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法治文化
① 齊國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方面的舉措
兩漢時期,尤其是在西漢前期,齊國作為一大諸侯王國,對漢朝和齊地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政治上,齊國經歷了從異姓王國到同姓王國、從獨立到半獨立到漢郡縣、從地跨七郡到僅有一郡、從擁有強大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左右政局到衰微的過程。韓信之齊國是劉邦實現楚漢之爭的勝利不得已而封的異姓諸侯王國,是當時歷史局勢發展的產物,故而劉邦奪得天下後被剪除。劉肥之齊國,是劉邦所封最大的同姓諸侯王國,擁有極大的政治經濟軍事權力,在政治上起到了制衡漢初功臣集團和異姓諸侯國、鞏固劉氏政權、穩定漢初政局的作用。呂後、文景時期,由於... 展開 兩漢時期,尤其是在西漢前期,齊國作為一大諸侯王國,對漢朝和齊地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政治上,齊國經歷了從異姓王國到同姓王國、從獨立到半獨立到漢郡縣、從地跨七郡到僅有一郡、從擁有強大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左右政局到衰微的過程。韓信之齊國是劉邦實現楚漢之爭的勝利不得已而封的異姓諸侯王國,是當時歷史局勢發展的產物,故而劉邦奪得天下後被剪除。劉肥之齊國,是劉邦所封最大的同姓諸侯王國,擁有極大的政治經濟軍事權力,在政治上起到了制衡漢初功臣集團和異姓諸侯國、鞏固劉氏政權、穩定漢初政局的作用。呂後、文景時期,由於齊國的強大、與漢朝皇帝關系的疏遠,一方面齊國成為地方離心力量,在誅除諸呂事件中發兵爭奪帝位,後又參與七國之亂;一方面,漢朝對齊國從領土、權力上進行削弱,呂後時分齊為四,文帝時眾建諸侯,分齊為七,景帝平定七國亂後,削弱了齊國的政治權力,武帝時劉肥齊國國除。漢武帝和東漢雖然也分封了齊國,但封域狹小、僅有衣食租稅的權力,與漢郡縣無異,影響微乎其微。 經濟上,漢初齊國擁有治民權,選擇黃老之術治理齊國,促進了齊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齊國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發達興盛;隨著齊國權力的喪失和削弱,齊國對齊地經濟發展的影響漸失,齊都臨淄也逐漸衰落。 思想文化上,漢初齊國擁有任命官吏的權力,並採取兼容並包的黃老之術治國,齊國的思想文化呈現繁榮,齊地風俗和學術思想得以傳播,人才大量涌現。曹參由齊相遷為漢丞相,將黃老思想帶入中央,成為漢朝政府的主導思想,對漢初歷史產生深遠影響。
② 春秋齊國的宗教觀念及文化背景
春秋時期,還沒有宗教
齊國的話,自從齊桓公用管仲進行改革後,管仲的思想對它的影響就比較大了,也算是法家思想早期的成果之一,不過那時的法家思想並不成熟
而且齊國近海,因此管子重商,商品經濟在當時各國間算是十分發達的了
在齊桓公之前,由於齊國那時還是姜齊,也就是姜太公建立的,受周公的影響並不是太大,儒家文化的氛圍也不如魯國濃厚,但比那些殷商遺國如宋等又好了很多
③ 什麼是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種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專律類型的文化。包屬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
④ 齊國在百家爭鳴時期發揮的作用
稷下學宮與百家爭鳴 在先秦時期的齊國乃至齊魯兩國的文化史上,稷下學宮都佔有著十分重要、十分顯著的地位,是各種文化思想理論學說匯聚、碰撞、交流、融合的地方。漢代劉向《別錄》雲:「齊有稷門,齊之城西門也。外有學堂,即齊宣王所立學宮也。故稱為稷下之學。」稷下學宮可能創立於田齊桓公午在位的時候。漢代徐幹《中論�6�1亡國》雲:「齊桓公立稷下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而尊崇之。」到了齊宣王的時候,稷下學宮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和影響。《史記�6�1田敬仲完世家》雲:「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鄒衍、淳於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稷下學宮是一個士人集聚的地方,其文化功能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概而言之,主要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面。一是為當政者提供參謀咨詢服務。稷下學宮是齊國統治者興辦的,當然最需要的就是為自己的統治服務。