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感方式

道德感方式

發布時間: 2022-01-02 14:33:48

道德情感的三種形式為

道德情感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道德情感滲透在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中。從表現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種:直覺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倫理的道德情感。
1.直覺的道德情感
由於對某種具體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發生的情感體驗。由於其產生非常迅速,因而當事人往往不能明顯意識到這個過程,未經過現場的充分准備與醞釀。比如由於它產生得非常迅速,而往往對這個過程的道德准則的意識則不太明顯。例如,某人突然看到有人落水,萬分危急的情況促使他沒有思考餘地,當機立斷,果斷跳入水中,救起落水者。當時直接驅使這位英雄模範採取行動的並不是被清晰意識到了的某種道德觀念,而是由迅速感到的危急情境引起的直覺道德情感。這種直覺的情緒對人的行為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
2.想像的道德情感
通過對某種道德形象的想像而發生的情感體驗。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情感,是因為它是以社會道德標準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極大的鮮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規范的要求及其社會意義,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勵。如在聯想起某些有道德意義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時,激起的較自覺的情感體驗。如想起岳飛、文天祥、劉胡蘭等英雄人物,多半會喚起欽慕之情。
3.倫理的道德情感
以清楚地意識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它具有清晰的意識性和明確的自覺性,具有較大的概括性和較強的理論性,具有穩定性和深刻性。例如,愛國主義情感和集體主義情感就屬於倫理的道德情感。

⑵ 人的道德感是如何形成的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一句千古大忽悠

這個觀點是我很反對的,前幾年很多學者圍繞性善和性惡爭論不休

在我看來,人性的本來是惡的,因為有了道德教化

有了知識,有了歷史的是非,才慢慢形成道德

一個沒有教化的人是沒有道德感的,那是一頭自私自利自欲的動物

所以,根據性惡論的邏輯,道德的形成是教化

近些年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性善論的觀點視乎有點站不住腳

⑶ 什麼是道德感...

道德感是一種高級情感。同情、反感、眷戀、疏遠、尊敬、輕視、感激、愛、憎、背信棄義等屬於道德感;同志感、友誼感、愛國主義感、集體主義感,也屬於道德感。

⑷ 道德情感有哪幾種表現形式

這個問題應該說很大吧
道德情感表現形式客觀上
講分為語言和行動兩種

⑸ 道德情感的三種表現形式在哪一章

在第二章。

一是直覺的道德情感,即由於對某種具體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發生的情感體驗;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過對某種道德形象的想像而發生的情感體驗;三是倫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識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

在個人的道德品質構成中,道德情感具有3種作用:

評價作用,即能以某種情緒狀態,表明某種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是否具有正當性和合宜性。

調節作用,即能以某種情緒傾向,強化或削弱個人對某種道德義務的認識和實踐。

信號作用,即能以特有的情緒形式如表情、動作,向他人傳遞其道德行為價值的信息,或從他人的某種情緒形式獲取自己道德行為價值的信息。

⑹ 道德情感的表現形式在哪一章

道德情感是教資心理學第八章第三節的內容。

道德情感,是指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之上,根據道德觀念來評判他人或自己行為的時候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道德情感的表現形式主要有:

1.直覺的道德情感

對某種具體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發生的情感體驗。當感知到某種情境就會迅速產生一種積極或消極的情感體驗,因為產生迅速,當事人不能明顯意識到。

一個人走在路上,看到一個小孩子突然沖向馬路,這時他會不經思考的去攔下那小孩,這就是一種直覺的道德情感,未經思考迅速發生,拉開以後才可能意識到自己可能也會陷入危險,或假如錯過拉開怎麼辦等。

