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德丶

法治德丶

發布時間: 2022-01-05 21:52:55

法治和德治的關系

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 相互促進 法律和道德的作用不同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規范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作用。 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著國家對其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行為的要求,體現著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國家安全的要求。國家靠法院、警察機關等帶有強制性的國家機器來保證法律的實施。強調用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用強制的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是「法治」的主要內涵。從維護社會的秩序、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們十分重視運用法律的手段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並把依法治國確立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因為,沒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就不可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 盡管道德也是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實施不是依靠強制性手段,而是通過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來影響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使人們自覺地遵守這些行為規范。道德訴諸人們的「良心」,訴諸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所謂「說服力」,主要是指通過啟迪人們的道德覺悟、激勵人們的道德情感、強化人們的道德意志、增強人們的榮辱觀念,培養和形成古人所說的「羞恥之心」,從而使人們在內心深處形成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因,培養和形成人的道德行為的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所謂「勸導力」,就是指通過形成廣泛的道德輿論,培育良好的道德環境,增強人們的道德責任感,使人們認識到,如果一個人不能履行自己應盡的道德義務或者違反了社會的道德要求,就必定要受到輿論的譴責和公眾的批評,甚至招致事業的挫折和失敗。社會輿論的力量是無形的,卻是不可忽視的。強大的社會輿論,能夠對社會的一些重大問題發生重要影響。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的性情和氣質,改變社會的風氣,形成某種道德的氛圍。這種社會輿論,一旦同內心信念相結合,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之,從維護和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和道德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 正確對待中國古代的「德治」思想 在中國歷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國家的兩種根本手段,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對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 「德治」思想,是中國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必須正確對待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既汲取它的合理的、正確的方面,又拋棄其不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錯誤的內容。

Ⅱ 德治與法治的區別

1、概念不一樣:

德治,要求統治者集團以身作則,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回分發揮道德感化作用;答重視對民眾的道德教化,「為政以德」,德主刑輔。

法治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

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

2、歷史背景不一樣:

德治是中國古代的治國理論,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道德規范,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學說是由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法治,先秦時期法家的政治哲學思想,強調法律制度在國家治理中的權威地位。

3、與人治聯系不一樣:

德治是人治的理想模式。

要想充分發揮人治的優點,政府官員應該勤奮、敬業和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法治相對於人治更穩定;法治強調的是權力制衡、法律救濟。

Ⅲ 什麼是法治,什麼是道德

什麼是法治?英國思想家洛克說:個人可以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禁止;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許可。法治,是給公民以最充分的自由,是給政府以盡可能小的權力。法治社會的真諦在於:公民的權利必須保護,政府的權力必須限制,與此背離的就不是法治社會。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成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Ⅳ 法制與德制辯證關系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並將這一治國方略載入了憲法,緊接著,又提出了法治和德治雙管齊下的治國理念,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科學理論。那麼,法治和德治是什麼樣的關系呢?我們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去深刻理解法治和德治的內在聯系,才能充分認識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治國理念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才能真正發揮其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重大作用。

第一,法治和德治具有同一性。社會主義的「法」和「德」都是人們共同生活行為准則、規范。他們所反映的都是社會正義,這個正義就是現代社會人們所追求的共同價值目標,盡管德所強調的是實質正義,即內容和目的,法所強調的是形式正義,即形式和手段,但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雖然人們還不能說法和德完全一致,但在價值追求上則日益趨向重合、一致,至少從宏觀上或原則上講,他們不存在根本性的沖突與矛盾。

在人類社會里,人們在長期共同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普遍心理所共同認同的准則、規范,這種准則、規范在被國家權力認可前是德的范疇,而一旦被國家權利認可,就成了法的范疇。所以區分法與德的重要標准,就是看這個准則、規范是否被國家賦予強制人們遵守的效力。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行為准則、規范將越來越多地賦予國家意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以社會主義法律所確認保護的也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道德准則、規范。我們黨提出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實質也體現了德治的方向。

第二,德治和法治具有互補性。我們應該清楚,任何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的根本手段是」法治「,而法治的前題是立法。任何國家不管立法如何快速,甚至於「超前 」,依然趕不上飛速發展的社會形勢,也就是說任何時期的法律法規都不可能完全規范一定時期人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各項活動,這叫做立法「滯後 」。這種立法的「滯後性」,決定了德治的完全必要。也就是說,人們在無法可依的情況下,必須受人們普通認同的准則、規范,即德的約束。

