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立法禁止味精真假
❶ 日本有禁用味精做調味品的法令嗎
為什麼要禁止氨基酸的鈉鹽?FAO和WHO早就將食品工業中MSG規定為不限量了
❷ 美國、日本有立法禁止吃味精嗎
在日美,味精類的食品添加劑都是合法的。
味精是日本發明的,現在在日本的超市裡,有各種類似味精的添加劑。如鰹魚熬制的味精,當然也有雞精等。
味精(MSG)是調味料的一種,是以糧食為原料經發酵提純的谷氨酸鈉結晶,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屬於天然的最豐富的非必需氨基酸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鮮味,在中國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於湯和調味汁。
味精又稱味素,是調味料的一種,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要注意的是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溫中使用味精,經科學家證明,味精在100℃時加熱半小時,只有0.3%的谷氨酸鈉生成焦谷氨酸鈉,對人體影響甚微。文獻報道,焦谷氨酸鈉對人體無害。還有如果在鹼性環境中,味精會起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叫谷氨酸二鈉的物質。
所以要適當地使用和存放。谷氨酸鈉是一種氨基酸的鈉鹽。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晶體,在232°C時解體熔化。谷氨酸鈉的水溶性很好,20℃時的溶解度為74克(即20℃時,在100毫升水中最多可以溶解74克谷氨酸鈉)。
味精,又名「味之素」,學名「谷氨酸鈉」。成品為白色柱狀結晶體或結晶性粉末,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增鮮調味品之一。其主要成分為谷氨酸和食鹽。
我們每天吃的食鹽用水沖淡400 倍,已感覺不出鹹味,普通蔗糖用水沖淡200 倍,也感覺不出甜味了,但谷氨酸鈉鹽,用於水稀釋3000倍,仍能感覺到鮮味,因而得名「味精」。谷氨酸鈉(C5H8NO4Na),又叫麩氨酸鈉。谷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種,也是蛋白質的最後分解產物。
味精是採用微生物發酵的方法由糧食製成的現代調味品。
❸ 都說日本人吃飯不放味精,那日本當地的日清方便麵有味精嗎
日本人吃飯放味精,方便麵裡面有味精。
味精是日本人發明的,是由大米、玉米澱粉或甘蔗提取的谷氨酸鈉,和食鹽(氯化鈉)一樣是一種鈉鹽,本身是不帶有什麼危害性的。只是之前在中餐中被過量使用,在西方引起了「味精綜合症」的風波,後來就被要求寫明食物有無加味精,註明的意義和註明是否含糖給有糖尿病人參考一樣的,因為少數人的體質不適合吃味精,可以把味精想像成放多了也不會吃出來很鹹的鹽,所以就容易吃多,甚至有口乾舌燥,後頸發麻的症狀。
味精的少量攝入是有好處的,在日本也吃,只是由味精發展出了一些其它的產品,比如ほんだし(一種日式味精,味精加入一些海帶和鰹魚提取的東西,用來做味增湯),比雞精更妙啊,反正就是提高提鮮的效果,減少味精的量更好。
❹ 日本、歐洲吃不吃味精
1908年,一位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東京大學化學教授在喝了妻子做的海帶湯後突發奇想,試圖找出這個湯如此鮮美的原因。半年後,他從10公斤海帶中提取出0.2克谷氨酸鈉,只要在湯里放一點點這玩意兒,立刻就能增加湯的鮮味。池田菊苗和商人鈴木三郎合作,改進了製造方法,開始批量生產谷氨酸鈉,並為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味の素。
1923年,一位名叫吳蘊初的中國人發明了生產谷氨酸鈉的水解法。他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推出了「佛手牌」味精。從此,味精進入了中國人的廚房,並隨著中餐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和中華飲食文化永久聯系在了一起。
1968年,一位名叫Ho Man Kwok的美籍華人醫生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短文,用文學口吻描述了自己去中餐館吃飯後突然出現的四肢發麻、悸動、渾身無力等症狀,他猜測說這可能是由於中餐里添加了味精(MSG)所致。這篇短文是用讀者來信的形式發表的,並沒有依照嚴格的論文格式。沒想到這個消息一經媒體放大後在西方民眾中引起了軒然大波,一個新病——「味精綜合症」就這樣誕生了。