⑺ 道德感的基本特質

道德感既是一種道德的主觀意志,也是一種見諸行為的道德沖動。「意志作為主觀的或道德的意志表現於外時,就是行為」,而且「道德的意志表現於外時才是行為」。作為一種主觀形態和沖動形態的道德,道德感具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質。 道德感與倫理感一體相關,道德感由倫理感轉化而來,這種轉化的過渡環節,就是倫理的「實體感」內化為個體的「得道感」。道德的真諦是「得道」「,得道」的內涵是對倫理的實體性的分享及其在個體意志行為中的外化,是個體內在的實體性。「得道」是由倫理感向道德感轉化的中介。在這里,道德之「道」一方面由倫理之「理」轉化而來,另一方面,它又揚棄了倫理實體抽象的普遍性而獲得個體內在的實在性。
「得道」,一方面是對倫理之「理」的獲得,對倫理實體的分享;另一方面更是倫理的實體性要求和倫理的客觀意志向道德的主體性確證和主觀意志的轉換。「道」就是個體內在的倫理實體,或者說,是個體性、主觀性的「實體感」;而「得」的方式不是佔有,而是分享。倫理作為一種共體和公共本質,作為「單一物與普遍物的統一」,既包含、統攝單一物,又不讓任何「單一物」或個體占為己有。個體對實體和道德對倫理的「獲得」方式,只能是「得道」。「得道」的要義是獲得倫理的要求,並轉化為個體行為的法,從而使個體獲得倫理的實體性。這些形而上的抽象邏輯,被黑格爾用法哲學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倫理性的東西,如果在本性所規定的個人性格本身中得到反映,那便是德。」德,就是在本性中所體現的個體的倫理性格。一個人的行為符合倫理的要求,如果這種「符合」成為一種穩定的性格,那麼就是「德」。所以,「德,毋寧說是一種倫理上的造詣。」
「得道感」就是倫理上的造詣感,造詣感的核心,是「單一物」與「普遍物」、個體與實體統一的感覺。不過,作為一種主觀意志,「得道感」與思維形態、純粹理性形態的道德的區別在於,它是求道、持道、行道的那種沖動。「求道」是「得道」的基礎。「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道德的本質、教育的本質,就是自由,而自由的本質,就是解放。解放的第一要義,就是將人們從自然沖動的束縛和壓迫下解放出來,以獲得人性的自由。
「求道」,就是過有道德的真正的人的生活,使自己從本能壓迫下解放出來的那種沖動。人之所以需要道德,就是因為人身上具有動物性;道德之所以可能,就是因為人性中具有善的本根。正如西方倫理學家所說,人性與獸性的區別,在於人有道德;人性與神性的區別,在於人需要道德。道德的可能性與不道德的危險性在人性中共存,於是,「求道」之後,還有要「持道」的意志力。「持道」即對道德的固持,即孟子所說的「不動心」,亦即孔子所說的「造次必如是,顛沛必如是」。「持道」的確證在於「行道」。「行道」才能將倫理的要求外化為現實,也才能使道德的主體得到確證,也才是真正的「知道」和「有道」。「知行合一」就是道德的理論態度與實踐態度和思維形態與沖動形態的統一。「求道—持道—行道」,就是「得道」感的內在結構。 康德認為,道德法則直接受道德意志決定,是道德價值的本質。「行為全部道德價值的本質性東西取決於如下一點:道德法則直接地決定意志。」純粹理性的任務是為人們提供道德法則,純粹實踐理性要將道德法則變成意志的直接決定者,就必須為人們找到道德行為的動力,即意志服從道德法則的內在沖動,這種動力或沖動,康德稱其為「靈魂驅動力」。關於這種沖動的本質,康德與黑格爾的觀點是一致的,即認為這種沖動的本質應當是一種特殊情感。「因為一切稟好和每一種感覺沖動都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所以(通過稟好所遭遇的瓦解)施於情感的否定作用本身是情感。」產生這種情感的理智根據就是對道德法則的敬重。在道德法則的動力之外尋求的動力,都可能使道德成為「無法持久的」和「危險的」偽善。「對於道德法則的敬重是一種情感,它產生於理智的根據,並且這種情感是我們完全先天地認識的唯一情感,而其必然性我們也能夠洞見到。」於是,實踐理性的根本動力,就是對道德准則的「敬重情感」。「這種情感現在也可能稱為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情感;而出於這兩個理由,它也可以稱為道德情感。」
