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什麼叫法治信仰

什麼叫法治信仰

發布時間: 2022-01-02 13:52:07

Ⅰ 為什麼要讓法治信仰根治在人民心中

目前我們做不到
我們做不到的原因是 喊著法律至上的人 一直再侮辱法律
所以法治 永遠做不到,
當 有錢的 可以改變法律 有權的可以變相法律,
公務員犯法 不用法 而用黨規,
國企可以無賴, 銀行 是弱勢群體···
有法不依 有法不做··
伴有間歇性精神病的法律
不會成為信仰··

Ⅱ 法律信仰和法治意識的區別

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說過一句話:「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許多人都知道這句話,都認同這句話。有人據此論證,若要建設一個法治社會,必須建立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使法律成為人們的信仰。

Ⅲ 什麼是法治信仰

堅定守法,守護公正

Ⅳ 法制和法治的區別:什麼叫把權利裝進制度的籠子里什麼叫法治信仰(她的本質是

法制是法律制度,法治是依法治國。用法律制度依法治國,才能解決用權力治理國家的弊端,是把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里的設想,這也是法制的信仰和本質。

Ⅳ 如何理解'法治成為共同信仰'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法治建設亦是如此;沒有精神的法治,猶如沒有靈魂的人體。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真正意義上的法治,並不完全取決於法律條文有多麼嚴厲、嚴密,也不僅僅體現在公民對法律條文有多麼深透的了解,而在於能否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讓法治成為人們共同堅守的信仰。
讓法治成為人們的共同信仰,黨員幹部的示範作用至關重要。黨是整個社會的表率,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又是全黨的表率。從一定意義上說,法治精神只有武裝了黨員幹部的頭腦,才能真正走進人民的心中。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黨員幹部對待法律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廣大人民群眾對待法律的態度。黨員幹部嚴格依法辦事,直接體現著法律的尊嚴和權威。黨員幹部帶頭弘揚法治精神,就是要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指引下,增強法治觀念,帶頭尊崇、遵守憲法和法律,自覺在法治軌道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讓法治成為人們的共同信仰,必須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要健全完善學法用法制度,把法治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幹部培訓規劃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必須切實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禮法相依、崇德重禮、正心修身的歷史智慧中吸收營養,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盧梭曾經說過:「規章都只不過是穹窿頂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誕生的風尚才最後構成那個穹窿頂上的不可動搖的拱心石。」當法治一旦成為人們的共同信仰,必將釋放出巨大的正能量,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保障。

Ⅵ 法治是如何成為信仰的

法治何時成為公眾的信仰

法治原則已經寫進我國憲法,但是,公眾真地信賴法治嗎?執法者心中對法律有執著的信仰嗎?上訪者為何放棄法律程序而尋求上級機關的干預?如此等等,即使沒有回答,我們也可以從各種社會現象、法律現象、政治現象中觀察出人們是如何對待法治的。

民法院職司審判,法律是准繩,而作為裁判根據的事實也是依照法定程序認定的。可見,法院是一個浸融於法律之中的機制,因而公眾對司法的信任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對法治的公信度。

」中國古語所言「公生明,廉生威」也是在闡述公信與權威的問題。公信力的獲得,看上去是依靠公眾的理解和接受,但司法裁判言之成理,才是公眾理解和接受的基礎。蘇軾詩言「成事在理不在勢」也即此意。

裁判如此,法治整體亦如此。只有把法治當作一種信仰對待,「理」才會涌現出來。盡管法律職業人士都從學術、專業的角度對法治、司法撰文立論,但它們無處不與社會生活和人生哲理相關聯。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由於法院的職責是以法律手段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法律糾紛,所以信仰法治便能包容萬理。

有研究認為,程序公平才是公信力的根本來源。程序公平包括四個因素:

一是人際尊重,即當事人在訴訟中得到司法官員的尊重和禮遇,其權利能得到保障,保持人格尊嚴;

二是中立地位,即法官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只根據事實和法律作出裁判,不受其他干擾;

三是參與性,即當事人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向裁判者表述自己的觀點;

四是值得信任,即裁判者充滿仁愛之心,公允處事,真誠關注你的需求,考慮你的理由。

中國的司法公信狀況如何?至今尚未見到權威的評估,但總體感覺是:司法公信不容樂觀。這種不容樂觀的公信狀況從一些現象中也可以判斷出來。例如,法官常常抱怨「婆婆」多、案子沒法辦,而法院外的公眾則抱著不論找誰,只要解決問題就行的態度到處「投醫」,其他國家機關和黨政領導也是理直氣壯,說當你的「婆婆」自然「事出有因」。

這種扯不清的連環關系看起來是追求一個積極的目標即公正司法、依法辦事,但由於出現這種情況的深層次原因是缺乏對法治的信任,結果是為追求積極目標而採取的行動駛向了積極目標的相反方向,從而進入了惡性循環。

另外一個最能反映法治信仰缺失的問題是當前熱門的「涉法信訪」。不容否認,通過信訪來解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建立法治的公信。但是,信訪如此興盛的一個重要原因卻恰恰是缺乏對法治的信任。那是一個持續的、綿延的原因,也是信訪機制的最大教訓之一。

