狹義所指領域外,還包括宏觀性的、非制度性的影響要素,如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評價指標包括宏觀經濟、市場規模、基礎設施、行政制度、金融市場、人才、創新、環境、教育、科技等領域,具有綜合性,幾乎涵蓋了影響綜合競爭力或發展環境的各個方面。



比較而言,狹義的理解,涉及范圍有限,沒有包括與市場主體成長相關的所有領域,而是限於制度性領域,可衡量可比較,可為改善營商環境提供一個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參考框架;

廣義的理解,覆蓋范圍寬泛,具有綜合性,但有些領域超出了制度性范疇,也不是制度變革所能解決的問題,比如說市場規模、基礎設施等要素,對企業發展有很大影響,但不屬於制度規范的范疇,營商環境改革通常也不涉及這些領域,而是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或發展環境的重要方面。
從我國相關研究和實踐看,大多是從狹義上來理解營商環境涵蓋領域的,同時又加入了一些符合中國國情的制度改革領域,覆蓋范圍更廣些。

例如,國家發改委研究組織的營商環境試評價,對標國際、立足國情,在借鑒世行營商環境報告11個衡量領域的基礎上,疊加了反映城市投資吸引力、高質量發展等領域制度建設的評價指標。北京、上海等地推出的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方案,在對標國際先進的同時,增加了投資、貿易、創新、人才、信用等制度改革領域。國務院《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針對我國營商環境存在的短板和問題,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增加了市場主體保護、信用體系、企業注銷、公用事業辦理等制度改革領域,更加適應我國改善營商環境的需要。


供參考。

『肆』 談談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過程是如何體現依法治國

完善法治化的營商環境,首先要不斷適應改革的需要,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以引領和保障改革,即應當按照四中全會的要求,編纂民法典,制定期貨法等一系列新法律,修改證券法、票據法等既有的商事交易法,協調整合三資企業法、公司法與合夥企業法等商事組織法,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為完善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奠定製度基礎。
具體來說,一是要推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減少公權力對私法主體行為的過度干預,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創業活力。二是依法保障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全面確認和保障市場主體的人身、財產權益,消除人們的不安全感,鼓勵人們在合法的范圍內大膽創業和創新,保障市場主體對法律規則和法律制度的合理期待。三是需要進一步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四是建立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不僅要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而且還要依法規范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樹立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法律意識。
完善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也要進一步強化依法行政的理念,進一步從制度層面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從根本上約束和限制公權力,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保障權力的正當行使。要扎牢制度的籠子,使權力的運行守邊界、有約束、受監督,逐步建立一個職能科學、職權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與此相適應,需要進一步簡政放權,壓縮行政審批權;轉化政府職能,合理規范政府的行政許可行為,明確審批的內容和程序,推進政府的信息公開。對市場主體而言,法不禁止即自由;對政府而言,法不授權不可為。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需要進一步轉化,將監管模式從事前監管轉變為市場秩序維護,最終使從事核准、審批的政府機關逐漸從市場的監管者轉變為市場的服務者。
完善法治化的營商環境,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司法裁判中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義。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依法保障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和監督權,禁止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插手案件的審理;需要深化司法公開,構建陽光司法。此外,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業已生效裁判文書的執行力度,努力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熱點內容
宣讀規章制度串詞 發布:2025-05-05 23:13:25 瀏覽:309
勞動法中關於試用期離職的規定 發布:2025-05-05 23:12:44 瀏覽:660
海商法38 發布:2025-05-05 22:57:21 瀏覽:402
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 發布:2025-05-05 22:52:55 瀏覽:278
生產首件罰款的規章制度怎麼寫 發布:2025-05-05 22:46:09 瀏覽:279
法院房產拍賣查詢 發布:2025-05-05 22:43:20 瀏覽:344
河間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05 22:16:45 瀏覽:657
自考本科無學位可以考法律碩士嗎 發布:2025-05-05 22:12:42 瀏覽:645
海城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05 21:59:17 瀏覽:122
亂扔垃圾刑法 發布:2025-05-05 21:59:06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