敬重情感是人內在的對道德法則的肯定情感,是意志對道德法則景仰和禮贊的快樂情感。它是由純粹理性向實踐理性的轉化,是人的道德行為的唯一合法的根據。「於是,對於道德法則的敬重是唯一而同時無可置疑的道德動力,並且這種情感除了僅僅出於這個根據的客體之外就不指向任何客體。」µξ道德法則的敬重情感何以可以產生道德沖動而成為實踐理性的動力?「因為對於我們尊重的、卻又(由於意識到我們的軟弱)畏懼的東西,由於更加容易適應它,敬畏就變成偏好,敬重就變成愛;至少這會是獻身於法則的意向的完善境界,倘使一個創造物某個時候能夠達到這一點的話。」所以,在《實踐理性批判》的最後,康德寫下了那句給後人帶來無限啟迪和警示的話:「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始終新鮮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人們今天可能對康德將對道德准則的「敬重情感」作為道德的唯一動力的觀點提出許多異議甚至批評,但它至今仍然具有真理性和啟發意義的是:道德感本質上是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情感」,而且,這種「敬重情感」推動人們由對道德的理論的態度或道德的思維形態,向實踐的態度或實踐形態轉換。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情感」,既是沖動形態的道德,也是實踐理性的根本動力。 康德如此凸顯義務之於道德的意義,以至認為倫理學「一般地,它也叫做義務論」。道德感與道德沖動的義務感以「敬重之情」為基礎和前提。「倫理義務只有當我們尊其為義務時才成其為義務。說我們有義務敬重,等於說我們有義務去有一項義務……因為人必須先有了對內心法則的敬重心,才可能懂得什麼叫義務。」義務與道德、與德性是一體的,德性是人的行為准則在履行義務時體現的力量。德性指的是意志的道德力量,德性本身不是義務,擁有德性也不成其為義務,但它命令人有義務,伴隨著其命令的一種(只可能由內在的自由的法則所施加的)道德強制。義務產生於對道德法則的敬重,德性是履行義務的力量,義務是一種道德的強制或絕對命令。於是,道德感就是履行義務、執行「絕對命令」的一種道德沖動。義務感與敬重情感一樣,同樣是一種道德情感。
義務不僅與德性一致,而且與沖動一致。黑格爾認為,德、義務、沖動,三者在內容上是相同的。「採取義務的形式、然後採取德的形式的那種內容,與其有沖動的形式的那種內容是相同的。沖動也同樣以這種內容為其基礎。」黑格爾強調,義務的本質不是強制,而是自由,或道德解放。義務限制的僅僅是主觀任性,而不是沖動。「具有拘束力的義務,只是對沒有規定性的主觀性或抽象的自由和對自然意志的沖動或道德意志(它任意規定沒有規定性的善)的沖動,才是一種限制。但是在義務中個人毋寧說是獲得了解放。」義務使人擺脫了對自然沖動的依附,將人從自然沖動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又使人擺脫了個體的偶然性與主觀性,獲得實體性與現象性。「在義務中,個人得到解放而達到了實體性的自由」「,所以,義務所限制的並不是自由,而只是自由的抽象,即不自由。義務就是達到本質、獲得肯定的自由。」
道德感就是履行義務、執行道德法則的「絕對命令」的情感沖動,即道德感就是義務感。道德感就是得道感、敬重情感、義務感。道德感教育的重心,就是使人們因獲得「倫理上的造詣」而得「道」;以對道德准則的敬重,培育道德上的「優美靈魂」和源頭性的「靈魂驅動力」;培育以自我解放為本質和追求的義務意識。

