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行政合體
司法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 我國統一的最高權力機關就是全國人大。全國人大也是最高立法機關。 其他如最高院、最高檢、國務院這樣的司法、行政機關都是由全國人大選舉產生並對其負責。 同樣的作為我國武裝力量的最高指揮中央軍委也是對全國人大負責的。 因此你說的四者的關系可以用權力機關(立法機關)領導後面三者來表述, 在司法、行政、武裝力量方面,司法地位較特殊。通過行政訴訟,司法機關可以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的審查,因此也可以認為司法機關對行政機關有一定程度上的監督職權。而對於武裝力量,它作為國家強制力的最終保證,行政和司法要發揮作用都離不開它在後的支持,當然武裝力量的活動也要遵守法律,接受法律的監督。這一點從解放軍軍事法院的最高一級相當於地方高院從而同樣受到最高院的領導就可以看出。 總之,我國的上述四類機關分類並不適用。且我國也不存在典型意義上的三權分立治國模式,可以認為實行了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權力制衡關系。 下面簡單點說說外國的。因為國家體制可能是總統制、議會制、或是委員會制等等,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也有其特色。 美國應該是屬於較為典型的以國會、總統、法院作為三大權力相互對立的國家治理模式,在這種情形下,武裝力量的最高首腦也就是國家首腦,也就是美國總統了。這是實質和名義相對統一的結合,即實際上美國總統也確實有對武裝力量進行指揮調動、決定戰爭和平的權力。 相對而言,英國因為實行君主立憲的議會制。他們的國家元首即女王並非行政機關的首腦,因此其對武裝力量的領導只是名義上的,真正的指揮權是由內閣首腦也就使英國首相根據議會也就是立法機關的決定進行的。 當然,無論哪一種模式。立法、司法、行政這三大權力在西方民主國家都是相互獨立存在的。只是在指揮軍隊方面的規定有所不同
Ⅱ 請問行政法立法和行政立法這兩者相同嗎
不同。
行政立法主要指政府機關的立法活動,包括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省內、自治區直容轄市或較大市政府制定政府規章。具體法律原則見《立法法》第三章行政法規。比如國務院對《文物保護法》的具體實施啟動了立法工作,最後形成了《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並通過。
行政法立法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國家機關在行使職權、執行法律、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過程中需要規范行政權力和保護人民利益的地方設定法律的過程。行政法立法後,會產生新的法律。比如啟動《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的立法立項工作,最後制定並通過了相應的法律,這一系列行政法共同構成了行政法律體系。
Ⅲ 行政立法主體包括哪些
行政立法主體,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權,可以制定行政法規或行政規章的國家行政版機關。權
行政立法主體包括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國務院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
《憲法》第90條規定:"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據此,國務院各部委享有行政規章立法權有了明確的憲法依據,但現行憲法只規定了國務院各部委的立法權而沒有相應規定國務院各直屬機構的立法權.實際工作中直屬機構的規范性文件其法律地相當於規章,但苦於無法律支撐,於是在2000年頒布的《立法法》第71條第1款規定:"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這樣使國務院直屬機構也有行政立法權有了法律依據。
Ⅳ 行政立法和立法的區別
立法是個大概念,行政立法是個小概念。
