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預報管理條例以什麼為准
1. 全省防震減災法律知識·地震科普知識競答題
防震減災法律法規知識問答
1.什麼是「防震減災」?我國防震減災工作方針、基本對策是什麼?
答:「防震減災」是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的簡稱。防震減災活動是涉及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可分為地震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震後救災與重建四個環節。我國防震減災工作是實行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防震減災的基本對策是綜合防禦。
2.目前我國、福建省已經頒布實施的防震減災法律法規主要有哪些?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條例》、《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規定》;《福建省防震減災條例》、《福建省工程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規定》。
3.《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何時審定?何時實施?
答: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江澤民主席簽署第94號令公布,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4.為什麼要制定防震減災法?其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為了防禦與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社會主義建設順利進行。防震減災法共有七章四十八條。主要由總則、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震後救災與重建、法律責任、附則七部分組成。
5 .防震減災法中主要確立了哪些基本法律制度?
答:主要確立了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制度、地震監測台網分級分類管理制度、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制度、地震預報統一發布制度、地震安全性評價制度、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制度、地震災害保險制度、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制定和備案制度、震情和災情速報和公告制度、地震災害損失調查評估制度、緊急應急措施制度、緊急徵用制度、震後救災制度、地震災區重建統籌規劃制度和典型地震遺址遺跡保護制度等。
6.《福建省防震減災條例》何時審定?何時實施?
答:1997年10月25日經福建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35次會議審定通過,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7.什麼是地震應急?制定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有什麼意義?應包括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答:地震應急是指應付突發性地震事件而採取的震前應急准備、臨震應急防範、震時應急指揮和震後應急救援等應急反應行動。通過制定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政府和社會能夠有目的地做好地震應急准備工作,保證高效、有序地開展地震應急防禦和搶險救災工作,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或擴大,迅速恢復社會正常生產和生活秩序,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減少經濟損失。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1)應急機構的組織和職責;(2)應急通信保障;(3)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資金、物資准備;(4)應急、救助裝備的准備;(5)災害評估准備;(6)應急行動方案。
8.我國對發布地震預報有什麼具體規定?
答:地震預報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全國性的地震長期預報和地震中期預報,由國務院發布。」「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地震長期預報、地震中期預報、地震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布。」「新聞媒體刊登或者播發地震預報消息,必須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以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布的地震預報為准。」「已經發布地震短期預報的地區,如果發現明顯臨震異常,在緊急情況下,當地市、縣人民政府可以發布48小時之內的臨震預報,並同時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其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和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報告。」
9.什麼是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
答: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是指監測預報體系、震災預防體系和緊急救援體系。建立健全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是溫家寶同志在2000年國務院召開的全國防震減災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求。
10.中國第三代地震烈度區劃圖什麼時間出台?它的頒布實施有什麼重要意義?
答:中國第三代地震烈度區劃圖(1990)於1992年5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由國家地震局和建設部聯合發文正式公布施行。它的頒布實施對國民經濟建設,制訂經濟建設規劃,減輕和防禦地震災害以及對國土利用和工程建設布局等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2. 新聞媒體刊登或者播發地震預報消息以什麼為准必須依照地震預報管理條例
新聞媒體刊登或者播發地震預報消息,必須以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布的地震預報為准。
3. 地震預報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地震預報的管理,規范發布地震預報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地震預報活動,必須遵守本條例。第三條地震預報包括下列類型:
(一)地震長期預報,是指對未來10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的預報;
(二)地震中期預報,是指對未來一二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和強度的預報;
(三)地震短期預報,是指對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四)臨震預報,是指對10日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第四條國家鼓勵和扶持地震預報的科學技術研究,提高地震預報水平。
對在地震預報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或者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第二章地震預報意見的形成第五條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應當加強地震預測工作。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根據地震觀測資料和研究結果提出的地震預測意見,應當向所在地或者所預測地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書面報告,也可以直接向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書面報告,不得向社會散布。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國(境)外提出地震預測意見;但是,以長期、中期地震活動趨勢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除外。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觀察到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時,應當及時向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報告。第八條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應當組織召開地震震情會商會,對各種地震預測意見和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形成地震預報意見。
市、縣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可以組織召開地震震情會商會,形成地震預報意見,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報告。第三章地震預報意見的評審第九條地震預報意見實行評審制度。評審包括下列內容:
(一)地震預報意見的科學性、可能性;
(二)地震預報的發布形式;
(三)地震預報發布後可能產生的社會、經濟影響。第十條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有關專家,對下列地震預報意見進行評審,並將評審結果報國務院:
(一)全國地震震情會商會形成的地震預報意見;
(二)省、自治區、直轄市地震震情會商會形成的可能發生嚴重破壞性地震的地震預報意見。第十一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應當組織有關專家,對下列地震預報意見進行評審,並將評審結果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報告:
(一)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地震震情會商會形成的地震預報意見;
(二)市、縣地震震情會商會形成的地震預報意見。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對可能發生嚴重破壞性地震的地震預報意見,應當先報經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評審後,再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第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在震情跟蹤會商中,根據明顯臨震異常形成的臨震預報意見,在緊急情況下,可以不經評審,直接報本級人民政府,並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第十三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散布地震預報意見及其評審結果。第四章地震預報的發布第十四條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
全國性的地震長期預報和地震中期預報,由國務院發布。
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地震長期預報、地震中期預報、地震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布。
新聞媒體刊登或者播發地震預報消息,必須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以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布的地震預報為准。第十五條已經發布地震短期預報的地區,如果發現明顯臨震異常,在緊急情況下,當地市、縣人民政府可以發布48小時之內的臨震預報,並同時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其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和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報告。第十六條地震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在發布預報的時域、地域內有效。預報期內未發生地震的,原發布機關應當做出撤銷或者延期的決定,向社會公布,並妥善處理善後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