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以理

道德以理

發布時間: 2022-01-04 16:40:05

❶ 人理道德指的是什麼

道德的定義很廣,有天道,天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不仁,專以萬物為芻狗屬)地道,地德(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而人理道德,實質上主要說的是人世間所奉行的一種普遍社會價值觀,像中國的人理道德就是以儒家的仁義為主的社會道德。。。故這里的人理道德,就是說的仁與義。

❷ 道德怎麼理解

①四通八達的大路。

道口 道路 白道 黑道

人行道 下水道 陽光道

康莊大道 道聽途說

道坦回坦。—《易答 • 履卦》

②名詞:途徑,方法,規律。

茶道 花道 拳道 醫道

長生之道 生財有道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③名詞:真理,正義。

道德 道理 道行 道義 頭頭是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孫丑下》

④名詞:無形妙門,有形世界的起源。

道場 道具 道姑 道士 道門 道教

道高一尺 道貌岸然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論衡·道虛》

⑤量詞:條,列。

一道關卡 一道道山

「德」字

甲骨文象形為:目+十字路口

簡化後:彳」+「悳」為「德」

一個正直心腸的人+在十隻眼睛監督下走過的路。

造字本義:

動詞,看清大道的方向坦然直行。

本義多見於古文

君子德車。—《易 • 剝卦》

引申名詞義為:

合乎天道的思想、方法,法則。

符合是非標準的思想品質。

德行 道德 公德 品德 離心離德 同心同德 道德經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諸葛亮傳》

合義理解:

「道」表示自然規律。

「德」 表示順應自然規律的法則。

「道德」就是符合自然規律的思想品質,解決疑思迷誤的標准法則。天之道也!

❸ 倫理道德什麼意思

您好,"倫理"概念蘊含著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學、公共意志等屬性,
"道德"概念蘊含著專更多的東方文化的情性、人屬文、個人修養等色彩。
"道德"是"倫理"概念下的二級概念。
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它們有著各自的概念范疇和使用區域。
望採納,謝謝

❹ 道德和道理的區別是什麼

在中國傳統抄中「道德」包含襲兩層意義,其一,道德是指行為規則;其二,道德是指實際行為合乎道德規則。在古代思想家看來,一個有道德的人,必須認識和掌握自己的行為所應遵循的准則,這即是「知」;此外,還必須在生產生活等各項活動中自覺遵循這個准則,這即是「行」。必須具備這兩個方面,即知行合一,才能夠被稱為有「道德」的人

道理就是有證據的說話或是總結來的經驗。道單單解釋為自然規律 理單單解釋為人類的行為道和理合在一起 為道理 可解釋成符合自然規律的行為。

❺ 道德原理

把一個尺子的一段壓在桌子的邊緣,你用手扳下尺子的外端你發現尺子在來回的震盪,在震盪的路徑上沒有一個點是實的,但每一個點曾經都是實的過程,震盪的這個路徑就是宇宙,時間是震盪前後的相續,空間是震盪的展現,所以時間就是空間,空間就是時間,時間、空間是一不是二,時間、空間就是「事」,「事」就是「物」,「物」就是「宇宙」所以宇宙就是「時間、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尺子的外端就是尺子的另一端,壓在手掌下的那一端,根本就沒有動,只是在震盪,外端是我們的意識把內端的展現,展現的這個空間就是我們的這個世界。立體的空間是意識的留存相續形成的。
生命體的體態仿於環境及其他生命體的體態的表裡如一演化現象是因意識發動「意念作用力的結果」,是意識長期關注形成的,其實就是生命體不切底的轉胎現象,是轉胎的原理,當生命體生命結束後,根據生命體前世獲得的各種復雜信息的反饋形成下世的切底轉胎體態,包括各種奇異的怪胎現象。也就是說生命意識形成的生命體的流轉現象是真實不虛眼見為實的,論證了六道輪回是確實存在的。
一言一行、所作所為的善、惡、愛、恨、喜、厭、願、慈,是強烈的意念作用力的方向趨勢,所以用智慧去獲得下世如意生命體態的方法就是「佛法」,生命意識具體怎樣去操作自主掌控生命體流轉輪回的的方法就是「道德」,也就是應該怎樣正確的掌握使用「善、惡」控制「意念作用力」的機理!所以有智慧的有識之士知道用佛法可以創造無量個福德永恆無邊無量美妙絕倫的佛國世界,清靜、平等是諸佛國的共性、基礎,所以願眾生應首選清靜佛國聖境,那就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獲固四無量心、四無相再趣擇十方諸佛國剎土!
耶穌的死與二祖慧可自行斷臂是同理不同因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向眾生示道的不同的表達,慧可是無外因示道,耶穌把四無相在現實生活中示現出來!他隨意教導眾生的『道』上帝的福音總結就是(凈業三福),他一言一行是四無量心展示。
「上帝」、「真主」是互稱,是道家所說的「元級」是佛家所說的「靈性」,是真正的我(真我靈性)也就是創世主。佛家學術說觀「我命於我不於天」,天就是「相」是大到宏宇星辰小到微塵沙粒及萬物運行規則的法理是創世主之心的傑作,所以心系於性不離本性,親智離愚,獲慧除痴,不為欲失智慧,禪定於「真如本性」所以先知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如果你有兩塊麵包,你要用其中的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也曾經說過:「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不管你在哪裡,天邊只要有風吹過,我們就堅信你在那裡,我們將把上帝的福音(凈業三福)傳送給您!不管你在哪裡,天邊只要有雲飄過,我們就堅信你在那裡,我們將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宏願傳送給您!

