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需
『壹』 青少年法制教育,需要怎樣進行
加強普法教育、培養敬畏生命的意識、關注心理健康、形成教育合力等都是進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加強普法教育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第1步,從孩子進入幼兒園上小學開始,就要加強普法教育,要讓孩子有法律意識,知道法律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也要讓青少年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從小就讓他養成知法守法的好習慣,絕不做那些觸犯法律底線的事情。
三、形成教育合力
形成教育合力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有效方法教育合力要以家庭學校社會為主力,三方共同努力,積極協作,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識,讓他們了解相關法律,在進行教育的時候,家長要與學校積極配合支持學校的宣傳教育工作,並給青少年以正確的引導者,這樣青少年在走入社會以後,才能成為一個遵法守法的好公民。
『貳』 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徵,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任務。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
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對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對於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叄』 法制教育,及需
法制——法治
『肆』 法制教育 的內容
法制教育是新時來期思想政治教育源的一項重要、艱巨的任務。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法治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的重要位置。首先從穩定局勢看,需要深入普法,進行法治教育。當前,我們全國各地政治形勢、經濟形勢是穩定的,社會治安也是基本穩定的,這是主流,是必須充分肯定的。
『伍』 要實現法制社會就必須懂法,那麼老百姓需要怎樣進行法治教育
可以多學習法律知識,參加法律法規知識培訓,多看法律法規宣傳電影電視,積極參加各種法律知識宣傳活動,了解更多的法律法規知識,進行法治宣傳教育工作。
『陸』 法治教育與法制教育有何區別
1、法制教育是一種錯誤的用法,正確的是應該是法治教育。法治教育是加內強民主容與法治教育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艱巨的任務。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法治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的重要位置。首先從穩定局勢看,需要深入普法,進行法治教育。當前,我們全國各地政治形勢、經濟形勢是穩定的,社會治安也是基本穩定的,這是主流,是必須充分肯定的。
2、法治和法制的區別: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法治的實施必須建立在法制上。與法治相比,法制側重在法律的使用上。
『柒』 法治教育是什麼
法制教育是讓公民懂法、守法、學會依法辦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做合格的社會一分子!
『捌』 法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區別
『玖』 我要所有法治教育資料
淺 論 法 治
內容摘要:
***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在2001年初召開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總書記分析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強調指出我們應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在具有重要意義的黨的十六大會議中***同志又再次重申了這一問題,要求我們在法制建設進程中更好地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法治」與「德治」的結合,對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關 鍵 詞:依法治國 以德治國 法治與德治的結合
1978年以後,我國法學界和政治學界曾經就法治與人治問題開展過一場大討論,出現過三種截然對立的觀點,即:要法治,不要人治;法治與人治應當結合;法治(依法治國或以法治國)概念不科學,同「法制」概念沒有什麼區別,應當拋棄。雖然經過長期的討論和爭鳴,「要法治不要人治」的主張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同,但是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對法治概念和依法治國的口號、方針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看法和疑慮。直到2001年初召開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總書記分析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強調我國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我們應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把屬於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設和屬於政治文明的法制建設都放到治理國家基本方略的高度來論述,並且強調二者的結合,這是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治國思想的新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豐富和貢獻。在這樣一個前提和背景下就要求新一代中央和國家領導集體根據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現實條件的變化和新的實踐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鄧小平同志有關民主與法制的理論,繼承和發揚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創立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在黨的十六大、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勝利召開的新時期新局勢下更好地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步伐。
下面筆者將從幾個方面對新時期法制建設中的重要思想——「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的相關問題作簡要論述:
一、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在1998年九屆全國人大誕生前夕,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在北京召開,第一次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8年3月5日,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關於《政府工作報告》的決議中,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國」「依法行政」;1999年3月15日,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該法案第1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這一天起,「依法治國」被正式載入國家的根本大法,這標志者中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法治時代。
依法治國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鄧小平理論,民主和法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小平同志一貫強調民主和法制是相互關聯的,密不可分的。認為民主是基礎、是本質,提出「沒有民主,就沒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而法制則是保障,「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鄧小平同志是積極主張推進法治,否定人治的。
***同志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同志的這段論述,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國的內涵:
依法治國的主體,是黨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它表現為國體和政體的統一。憲法明確規定,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等形式和途徑,依法管理國家事物和社會事務。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未經人民授權或者超越人民授權成為人民之外或者人民之上的治理國家的主體,更不允許少數國家公職人員以言代法,以權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