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誤解道德

誤解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1-04 13:58:49

Ⅰ 牟宗三誤解了康德的"道德情感"概念嗎

牟宗三誤解了康德的"道德情感"概念嗎,

你好,這個我也不太清楚啊,請問什麼

是康德的道德情感呀,建議你可以說清楚一點。

望採納哦,謝謝!

Ⅱ 道德萬能論和道德無用論對道德的 價值與功能有何誤會

道德是一種個人的操守和底線,他不是萬能的也不是無用的,當一個人有自己的道德底線的時候他就是有用的,同時通過自身的道德修養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達到警戒或鼓勵的作用,如果一個人已經沒有了道德的底線,那麼道德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只會束縛心中有道德的人。所以道德只對有的人有用有的人無用,對於多說人還是有自己的道德底線的人是有意義的。

Ⅲ 三年級道德與法治問答題老師誤解過你嗎你是怎樣做的怎樣做

你好老師,如果誤解了你,我覺得應該是跟老師進行解釋,把前因後果告訴老師,這樣子的話,老師應該就不會誤解你了

Ⅳ 在老子的《道德經》里,有哪些觀點一直被人誤解

我還不具備評價老子《道德經》的能力,當然對哪一句話爭議最大也不好妄加評論。

老子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創始人,其思想對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貢獻是巨大的,歷朝歷代人修身、治家、平天下無不深受老子思想的影響。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的根基,這種思想最早來源於上古伏羲及黃帝時期,經歷堯、舜、禹、夏、商、周之後,一直到老子時期得以形成道家學說,老子是道家學說主要創立人之一,道家學說是中華文明的根基,除儒家學說外,各類思想學說都是以道家學說為基礎,如黃老學說、縱橫派、修真派、楊朱學派、老莊學派、法家學派、佛家學說等都深受道家學說的影響。

道家思想貫穿整個中華歷史,縱觀中華歷史事件,無時不刻都閃現著道家思想的影子,它是中華之魂,影響著每一個炎黃子孫,正是有道家思想的存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當然,道家思想中有些消極的東西,有些觀點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都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跨越兩千多年,認知、觀念都發生了巨大改變,我們不能用今天的評判標准來對待先賢。應弘揚合理的成分,拋棄消極糟粕的東西,在揚與棄中批判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Ⅳ 《道德經》被有些人誤讀,在當今該如何去讀懂老子

《道德經》被誤讀大概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年代湮遠,使《道德經》原本,在流傳過程中遭到破壞產生缺失,使後人無法全面體會老子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是因為古人的思維方式與現代人不同。導致古人的行文用詞,分章斷句與今人的差異,使今人對古人原意產生誤解。

《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先後出現了三個不同版本,一為河上公版,這個版本主要由道家收藏,一為現今流傳最廣的王弼版,另一個版本為近代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有人說《道德經》被誤讀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本人認為其實不然。"道"至高至深至精至微看似遙不可及,實則無處不在就在我們身邊,正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就《道德經》出現的諸多版本來講,這也是道之使然。有人說《道德經》嗨澀難懂道理艱深不解其意,真意自在文字之外,而道在我心,何故外求?

《道德經》開篇即言:"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講的很是清楚,"道"是不能說出來的,也不是一個永久的稱謂,說出來,有固定稱謂的就已經不是道。即然如此,我們何必要拘泥於文字,斷句,篇章?真意自在文字之外,每個人對"道"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層次不同能理解的深度不同,現在不理解是因為層次不夠,當有了一定修之後為自然不惑,何故要強求?況"上士聞道謹而行之中士聞到若存若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講的何其明白!"道"本是淺顯易懂,易知,易行,易得。而今人不去實踐體悟,多為功利驅使沉迷聲色已是與"道"相去甚運,更有甚者,將其作為哲學計謀進行研究,這本身已是本未倒置"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研究的越深與"得道"只能越行越遠。

Ⅵ 被人誤解卻無力辯解是什麼感覺

被誤解是免不了的。有時候人家誤解了你,你自己都不知道。有時候你知道人家誤解了你,但人家不怪你,而且「原諒」了你。被誤解了,能解釋就解釋,解釋不了,沒機會解釋,不方便解釋,就只能算了,只能自己放下了。契訶夫小說《小職員之死》,說了一個很執著的,要把事情說清楚的人的例子。解釋不了時,也可以把被誤解看作一種緣。

Ⅶ 對《道德經》的誤解不知道有多少年了

『道德經』三字,提綱挈領,概括全文的內容。只要遵照先秦文言語法和詞語釋義規范,《道德經》的內容就不難理解,但幾千年來,各個《道德經》的註疏及譯本對其內容理解相差很大,我們要遵循實事求是、去偽存真的態度和方法,研習中國古代哲學道家思想核心典籍《屌德經》。http://..com/question/874380303387329052.html

Ⅷ 牟宗三誤解了康德的「道德情感」概念嗎

樓上的說法有失偏頗。 第一,權威性。鄧曉芒是國內公認的康德哲學權威,其中三大批判,是鄧曉芒和楊祖陶花了十年時間才搞出來的,這兩人的盛名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第二,文本方面。鄧譯本一般都是從德文原版翻譯過來的,這是李秋零的英版漢譯本...

