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法治制度
1. 美國的政治制度
有的評論個人覺得是很經典的,美式民主是「國家意志」被「財閥寡頭所綁架」的溈民主。將毫無干戈的權利下放,巨頭們依舊壟斷著各種命脈,並肆無忌憚地毫無顧忌地使用所能想到的任何手段牟利!
你真以為那些平民出生的某某總統之流能以自己的意志或者以「民主」走到那一步么?哪個執政者背後不是活躍著那些既得利益階層?
更加明顯的例子還是我們的鄰居:日本
世襲政治,政治世襲,老子是什麼兒子孫子依舊是什麼,現在的政治家族的歷史甚至能尋到民治維新時代去,赤果果的「家天下」
國外的月亮總是更圓的,一來那代表我們的願景,我們希望月亮更圓。二來陰暗面你不接觸它,你是永遠不會了解的不是么?
2. 美國的政治制度是什麼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為總統制,實行三權分立與制衡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和兩黨制的政黨制度。
政權組織形式
採用總統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實行分權與制衡的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國會、總統、法院掌管,三個部門行使權力時,彼此互相牽制,以達到權力平衡。國會有立法權,總統對國會通過的法案有權否決,國會又有權在一定條件下推翻總統的否決;總統有權任命高級官員,但須經國會認可,國會有權依法彈勁總統和高級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任命並經國會認可,最高法院又可對國會通過的法律以違憲為由宣布無效。
國家結構形式
1776-1787年的美國為邦聯制國家。1787年制定的《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改國家結構形式為聯邦制,在建立統一的聯邦政權的基礎上,各州仍保有相當廣泛的自主權。聯邦設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但有統一的法和法律,是國際交往的主體;各州有自己的憲法、法律和政府機構;若各州的憲法和法律與聯邦憲法和法律發生沖突,聯邦憲法和法律優於州的憲法和法律。美國憲法列舉了聯邦政府享有的權力,如征稅,舉債,鑄幣,維持軍隊,主持外交,管理州際和國際貿易等。不經憲法列舉的其他權力,除非憲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者外,一概為州政府保留。州的權力主要是處理本州范圍內的事務,如以地方名義征稅,管理州內工商業和勞工,組織警衛力量和維持治安,等等。聯邦中央和地方的具體許可權,200年來不斷有所變化。
選舉制度
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間接選舉制。首先由各州選民投票選出本州選舉人(人數與本州國會議員人數相等),再由各州選舉人同時在各州首府投票選舉正、副總統。議員選舉實行直接選舉制。眾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參議員最初由各州議會選舉,1913年生效的第17條憲法修正案規定,參議員也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州長、議員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員都由選民選舉產生。各級選舉一般都由兩黨包辦。為了保證兩黨的統治地位,一般實行單名選區制和多數代表制。
政黨制度
採用兩黨制。美國憲法雖然沒有規定政黨地位,但政黨是美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滲透於其他各種政治制度。兩黨制在美國成立聯邦初期就已萌芽,到南北戰爭後,兩黨制正式形成。壟斷資產階級通過兩大政黨控制整個國家政治機構,操縱全國政治生活。兩黨的主要職能是操縱和包辦選舉,特別是總統
選舉。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長期輪流執政。美國政黨除兩大黨外,還有其他一些政黨,但它們都無法影響兩大黨輪流執政的地位。
公民權利制度
