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判法學書
1. 法學專業要看哪些書
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
還有法學專業各種課本以下:
《法理學》,張文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
《刑法》,高銘暄、馬克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民法》,魏振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民法》,魏振瀛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民事訴訟法》,江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商法學》,施天濤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法理學》,張文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憲法學》,周葉中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中國法制史》,曾憲義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憲法》,周葉中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現代行政法原理》,熊文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
《行政訴訟法學》,胡建淼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經濟法》,楊紫煊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國際經濟法》(第二版),余勁松、吳志攀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民族區域自治法教程》,楊侯第主編,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中國民族法學》,吳宗金主編,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 求有趣的關於法學的書
《大法官的智慧 美國聯邦法院經典案例選》,在一家叫Ermei私貢的淘寶店裡免費領的pdf電子版看的
3. 法律上誤判的定義
誤判指認定事實錯誤,或者適用法律錯誤的判決,或者兩方面都有錯誤的判決.從10月1日起,最高法院制定的《關於審理國家賠償確認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將開始生效。我個人認為,這個規定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明文規定了即使沒有無罪判決或其他糾正誤判的正式決定,個人或團體也可以藉助國家賠償請求權向管轄法院或者其上級法院乃至最高法院申請有關職務行為侵權的確認之訴。這實際上意味著擴充已有的確認程序的功能,在上訴和審判監督之外,另外開辟了新的司法救濟途徑,其中包括「再審」和「索賠」這兩扇門扉。於是當事人有機會在尚未平反昭雪的狀態下追究法院的違法責任,使審判人員自己也不得不接受審判的洗禮,這樣的制度化安排有益於人權保障事業,也是對司法機構輕率辦案態度的一記警鍾。
第二、這種新的司法救濟程序的啟動並非無條件、無限制的。在提出確認之訴之前,有關當事人必須首先窮盡申訴、審判監督等現行制度上的救濟手段。除非已經獲得能夠足以證明職務行為侵權的權威性文件(包括無罪判決、糾偏決定等),當事人能夠據此直接請求國家賠償。顯然,規定上述前置條件的目的是要多加一道過濾的手續,以區別一般性國家賠償與涉及審判的國家賠償,避免濫訴索賠的流弊。
第三、就審判人員職務行為的違法性的界定而言,以列舉的方式明確了15項具體的判斷標准。因此,在對法院提起國家賠償請求時,有關個人或團體必須對照新的規定查實有關審判是否構成違法情節。不得不指出,這里所列舉的14種法官職務行為只是司法程序上的訴訟指揮權和法警或執行官的命令權的行使,判決及其他審判活動並沒有明文包括在內。雖然並不妨礙根據第(15)項規定的「其他情形」條款來審查判決內容,但最高法院審判監督庭的有關人員在對規定進行說明時指出,「適用這項條款應十分慎重,嚴格掌握,除確認違法各方分歧不大的情形之外,均應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見《人民法院報》2004年9月3日)。由此可見,最高法院的新規定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英美傳統上的「司法免責(judicial immunity)」原則的殘余影響,把一般意義上的誤判問題基本上排除到確認之訴的視野之外,除非有明顯的枉法和瀆職表現。
4. 法學入門必讀的書籍