⑻ 道德情感的表現形式包括

道德情感,是指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之上,根據道德觀念來評判他人或自己行為的時候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道德情感的表現形式主要有:

1.直覺的道德情感

由於對某種具體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發生的情感體驗。當感知到某種情境就會迅速產生一種積極或消極的情感體驗,因為產生迅速,一般當事人不能明顯意識到。例如,一個人走在路上,看到一個小孩子突然沖向馬路,這時他會不經思考的去攔下那小孩,這就是一種直覺的道德情感,未經思考迅速發生,拉開以後才可能意識到自己可能也會陷入危險,或假如錯過拉開怎麼辦等等。

2.想像的道德情感

通過對某種道德形象的想像而發生的情感體驗,例如想像歷史上的某位名人,從而喚起自己的欽慕、敬佩之情。

3.倫理的道德情感

是以道德的理性認識為基礎,以清楚地意識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倫理的道德情感具有清晰的意識性和明確的自覺性,具有較大的概括性和較強的倫理性,具有穩定性和深刻性,是道德情感的最高形式。如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就是一種倫理的道德情感。

這部分知識點,一般有兩種考法。一是直接考查概念;二是用例子來考察是否理解。接下來我們做幾道題目來區分。

1.由於某種具體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發生的情感體驗稱為( )。

A.直覺的道德情感 B.想像的道德情感

C.倫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中公名師解析】答案:A。此題直接考察對概念的記憶,根據題干中「直接感知」一詞可定位為直覺的道德情感,故正確答案為A。
道德情感是一種情感體驗。指個體對一定的社會存在和道德認識的主觀態度。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人們根據道德准則要求進行道德活動時所產生的愛慕、憎惡、信任、同情等比較持久而穩定的內心體驗。道德情感與道德信念、道德認識密切相關。它是道德意識的一個內容,具有社會歷史性與階級性。例如,愛國主義情感、國際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等反映著主體對社會客體的態度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有不同的內容。道德情感與道德判斷一致時,便出現積極穩定的內心體驗;兩者矛盾時,會產生消極的、不穩定的內心體驗。道德情感要在社會實踐和教育基礎上逐步形成。[1]
在個人的道德品質構成中,道德情感具有3種作用:
①評價作用,即能以某種情緒狀態,表明某種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是否具有正當性和合宜性;
②調節作用,即能以某種情緒傾向,強化或削弱個人對某種道德義務的認識和實踐;
③信號作用,即能以特有的情緒形式如表情、動作,向他人傳遞其道德行為價值的信息,或從他人的某種情緒形式獲取自己道德行為價值的信息。
個人一旦對某種義務和行為形成道德情感,就會積極地影響其道德選擇。某種道德情感一旦擴展為社會性的情感,也就會程度不同地影響社會道德風尚。
陶冶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的重要環節。它包括兩方面的任務:一方面是形成和增強同所獲得的道德認識相一致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是改變那種與應有的道德認識相抵觸的道德情感。形成和增強健康的、正當的道德情感,不但要訴諸個人理智,訴諸個人對理想人格的追求,而且更需要個人在實踐中經受長期的甚至痛苦的磨練。[2]

⑼ 舉例三種道德感的具體表現,要詳細點,盡量快些

直覺情體驗身臨某種特定環境直接受並且未經理性思考中國速產情體回驗看孩快要橋掉或者掉答能經思考趕緊跑拉拉才意識能孩自身體平衡能力沒問題、假錯拉辦、旁邊家旁看管著等等直覺情自身期沉澱某種情直接提取未經現場充准備與醞釀 想像情體驗通想像並沒與真接觸物形象確切說形象式物想像歷史名某位名欽佩、激、慨等等 倫理情體驗自身處某種環境與種環境、事互或參與產情體驗運員際賽領獎面升旗情體驗 直覺情體驗、想像情體驗、倫理情體驗般認道德情三種表現形式道德情與理智、美情三種

熱點內容
司法鑒定火災鑒定 發布:2025-09-17 21:22:12 瀏覽:135
刑法的不足 發布:2025-09-17 21:16:29 瀏覽:315
易制毒化學品管理條例2014年 發布:2025-09-17 21:16:25 瀏覽:253
豐鎮市法院法官名字 發布:2025-09-17 20:50:04 瀏覽:2
爐石傳說貧民法 發布:2025-09-17 20:45:39 瀏覽:292
民法典法律意識 發布:2025-09-17 20:40:28 瀏覽:798
濟南沈濤律師 發布:2025-09-17 20:37:55 瀏覽:493
合同法無效合同真題 發布:2025-09-17 20:27:11 瀏覽:456
條例口號 發布:2025-09-17 20:22:52 瀏覽:285
勞動法中關於罰款 發布:2025-09-17 20:14:04 瀏覽: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