美國憲法和法律條文規定,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最終屬於人民;政府的權力不是絕對的,而是受憲法和法律限制的。聯邦憲法和法律一方面規定公民享有人身保護、言論、出版、集會、宗教信仰自由,私有財產權和選舉權等權利;另一方面規定,國會不得制定剝奪公民的言論、出版、和平集會和請願等自由的法律,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非法的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定正當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此外,各州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權利也有規定。實際上公民的權利受制於個人擁有的財產,享有充分自由權利的只能是資產階級。
3. 美國法律制度是什麼
1)美國法律的發展
美國法來源於英國法,又根據美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作了較多的改變。美國建國初期就制定了成文的聯邦憲法,但聯邦和各州都自成法律體系。美國法律制度的發展大約經過了四個時期:殖民地時期的美國法;獨立戰爭後的美國法;南北戰爭後的美國法;現代美國法。
2)美國法律的性質
它是英美法系的代表,擁有英美法系以英國為中心、以英國普通法為基礎;以判例法為主;變革相對緩慢,具有保守性法律發展中法官作用突出;體系龐雜缺乏系統;注重程序的訴訟主義等共同的特點,同時也擁有自身的特點。
3)美國法律的特點
美國建國初期就制定了成文的聯邦憲法,但聯邦和各州都自成法律體系。聯邦除在國防、外交、財經政策、國際貿易和州際商業等方面外,無統一的立法權;刑事和民商事方面的立法權基本上屬於各州。盡管官方和非官方機構提出過不少供各州立法參考的模範法典草案,但各州採納程度不一。路易斯安那州原為法國屬地,保留了法國法傳統;西南部各州的親屬法則具有法國法和西班牙法的色彩。
4)我個人理解的美國法律的優點
首先是強調程序正義,這保證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不至於被濫用;
其次是判例制度和成文法結合,具有廣泛適用性,不容易被鑽了條文的漏洞,也不容易導致權力尋租;
其三是強調人文關懷和教育性,讓普通人,尤其是弱勢群體有真正被視作「人」而不是被圈養的畜牲。人道主義源於本來是殘酷為本質的「專政」工具法律,確實讓人有點敬仰;
其四是公民陪審團制度,保證了法律不會成為某個統治階層的專有工具,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社會正義的可能性。
純屬就事論事,並不意味著本人對現行制度的不滿,謝謝!
4. 美國政治制度的介紹
總統由普選產生,擁有行政權,
但是他要任命內閣必須要議院批准。
議院可以立法,但是必須要總統簽字方能生效。
總統可以否決議案,但是議院可以強行以3/4票數通過。
議院可以強行通過法律,但是最高法院可以判定一個法律是否違憲。
最高法院可以判定一條法律是否違憲,但其本身並無執法權。需要行政分支去執法。
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提名產生,而且要議院批准。
而且並不是每個總統都有機會提名大法官,因為大法官任職終身制。
如果在任期間這些大法官一個都不死,總統也沒辦法。
大州無法佔著人多勢眾欺負小州,因為參議院每州2票。
小州也不能聯合起來要挾大州,因為眾議院按人口分配。
要通過一個法律,必須兩院一起通過。
總統無法指揮州長,他們沒有隸屬關系。
州長只對自己州的選民負責,不必請示總統。
州長不但無法指揮市長,而且連州審計長(州政府首席財務官,負責調查州政府開支)也指揮不了,因為市長、審計長都是民選的官,他們無隸屬關系。
美國還有很多的市長沒有決策權,他們更象公司企業的職業經理人,由市議會僱傭,負責公共事務的執行。
總統是三軍統帥,但是宣戰權在議院。
所以沒有議院批准,總統也是個光桿司令。
所有這些復雜體系的運轉靠憲法及其他法律來維系運行。
5. 中國和美國的政治制度,法律體系有什麼區別
追問: 我需要你的觀點! 回答: 這是客觀事實啊。要我說中國的政治制度此美國優越但沒美國成熟,中國的法律很多都不能落實 追問: 能詳細嗎?或者說些真話,一針見血的話。 回答: 其實我們都知道中國是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而經濟卻是資本主義式的運作模式。中國的法律其實只對權貴人有效,普羅大眾的訴求根本都不能滿足。而美國再這方面此我們強百倍。 追問: 其實我希望你能之間說些「非法」的話,但好象不行。
6. 美國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內容包括
