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立法情況
⑴ 究竟要怎麼樣國家才會立法阻止校園暴力校園欺凌
如果希望立法阻止校園暴力,可以在每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之前或者之間,向人大代表提建議,再由人大代表提案。
⑵ 校園暴力對青少年的處罰立法了沒沒立法怎麼處罰
目前不完善
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國內地反校園暴力的應對、研究起步較晚。《公安機關維護校園及周邊治安秩序八條措施》(2005年)、《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2006年)等,以及2006年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都強調要加強校園安全,但是並沒有提到「校園暴力」,直到2007年《教育部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中,才提到學生要「了解校園暴力造成的危害,學習應對的方法」。而《未成年人預防犯罪法》只提到,未成年人9種嚴重不良行為(指嚴重危害社會,尚不夠刑事處罰的違法行為)應予矯治。
如果遇到校園暴力,如何解決?
校園發生暴力事件的預防措施
①加強對師生進行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強師生的法制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②嚴格門衛登記、管理制度,控制外來人員進入學校。
③加強對校內有精神病症狀病人的監控;加強對精神病人的關心,勸其在家休養治療,經濟待遇上給與照顧幫助。
④對可能引起矛盾激化事件的當事人要逐一排模登記,耐心接待,盡力做好化解工作。
校園發生暴力事件的處理程序
一旦發生學校暴力事件,一般應按下列程序處理:
①報警。可按緊急報警按鈕或打「110」報警電話。
②立即報告局安管科。先口頭、後書面。
③以最快的速度把傷員送往就近醫院搶救,並通知家屬。
④如發生劫持人質事件,學校派應變能力強、口才較好的老師與歹徒周旋,盡力規勸其中之犯罪;同時學校要全力保護好在現場或附近的學生,並迅速疏散之安全的地方。
⑤保護現場,配合警方調查處理。在警方的指導下維持秩序和善後處理。
⑶ 校園暴力法律法規都有哪些
最高來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源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第7條中規定: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 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 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38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 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第3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 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⑷ 有關校園暴力法律有哪些規定
校園暴力可能構成刑法或者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對於成年的孩子是有責任進行承擔後果的。
根據《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第二百三十八條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具有毆打、侮辱情節的,從重處罰。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條 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十二條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不滿14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
(4)校園暴力立法情況擴展閱讀
北京市校園暴力的預防措施
設置校級欺凌事件舉報電話 :在此次北京市各區公布的中小學欺凌治理方案中,除了限時上報外,還特別明確提出了設置校級舉報電話。
例如在海淀區的實施方案中,除了要求各學校都要成立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工作小組之外,還要求學校必須設立學生欺凌事件舉報和咨詢熱線電話,並且要公布在校園顯著的位置,同時,學校還必須設專人進行核實、處理。
每學期要進行三次「防欺凌」教育 :各區還明確要求學校必須將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工作列入學校工作計劃,每學期都要在學期初、中、末進行三次「防欺凌」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欺凌他人不僅是極端錯誤的不道德行為,對造成的後果還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⑸ 校園暴力觸犯的法律涉及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第7條中版規定:對未成年人依法權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 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 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38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 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第3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 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⑹ 校園立法遏制校園暴力
只是希望不是走形式就不錯啦.
⑺ 校園暴力應該立法嗎,未成年犯罪怎麼辦
教育部聯合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部門印發了《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要積極有效預防學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規處置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
對於校園暴力預防的法律,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義務教育法》、《侵權責任法》都作了規定,對未成年人在學校遭到校園暴力的處置與相關的法律責任作了詳細的規定。
⑻ 校園暴力應該立法嗎未成年犯罪怎麼辦
來自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研究的數據表明:在發生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中,歲至16歲年齡段所佔比重逐年提升,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低齡化趨勢。
最高檢公訴部門的相關調研表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現犯罪年齡趨於低齡化、文化程度較低、外來未成年人所佔比重較高、所犯罪名比較集中、犯罪手段呈成人化暴力化傾向、共同犯罪居多等六大特點。
除此之外,面對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趨勢加強這樣的一個現狀,相關學者們對是否要降低刑事責任的年齡也存在著爭論。有的贊成者認為:當前整個社會現實與1979年刑法最初制定時相比,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的未成年人身體發育和心智成熟程度都明顯「早熟」,繼續以14周歲作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顯然不合適。
而對此持反對意見的學者則認為,法律只能管普遍現象,不應對偶然的、罕見的個案作過於敏感的反應,從而提出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並且,對肇事未成年人的處理,不是刑罰懲罰的問題,而是家長、學校、社會管教的問題。
是不是該降低刑事責任的年齡,各家有各家之言。但是,人們想知道的是,面對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趨勢,解決問題的根基,到底在哪裡?
專家指出,我國現在的法律對於未成年人實施危害社會行為後,家長應當怎麼做的規定基本處於空白狀態。但是很多國家的法律對於未成年人犯罪,它往往把大棒砸向父母。比如有的國家法律規定,如果監護人放任未成年子女有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法院可以裁定、判決監護人接受強制性的親子教育。強制親子教育過程中表現不好,還可以對家長進行罰款,甚至可以追究家長的刑事責任。
另外,我國繼續堅持少年司法制度,寬容而不縱容。一方面要強調對低年齡未成年人犯罪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但同時一定要設計防止縱容的機制,也就是寬容之後,一定要有機制的防止重新犯罪。而所謂縱容機制和防止縱容機制的設計,就是以教代刑,不用刑法處罰未成年人,不用成年人的葯品治療未成年人的病,但是要求國家一定要設計適合未成年人的葯品,適合未成年人診斷的措施,包括建立類似的兒童醫院。
⑼ 校園暴力為什麼不立法
有數據顯示校園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對集中。針對人身的暴內力傷害比例最高,其容中,故意傷害罪佔57%,故意殺人罪佔6%,尋釁滋事罪佔10%;性侵、侵財犯罪各佔12%,聚眾斗毆罪與綁架罪分別佔2%、1%。
當前,校園暴力頻發,校園暴力犯罪低齡化趨勢明顯。而我國刑法規定,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罪不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不滿十六周歲只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等八種犯罪承擔刑責。
參考資料(校園暴力何時停止?):http://jiahao..com/builder/preview/s?id=1558690612423709
⑽ 關於校園暴力的法律條款
校園暴力如構成刑法或者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對於成年的孩子是有責任進行承擔後果的。
根據《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第二百三十八條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具有毆打、侮辱情節的,從重處罰。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條 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十二條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不滿14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
(10)校園暴力立法情況擴展閱讀:
天津對於校園暴力的措施:
2018年11月21日,天津市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天津市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若干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規定》採取了歸納與列舉並用的方式,對校園欺凌的行為作出界定,從主觀上的蓄意或者惡意、行為造成的後果、行為的方式等方面,對校園欺凌作出界定,使校園欺凌與學生之間的一般性打架斗毆、打鬧嬉戲區別開來。
在班級等集體中實施歧視、孤立、排擠的;多次對特定學生進行恐嚇、謾罵、譏諷的;多次索要財物的;多次毀損、污損特定學生的文具、衣物等物品的;實施毆打、體罰、污損身體等行為的;記錄、錄制、散布實施欺凌過程的文字、音頻、視頻等信息的,都被視為校園欺凌。
《規定》明確,對實施欺凌的學生根據情節輕重給予不同方式的懲戒,學校可通過批評教育、紀律處分、警示教育等方式加強教育,對實施校園欺凌屢教不改的學生,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其轉送專門(工讀)學校進行教育和矯治。
對實施校園欺凌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對實施校園欺凌構成犯罪的學生,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