❻ 道德和倫理有什麼區別

道德是根據必然的善惡標准而獲得的正當的行為准則,用以規范人們的個體行為,調節人們的社會關系

倫理是一種自然法則,是有關人類關系(尤其以姻親關系為重心)的自然法則。
以上取自「網路」。
個人理解:
道德和倫理都是人類社會中用來規范自己和他人的行為的默認法則,這是相同相通之處。
可不同在哪裡呢?
我個人認為,倫理一般是用在以血緣為基礎關系的這部分人的行為上,而道德一般是用在所有的人的行為上,也就是說道德的適用范圍要比倫理大得多,是一種包含的關系。

❼ 「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無論在我們個人的生活,或在社會生活中,天地陰陽之變,都要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在義之中表現「理」,就是理於義。

•附註:第一個「理」當動名詞用。「窮理」,窮什麼理呢?窮道德之理,窮那個「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的那個理

❽ 道德以利益-道義的方式把握世界怎麼理解

我覺得這個要想理解的話,還是從人的本性來掌握吧,人家還是以善心為根本。

❾ 我們有理和道德可講嗎或理和道德的標准誰來定[抱拳]

理,包括了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它是由法律規范和行業標准以及個人行為准則等決定。而道德,一般來說只是精神層面的標准,違反它只受遣責不受懲罰。