國沒有西歐國家的封建歷史,他們建立的是比較嚴格的三權分立,他們借鑒羅馬共和時期的執政官制度以及英國的憲政傳統,以「三權分立」,盧梭的「人民主權」為理論基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總統制共和政體。政府由選舉人團選舉的總統組建;國會分為眾參兩院,參議院按州分配,每州兩名,哥倫比亞特區沒有,共100名,眾議院按人口分配,基本上是50多萬人口一個眾議院名額(每個州至少有3個眾議院名額),共435名;聯邦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機關、最高上訴機關,擁有司法解釋權(通過1803年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確定的),首席大法官任職終身,有總統提名國會討論通過。三支權力交錯制衡,達到一種動態、多向平衡。國會兩院共同掌握立法權,對財政預算眾議院有擁有先討論;為了制衡總統的行政權力,國會還擁有的對總統的彈劾權;美國實行「不相容原則」(the incompatibility rule),議員不得在政府內任職,同時議員享有年薪、津貼和辦公費用,會議期間不受逮捕,會上發言免於起訴等特權。總統對國會通過的法案具有否決權,(但國會如果仍以2/3多數通過則仍具有法律效力),總統無權解散國會,總統對國會也不負政治責任。聯邦最高法院對國會通過的法律具有司法審查權(查看是否違憲)。通過這些多重製衡,可以有效防止權力的濫用,政府的穩定、效率。同時,美國的軍隊系統由參謀長聯席會議來接受總統直接領導,與政府行政系統分開。
7. 美國政治制度的實質是什麼
美國政治實質是金融僭主世襲體制
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美國政府屬於美國的上層建築,那麼,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就是美國的經濟基礎。因此,美聯儲才是美國政府的真正老闆!因為美聯儲不屬於美國政府,而美元的發行權在美聯儲的手中,美國其實是金融封建制度,美國總統只是一些大老闆手下的總經理。這樣我們就能知道為什麼美國頻繁更換總統依然超級穩定的原因所在,因為美國有高於美國政府的某種存在。
美國政府其實就是其幕後金融寡頭,猶太財團的代言人。從2016年的美國大選就可以看懂美國所謂的民主,《今日美國》2015年4月10日預測「大量金錢對美國政治的操縱將在2016年的總統大選中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因為美國政治體系已經扭曲成為一種基於龐大資金支持的「寡頭政治」體系,該體系「將有能力但卻缺乏經濟後盾的參選者拒之門外」;8月4日,民主黨提名人希拉里·柯林頓指責共和黨候選人「系統和故意地」阻止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投票,以達到其競選獲勝的目的。2016年4月2日,上千美國民眾舉行了「民主之春」的抗議活動,來自33個州的抗議者隊伍從象徵美國1776年獨立的費城獨立鍾出發,步行200多公里達到華盛頓,11日聚集在國會大廈前靜坐,要求國會立即採取行動,「結束政治中的金錢腐敗,保證自由公正的選舉」。400多名抗議者因「非法示威、集會、妨礙司法」被逮捕。13日,國會山警方再次逮捕了85人。該運動的組織者凱·紐柯克表示:「我們發動這場運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贏回一個能夠代表所有人的政府,而非只是為億萬富翁服務的政府,也非只為那1%服務的政府。」
巨額捐助者通過金錢控制美國大選,成為美國大選的最大受益者。據統計,91%的美國國會選舉都是由獲得最多資金支持的候選人贏得,其結果便是美國的政策反映政客及其資金提供者的利益,卻對廣大國民造成損害。普林斯頓大學對1779份政策資料的分析得出結論:經濟領域的精英以及代表了經濟利益的團體對美國政府的決策有著實質性影響,而普通大眾及代表大部分人利益的團體沒有或者僅有很小的影響力。據美國財經博客網披露,2007年至2012年期間,在政治方面最為活躍的200家企業共耗費58億美元用於聯邦游說和競選捐款,而這些公司卻從聯邦政府的生意和支持中得到了4.4萬億美元的回報,佔美國個人納稅者向聯邦政府所繳6.5萬億美元稅款的2/3。這意味著,企業為影響美國政治花費的每一美元可以獲取760美元的回報。希拉里·柯林頓與其名下的柯林頓基金會有著千絲萬縷聯系,而該基金會動輒接受大筆外來資金,有些捐助甚至超過1000萬美元。
2010年1月,美國最高法院以5票對4票,否決了對美國公司政治捐款的限制。此後美國公司的政治捐款沒有了上限,這意味著權錢交易已經徹底市場化、自由化了。美國最高法院的決定讓資本財團可以更加肆無忌憚地用巨額資金操縱政府。
美國的政治制度是以反民主為核心理念的非人民的共和制
美國聯邦政府的設計與形成自始至終同民主毫無關系,是制憲會議的55個成員為了自己的錢,還有他們背後的兩大集團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爭斗、妥協的產物。恰恰相反,設計美國政治制度的指導思想是反對、防止民主幹政,杜絕民主政權。美國政治制度的一切大框架與小細節都是天才般的規劃:美國人民的絕大多數永遠沒有可能主導美國政治。美國政府成功運行的歷史則是他們的天才本領最好的證明。美國的政治制度是以反民主為核心理念的非人民的共和制。被西方思想界吹捧為神聖的、靠神的意志產生的美國憲法實際上是違反當時有選舉權的大多數美國人的意願,靠行賄等骯臟手段才通過的。聯邦政府成立的最大的推力是北方精英們要找一個苦主還債:成立一個聯邦政府後,他們手上的巨額債券才可能兌現。