消息傳到日本後,日本最大的味精生產廠——味の素公司馬上宣布,味精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味精綜合症」的主要原因是中餐館用的味精量太大了。於是,「味精綜合症」又有了一個新說法——「中餐館綜合症」(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雖然缺乏過硬的證據,「中餐館綜合症」這個名字仍然在歐美民間流傳甚廣,給當地中餐館造成了很大的沖擊。老闆們不得不紛紛貼出廣告,聲稱自己做菜絕不添加味精。不少食客在去中餐館吃飯時也會特意提出要求,不讓廚師放味精。
對味精的恐懼很快就蔓延到整個食品加工業。當時「天然食品」這個概念剛剛出現,味精看上去像是一種工業產品,不符合「天然食品」的要求。於是很多食品包裝袋上紛紛印上「絕對不含味精」的字樣,希望消費者放心。可是,很快就有營養學家指出,食品中添加的動植物高湯中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鈉,大部分肉類和豆腐製品中也都含有谷氨酸鈉,和味精沒有本質區別。
「味精和這些天然添加劑本質上是一樣的,都含有谷氨酸鈉。」美國邁阿密大學的生化學家尼魯帕·查奧哈利博士(Nirupa Chaudhari)認為,「這東西就像鹽或者糖一樣,都是自然界原來就有的。適量使用味道很好,但過量了就會有怪味,而且對身體不好。」
查奧哈利博士是研究味精的頂尖專家,也是第一個發現谷氨酸鈉受體的人。正是由於他領導的小組做出的貢獻,人類才得以搞清了味精為什麼會有鮮味的原因。其實從進化的角度,人類喜歡谷氨酸鈉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為谷氨酸就是組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中的一種,任何被水解或者被酶解的蛋白質都會釋放出谷氨酸。蛋白質屬於人體必須的營養物質,人類很自然地進化出了對蛋白質味道的喜愛。
可是,仍然有不少人堅信是味精讓他們感到四肢發麻,很像過敏的症狀。這是為什麼呢?為了揭開其中的秘密,世界各國的科研部門都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展開調查,可絕大多數相關實驗均沒有發現味精有毒的證據。
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先後發表調查報告,認為味精在適量的情況下對人體沒有害處。1995年,美國食品和葯品管理局(FDA)也發表報告,得出了同樣結論。但是,FDA仍然規定那些添加味精的食品必須在包裝上註明「含有味精」的字樣,給消費者一個選擇的權利。不過,FDA卻不允許食品包裝上註明「本品不含谷氨酸鈉」的字樣,因為絕大多數食品中都會含有谷氨酸鈉,即使沒有添加味精也這樣,這種標簽有誤導的嫌疑。
為什麼FDA如此謹慎呢?因為確實有些研究報告得出結論說味精可能會對極少數人有一定的影響。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科學家認為,味精的生產過程中很可能會混入少量雜質,這些雜質最有可能是「味精綜合症」的罪魁禍首。具體說,目前味精的生產有三種方法:一是細菌發酵法,二是完全合成法,三是半合成半發酵的所謂「醋酸法」。第一種方法生產出來的味精可能混入少量細菌蛋白質,而細菌蛋白質會誘發人體產生免疫反應;第二種方法需要把終產物中的右旋谷氨酸清除掉。眾所周知,氨基酸是有「手性」的,按照基團旋轉方向的不同,氨基酸可以分為左旋氨基酸和右旋氨基酸兩種。自然界大部分氨基酸都是左旋的,人體也是只能利用左旋氨基酸。右旋氨基酸只能產生於化學反應中,不但對人體沒有用處,而且有可能造成某些不良反應;第三種方法的原材料醋酸是一種化工原料,其生產過程中有可能混入了某些對人體有害的不良物質。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幾種方法生產出來的味精可能混入雜質的量都十分微小,如果消費者購買的是正牌味精,基本上不用擔心。科學家在做實驗的時候選擇的肯定是正牌味精,這就是絕大多數實驗都證明適量味精對人體無害的原因。
對於「中餐館綜合症」還有一種可能的解釋:大多數西方人不太習慣中餐的高含鹽量,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吃完中餐後會感到口乾舌燥,不過這和味精沒有多大關系。
❺ 美國 日本 有沒有立法不能吃味精吃味精犯法嗎
沒有這種相關法律,吃味精也不犯法。
味精是日本人發現的,他們現在味精內的人均消費量也大大高於我們容。