但是這種服務主要不是參政,而是「不治而議論」,其實就是參謀咨詢。《史記�6�1孟子荀卿列傳》雲:「自鄒衍與齊之稷下先生,如淳於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之徒,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豈可勝道哉!」即是說,稷下先生們著書立說其主要目的就在於「以干世主」。除此之外,他們還可以隨時對國家的政事發表議論、提出意見。《戰國策》里就有許多關於這一方面的記載。如《齊策三》:「齊欲伐魏。淳於髡謂齊王曰:『韓子廬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廬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齊、魏久相持,以頓其兵,弊其眾,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後,有田父之功。』齊王懼,謝將休士也。」有時候,先生們的言詞甚至相當尖刻,如《齊策四》:「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說,曰:『寡人愚陋,守齊國惟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馬,王亦好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而王不好士。』宣王曰:『當今之世無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無騏驎、騄耳,王駟已備矣。世無東郭俊、廬氏之犬,王之走狗已具矣。世無毛嬙、西施,王宮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王曰:『寡人憂國愛民,固願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憂國愛民,不若王愛尺縠也。』王曰:『何謂也?』王斗曰:『王使人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為能之也。今王治齊,非左右便辟無使也,臣故曰不如愛尺縠也。』宣王謝曰:『寡人有罪國家。』於是舉士五人任官,齊國大治。」當然,稷下先生有時候也會肩負王命,出使別國,從事一些外交活動,如《史記》中就記載「鄒衍過趙而言至道」(《平原君虞卿列傳》),淳於髡也曾「為齊使於荊」(《滑稽列傳》)。但這畢竟是少數,屬於特殊情況,不能說明稷下先生們的主要政治活動不是「議論」,而是直接參政。二是對社會問題進行理論學術研究與交流。誠如上文所引司馬遷之言,稷下學宮既為「學宮」,當然主要還是「著書言治亂之事」,亦即以「治學」為主要職責任務。稷下先生們所研究的當然也是所面對的諸多社會問題,但是由於他們具備淵博的知識、深厚的學養、獨到的見解,所以他們的研究也就更具理論性、學術性。《孟子荀卿列傳》中說:「鄒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又說:「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論,環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所論焉。」根據《漢書�6�1藝文志》的統計,稷下先生們的著述計有:《孫卿子》三十三篇,《蜎(環)子》十三篇,《田子》二十五篇,《捷(接)子》二篇,《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鄒奭子》十二篇,《慎子》四十二篇,《尹文子》一篇,《宋子》十八篇。因為相隔時代久遠,《漢書》中的統計肯定已經是不完全的了,尚有如此之多,亦可見出稷下先生們學術理論著作之豐。著述之外,稷下學宮還力倡理論學術的交流與論辯。這里的士人們本來就來自四面八方,來自不同的諸侯國,有著不同的理論學術主張和學說體系,加上齊國對學宮諸士採取來去自由的政策,這就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和環境,從而使得各個學派可以共存並處、交流論爭,且延續多年而不衰。例如,孟子就曾兩次來到齊國,並被齊宣王加封為卿,後來他感到自己的主張沒有得到重視,決意離開,齊宣王還派人挽留,道:「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使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孟子�6�1公孫丑下》)生當戰國末期的荀子也是後來才加入稷下學宮的,《孟子荀卿列傳》雲:「荀卿,趙人,年十五始來游學於齊。騶衍之術迂大而閎辯;奭也文具難施;淳於髡久處,時有得善言。……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荀卿「年十五始來游學於齊」,大概是做學生,此後「最為老師」、「三為祭酒」,成了大師級的學者。就是這樣,不同的學說及其流派匯聚到稷下學宮,自然會形成碰撞、交流、爭辯、融合。