此外,法也受社會歷史階段的限制,也反映在立法上。如人們普遍認為某些行為規范、准則應當上升為法,即人們渴望確認保持某些行為規范、准則,卻得不到法的確認,即法不能賦予某些行為准則、規范以國家的強制力。從法理上講,人人可以做法律不禁止的事,但從道德角度而言,罵人、亂扔垃圾、公車私用、公款吃喝、婚外情都是違反人們普遍應當遵守的行為准則規范,所以對這類問題,在「法」還不能治的情況下,就必須靠德來治。

再說,法作為調節人類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規范,調整手段必須遵守形式規范。如順手牽羊的盜竊行為,從德的角度而言是不道德的行為,從法的角度而言是違法犯罪的行為,他們的評判標准及價值取向是一致的。但從盜竊的個案而言,德可以從任何角度,採取任何法律允許的方式對盜竊行為進行批判,但法則不能,法律必須注重證據,即須有充分證據證明盜竊行為存在,且達到能治罪的數額才能確認為犯罪,給予懲處,而且刑法在犯罪確認的時間上有嚴格的限制,即在人民法院還未確認是犯罪的不能認為是罪犯。所在,有些問題僅靠法治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實踐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僅靠法治手段根治陋習是不能完全奏效的,必須德治與法治並舉。

第三,法治和德治具有差異性。從價值目標取向而言,德治和法治具有宏觀上的一致性,但法律作為上層建築,與普遍的道德規范必然具有並存在著差異性,不管是法還是德同樣受到各階層,各自利益的制衡,在某一階段認為是符合道德准則,卻不符合法律規范,另一階段可能判定為不符合道德規范,卻符合法律規范,這就產生了道德與法律的差異。如目前存在私營企業僱用工人做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私營企業主獲取了工人的剩餘勞動價值,如果用道德規范來衡量,是不道德的行為。但從國家社會長遠發展利益而言,只有允許存在諸如類似情況的一定「獲取」,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充分調動人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才能增強綜合國力,然而,這種人們普遍認為不符合道德范疇的東西,法律卻往往難以禁止,甚至從更好更快地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目標出發,不僅不加以禁止,反而視其為合法收入加以保護。計劃經濟時代的平均主義雖然在一時符合傳統道德,也接近於相當一些人的心裡承受能力,但卻與社會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甚至成了阻礙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桎梏,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平均主義從現代社會來看,也是不道德的。同樣在人們普遍認為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准則,法律卻不給予確認和保護。如小偷盜竊你家的東西,被你抓住後將其捆起來打一頓出出氣,看起來似乎天經地義,但法律卻是禁止的。又如未成年人由於家庭困難,要求在企業打工,老闆考慮其生活著落,收下其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養溫飽,看似符合道德准則,但卻明顯的違反法律規范。

在這種差異前面,道德並不是簡單地從屬於法律,相反仍要高舉起「道德」的大旗,從輿論上影響富有者的心理,盡可能減少獲取,逐步縮小富有者與非富有者的收入差距,而最終消除差距。在此種情況下,法律所能擔當的角色則是運用國家權力,通過稅收的、經濟的立法調節雙方的收入差距,在這種背景下,立法的進度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道德的力量。可見,德和法存在沖突的情況下,也需要德治和法治雙管齊下。

第四,法治和德治又具有依賴性。從社會發展的觀點來看,人類要共同生存和發展,必然要相互依存和合作,合作的基礎是基本道德觀念。如果人們沒有基本的、起碼的道德觀念,那社會就會混亂不堪。但在道德的約束過程中,由於人的私慾雜念的產生,就迫使社會考慮將某些道德賦予強制實行的效力,在國家的參與下,有些道德規范及行為准則便以強制的面目出現,這就上升為法律,也就是說道德的實行依賴於法律。這還不夠,人們許多行為准則,規范是不是符合道德,並不完全依賴於人們的一般理念,而在於法律是否賦予其正義的內涵,現實生活中,許多行為准則只有法律規定其符合道德才會符合道德規范。如殺人是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同時也是違反刑法的行為,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殺人都是違反道德和刑法的。法律規定某些殺人行為就符合道德的,如正當防衛殺死了人,死刑執行者的殺人等都是符合道德的。因此,道德的判定、道德的強制實行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法律。