網上還有流言說味精有毒,所有食品添加劑都有毒。事實上,世界上任何食品中都含有毒有害物質,有毒無毒與有毒物質的含量及食用量有關。食鹽、紅糖是無毒的,但一下子吃半碗,照樣會中毒。為什麼要規定食品添加劑的最大使用量?只要在限量范圍內使用,肯定是安全的。
這個量的界定,是建立在安全性評價基礎上的,並且留了很大餘地,即使你天天吃100種食品,其中的食品添加劑加在一起也不會對你的健康造成危害,因為你吃的東西總量是有限的。
(5)日本立法禁止味精真假擴展閱讀:
1、味精是調味料的一種,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鮮味,在中國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於湯和調味汁。
2、要注意的是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溫中使用味精,經科學家證明,味精在100℃時加熱半小時,只有0.3%的谷氨酸鈉生成焦谷氨酸鈉,對人體影響甚微。文獻報道,焦谷氨酸鈉對人體無害。還有如果在鹼性環境中,味精會起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叫谷氨酸二鈉的物質。所以要適當地使用和存放。
❻ 近兩天聽北大醫學教授健康講座,味精在日本和美國被立項禁用了!對人體危害大,不讓吃了!不知真的假的
美國人也不見得長壽。
❼ 為什麼日本人不吃味精
因為他們知道味精對身體不好。
日本人為了提高飯菜的鮮味,他們用「味噌」代替味精,味噌是用黃豆再加上鹽等調料調味發酵而成,與我們吃的豆瓣p醬、豆豉醬都比較類似。其實味噌最早也是發源於中國,後來流傳到日本。因為富含氨基酸,蛋白質,纖維素,食用對身體有益,所以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味精的成分
事實上味精的有效成分是谷氨酸鈉,谷氨酸普遍存在於許多食物中,是一種常見的食物中的成分。其實市面上的雞精和其他精的有效成分依然是味精。
如果說味精對身體有影響,根據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比較容易被接受的一種觀點是「味精會對未知比例的人群產生反應」,類似「過敏」症狀。所以味精的恐慌是有目的機構或個人故意製造的。
❽ 味精是日本人發明的,為什麼在日本國內禁上生產
我查了日本的《食品衛生法》,並沒有禁止味之素的條款。
那些造謠者說美國日本立法禁止味精,那就說出是哪個國家哪部法律第幾條。
❾ 哪些國家禁用味精雞精等調味品
食用味精是安全的,沒有資料顯示有國家表明食用味精雞精調味品有害並禁用。
國際上許多權威機構對味精做過各種毒理試驗,包括急性毒性、亞急性毒性、致畸性和致突變性等,均未發現味精在正常使用范圍內對人體有任何危害的依據。
1987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專家聯合會的第19次會議,宣布取消過去對成人食用味精用量的限制,承認味精是一種可靠的食品添加劑。
1991年,歐盟委員會食品科學委員會確認對於味精的「每日可攝入量」分類為「無定量」(歐盟體系的最安全類別)。
美國食品和葯品管理局在搜集了9000種以上的文獻和試驗數據後,又追加以新的動物試驗,得出了「在現在的使用量、使用方法下,長期食用味精對人體無害」的結論。
1999年,我國也完成了針對味精的長期毒理試驗,試驗得出與國際上一致的結論,即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嚴謹的科學研究均表明,味精是一種安全的食品添加劑。
(9)日本立法禁止味精真假擴展閱讀: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和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長翟鳳英表示,他們在調查中發現,中國成年居民味精消費與超重有一定的關系。
根據《雞精調味行業標准》,雞精指的是雞精調味料,以味精、食用鹽、雞肉/雞骨的粉末或其濃縮抽提物加工而成的、具有雞的鮮味和香味的復合調味料。簡單的是,雞精就是雞肉味的味精。
味精和雞精對人體沒有營養價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刺激人們的食慾,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在中國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於湯和調味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