廣義的立法包括一切立法主體的立法行為,狹義的立法只包括以立法機關也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為立法主體的立法活動。
行政立法是指以行政機關為立法主體的立法活動。
兩者的區別,主要就是立法主體不同。
Ⅳ 行政立法的分類
行政立法的分類
(1)依行政立法權的來源不同,可分為一般授權行專政立法與特別授權行政立法。屬
(2)依行政立法的主體不同,可分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3)依行政立法的內容、目的不同,可分為執行性、補充性、試驗性立法。
Ⅵ 行政立法主體的區別
立法主體是指有權制定、認可、修改、廢除法律的國家機關。包括專門行使立法權或主要行使立法權的立法機關,也包括制定憲法的制憲機關,還包括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國家機關以及制定地方法規的地方國家機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只要享有部分立法許可權就是立法主體的觀點是錯誤的。
立法機關是指以行使立法權為其機關的專門職能或主要職能的國家機關。如外國的議會或國會,如我國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它們的立法許可權是法定的,它們代表著國家行使立法權。立法權成了它們的專門職能或主要職能。
立法機關,一般都具有以下幾個特徵:其一,享有制定、認可、修改、解釋、補充或廢止法律的權力,其二,它們作為立法主體所實施的行為,主要有制定、認可、修改、解釋、補充、廢止等幾種,或者說立法主體通常是通過以上幾種立法行為來行使自己的權力的,……其三,它們所創制的法律雖然在法律效力、表現形式、適用范圍、實施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具有國家強制性和約束力,是迥異於一般規范的特殊行為規范,即法律規范。
Ⅶ 諸法合體,民刑不分
認為「諸法合體,民刑不分」是律典特徵的觀點,至今被不少著述視為「定論」廣泛沿用,未曾受到質疑。對於律典「諸法合體,民刑不分」說得以成立的理由,通常的解釋是:「中國封建時代頒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關民法、訴訟法以及行政法等各個方面的法律內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諸法合體的結構」;「中國古代在諸法合體的結構形式中,始終以刑法為主,並以統一的刑法手段調整各種法律關系」。 我贊同中華法系是「民刑有分」、「歷代主要律典是刑法典」的論斷,但以為律典的特徵是「民刑不分,諸法合體」的觀點值得商榷。 其一,律典是刑法典,大量的行政、民事諸方面的法律並未包括在其內律典「諸法合體,民刑不分」說承認中華法系是由諸部門法構成的、民刑有分的,承認律典是刑法典,但同時又說律典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這種說法在邏輯上是自相矛盾的。刑法典屬於刑事法律的范疇,是否以刑調整法律關系是刑法同民法、行政法等諸部門法的根本區別。倘若律典是「諸法合體」、包括民法、行政法等部門法的內容在內的話,怎麼能把它僅歸於刑事法律的范疇呢?倘若歷朝代表性的律典都是「民刑不分」的話,又怎麼能把中華法系的特徵概括為「民刑有分」呢?顯然,這一觀點混淆了律典的性質和無限地擴大了律典所包括的法律內容的范圍。 在我國古代的多種法律形式中,律典作為刑事法律只是其中的一種。歷朝的民事、行政、經濟、軍事等法律,大多包含在令、敕、條例、條格等形式的法律中。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單行法,內容極其豐富。從前文表一、表二可知,漢代、明代的行政、經濟、軍事諸方面的法律數量巨大,且未包括在律典之內。其它朝代的情況也大體如此。律典之外的其它形式的法律,設置了國家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行為規范,以「簡當、穩定」為編纂要求的律典不可能也無法把其它形式的法律都包括進去。 其二,律典調整的是刑事而不是全部法律關系 律典「諸法合體,民刑不分」說認為我國古代始終是以統一的刑法手段調整各種法律關系,這種論點是不符合史實。從先秦到明清,刑事與民事、行政、經濟、軍事等法律調整的法律關系范圍是不同的。