有資料經過分析歸納,確認他們在諸如「義、利」,「天、人」,「王、霸」,「性善、性惡」,「形、名」等等許多重大問題上都發生過辯論和溝通。從諸子留下的著作中看,儒家的孟子曾經「辟楊墨」,對道、墨兩家進行倫理批評;墨家的墨子曾在《非儒》等篇中論列儒家所謂「親親有術」的荒謬;道家的莊子曾在《天下篇》等篇章中歷數各個學派的得失;荀子更是在《非十二子》等篇中指斥了道、墨、法、兵等等諸家乃至「俗儒」、「賤儒」們的種種不足。可以說,正是這樣的交流、辯論,促進了各種文化的融合,也推動了齊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三是施教授徒,傳播文化。上文已經提到,齊宣王時稷下學宮的學士已達「數百千人」,足見辦學規模之大。《孟子荀卿列傳》中還說:「自如淳於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崇之。」雖然說的是給於著名學者的待遇豐厚,但同時顯然也可以說明學宮的建築是頗具規格,非常豪華氣派的。從有關記載看,由於稷下學宮包容百家,它所實行的教學辦法可能很像後來的「導師」制,就是教師可以選擇學生,學生也可以選擇教師,而且允許流動。據《孟子�6�1滕文公下》記載,孟子在齊國時「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戰國策�6�1齊策》記載,田駢「徒百人」,這些記載所說的可能就是教師親授的本學派弟子。至於《齊策》中說淳於髡去世時「諸弟子三千人為衰絰」,則可能因為淳於髡是稷下學宮的最前輩教師,故前來送葬的也不止本學派弟子了。《齊策三》還記下了這樣一件事:「淳於髡一日而見七人於宣王。王曰:『子來,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眾乎?』淳於髡曰:『不然。夫鳥同翼者而聚居,獸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胡、桔梗於沮澤,則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睾黍、梁父之陰,則隙車而載耳。夫物各有疇,今髡賢者之疇也。王求士於髡,譬若挹水於河,而取火於燧也。髡將復見之,豈特七士也。』」淳於髡在一日之內向齊宣王推薦了七個士人,這七個人有可能就是他的弟子。如果真的是這樣,則說明稷下學宮在教書授徒、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可以隨時把優秀人才推薦出去。這樣的教育制度應該說是非常靈活、非常適應社會需要的。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機制,稷下學宮也就孕育了理論學術的宏闊博大,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面。稷下學派主要包括:黃老、儒、墨、法、名、兵、陰陽、縱橫等家,下面分別予以簡單介紹。稷下學宮中的元老淳於髡,究竟可以歸於哪一學派,學界尚無一致意見。司馬遷在《史記》里不止一處寫到他,足見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人物。《孟子荀卿列傳》雲:「淳於髡,齊人也。博聞強記,學無所主。其諫說,慕晏嬰之為人也,然而承意觀色為務。」這里強調的是善言辭,或可稱之為「言辯」家。《滑稽列傳》雲:「淳於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這里又說到了他的政治外交才能,歸為「縱橫家」似也可以。接下去司馬遷記述了淳於髡勸諫齊威王的事:「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於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可見淳於髡具備不錯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智能,不愧為齊國的大功臣。如果正是因為如此,齊王讓他掌管稷下學宮,或者就作為學宮的學術領導者,這對於學宮包容百家格局的形成肯定大有好處。
黃老學派是從道家發展分化出來的,是發祥於齊國,且在稷下學宮中最具影響力的學派。從根本上說,這是因為田齊家族崇尚黃帝,極力宣揚黃帝是他們的遠祖。例如,齊威王即位之後就曾鑄造過一件銅敦,上面的銘文中就有這樣的句子:「揚皇考昭統,高祖黃帝,邇嗣桓文,朝問諸侯,合揚厥德。」所以,這一學派就有用老子之「道」說黃帝之「法」的特點,用他們自己的說法就叫做「因道全法」。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駢、環淵、接子等。其中,以慎到的論說為最具代表性,這些論說都可見於《慎子》一書。其《因循》篇雲:「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矣。是故先王見不受祿者不臣,祿不厚者不與入難。人不得其所以自為也,則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得而用矣。