❿ 道德何在淪理何在

儒家和道家的區別1)孔老比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師和代表,老子莊子是道家的宗師和代表。孔孟作為儒家 的聖賢,給後世樹立了道德(在倫理意義上)大師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 為己任,富於理想,諄諄教人,而後已。老莊作為道家的至人,給後世樹立了智慧大師(老 子)和藝術大師(莊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維能力,以寧靜淡泊為操守,冷淡世情, 嚮往自得,其於外物,順乎自然而已。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論 語『雍也》),老子說:「上善苦水」(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動地表現了仁者 與智者之異。山的形象巍峨雄壯,草木獸蟲以之生,雲雨風雷以之出,仁慈而偉大。水的形 象柔順而處下.善利萬物而不爭,綿綿不絕而攻堅強考莫之能勝,謙虛而深沉。山嶺育養生 物,靜中有動,水勢任其自流.動中有靜。孔子樂山.老子樂水,孔子好靜(化人以德不以 力),老於好動(因勢利導不閼滯),不亦宜乎。 (2)人性論比較。儒家人性論有孟子性善說,苟子性惡論,董仲舒性三品說,楊雄性善惡混 說,程宋天命之性氣質之性說,陸王良知良能說等,其共同點是強調後天道德教化,認為無 禮樂法度之修飾,人性不能臻於完美,如苟子所說,人性「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 治」(《苟於·性惡》),而正治的標准在於合乎宗法倫理。道家人性論有老莊人性恬談樸素論, 描康人性清高自適論,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論,《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論等,其共同點在於強 調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禮法的強制束縛, 越是自發自成, 越是純真完美, 如《莊子》 所說;「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駢拇》)。儒家的人性論看到了人的社會屬性,看到 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道家的人性論看到了人的生理與心理屬性, 覺察到虛偽而繁煩的 宗法倫理對人性的桎梏相對個性的摧殘,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人生論比較。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 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聖外王之道。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 實有強烈的關切和歷史使命感, 以天下為己任, 對同類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達則兼善天廠,窮則獨善其身,亦不與濁俗同流合污,在生命與 理想發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時,寧可殺身成仁,告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 生觀, 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的圖絆, 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 既反對心為形役, 透外物面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的奮鬥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 而相因,成就一和諧寧靜的社會,相孺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其人生態度消極自保,以免禍 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之情為最高目標。或院於山林,或陷於朗市,有明顯的出世 傾向。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 (4)思維方法比較。錦道皆糟於辯證思維,看到矛盾的對立運動與轉化。但儒家的辨證法尚 剛主動員有, 注意生命的基勃前進之軌跡, 人則以自強不息為務, 易於抓住矛盾的主導方面; 道家的澇證法則尚柔主靜貴無,善於覺察事物發展中的曲折、反復和否定因素,重視生命內 在底蘊的積累培育,對於負面的作用,無形的重要,柔靜的品性,有深刻的把握。儒家之歷 短,正是道家之所長。儒家的思維比較肋近現實人生,哲學的思考不離人倫日用;道家的思 維弘通開闊,調想於天地之先、六合之外,探究於生之際、是非之上,思辨性極強。所以 儒學的社會道德學發達,道家的自然宇宙學發達.換一種方式說,儒家長於實學,迢家長於 虛學。 (5)治國論比較。儒家強調有為,道家主張無為。儒家的治國有為是指:導之以鎔,齊之以 禮,和之以樂,輔之以法,任之以賢,使之以惠,如韓愈在《原道 2 中所說:「其文; 《詩》、 《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 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這就是用宗法主義治國。它必然繁為禮、重為教。道家 不然,其治國的基本指導思想是無為而治*無為不是毫無所為,「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最後 要達到皆有所為的目的,無為的要求只是;一不違背事物自然本性而強行妄為.二不違背公 眾意願利益而膨脹私慾,三不違背和諧寧靜生活而滋彰禮法。執政者所要做的事是「捕萬物 之自然」,讓眾人各得其所,白化自官。所以道家治國,政尚簡易,君道儉約.臣道守職, 少擾少今,讓百姓休養生息,讓社會保持安寧。按照儒家的主張,就要表形明君賢相忠臣孝 子,以為天下式,按照道家的主張,只須守靜以待,因順自然,息事寧人。盂子提出「仁者 無敵」的命題,4B 覽·貴因》提出「因則無敵」的命題,可以精闢概括儒道治國原則的不同。 (6)理論傾向比較。儒家學說的重心在社會人生.闡述如何做人和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後者 也是做人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人生哲學與倫理思想發達,哲學、倫理、政治是三位一體的 狀態,而淪理決定著儒學的特色,故儒家哲學可稱之為倫理型哲學。孔孟的仁學,苟子的禮 學,兩漢的經學,程朱的理學,陸王的心學,以及明中葉以後興起的經世致用的實學,無一 不是圍繞著內聖與外王、性情與禮教這兩對基本矛盾而形成與演變的。所謂「內聖外王之道」 就是解決個體的修身如何與群體的社會事業相聯系的問題; 而性情與禮教的矛盾就是解決主 體的人性如何與客體的道德規范相協調的問題。 儒家不同學派處理這兩對矛盾的方式與側重 點各有差別, 但都把主體的道德修養作為處理其他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關鍵。 道家學說也關 注社會人生,但它的眼界早巳大大突破了社會人生的范圍,面向大自然,面向整個宇宙,宇 宙論、知識論比較發達,講究天道,熱愛自然,尊重物理,包容廠較多的自然科學知識。就 是對於人的探究,也能夠著眼於人的生理結構與持征,提出有價值的衛生健身之道。儒家重 養性, 道家重養生。 道家對於古代生理學的發展有獨特的貢獻。 道家學說要處理的基本矛盾, 是人與天的矛盾,這里的人指社會與個體,這里的天指人的生存環境與自然狀態,道家傾向 於法天以成人道,反對用巧以違天道,其出發點在自然天迢,故道家哲學可以稱之為自然型 哲學。 儒道兩家皆以天人台一為最高精神境界, 但儒家是以人道推論天道, 將天道融入人道, 道家是以天道推論人道,將人道融入天迢,形似而實異。 (7)氣質與風度比較。儒道兩家的氣象不同,這是屑於整體的綜合性的無形的精神風貌上助 差異。大儒的氣象似乎可以用「剛健中正」四字表示,再具體點說,就是道德高尚、仁慈親和、 彬彬有禮、忠貞弘毅、情理懼得、從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權行經等等,如賀鱗先生所說: 「凡事皆能棺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時、合情,便可謂為『曲踐乎仁義』、6A 容手中道』,足以 代表儒家的態度了。」(《文化與人生》13 頁)古者有「儒風」、「儒士」、「捕雅」、「儒吏」、「儒臣」、 「儒將」、 「儒醫」等稱謂, 皆寓道德學問有根抵、 風度濕文爾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氣象似可用「涵 虛脫俗」四字表示,再具體一點說,就是內斂 不露、少私寡慾、清靜自守、質朴無華、虛杯若谷、超然自得、從容深沉、高舉 遠幕、留戀山水等,如賀齲先生所說:「我們發現老莊思想富於詩意,富於山林 隱逞和瀟灑超脫的風味,我們也發現注重歸賓返樸,羨慕赤子曼兒式的天真或天 機,保持人的真性情,厭惡人世的繁文紹節、權詐智巧,是老莊的特色。用語不 多,生動勾畫出道家人物的風貌。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學、道體 等稱謂,皆寓不同凡俗、領悟至道、風度超選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 道家是院士的氣質與風度。

熱點內容
借殼上市商法 發布:2025-05-02 19:40:00 瀏覽:94
該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02 19:32:32 瀏覽:241
法院刑事量刑 發布:2025-05-02 19:31:06 瀏覽:569
民法典合同和 發布:2025-05-02 19:06:53 瀏覽:133
勞動合同法屬於社會法 發布:2025-05-02 19:06:15 瀏覽:241
創新在推動社會經濟法 發布:2025-05-02 18:58:44 瀏覽:272
按合同法農民工受傷後 發布:2025-05-02 18:31:58 瀏覽:619
法律碩士考研教材 發布:2025-05-02 18:30:35 瀏覽:450
法律責任的歸結及歸責原則 發布:2025-05-02 18:21:40 瀏覽:905
行政法的管轄原則 發布:2025-05-02 18:20:59 瀏覽: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