大學四年的主攻復科目有:刑法,民製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法,行政訴訟法,法理學,商法,憲法,國際公法,國際司法,國際經濟法
你現在要自學的話,先從刑法和民法開始看。是法學學生的話,以後參加司法考試,得刑法者得天下,得民法者稱諸侯。這兩門很重要。。。。
樓上給你的那張圖是自學考試的科目。我是法學學生。。。。。告訴你的你可以採納。。我今年都已經開始考研了。。。
5. 法學經典書籍
必看的經典法律書籍一、《洞穴奇案》
薩伯
五名洞穴探險人受困山洞,水盡糧絕;為了生存,大家約定抽簽吃掉一人,犧牲一個以救活其餘四人。威特摩爾是這一方案的提議人,不過抽簽前又收回了意見,其它四人卻執意堅持,結果恰好是威特摩爾被抽中。獲救後,這四人以殺人罪被起訴……這是美國法理學大家富勒1949年提出的假想公案,富勒還進一步虛構了五位大法官對此案的判決書。這一公案後來成了西方法學院學生的必讀文本。1998年,法學家薩伯延續了富勒的游戲,假設五十年後這個案子有機會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針對這個案子各自寫出了的判決意見……本書兼收了富勒和薩伯兩人共十四個觀點,藉以形象地反映了20世紀各個流派的法哲學思想。
必看的經典法律書籍二、《論犯罪與刑罰》
貝卡里亞
由義大利刑事古典學派創始人貝卡里亞著寫的這部著作,篇幅不大但影響卻極為深遠,該書初版於1764年,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對刑罪原則進行系統闡述的著作。全書洋謚著偉大的人道主義氣息,對刑訊逼供和死刑進行了憤怒的譴責,鼓吹刑法改革,力介罪刑相適應的近代量刑原則。本書問世後立即給作者帶來了巨大的聲譽,被譯為多種文字,它對地俄國、普魯士以及奧地利等國的刑法改革具有重大的影響。該書被譽為刑法領域里的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
必看的經典法律書籍三、《別在異鄉哭泣》
《別在異鄉哭泣:一個律師的成長手記》內容的是2002年9月,下崗失業的作者在司法局拿到了《法律職業資格證書》,進入司法局直屬的國辦律師事務所實習,開始了律師生涯。2003年,作者滿懷信心從老家來到深圳,希望這個年輕的城市有作者的一席之地,實現自己的律師夢想。但是,在這里作者處處碰壁,內心非常失落。突然爆發的非典疫情,更讓作者心灰意冷。來到深圳一個月後,作者決定離開這個傷心的城市返回家鄉。作者把這些成長的歷程記錄下來,希望對遠離故土、追逐夢想的年輕朋友,特別是剛走上法律道路的朋友們,能有一些啟發。
必看的經典法律書籍四、《尋找法律的印跡》
余定宇
法律是什麼?這是本書作者一直在追問的問題。他循著法律的印跡,開始了一次偉大的精神之旅:通過尼羅河俾格米人對於自己發現的食物香蕉的一種先佔觀念,證實了人類法律最原始的足跡---"權利"的足跡;通過古希臘神話中雅典娜基於人性的審判,宣示了古希臘人天然的神學情懷和宗教感受;通過手持天平利劍、蒙眼閉目的正義女神,宣示了古羅馬人對法律"成熟穩重"、"公平正義"的期求。
必看的經典法律書籍十五、《民法思維》
王澤鑒
本書旨在建構請求權基礎的理論體系,期能為民法實務提供可資遵循的思維及論證方法,以增進法律適用的合理性及客觀性。本書重視方法論上的運用,所設實例主要針對民法領域重要的基本問題,並多引用判例學說及德國法的理論,有助於讀者理解相關法律的解釋適用,對民法的學習應有助益,本書對於大陸和台灣地區民法的比較研究也應有所助益。
必看的經典法律書籍六、《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博登海默
《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是一本由博登海默編寫的書籍。本書把散見於1940年《法理學》一書中的有關法理學思想發展的歷史資料集中在第一部分。本書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對一般法律理論的實質性問題所作的論述,乃是以某些蘊含在我研究法理學問題的進路中的哲學假設和方法論假設為基礎的。
必看的經典法律書籍七、《政法筆記》
馮象
本書為作者在《讀書》雜志上開設的專欄"政法筆記"文章結集(少數刊載在其他報刊上)。作者開設專欄的用意在為中國的普通讀者寫一本書,談談新舊政法體制銜接轉型中的一些法律問題。因此,在該書中,讀者不感興趣的專業性太強的話題沒有涉及,作者關注的是普通讀者感興趣的與自己現實生活相關的一些法律問題,如名譽權、肖像權、版權、官司為什麼難打等等,作者結合有關案例,深入淺出,給讀者上了一堂生動的普法課。
6. 法律上普遍有一事不二審原則,那麼第一案誤判了怎麼辦
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兩審終審制度,如不服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一百六十四條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7. 如何看待法律上的被誤判事件
如果你真有法律上面的問題需要解決,可以到律伴這種法律咨詢服務平台上,請教下律師的。
8. 推薦關於法學的書
《青瓷》 又叫《拍賣師》,作者古流,寫的還好;我也是法學專業的,閑的無聊看的,大學圖書館很多這類書,主要是經常去泡圖書館!