正如著名和平學者約翰·加爾通所說:「世上有兩個美國,一個帝國,一個共和國。」作為帝國的美國必將變得越來越僵化,而作為共和國的美國則面臨著嚴肅的制度改革命題。美國所謂的「兩黨制」其實就是「一黨制」,而不管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上台,最終都是金融財閥的馬仔。而更加可笑的是,美國所謂的言論自由媒體,智庫這類為什麼不怕美國政府,因為這些媒體智庫都是大財閥的工具,它們只是金融寡頭猶太財團的宣傳工具。其實美國在二戰之後就從來沒有放鬆對意識形態的控制。美國人是非常注重輿論的宣傳和導向的,這不是人們理解的自信不自信的問題,而是因為管控意識形態是管理國家的一個重要內容。放任自流是不負責任的標志而不是先進性,因為大眾的很多人是缺少判斷力的,是隨著輿論導向走的。美國的時代華納、默多克等六家大財團能控制90%的美國媒體。在2016年美國的大選中,大家應該看的很清楚:西方輿論無自由,無職業道德,根本不公正。在大選中川普反復地說:輿論界的人是全世界最腐敗、最不誠實的人。
為了保護少數人的財產,自然也就是保護少數人的政治特權,這兩者是不可分的。美國的國父們都形成了共識:他們願意在美國建立皇帝制度,華盛頓為第一位終生皇帝。如果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少數人的財產,華盛頓是贊成這種制度。在籌建聯邦政府的同時,美國的精英認真地討論,也認真地准備實行封建皇帝制度,軍人獨裁製度(如辛辛那提社)。他們的底線是不搞最受詛咒的、他們誓死反對的民主制度就行。對他們來說10%的絕對少數人能否有效地控制90%的絕對大多數人是美國憲法成敗的最最最重要的指標(《聯邦黨人文集》)。華盛頓等人是極力反對法國大革命,積極支持、參加法國王室復辟。他們積極到什麼程度,美國第三任總統傑弗森公開指責他們是共和制的敵人。由此可見,他們所謂的民主態度。
所謂的美國是個法治國家,卻不知道這恰恰是美國社會最大的毒瘤。金主們尤其是猶太人為了能夠控制美國,設置了一個所謂的「法治」系統,以法治的名義設置了一個極高的門檻,將普通民眾圈住和鎮壓住了。猶太人控制了律師行業,挑起糾紛,極大地增大了美國社會的運營成本,這招數固然使得美國成為富人的天堂,但是最終卻會讓美國社會窒息或是分崩離析。
金融寡頭控制下的美國政府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其強烈的霸權主義色彩。
霸權主義在國際關系史上早就存在,它是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產物,它是以強凌弱,追求財富與權力的強權政治為基礎的,到了當代逐漸發展成為國際沖突和戰爭的主要根源。
美國霸權主義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至美利堅民族的種族優越感及其天賦使命觀,這不僅是美國人的精神動力,也是其領導世界的內在源泉。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最初是由那些在歐洲舊大陸遭受迫害的清教徒締造的。北美大陸土地遼闊,便於活動,又有其獨立的氣氛和崇尚樂觀進取的精神,這在這些清教徒看來就像是上帝隱藏起來的希望之鄉。他們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北美大地是「新的耶路撒冷」。隨著歐洲啟蒙思想的傳播及資本主義的拓展,在北美大陸孕育出了美利堅合眾國這一洋溢著自由與民主的政治「碩果。
縱觀當今中東亂局,就是財團控制下的美國政府對石油資源瘋狂掠奪的結果。憑借強大的軍事政治地位獨霸全球。朝鮮戰爭(1950年)、越南戰爭(1961年)、科索沃戰爭(1999年)、阿富汗戰爭(2001年)、伊拉克戰爭(2003年)、利比亞戰爭(2011年)。近六十年的戰爭史向我們揭示了美國的野心。美國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對世界頻頻出手,不誇張的說,哪裡有戰爭,哪裡有美國。某種程度上,美國不僅是最重要的主角,而且是導演,在中東甚至是全球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政治上在各種全球會議上推行本國的政治強權思想,拉幫結伙,對第三世界國家以及不甘任其擺布的國家加以政治和經濟上的雙重製裁。美國的種種政治及軍事活動已經嚴重干擾了世界秩序。
總之,現在種種的跡象表明,美國這種只為少數人服務的政治制度已經開始漸漸走向衰敗!