關於如何將法治培養成為公眾的信仰問題,一篇小文難以承載,但有一點是清楚的:樹立權威可以主動為之,而獲得公信只能靠採取法治措施後的緩慢轉化。公信無法靠命令和強制獲得,而是依靠「綜合治理」之後去「贏得」,靠法律過程中各種主體的努力贏得人心。

信仰法治,是對公眾的教育。但如果公眾不信任法治,亦不可歸咎於公眾。決策者和執法者只能做好所有「前提性」工作,才能期盼法治成為公眾信仰的一天早日到來。

Ⅶ 為什麼說法治要求樹立對法律的信仰

這是個典型的中國式問題,因為中國從來都不是一個法治國家,人們對權利的崇拜遠遠超過對法律的信仰。
因此要在我國建立真正的法治制度,首先必須破除對權利的崇拜,破除權大於法的迷信,真正樹立對法律的信仰!

Ⅷ 法治信仰為什麼要根植於人民心中

因為目前我們國家是法治社會,國家推行全面依法治國。

Ⅸ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在人治傳統根深蒂固的中國,這的確是個難題。信仰法治,關鍵是要消除人治。因為法治的對立面是人治以及人治背後的封建文化,正是人治封建傳統阻礙了法治。破除封建人治意味著,不僅要破除封建特權的思想,還要觸動某些特權者的利益,不僅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文化制度,還要清除封建等級制的思想基礎。應該看到,社會不會自動接受法治,特別是當法治與人們的傳統觀念和自身利益發生沖突時,人們自然會選擇已經習慣了的人治,故而法治之路依然漫長。

雖然法治信仰的形成過程異常艱難,但不是沒有希望。只要我們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全力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努力建設法治國家,營造法治氛圍,法治的種子總有一天會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法治信仰必將形成。具體而言,離不開以下幾個前提:

首先是領導幹部率先垂範。如果執政者意識不到法治的重要性,不能夠率先垂範的話,整個社會的法治氛圍很難形成。政府是老百姓的楷模,政府官員的一舉一動影響著整個社會。所以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立法機關科學立法,這些都是影響法治信仰的重要因素。比如上訪就是封建人治文化的產物,消除此類現象,就必須使領導者意識到這種人治方式的弊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其次是媒體要理性傳播。媒體是信息的傳播者,是培育法治文化樹立法治信仰的關鍵一環。媒體的理性和規則意識、自律和責任擔當,對整個社會形成法治信仰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新興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其影響力不可小覷。媒體的導向很重要,現在有些媒體對明星八卦過度熱衷,但對關系民眾基本權益,關系社會正義與良知的社會問題無動於衷。只有當媒體展示真相、客觀表達、嚴守規則、維護公義的時候,社會才能恢復理性、尊崇法治,我們期待的法治信仰才會形成。

三是學校要承擔起教育責任。文化的養成不可能速成,必須從小灌輸、教育、訓練。法治信仰涉及三觀,只有通過家庭的耳濡目染,教育機構的長期努力,全社會的共同推進,才可能逐漸形成。尤其學校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現在所有學校都開政治公共課,但是最需要的法治課卻遲遲開不起來。學校應該把法治課作為必修課,讓每個學生從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強規則意識、程序意識、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

四是民眾要理性表達和行動。形成法治信仰的基礎在廣大民眾。當「中國式過馬路」、「信訪不信法」、「走關系」強於「走程序」大行其道時,我們就必須反思,是什麼力量讓規則失效,是什麼力量讓理性缺位?為什麼人們不願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按照法律渠道解決問題呢?為什麼人們遇到熱點問題就無視規則競相從眾?如何才能保持理性按規則行事?這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也是法治信仰形成過程中每個公民的責任。

五是法治信仰還需制度保障。比如美國的信用體系是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號是全國統一的公民唯一的證明記錄,考試作弊可能就是一個污點,商場偷東西也成為污點,人一生中不斷累積的這些污點不僅影響著繳納保險金額的高低,還影響未來的職業選擇,影響政治前途。社會信用制度對人的行為和習慣有明顯的規范作用,其後又有強大的威懾力保障。由於信用體系不健全,執法者和相對人都缺乏有效約束,甚至可以說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是執法隨意和腐敗造成的。社會信用缺失本質上還是制度缺失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形成法治信仰還有賴健全並落實各項制度。

熱點內容
法學大學生職業規劃 發布:2025-05-04 22:32:58 瀏覽:536
現行刑事訴訟法有多少條 發布:2025-05-04 22:32:53 瀏覽:518
公司員工收受回扣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4 22:30:38 瀏覽:306
上海市三石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04 22:28:21 瀏覽:598
河北省法律知識競賽初中組試題 發布:2025-05-04 22:22:25 瀏覽:160
法院依職權再審的條件 發布:2025-05-04 22:20:20 瀏覽:201
法院通知簡訊圖片 發布:2025-05-04 22:20:07 瀏覽:226
文宥碩法官 發布:2025-05-04 22:19:34 瀏覽:315
行政法的理論基礎作用 發布:2025-05-04 22:19:19 瀏覽:705
哈爾濱勞動法關於產假的規定 發布:2025-05-04 22:19:18 瀏覽: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