此之謂因。」慎到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自為」,為君者必須「因循」此「道」,才能治理好天下,這可以看作他的最基本的觀點。由此,他還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民雜》篇雲:「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無事;君逸樂,而臣任勞;臣盡智力以善其事,而君無與焉,仰成而已。故事無不治,治之正道然也。人君自任而務為善以先下,則是代下負任蒙勞也,臣反逸矣。故曰:君人者好為善以先下,則下不敢與君爭為善以先君矣,皆私其所知以自覆掩,有過則臣反責君,逆亂之道也。」慎到也主張「法治」,但他的「法治」也帶有非常濃重的「無為」色彩。如《德立》篇:「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於法矣。法之所知,各以其分,蒙其賞罰,而無望於君也,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法家也是稷下的重要學派,這一學派主要是繼承管仲的法家思想而來,而這些思想則主要見諸《管子》一書之中。《管子》書中雖對管仲有所記載,但學界多認為是稷下學者們的集體創作,其中絕大部分篇章出自稷下。其《七法》篇雲:「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治民一眾,不知法不可。」但《管子》之法不同於三晉,它不那麼強調法的至上性,而是主張法禮並舉、合乎治道。《樞言》篇謂:「人固相憎也。人之心悍,故為之法。法出於禮,禮出於治。治、禮,道也。萬物待治、禮而後定。」《牧民》篇則說得更根本:「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故刑法不足以威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重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既然是「法出於禮」,那麼「法」就要合於「禮」,所以《管子》中還主張賞罰必信。《權修》篇說:「法者,將用民力者也。將用民力者,則祿賞不可不重也。祿賞加於無功,則民輕其祿賞;民輕其祿賞,則上無以勸民;上無以勸民,則令不行矣。」戰國時期,名辯思潮盛行,其策源地就是稷下,並從而形成名家(亦稱形名家)。名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尹文、兒說、田巴。今傳《尹文子》一篇,乃尹文所撰,可視為名家的代表作。篇中從不同角度探討「形」與「名」的關系,提出:「大道無形,稱器有名。名也者,正形者也。形正由名,則名不可差。」「有形者必有名,有名者未必有形。形而不名,未必失其方圓白黑之實。名不可不尋,名以檢其差。故亦有名以檢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檢名。察其所以然,則形名之於事物無所隱其理矣。」「名者,名形者也;形者,應名者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則形之與名,居然別矣。不可相亂,亦不可相無。」《尹文子》之所以這樣進行議論,並不純然是為了追求一種形而上的東西,仍然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名定則物不競,分明則私不行。物不競,非無心,由名定,故無所措其心;私不行,非無欲,由分明,故無所措其欲。然則心欲人人有之,而得同與無心無欲者,治之有道也。」「昔齊桓好衣紫,闔境不鬻異彩;楚庄愛細腰,一國皆有飢色。上之所以率下,乃治亂之所由也。故俗苟沴,必為治以矯之;物苟溢,必立制以檢之。」為了說明問題,書中還使用了一些寓言故事,如:「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其實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中關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悅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悅其名而喪其實。」在稷下學宮中,陰陽五行學派的創立者是齊人鄒衍。《鹽鐵論�6�1論儒》雲:「鄒子以儒術干世主,不用,即以變化終始之論,卒以顯名。」鄒衍的學說主要是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大九州說,一是五德終始說。前者認為:中國是由九個小州組成的一個大州,名曰赤縣神州。而像赤縣神州這樣的大州,世界上共有九個,皆被海洋所環繞,故統稱大九州。大九州說當然是在條件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對世界的一種猜測,但對處在封閉之中的人們認識世界亦不無啟示意義。