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功德
『壹』 社會道德
簡稱「公德」。人們在履行社會義務或涉及社會公眾利益的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准則。與「私德」相對。公德指與組織、集體、民族、社會有關的道德,私德指個人品德、作風、習慣以及個人私生活中的道德。社會公德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根據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如遵守公共秩序、講文明、講禮貌、誠實守信、救死扶傷等。它對維系社會公共生活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作用。
社會公德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的道德准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社會公德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我們的行為。只有遵守社會公德的人,才會被人們所尊重。那些違反社會公德人,將被人們所不齒。社會公德的內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歷史的演變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為了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處理好人際關系,我們必須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什麼是個人修養呢?我認為,個人修養就是個體在心靈深處進行的自我認識,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個人修養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我們的行為。只有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的人,才會被人們所尊重。當然,個人修養的內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實踐活動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關於個人修養的討論和研究,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古人曾經提出過「修身養性」,現在我國也把思想品德作為學生的必修課。
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等這些傳統美德深深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當然,我們也應當用與時俱進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公德,比如在當今社會,保護環境就應當成為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貳』 什麼是道德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回。美德,美就是美的答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成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有五個方面: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和遵紀守法.
其中,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
助人為樂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
愛護公物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保護環境是社會公德的重要內容;
遵紀守法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
『叄』 社會公德的含義
社會公德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廣義的社會公德是指反映階級,民族或社會同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會一定國家特別提倡和實行的道德要求。甚至還以法律規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視和推行,狹義的社會公德是指人類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來的。為社會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共生活准則。
『肆』 個人品德在社會道德建設中具有什麼作用
個人品德在社會道德建設中具有基礎性作用。
1、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其中,加強個人品德建設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2、重視個人品德建設,有助於提升社會道德水平。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黨員領導幹部必須「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這實際上也是要求領導幹部加強個人品德建設。個人品德是「內在的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實現最終都要訴諸個人品德。
(4)道德的功德擴展閱讀:
1、從人類的生存發展來看,社會公德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在傳統的以家族、氏族為特徵的共同體時代,缺少一個獨立的、廣泛的社會生活公共空間,社會秩序的實現更多地由個人品德修養來決定。
2、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特別是經濟活動市場化、職業多樣化、利益多元化、人際交往和社會關系的普遍化,以及在此基礎上出現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分離,人們既在私人領域里享有其獨特的私人生活,又在公共領域里享有與人共有的公共生活,相應地社會公德也就逐漸形成了。
『伍』 美德,道德,公德的區別
美德:在人格心理學內,美德的概念是指:凡是可以給一個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東西,包括攻擊回,力量,答勇氣,自信等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公德:公共品德;公共道德方面的品質
『陸』 守公德的意義是什麼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對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總結這些年的工作實踐,客觀看待成績和經驗,准確把握道德建設領域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科學分析新時代對公民道德建設提出的新要求,進一步明確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任務要求,對於推動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一個新高度,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6)道德的功德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公民道德建設,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動思想道德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不斷提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廣為弘揚,崇尚英雄、尊重模範、學習先進成為風尚,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大大增強,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不斷提高,道德領域呈現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