9. 法律之誤判
對法院誤判怎樣追究國家賠償責任?
從10月1日起,最高法院制定的《關於審理國家賠償確認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將開始生效。我個人認為,這個規定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明文規定了即使沒有無罪判決或其他糾正誤判的正式決定,個人或團體也可以藉助國家賠償請求權向管轄法院或者其上級法院乃至最高法院申請有關職務行為侵權的確認之訴。這實際上意味著擴充已有的確認程序的功能,在上訴和審判監督之外,另外開辟了新的司法救濟途徑,其中包括「再審」和「索賠」這兩扇門扉。於是當事人有機會在尚未平反昭雪的狀態下追究法院的違法責任,使審判人員自己也不得不接受審判的洗禮,這樣的制度化安排有益於人權保障事業,也是對司法機構輕率辦案態度的一記警鍾。
第二、這種新的司法救濟程序的啟動並非無條件、無限制的。在提出確認之訴之前,有關當事人必須首先窮盡申訴、審判監督等現行制度上的救濟手段。除非已經獲得能夠足以證明職務行為侵權的權威性文件(包括無罪判決、糾偏決定等),當事人能夠據此直接請求國家賠償。顯然,規定上述前置條件的目的是要多加一道過濾的手續,以區別一般性國家賠償與涉及審判的國家賠償,避免濫訴索賠的流弊。
第三、就審判人員職務行為的違法性的界定而言,以列舉的方式明確了15項具體的判斷標准。因此,在對法院提起國家賠償請求時,有關個人或團體必須對照新的規定查實有關審判是否構成違法情節。不得不指出,這里所列舉的14種法官職務行為只是司法程序上的訴訟指揮權和法警或執行官的命令權的行使,判決及其他審判活動並沒有明文包括在內。雖然並不妨礙根據第(15)項規定的「其他情形」條款來審查判決內容,但最高法院審判監督庭的有關人員在對規定進行說明時指出,「適用這項條款應十分慎重,嚴格掌握,除確認違法各方分歧不大的情形之外,均應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見《人民法院報》2004年9月3日)。由此可見,最高法院的新規定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英美傳統上的「司法免責(judicial immunity)」原則的殘余影響,把一般意義上的誤判問題基本上排除到確認之訴的視野之外,除非有明顯的枉法和瀆職表現。
實際上,自1994年公布《國家賠償法》以來,關於審判賠償的司法解釋或法院規定較重要的就不少於八個,現在又即將實施關於確認國家賠償案件的新規定。像中國這樣重視司法賠償問題並不斷制定相關規范的國家,在世界上也可算得上是「鳳毛麟角」了。這樣大張旗鼓地建立和健全關於審判的國家賠償制度,一方面固然顯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司法原則以及責任制在維護秩序方面的關鍵性,但在另一方面,卻也在不經意間暴露了審判活動失誤過多的問題。
根據《中國法律年鑒》公布的司法統計資料,2001年受理的審判監督案件達到93576件,相當於當年二審結案件數的19%,比對初審的上訴率高出10個百分點。同年處理完畢的審判監督案件有93434件,其中直接改正原判決的件數為23326件,指定再審的件數為5232件,兩項合計結果占審判監督結案總數的31%。這意味著法院終審判決的大約五分之一受到挑戰,而這些申訴或抗訴的大約三分之一又被證明是有理有據的。當年審結的國家賠償案件共有6753件,其中刑事賠償案件為2705件,占總數的40%,與前一年度同類案件的數字相比增加11.32%。這樣高的誤判率,這樣大的刑事賠償規模,這樣快的索賠案增長,決定了有關部門對司法賠償問題不得不重視、而又不得不慎重的態度。不重視會引起民憤,削弱國家的公信力。不慎重則會不堪重負,並降低司法權的威信以及獨立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最高法院開始調整政策,把涉及審判的國家賠償與一般性國家賠償區別開來。