西周時期,周公制禮,呂侯制刑,禮與刑成為當時兩大部門法。禮是調整行政、經濟、軍事、民事、訴訟各方面的綜合大法,刑是定罪量刑的法律。「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刑、禮)相為表裡者也」。自商鞅「改法為律」, 「律」從此成了中國古代刑法的專用名稱,其中律典成為秦以後各朝的主要刑事法典。禮的名稱雖數千年以一貫之,但其性質卻頗有變異。作為行為規范的禮,其內容含蓋了包括民法在內的諸部門法。自秦漢以後,還出現新的法律形式「令」。「令,教也,命也」。 是採取「應為」、「不應為」的方式,從正面規定了國家的基本制度和社會生活規范。魏晉以後,大量制令,「令」愈顯獨立,統治者新制定的包括民事、行政等規范在內的法律法規,多歸於「令」。禮、令與規定如何處刑的律典不同,一般不直接規定具體的刑罰。正如《晉書》卷三0《刑法志》雲:「軍事、田農、酤酒,……不入律,悉以為令,違令有罪則入律」。歷朝的法律形式雖然名稱有所變化,但律始終調整的是當時社會中的各類刑事關系。 在我國古代法律中,雖然沒有象現代一樣出現專門的民事訴訟法典,但在訴訟中也注意把民事、刑事加以劃分,《周禮·秋官·大司寇》雲:「以兩造禁民訟,入束矢於朝,然後聽之;以兩劑禁民獄,入鈞金三日乃致於朝,然後聽之」。鄭注「訟謂以財貨相告者」,即為民事訴訟;「獄謂相告以罪名者」,即為刑事訴訟也。民事、刑事訴訟自古有別,歷朝也都注意把二者予以區分。葉孝信主編《中國民法史》 以及其它此類著作,對中國古代民事法律規范、民事訴訟制度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論證。張晉藩主編的《中國法制通史》 在闡述歷代法制時,也是均把刑事、行政、經濟、軍事、民事、訴訟等法律制度 列為專章進行研究的,該書中對包括民事訴訟在內的民事法規作了比較全面的敘述。因此,不能僅以刑事法典為據,就斷定我國古代是以統一的刑法手段調整各類法律關系。 民、刑有分,刑、政有別,這些立法原則古今是一樣的。固然,在古代律典中也有一些按照現代法學理念看來,應以民事、行政法等調整的社會關系卻用刑法處理的問題。出現這種現象有其深刻的社會和思想根源,是與在封閉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儒家禮教、家族觀念對立法的影響有關,也與古人對違法犯罪行為的認識有關。歷朝律典中那些涉及民事內容的刑罰規定,在當時的立法者看來,都是屬於"出禮而入刑"的范圍,與所謂的"民刑不分"無關。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規定了侵犯財產罪,就不能說其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一樣,也不能因為古代律典中涉及到民事等方面的問題,就斷定它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 其三,從歷朝法典的編纂情況看,綜合性的編纂形式是我國成文法典普遍所採用的,並非為律典所獨有。 我國古代的成文法典,除律典外,令典等非刑事類法典的編纂也很發達。春秋以前,有法而無典。春秋以降,始有法典的編纂。據史載,晉國趙盾「始為國政,制事典、正法罪、辟刑獄、董逋逃、由質要、治舊洿、本秩禮、續常職、出滯淹。既成,以授太傅陽子與太師賈佗,使行諸晉國,以為常法。」這是有文字可證的我國古代編纂成文法典的最早記載,然這部法典當時尚未公布。戰國時李悝所撰《法經》,是我國最早公布的成文法典。制律典以正刑名,始於秦漢;制令典以存事制,始盛行於魏晉;以會典形式記載典章和法律制度,始於唐而繼於明清。魏晉以後的大多數朝代都曾制定令典,「設范立制」,與律典並行。令典是以行政類法律為主、包括有經濟、民事、軍事、司法行政等法律規范在內的綜合性法典,在國家的法律制度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據《唐六典》和歷代《刑法志》記載,魏修律18篇時,曾制定《州郡令》45篇,《尚書官令》、《軍中令》180餘篇。 秦漢主要法律形式及代表性法律舉要 表一 朝代 法律形式 法律名稱舉例 文獻出處 秦 律 秦律除《盜》、《賊》、《囚》、《捕》、《雜》、《具》六律外,尚有下述單行律 置吏律 效律 傳食律 行書律 內史雜律 屬邦律 除吏律 除弟子律 游士律 田律 廄苑律 倉律 金布律 關市律 徭律 齎律 公車司馬獵律 藏律 傅律 軍爵律 中勞律 戍律 屯表律 尉雜律 工律 均工律 司空律等 睡虎地秦墓竹簡 令 焚書令 謚法令 田令 墾草令 津關令 夷三族令 《史紀·秦始皇本紀》 睡虎地秦墓竹簡 《漢書·惠帝紀》張晏注 《漢書·高後紀》 程 工人程 睡虎地秦墓竹簡 式 封診式 睡虎地秦墓竹簡 課 牛羊課 睡虎地秦墓竹簡 法律 答問 法律答問 睡虎地秦墓竹簡 文告 語書 睡虎地秦墓竹簡 漢 律 1. 