資料來源
人民網: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0418/c1002-28282369.html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n/2015/0708/c191095-27273179.html
紅歌會網:http://www.szhgh.com/Article/wsds/history/201701/128733.html
任志剛:美國政治制度的現狀及其未來預測。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007/11/27460138_503787859.shtml
8. 美國政治制度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為總統制,實行三權分立與制衡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和兩黨制的政黨制度。從思想取向層面來看,美國兩大政黨分別代表兩種差別極大的政治哲學:民主黨--自由主義;共和黨--保守主義。由此而進,美國現代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關於大、小政府之爭的帷幕正式拉開。
9. 美國的政體和政治制度分別是什麼啊
【政 府】 總統內閣制。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的行政命令與法律有同等效力。總統通過間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政府內閣由各部部長和總統指定的其他成員組成。內閣實際上只起總統助手和顧問團的作用,沒有集體決策的權力。2001年1月20日,喬治·沃克·布希宣誓就任總統。副總統理查德·布魯斯·切尼(Richard Bruce Cheney),昵稱迪克·切尼(Dick Cheney)。內閣有14 名部長,主要成員有:國務卿科林·鮑威爾(Colin Luther Powell,黑人),財政部長保羅·奧尼爾(Paul O』Neill),商務部長唐·埃文斯(Don Evans),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H. Rumsfeld)。
【國 會】 國會是最高立法機構,由參、眾兩院組成。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1/3。眾議員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共435名,任期兩年,期滿全部改選。兩院議員均可連任,任期不限。參眾議員均系專職,不得兼任政府職務。本屆國會(第108屆)於2002年11月5日通過中期選舉產生。參議院三分之一席位(34席)和眾議院全部435個席位經過改選。共和黨和民主黨在新一屆國會參、眾兩院的席位對比分別變成51:48和229:205(參眾兩院中各有一席為獨立人士)。由於副總統切尼依法兼任參議長,在參院擁有可打破平衡的投票權,因此共和黨仍掌握對兩院的控制權。參議院臨時議長特德·史蒂文斯(Ted Stevens),多數黨(共和黨)領袖威廉·弗里斯特(William Frist),少數黨(民主黨)領袖托馬斯·達施勒(Thomas Daschle)。眾議院議長丹尼斯·哈斯特德(Dennis Hastert),多數黨(共和黨)領袖湯姆·迪萊(Tom Delay),少數黨(民主黨)領袖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
【司法機構】 設聯邦最高法院、聯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別法院。聯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組成,終身任職。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宣布聯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無效。現任首席大法官威廉·倫奎斯特(William Rehnquist)。
【政 黨】 美國有多個黨派,但在國內政治及社會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黨和民主黨。
(1)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成立於1854年。1861年林肯就任總統,共和黨首次執政。此後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共和黨一直主政白宮。1933年至2001年之間,曾有艾森豪威爾(1953年1月至1961年1月),尼克松、福特(1969年1月至1977年1月),里根(1981年1月至1989年1月),布希(1989年1月至1993年1月)執政。該黨領袖為總統或落選總統候選人,主席現為吉姆·吉爾摩(Jim Gilmore)。一般而言,在總統大選中投票給該黨候選人的選民即為其黨員。