五德終始說是用陰陽五行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一種學說,尤其是其對於社會變化的解釋歷來受到關注。鄒衍的著作已失傳,《呂氏春秋�6�1應同》對此說有所記載:「凡帝王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鳥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水氣至而不知數備,將徙於土。」今天看來,這樣的說法多屬臆測附會,但作為文化現象也不可不有所了解。稷下學宮中的大師級學者,當推儒家荀卿。荀卿「生於趙,游於齊,嘗一入秦,而仕於楚,卒葬於楚。」從「年十五始來游學於齊」直到「最為老師」、「三為祭酒」,他的生命中的相當長的一部分時間都是在稷下學宮中度過的。在這里,荀卿完成了他的文化思想巨著《荀子》。我們之所以說荀卿是「大師級」,就在於《荀子》一書比較全面深入地批判、總結了前此諸家的學說,並有所提升、發展,在我國古代文化思想史上建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荀子》在文化史上的卓越貢獻主要表現為下述兩點。第一,其《天論》篇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從而揭示出天道的運行有其自身的規律,人只能去適應它、利用它,而不能主宰它,更不能違背它。可以認為,這是荀子發展了儒家重視人為的人文觀,批判地吸收了道家的自然主義天道觀而形成的一種自然觀,達到了先秦自然觀的最高成就。第二,其《性惡》篇提出了「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觀點,進而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禮法結合的政治理論。《性惡》中說:「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在荀子看來,禮與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東西。如《勸學》篇:「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王霸》篇:「百王之所同者,禮法之大經也」;《富國》篇:「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禮用之」。所以,《君道》篇認為:「隆禮至法,則國有常。」《致仕》篇也認為:「道與法也,國家之本也。」總之,如《成相》篇所言:「治之經,禮與刑。」此外,荀子還批判地總結了形名家的理論,在《正名》篇中提出了「制名以指實」的著名觀點。兵家在稷下學宮中也應佔有一席之地。上文已經提到,《管子》一書主要就是由稷下學者們編輯補充而成,其中如《七法》、《兵法》、《地圖》等有關兵事的篇章,自然是出自他們之手。《史記�6�1司馬穰苴列傳》還說,「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說明《司馬法》一書中也有稷下兵家的勞動在內。大概是因為兵家要依靠戰事出名吧,所以學宮里的兵家則名聲未振,究竟是哪些具體人物已經無從查考了。稷下學宮的歷史計有150餘年,最終隨著齊國的滅亡而告終結。
⑤ 齊國最具代表的古代文化是什麼
其果最具代表的古代其果最具代表的古代文化是什麼?是中國漢字。
⑥ 中西方法治傳統和法治文化中有哪些差異
中西方法治傳統和法治文化的最主要的差異就是,中國的文化講究的是厚德載物,而西方國家沒有這一方面的傳統文化教育。
⑦ 齊國的歷史
翻開春秋戰國的史冊,齊國的影響幾乎無處不在。事實上齊國是貫穿整個東周歷史的強國,沒有哪個國家的影響力能跟齊國相比。論百姓富足程度,齊國是諸國之冠。所以說齊國是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超級大國絕對不過分。
翻開齊國的歷史,不乏成功和閃光之處。
1,姜子牙立國。姜子牙為齊國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他的民族政策搞得好,尊重當地居民的習俗,再用周禮予以同化,此後「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使齊國由地薄民寡的一個小國一躍而成為經濟富庶、人口眾多的泱泱大國。姜氏在齊國世代為王好不興旺(直到戰國)。
2,齊桓公姜小白在管仲的輔佐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管仲進行了四民分業的政治改革,把商人提高到與士、農、工同等重要的社會地位,推行了一系列輕稅免稅措施和為外地客商修道路、建驛站、免費提供食宿等熱情服務措施,齊國才出現了『來天下之財,致天下之民』、『商賈歸齊如流水』的經濟局面。