『柒』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7)道德的功德擴展閱讀: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
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捌』 什麼叫做道德
道德是一種由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往往流傳較為廣泛,形成共識。
必須與法律相分別,兩者都是行為規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種心靈的契約,只能靠人們自覺遵守,所以約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輿論來實現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確立的風俗規則,法律則是有國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樣,法律一般是當權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眾在生活中的利益體現,有一定差距。
對人群來說,終極的道德應該是沒有的,因為道德不具備法律的能力。有的話就只能是在人們的道德水平與法律結合而成為最終形態——法律。那也就不是純粹的道德了。或者是個人的堅定的道德品質,也許勉強可看作最好的陣地。
『玖』 公德與功德的區別
公德,是指有關社會公眾的安寧和幸福的行為,如不破壞公物;遵守公共品德;公共道德方面的品質 >摘自網路
----功德是佛法中非常強調的一個因素,什麼是功德?它有什麼用?其實功德就是善事善念,但是必須在菩薩面前許願發心過的善事善念才是功德。平時我們的善事善念,如果沒有在菩薩面前許過願發過心,無論是自發的還是受佛法的影響,它就停留在自我表現的一個層次上。舉個例子:一個人吃素,吃了好多年,但從沒在菩薩面前發心許願,那麼即使十年吃全素,也只能是個人愛好。所以要在菩薩面前發心行善,樂善好施,幫助別人,連行孝父母、友愛兄弟姐妹都要發心。
而功德有什麼用呢?大家都知道業障或孽障的危害,它們就像程序中的病毒一樣潛伏在人的阿賴耶識,時間一到就激化成靈性,就開始對人產生作用,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突然之間從非常健康到病危搶救,或意外事故,或遭劫。》摘自師父 白話佛法一 11、善事和功德的區別
----功德是你用你的心來做某一件事情,就是功;如果做出來的事情幫助到人家,就是德。做任何事情都是從心裡發出來幫助人家叫功德。
----學佛的人要有境界,功德要齊備。就是一個人功和德不能少一樣。你就算是從心裡整天想「哎呀,我要幫助她呀」,這個心中出來的是有功;但是不去做,從來不去幫助人家,就沒有德。如果一個人一天到晚地幫助、照顧老人,但是她心中想著,「等到這個老頭子死掉之後說不定會給我留下很多東西,會給我很多遺產」。好了,她的功沒有了,就剩下善德了。對不對呀?所以一個人要懂得功德要齊備。如果輕視別人的人,本身就沒有功德。如果這個人看不起人家,眼睛看都不看人家,不願意跟人家講話,這個人就沒有功德。
----修自身的佛性是功。就是說修性要學會修自身的佛性。什麼叫自身的佛性?就是自己的本性,自己善良的心,就是修自己的良心。用佛心來修自己的身是德。就是說經常用佛菩薩的要求來要求自己身體上做什麼事情,那就是德。比如你偷了人家的東西了;比如你看見人家掉的錢,你拿起來了;比如你今天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了,你打人了、罵人了等等,這些事情的發生如果你不用佛菩薩的境界去衡量、去修它,你就永遠沒有德。》摘自白話佛法四 20、積功累德無我無
--您可以去我的網路知道簡介看鏈接 也可以加聯系方式 望有幫助
『拾』 談談公民遵守社會公德的意義和作用
社會公德作為人類社會生活中最起碼、最簡單的行為准則,是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是適應社會和人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具有特殊且廣泛的社會作用。
1、遵守社會公德是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條件。
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場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環境、維護現實社會生活的最低准則,是人們現實社會生活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
2、遵守社會公德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社會公德發揮著維護現實的穩定、公道、揚善懲惡的功能,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起著強大的輿論監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
社會公德的這種作用體現在:一方面肯定、維護和促進一切有利於或有助於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礙於或有害於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
3、社會公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會公德對社會道德風尚的影響穩定而深刻、廣泛而持久。社會道德又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從人們實踐社會公德的自覺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狀況。
因此,如果社會公德遭到了踐踏和破壞,整個社會的道德體系就可能會瓦解,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也將被破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
(10)道德的功德擴展閱讀:
1、內容要求
社會公德的內容是對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規范和要求。在我國現代社會中,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為:
2、文明禮貌
社會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和諧相處,舉止文明以禮相待。自覺杜絕說臟話、隨便猜疑、欺騙他人等惡習。這是處世做人最起碼的要求。
3、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是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調整相互關系的最一般的行為規范之一。在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團結友愛,相互關心,相互幫助。愛人者人恆愛之,信人者人恆信之。
4、愛護公物
愛護公共財物是社會公德極其重要的內容。尤其在公共場合更要注意這一點。要愛護國家及公共財產不受侵犯。
5、保護環境
為了保持社會公共生活的環境整潔、舒適和干凈,保障社會成員的身體健康,每個公民都應當講究公共衛生、保護生活環境,這也是社會公共生活中人們應當遵循的最基本的行為規范。
6、遵紀守法
法律是對公民行為的必要約束及規范,是對道德的補充。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紀律,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公共生活中人們要能順利地進行社會活動,就必須要有規矩可循,就必須遵循一定的行為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