盡管《國家賠償法》對行政賠償與刑事賠償分門別類,並規定民事和行政訴訟過程的司法賠償適用刑事賠償的程序規定,但對一般公務員的職務行為與法官的職務行為沒有進行嚴格的區別。從法解釋學上看,涉及審判的國家賠償案件的審理主要根據四種因素的考量作出判決,即:(1)作為請求對象的前訴的審判具有違法性;(2)有關的違法性影響到判決結果;(3)職務行為的違法性與個人責任之間的關系;(4)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標准。但是,國家賠償法沒有顧及第(1)、(2)兩點,對第(3)點只是第24條規定了刑訊逼供、毆打施暴、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等明顯的違法行為的個人責任,對第(4)點則較詳細地規定了統一的賠償方式和計算標准(但不包括精神賠償)。後來最高法院頒布的一系列司法解釋和規定有所補充,但並沒有提出認定審判違法性的明文標准。雖然關於民事、行政訴訟的司法賠償問題的2000年解釋提示了違法性判斷的各種要件,但以對妨礙訴訟的強制措施、保全措施以及執行措施為限,並不包括誤判在內,這與即將實施的國家賠償確認案件的規定內容是一致的。
對審判的違法性判斷標准作出詳細規定的只有《人民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第2章。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第5條把因故意或過失而受理了不應當受理案件的行為理解為違法,第7條把擅自干預下級法院的審判工作列入追究范圍,第9條規定了故意不收集或核對證據而導致審判錯誤的情形,第12條規定了故意隱瞞主要證據或情節或提供虛假資料以及遺漏主要證據、重要情節導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情形,第14條規定了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出錯誤裁判或者因過失導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情形,等等。有些條款對違法性外延的劃定似乎過於寬泛。無論評價如何,以這個辦法為媒介,照理人們是很有可能把誤判問題也納入確認之訴的范圍之內的。
然而,由於在這里對審判的違法性判斷與審判人員個人責任的追究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是否由國家承擔代位責任的問題尚待澄清。更重要的是對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的追究被界定為法院內部由監察部門實施的紀律,作為受害方的公民、法人以及組織並不能對有關審判人員直接提起賠償的請求。由此可見,違法性的判斷與國家賠償程序的進行實際上處於被隔離的狀態。換句話說,中國的現行制度不僅在涉及審判工作本身的國家賠償問題上採取了限制違法性判斷的實質性立場(即除非擔任審判的法官有違法或瀆職的特別情節,否則不認定誤判),而且在程序上也對審判賠償的請求進行阻遏。但另一方面,在法院內部追究審判人員責任的違法性判斷又存在過分寬泛的問題,很容易助長審判人員畏首畏尾、以種種方式逃避責任的傾向。
鑒於上述現實,今後圍繞刑事賠償和非刑事司法賠償的制度變遷的基本方向將是完備關於審判賠償的制度,特別是承認國家賠償請求以及確認之訴的被告可以包括國家和地方的權力機關(因為法官任免權在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以及辦案法官在內,即消除陳舊的司法免責原則的影響。但除審判人員瀆職枉法的特殊情形外,還是應該堅持由國家來為職務行為承擔賠償責任的代位責任制,不宜過度強調個人責任。同時也應該防止法院利用確認程序來不斷作出原告敗訴的判斷,從而推卸國家應負的賠償責任,並針對這類偏頗預留矯正的機會,例如容許律師協會的維權機構開展獨立的調查並將結果公諸傳媒。無論如何,這樣的制度變遷當然必須與審判質量提高的進度相協調。另外,為了切實保障法官的審判獨立和敢於決定的精神,還應該進一步明確對職務行為違法性進行判斷的外部標准,而對追究個人責任的范圍則進行適當的制約,僅以故意或重大過失為限,不宜保留過於嚴苛的違法性內部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