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辨者
① 道德經·善者不辯的譯文
真實可信的言語不華美,華美的言語不可信。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不巧言善辯,巧言善辯的人不善良。有真知灼見的人不求知識廣博,有廣博知識的人不可能有真知灼見。聖人不私自積藏,他盡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他盡量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天的法則是利於眾人而不妄加傷害;聖人的法則是施惠眾人而不與人爭奪。
② 「智者不言善者不辯」是什麼意思
「智者不抄言善者不辯襲」字面意思是,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善良的人不爭辯。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釋義】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隨便說話的人沒有真知灼見。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爭辯,爭辯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
③ 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含義誰知道求大神幫助
此言出自《道德經》八十一章 意思是: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不巧言善辯,巧言善辯的人不善良。有真知灼見的人不求知識廣博,知識廣博的不可能 真知灼見。
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給我們的啟示
啟示如下: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意思是值得信任的言辭往往不中聽,中聽的言辭又往往不可信任。因此在聽別人說話時,不要根據話語的動聽程度來判斷其是否值得聽取,要仔細思考話語內容,而不是形式。
2、「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的意思是善於言辭的人不一定品德高尚,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都善於言辭。因此,不要根據一個人是否善於言辭來判斷對方,語言表達能力與個人品德並沒有關系。
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意思是真正有知識的人往往不是一個博學的人,博學的人往往又沒有專一的知識。因此,一個人學習知識的精力是有限的,博學的人並不精通,而精通某一項的人又不博學。
4、整句話可以得到的啟示是萬事萬物沒有絕對完美的,一方面很好的事物可能在另外一方面表現得不是很好。
(4)道德經辨者擴展閱讀:
這句話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⑤ 老子《道德經》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如何解釋
「信言不美,美抄言不襲信」。
「信言」就是信實可靠的引人入道之言,必以真為本。有道者言語質朴簡約。其文風既不像表現情感的詩詞歌賦,更不像獵取功名的八股文章。虛華美言,也能傳世以揚名,邀寵以獲利,但不能啟人本性,救人真命。老子的文風質朴無華,絕無「美言」媚世之病。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此處的「善」,不指狹義的「仁善」,而是有道之上善。有道者的「理論」風格是徹底的實事求是,必合於「大道至簡至易」,其宗旨是知行合一,方有效驗。因此不會搞繁瑣哲學,更不會玩弄詭辯的概念游戲以惑人
取勝。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這里的「知」指覺悟了的宇宙-生命真相,可稱真知。
「博」則是博學,指書本學問的廣泛,也包括修煉理法
的博雜。修道是化繁為簡、萬法歸一的實修實證,而非
求博學,因此最忌理障雜陳,使心不專。而有道明師的
啟示形式,也是一理貫串,方可通達人心,不會顯示博
學,喧賓奪主 、橫生枝節。老子的「學說」形式之實質,就是始終不離於「道」性的無為大法、最上乘法、頓悟漸修之法、全方位高層次養生大法。
參考《現代道德經》一書
⑥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體現了什麼人生哲理
善者復不辯,辯者不善體制現了這樣的人生哲理:善良有能力的人不屑於去與別人爭辨;天天與別人辯論的人並不是真有能力的人。這實際上就是體現了「無為不爭」的思想。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善者不辯,意思是善良有能力的人不屑於去與別人辨別什麼,不會去告訴別人這件好事是我做的,我有多麼厲害的本領,多麼有能力等,他往往是在埋頭做事,是一個實幹家,是一個務實的人,是一個與世無爭的人,是一個能夠讓人放心的人,值得託付的人。他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而不邀功,他不會因為自己做好了一件大事而去要求獎賞。
辯者不善,意思是說那些天天與別人辯論的人並不是真有能力的人,他們與別人辯論處處表現自己的能力,表現自己有多麼棒,其實是一件多麼愚蠢的事情。因為賢良的人從他們的舉止言行就會知道這個人有沒有真實能力,能不能託付大事。這種人其實就與「紙上談兵」的趙括差不多,嘴巴上說得頭頭是道,但在實踐上將一敗途地,誰用這樣的人,其結果就會如趙王用趙括,發生「長平」悲劇。
⑦ 道德經·善者不辯的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出自《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⑧ 請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是什麼意思
釋義: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
出處:春秋·老子《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文: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
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准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8)道德經辨者擴展閱讀
這三句從人類認識事物的角度,提出了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的矛盾的對立關系,是善者、聖人(具有最完善人格的人)立言、立學、求知的准則。「信言」是誠實可信的言說。「美言」是表面華美、刻意修飾的言說。
這一句是對「上善若水」一章中「言善信」一句的進一步詮釋,是說誠實可信的言說表面是不華美的,誠實可信的言說不需要追求表面的華美。上善之人的言說表現出的是朴實無華,追求的是誠實可信。「善者」(有的版本為「善言」)即可以理解為上善之人,也可以理解為善於言說的人。
「辯」是辯解或狡辯的意思。善者的言說因為是誠實可信的,所以不需要辯解,而言說狡辯的人就不是善者,或是還不善於言說的人。「知者」可以理解為有真知灼見的人,也可以理解為有精深知識、有技能絕活的人。
⑨ 「辯者不善,善者不辨」這句話中的「善」怎麼理解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一語出自於《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版美,美言不信。權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是說:誠實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世間的好人不會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聰明的人不一定博學,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人生的修行重在於行,而不在於辯。真理沒有必要每天去爭辯,一天到晚爭論不休,也未必就能辯論出來真理。一切真理與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實修,才能真正領悟。
其實,上述觀點有點牽強附會。
有些學者把「善者」理解為善良的人,但善良的人有的不愛辯論,也有的人卻熱衷於辯論,另外,對某些問題,以辯解來澄清的人,也不見得不善良,即善良的人或不善良的人與對問題辯不辯解沒有必然的聯系。故把「善」解釋為「善良」而用於本句,邏輯不通。
此處老子討論的是辯論,故「善者」只能理解為善於辯論的人。
另外,老子在十六章有「不知常,妄作凶」之論,辯論也是動作的一種,可見「善者不辯」中的「不辯」是不妄辯之義,「辯者不善」中的「辯者」應釋之為妄辯的人。
所以,此句老子的原旨應當是:會辯論的人不強詞奪理,強詞奪理的人不會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