3,晏嬰執政期,晏嬰事齊靈公、庄公、景公三代國君,執政達48年之久。由於他卓越的治國才能,躬身力行的作風,雖遇庸君,但卻維持了齊國的一代盛世,史家把他所處的時代與桓公時代並稱桓景盛世。晏嬰施政堅持了四頂主張:1、任人唯賢,不私於親;誅不避貴,賞不避賤;2、賦斂權有無,均貧富,耕者十取一,減輕百姓負擔;3、「君商漁鹽」,國家努力發揮地利優勢,搞活流通,增強國力;4、弛嚴刑苛法,尚仁治並輔以法。
4,田(陳)氏代齊。春秋戰國時期,田氏即為陳氏。如春秋時齊國大臣田成子即為陳成子。後來田和取代「姜」 氏政權,歷史上稱為「田氏代齊」。又,戰國時哲學家田駢,亦稱陳駢。據《史記.田完世家》 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初胡公滿受封於陳國(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十世孫陳歷公,生子名完,字敬仲。當時太子禦寇被陳宣公所殺,敬仲畏懼禍及自身,遂逃奔到齊國,食采於田,改稱田氏。
5,齊威王稱霸戰國。這是齊國在戰國時期最強的時期。有名將名相的輔佐。而齊威王求賢若渴。《鄒忌諷齊王納諫》說的就是齊威王。齊威王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於諸侯。又禮賢重士,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稷門外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議政講學,成為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到齊威王末年,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盛的國家。
6,田單復國。火牛陣的故事就不多說了。雖然復國,經過這一折騰,齊國從此再也沒有力量爭霸了。[/color]
[color=#DC143C]但是,齊國作為一個長期強盛的國家,最後非但沒有統一中國,卻亡於人手,這是什麼緣故呢?我以為至少有下面幾個原因。
1,缺乏戰略眼光,沒有連續的國策,政策搖擺不定。無論是春秋時期的姜氏齊國還是戰國時期的陳氏齊國都缺乏戰略眼光,政策沒有連續性。比如小白用管仲,就不重視禮儀法制,到晏嬰時期又放棄了管子那一套搞晏子。戰國時期表現得更差,今天合縱,明天連橫,堂堂大國卻被張儀、蘇秦玩弄於股掌之中。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麼。
反觀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就堅持以法治國的信念,痴心不改。在國策上,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逐步並西蜀吞巴郡,遠交近攻,連橫諸國,各個擊破。
2,沒有統一天下的壯志。所以也沒有統一天下的國策。國君的所謂雄心壯志只滿足於稱霸,即使後世君主亦不過想恢復桓公的功業。這跟秦國橫掃六合的壯志不可同日而語。齊國可以統一的時期只有兩個時期一個是,齊桓公時期,一個是齊威王時期,但由於戰略不清晰都失之交臂。 齊桓公只想尊王,不想自己當王。而齊威王當個霸主就滿足了。
3,光富國不強兵,不重視兵家。著名的《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是齊國人,在齊國卻得不到重用,最後只好到吳國去求官。在最強的齊桓公時期,面對對咄咄逼人的楚國居然不敢一戰!也許這是對的,戰則必敗。齊國最常攻打的國家是魯國,卻一敗再敗。當時還是管仲執政期。齊桓公任鮑叔牙為將,在長勺卻沒打過曹劌。而齊威王打敗魏國就滿足了,可惜了名將孫臏。齊國作為赫赫有名的大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除了跟魏國的戰爭和以後的火牛陣外,幾乎乏善可陳。
4,任由大國崛起,沒有採用遏制大國的戰略。齊桓公時,楚國已經有崛起的苗頭,對於這樣的強國不加以遏制,任由強大,不利於國家利益。以後還有晉國、秦國,翻開春秋歷史,象吳國、越國這樣的小國都能稱霸,作為傳統強國,齊國難辭其咎。
5,排外。外國人很難在齊國當大官。這也導致真正的賢明之士得不到任用。反觀秦國,幾朝相國都是外國人。所以造就了強秦。在齊威王死後,秦國的國力就超過了齊國。
6,聲色犬馬,苟且偷安,不思進取的思想。前輩們打下的基礎這么好,所以齊國很富裕,也所以齊國人都不想打仗,沒有尚武精神。齊國一直在吃老本,而對其於五國根本就不關心。秦國遠交近攻,交的是誰呢——齊國。反正秦國那麼遠,他打誰也打不到我,他跟我貿易,我樂得賺錢。至於你們的死活跟我有什麼關系。正是這樣的心態斷送了齊人的前程。
7,驕傲自大,自毀前程。齊威王的積蓄敗在蘇秦手裡。齊國滅燕國惹下了禍胎,此後齊閔王狂妄自大自稱東帝,齊又在蘇秦的慫恿下打這個打那個(還是沒有清晰的國策),把六國都得罪了,合縱本來是為了對付秦國。最後秦國加入了合縱,矛頭一轉對付齊國,釀成五國聯軍攻擊齊國的慘劇。幾乎被滅了國,國力從此不復昔日盛況。另外,齊國跟秦國不同。秦國地勢險要,聯軍最強大的時候不過攻下了一個函谷關。齊國就不同了,全是平原,無險可守,五國一攻就跨了。
齊文化本來不下於楚文化。後來卻遠不如楚文化的影響。正是由於缺乏足夠的尚武精神,國策搖擺不定最終滅於人手。嗚呼哀哉!後世治國當以齊國為戒!