正律 九章律 (9篇,綜合編纂類) 傍章(18篇) 朝律(6篇) 越宮律 (27篇) 《漢書·刑法志》 《晉書·刑法志》 《晉書·刑法志》 《晉書·刑法志》 (呂後)二年律令 (律令名28種,綜合編纂類) 江陵張家山漢簡 2.雜律(單行律) 大樂律 《周禮·春官·大胥》注 尉律 《漢書·昭帝紀》注 上計律 《周禮·春官·典路》注 酎金律 《續漢書·禮儀志》注 錢律 《史記·將相名臣表》 田律 《周禮·秋官·士師》注 田租稅律 《史記·將相名臣表》 左官律 《漢書·諸侯王表》 挾書律 《漢書·惠帝紀》 令 1.以甲乙丙為名(綜合編纂類) 令甲 令乙 令丙 2.以地區為名(綜合編纂類) 樂浪挈令 北邊挈令 3.以官署為名(綜合編纂類) 光祿挈令 大尉挈令 廷尉挈令 廷尉板令 大鴻臚挈令 御史挈令 《漢書·宣帝紀》 《晉書·刑法志》 《晉書·刑法志》 《說文·系部》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10·28 《漢書·燕王劉旦傳》 《敦煌漢簡釋文》982 《漢書·張湯傳》 《晉書·刑法志》 《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496 《武威旱灘坡出土漢簡》8 4.以內容為名(多為單行法) 秩祿令 宮衛令 品令 任子令 予告令 功令 受所監臨令 (以上為職官管理類) 《漢書·文帝紀》注 《漢書·張釋之傳》注 《漢書·百官公卿表》注 《漢書·哀帝紀》 《漢書·馮野王傳》 《史記·儒林列傳》 《漢書·景帝紀》 田令 水令 馬復令 金布令 《後漢書·黃香傳》 《漢書·兒寬傳》 《漢書·食貨志》 《漢書·高帝紀》注 緡錢令 (以上為經濟管理類) 《漢書·食貨志》 祠令 《漢書·文帝紀》注 祀令 《漢書·郊祠志》注 齋令(以上為禮儀類) 《漢書·祭祀志》注 戍卒令 《史記·將相名道表》 公令 賣爵令 (以上為軍事類) 《漢書·何並傳》 《史記·平準書》 獄令 《漢書·百官公卿表》注 箠令 《漢書·刑法志》 讞獄令 (以上為司法類) 《漢書·平帝紀》 胎養令 《後漢書·章帝紀》 養老令 (以上為養老、胎養類) 《漢書·文帝紀》 科 讞法科 《後漢書·郭躬傳》 首匿科 《後漢書·梁統傳》 寧告科 《後漢書·陳忠傳》 鑽鑽科 亡逃科 異子科 投書棄市科 《後漢書·陳寵傳》 《後漢書·陳忠傳》 《晉書·刑法志》 《晉書·刑法志》 品 儀品 守御器品 《漢書·梅福傳》 《散見簡牘合輯》203簡 復作品 《居延新簡》EPT56·280-281 就品 贖品 《敦煌漢簡》1262簡 《居延新簡》EPT56·35-37 烽火品約 《居延新簡》EPF16·1-17 比 決事比 《周禮·秋官·大司寇》注 死罪決事比 《漢書·刑法志》 辭訟比 《東觀·漢記·鮑昱傳》 法比都目 《漢書·鮑昱傳》 嫁娶辭訟決 《晉書·刑法志》 決事比例 《晉書·刑法志》 司徒都目 《晉書·刑法志》 廷尉決事 《新唐書·藝文志》
採納哦
Ⅷ 哪個地方政府實行立法和行政相結合的體制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立權權和立法解釋權,制定法律,國務院及省級人大(包括專其常委會)有制訂屬行政法規的權力,中央直屬的部委有制定部委規章(行業)的權力,省級政府、省委城市人大、計劃單列市人大有制定地方規章的權力。上列以的下人大、政府法律均無規定(但在實際中鄉政府發的文件往往非常厲害,並且可違背國家法律,現管不如縣官嗎)。上位法效力大於下位法,下位法與上位法相抵觸,下位法無效,有關公民權利義務設定一律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
Ⅸ 行政法中行政立法的主體是什麼a國家機關
行政立法主體,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權,可以制定行政法規或行政規章的國家行政機關。
根據我國有關法律規定,行政立法主體包括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國務院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