(2)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1791年成立,當時稱共和黨。1794年改稱民主共和黨,1828年改為民主黨。1861年南北戰爭前夕,民主黨內部分裂,該黨的南方奴隸主策劃叛亂。南北戰爭結束後,民主黨在野24年。1885年克利夫蘭當選總統。此後該黨又大部分時間在野。1933年開始,民主黨人羅斯福、杜魯門、肯尼迪、約翰遜、卡特、柯林頓先後當選總統執政。該黨領袖為總統或落選總統候選人,主席現為特里·麥考利夫(Terry McAuliffe)。一般而言,其黨員是大選中投民主黨候選人票的選民。
(3)第三黨有綠黨(Green Party)和改革黨(Reform Party)等。
【重要人物】 喬治·沃克·布希:總統,共和黨。1946年7月6日生於康涅狄格州,系美國前總統喬治·H·W·布希長子。1968年獲耶魯大學學士學位。1975年獲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94年11月當選為得克薩斯州州長,1998年競選連任成功,成為該州歷史上首位獲選連任的州長。2000年12月當選總統。
理查德·布魯斯·切尼(Richard Bruce Cheney),昵稱迪克·切尼(Dick Cheney),副總統,共和黨。1941年生於內布拉斯加州。曾就讀耶魯大學和懷俄明大學,獲懷俄明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1968至1977年在白宮任職。1978-1989年任眾議員。1989至1993年擔任布希政府的國防部長。1993年卸任後投身商界。2000年12月當選副總統。
美國的政治制度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為總統制,實行三權分立與制衡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和兩黨制的政黨制度。
美國憲法
美國憲法是美國的最高法律。 美國憲法規定美國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是:天賦人權、人民主權和限權政府、法制而非人治、代議制、權力分立和制衡、聯邦制、文官控制軍隊。
政權組織形式
採用總統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實行分權與制衡的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國會、總統、法院掌管,三個部門行使權力時,彼此互相牽制,以達到權力平衡。國會有立法權,總統對國會通過的法案有權否決,國會又有權在一定條件下推翻總統的否決;總統有權任命高級官員,但須經國會認可,國會有權依法彈勁總統和高級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任命並經國會認可,最高法院又可對國會通過的法律以違憲為由宣布無效。
選舉制度
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間接選舉制。首先由各州選民投票選出本州選舉人(人數與本州國會議員人數相等),再由各州選舉人同時在各州首府投票選舉正、副總統。議員選舉實行直接選舉制。眾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參議員最初由各州議會選舉,1913年生效的第17條憲法修正案規定,參議員也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州長、議員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員都由選民選舉產生。各級選舉一般都由兩黨包辦。為了保證兩黨的統治地位,一般實行單名選區制和多數代表制。
今天的美國,選舉有兩種:直接預選和正式選舉。兩種選舉都由政府舉辦。直接預選(簡稱預選)是美國人的發明,創始於19世紀40年代,但直到本世紀頭20年才得到推廣。直接預選是政黨內部的選舉,即由一個政黨的黨員以無記名投票直接選出(即提名)該黨的公職候選人。這是目前各州廣泛採用的公職候選人提名的方法。50個州都採用某種形式的預選來提名國會議員、州及地方的某些公職候選人。預選亦用於選舉出席政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和表示選民對尋求某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人的意向,這就是總統預選。正式選舉是由一個選區的合格選民用無記名投票從各政黨正式提名的候選人中選出一人擔任某項公職。簡言之,直接預選是提名政黨侯選人的選舉;正式選舉則是從各政黨提名的候選人中選出擔任公職的人。
在美國,競選是整個選舉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競選又包括政黨候選人提名競選和正式選舉競選。政黨候選人提名一般從候選人正式宣布參加預選開始(實際上常常更早些),到候選人由政黨正式提名前夕結束。隨後是正式選舉各黨候選人的競選,直到選舉日前一天結束。總統選舉的兩大黨候選人競選,從9月勞工節正式開始直到11月選舉日前一天結束。有關總統競選的情況,在不同程度上也適用於州長、國會參眾議員、州議員、市長和其他州及地方官員選舉的競選。美國重要公職選舉,競選時間之長和耗資之巨,均超過其他西方國家。