⑧ 春秋齊國人的宗教觀念和文化背景
齊刀幣始於戰國考於嘉芳本文論點是,齊刀幣起源於主要用於畜牧業的青銅削,受尖首刀幣和「明」刀幣的影響,始鑄於戰國晚期的齊襄王時期,而且並非完全意義上的貨幣。一、什麼是齊刀幣齊刀幣之於齊文化,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近年來齊刀幣之研究,在形制、材質、金相、工藝、幣文、淵源、幣值、時限諸方面皆有卓犖可觀者。細觀學者文章中,何謂「齊刀幣」,見仁見智,觀點尚不統一。王獻唐先生認為「節墨」刀、「安陽」刀鑄於齊國鑄行刀幣之前,「節墨之法化」者,尤其是背文有「辟邦」、「安邦」者都是齊靈公十五年滅萊以前的萊國貨幣
⑨ 簡述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含義和構成要素
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精神內核,以社回會主義答法律規范的制度為載體,以民主立法、依法 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監督、法制宣傳教育和自覺守法為過程的法治文明形態,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 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前提和依託的法律制度。
2、 法律以社會主義道德為合理性基礎的法律規范體系。
3、 以追求公平正義為基本要求的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
4、 以崇尚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為內在要求的法治心理。
⑩ 什麼是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種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律類型的文化。包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
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
搜狗問問
(10)齊國法治文化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內涵: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由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群眾性的普法宣傳設施設備、關於法治宣傳教育的制度規范等構成的,有利於法律實施的社會心理支持力量,屬於文化的重要內涵。法治文化改變了傳統文化中不重視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中作用的社會心理傾向,形成人人遵從法律的意識,創造出有利於法律實施的社會氛圍。
治文化實際是文化的一種。文化是一個很復雜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因素,法治文化就是體現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能夠促進法治進步的一種文化現象。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我國特有的,其形成和發展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道路及相應的文化現象等;
另一方面是在法治領域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法治的一種文化。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做了相當大的努力。比如,十八屆四中全會規定了憲法宣誓制度,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這就是營造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一種具體形式。
再比如,浙江省杭州市建立了「五四憲法」資料館,這實際上是一個紀念館博物館,也是營造法治文化的非常重要的載體。還有很多單位很多地區設有法治廣場、憲法大道等。這種有形的載體可以提醒人民群眾法治的重要性、憲法至上性並營造出一種法治氛圍。
另外,組織青少年參觀法庭、組織學生旁聽案件審理,這也是一種法治文化的熏陶。人們在這樣一種氛圍里長期熏陶,就會形成一種法治信念,就會自覺形成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這就是法治文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