Ⅸ 對《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我們有哪些誤解

對《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我們有哪些誤解?

在歷史上你對《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我們有哪些誤解呢。我們一起來聊聊吧。

天地初開之時,既沒有物體也沒有形象,茫茫宇宙是一片空虛,這就是無,是開辟天地的初始。然後從這片空虛的“無”中生成出萬事萬物的“有”來。《道德經》第四十章中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因此,道產生於萬物之前,是生育萬物之母。結合不同的經歷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么來的,所以我認為,有多少人看這本書,並且思考了,那麼就會有多少種解釋。“道可道”的真正含義,其實是“有規可循之道”,即“倫理、經術、政教、禮法以及各種操作規則、章程規制、日用技術等等,那些能夠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東西,也正是《老子》各章里不斷反對的那些東西”。

老子的存在論追求也是以“行”的問題為核心,他試圖化自然為文明,將自然之道的高明之處,化為人的思維—行為方式,使人在形勢萬變之中始終能夠選擇一個最合適的存在狀態。道”不遠人,“道”就在事中,作為指導人們實踐的“道”,應該是可說的,也是可思想的,否則又如何能夠知“道”?道可以意會,卻難以言傳。你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別人也沒法真正揉碎了講給你聽,因為那是別人的道,不是你的道。自古以來,都是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凡是一切有作為的人物,他們的所作所為一定都是符合了“道”,而那些背離“道”之人,必定都無所作為。老子畢竟用“道”這個字來稱謂真常永恆的“道”的本體,這是不得已而為之。

經過以上大概的講述你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吧。

Ⅹ 被人誤解怎麼辦

安靜面對誤會:當一個人誤會你的時候,他當時的情緒肯定是有點激烈的,對方也許會毫不顧忌你的感受,對你大加指責,甚至是謾罵,有些是直接連看也懶得看你了,說明他的憤怒已經不能用言語來表達,這個時候你若是去解釋,只能換回對方的譏諷,你只是在越描越黑,所以當誤會發生的那一刻先保持安靜,等對方發泄完。

待對方恢復情緒:情緒不好的時候說什麼都是變成狡辯了的,一個人的憤怒期不長的,等到情緒冷靜下來了,就會覺得事情沒那麼嚴重,自己那麼對人家是不是過分了點,誤會你的人也是一樣的,他在情緒平穩後也會這樣想的,所以你就是要給他時間冷靜下來。

解釋原因:待對方冷靜了,你就可以向對方解釋了,你可能因為心裡也有委屈不想見他,所以你可以用打電話或發消息的形式去解釋一遍事情的原因,不用去管對方怎麼想,你只要把事情解釋清楚了就好了,就掛了電話或停止發消息,讓對方自己去想明白吧。

重新溝通:獨處一會就好了,不要真的不要不理對方了,除非你覺得誤會你的那個人太可惡了,你根本不想再聯絡他了,若是誤會你的人是朋友、是親人,不理可就不對了,對方跟你道歉你要接受,要重新好好地跟對方溝通,讓對方知道你心地好,誤會既然解開了就不計較了,原諒對方了,這樣對方會對你很感激,更信任你了,讓你們的感情加深了。

熱點內容
規章制度kt板 發布:2025-05-02 17:36:37 瀏覽:731
司法簽定申請書 發布:2025-05-02 17:26:46 瀏覽:810
2013行政訴訟法全文 發布:2025-05-02 17:21:15 瀏覽:797
榮成法院刑庭 發布:2025-05-02 17:21:12 瀏覽:945
沈陽瀋河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02 17:21:06 瀏覽:845
檢察院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發布:2025-05-02 17:17:24 瀏覽:334
刑事訴訟法拘留證 發布:2025-05-02 17:14:23 瀏覽:72
道的筆順道德 發布:2025-05-02 17:02:50 瀏覽:746
勞動部關於勞動法問題的解答 發布:2025-05-02 17:02:40 瀏覽:608
工科跨專業考法律碩士 發布:2025-05-02 17:02:03 瀏覽: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