政黨制度
政黨制度是美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美國憲法根本未提到政黨,然而像其他現代國家一樣,政黨在美國政治中起著重要作用。美國是兩黨制國家,兩大政黨控制整個國家政治機構,操縱全國政治生活。兩黨的主要職能是操縱和包辦選舉,特別是總統選舉。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長期輪流執政。兩黨制在19世紀30年代初步形成,南北戰爭以後牢固地樹立起來。內戰結束以後,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資產階級政黨,控制著美國政治舞台,從未遇到強大的對手。兩黨不僅控制著聯邦政府,也幾乎控制著所有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雖然曾經出現過從兩大黨分裂出的第三黨和許多其他政黨(即所謂「小黨」),但是它們或是曇花一現(如第三黨)或雖能長期存在但影響有限(如小黨),都不能成為同兩大政黨分庭抗禮的全國性政治力量。
美國兩大黨的組織,不同於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具有其獨特性。在組織上,民主黨或共和黨可以說不是正常意義上的政黨,而是一個極其鬆散的政治聯盟。要成為民主黨或共和黨的黨員,無須申請和履行入黨手續,也不要交納黨費。公民在進行選民登記時聲明一下並履行登記手續,就成為民主黨黨員或共和黨黨員。登記為一個大黨的黨員,在選舉時可以改投另一大黨候選人的票,即可以跨黨投票。政黨對其黨員都不能進行紀律制裁。嚴格地說。選民中只有5%的人可以被認為是政黨的黨員。
美國政黨組織的一個主要特徵是權力分散,各級組織都享有很大程度的獨立性。政黨的正式組織結構是:基層選區、縣市委員會、州委員會、全國代表大會和由全國代表大會選出的全國委員會。州和縣市的黨組織都加入全國民主黨或全國共和黨,但除了選派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以外,它們並不受全國委員會或其主席的指示或控制。州和縣、市黨組織在其日常事務上是自治的獨立的單位,各自為政。上級黨組織無權免除下級黨組織選出的黨的官員和黨委委員的職務。全國性的黨是各州的黨的鬆散聯盟,各州的黨又是地方黨的鬆散聯盟。政黨的組織結構及其職能是由各州的法律規定的,也受政黨規章及慣例的影響。有關公職選舉的事項,如政黨的公職候選人列入選票、公職候選人提名方法和競選費等,也是由州的法律規定的。由於各州法律、政黨規章及慣例的差異,各州的黨的組織結構和職能也有一些不同,但也是大同而小異。
公民權利制度
美國憲法和法律條文規定,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最終屬於人民;政府的權力不是絕對的,而是受憲法和法律限制的。聯邦憲法和法律一方面規定公民享有人身保護、言論、出版、集會、宗教信仰自由,私有財產權和選舉權等權利;另一方面規定,國會不得制定剝奪公民的言論、出版、和平集會和請願等自由的法律,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非法的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定正當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此外,各州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權利也有規定。實際上公民的權利受制於個人擁有的財產,享有充分自由權利的只能是資產階級。由於種族和性別歧視的存在,許多公民長期以來被剝奪或不能充分享受有這些權利。在美國歷史上,受歧視和壓迫最深的,首推黑人和印第安人。猶太人也曾長期受歧視。
利益集團
利益集團是美國政治制度的產物和權力結構的組成部分是美國多元化社會的反映,是公民參政的一個渠道。它們無所不在,對美國現實政治和政府的對內對外政策都有重要影響。有人甚至說,對各種問題的決策是由政府、政黨和利益集團共同作出的。隨著政黨的削弱,利益集團的作用增加了。因此,要了解美國政治和決策程序,就不可不了解美國的利益集團。「利益集團是一個持有共同態度、向社會其他集團提出要求的集團。如果它通過和向政府的任何機構提出其要求,它就變成一個政治性利益集團。」利益集團,大致有以下四種:(1)促進成員的經濟利益(物質利益);(2)促進種族的、民族的、婦女的、宗教的利益;(3)促進社會的公共利益;(4)實現社區、州、全國或國際的目標。在美國社會,政黨和利益集團都是政治力量,都能聚集和使用政治權力,二者都尋求政府的權力。但二者又有區別。政黨的目標是通過提名公職候選人贏得選舉,上台執政。利益集團不能提名候選人(如果一個集團要在選舉中提出自己的候選人參加競選,它就變成一個政黨,就要遵守美國政府為控制政黨活動所制定的法律),它的目標不是上台執政,而是通過其活動影響政府的政策來維護和促進本集團成員的利益,維護和促進本集團所追求的理想和事業。利益集團也積極參加競選活動,支持或反對政黨的候選人,影響選舉結果。但其著眼點在於為影響政策打開通道,不是上台執政。不過實際情況則要復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