而法也同樣依賴於德,在依法治國進程中,同樣離不開德。如在公正司法、執法、法律監督中需要的就是有正義感、責任心和有道德良知的執法者,一個執法者當他面臨情與法,金錢與法的選擇時,在其主觀意志中起決定因素的往往是他的基本道德素質。在執法現實中,人們往往會發現,同一個案件,在不同的執法者手中,有時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這除了執法者的法律水平不同對法律的理解上存在差異外,這就不排除道德因素了。作為執法者即便沒有權錢交易的邪念,但法的適應並不是教條、僵化、死板的過程,因此同樣需要道德的理念去追求正義價值的實現,只有正義的執法者,才能賦予法以正義的靈魂。

由此可見,作為一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統治歷史演變過來的文明古國,要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真正意義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並實行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國理念,才能真正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

Ⅳ 請問法治與德治的區別

法治與德治的區別:

一、出發點不同或者說邏輯起點不同

法治,是通過具體的規則去約束人們的外在行為,它的邏輯起點是對人的悲觀理解,對社會生活中的人失去了信任、產生懷疑,人本身不能自覺遵守社會規則,不能自覺地約束自身行為,如果沒有外界規則以及人們對這些規則的畏懼,人們生活的秩序將陷人無序狀態。因此,為了不讓社會陷入危險之中,就必須用法加以約束和限制它。

德治的邏輯出發點是對人性的看法充滿了樂觀的態度,認為人們能自覺用道德來約束他們的思想行為,認為人們對這些道德規則是自發的自覺自願遵守。前者是約束人們的外在行為,後者是約束人們的內心動機,對人們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因此,從邏輯出發點來看,是兩種不同的治國方略。

二、兩者價值追求不同

盡管兩者的現實目的一樣,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為使社會正常運行。但是法治與德治的價值追求不同。如果說法治的價值是追求政治生活的有序化和可能的正義,那麼,德治的價值則是追求政治生活的更高質量。迄今,沒有任何一部法律能滿足所有人的意願,法律是不能最終地、一勞永逸地解決人們所面臨的困境。

德治這種思想和願望在人類歷史之中,從來就沒有失去過,如同人類從來沒有失去過理想一樣。因此,我們可以說,提倡德治的主張,是人們對更高生活質量的嚮往、道德自覺,是人類有史以來夢寐以求的政治理想,是人們企圖超越他們所生存的環境而表現出來的絕對意義的追求。

(5)法治德丶擴展閱讀:

如何讓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在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體現法治要求,發揮道德對法治的滋養作用,努力使道德體系同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銜接、相協調、相促進。在道德教育中更加突出法治內涵,注重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規則意識,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全社會都講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環境。

二、更加重視發揮全面依法治國的作用

(1)在立法上,法律應當樹立鮮明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推進社會主義道德的法律化,把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用法治強化對社會文明行為的褒獎,對失德行為的懲戒,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

(2)在執法司法上,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堅持嚴格執法,弘揚真善美、打擊假惡丑,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治、付出代價,堅持公正司法,發揮司法斷案懲惡揚善功能,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

(3)在守法上,要把全民普法與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緊密結合起來,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使全體人民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同時要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法治」與「德治」是花開兩朵共表一枝

Ⅵ 法治與徳治

道德是人們關於善與惡、正義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觀回念、原則和規范答的總和,以德服人是傳承的文化。
法治和德治是兩種互補的社會控制模式,但在現代社會中,法治是主流,治國在制度層面上只能依法,道德通過轉化參與了治國,但不能謂之德治,它的主要功能在於育人。因此,依法治國、以德育人,共創理想社會,既是法律與道德在現代社會中的合理分工,又是法治與德治的對立統一。
人類關於法、德的經驗和原理,揭示了法治、德治的含義與構成,法治及德治的歷史和實踐表明,法治之法應具有道德性,法治離不開道德。但法治是現代化社會的主流控制模式,是未來中國的必由之路。而為了促成法治的實現,從中國的社會實際出發,必須加強道德建設。從中國當今的實踐出發,從對歷史與現實的深刻反思中找到德治與法治互相契合的現實合理性。

Ⅶ 什麼是德治。什麼是法治

以德治國"就是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內心,以集體主容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職業道德、社會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設為落腳點,積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規范。"以德治國"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人借鑒中國歷代的治國之道,吸取國外國家事務管理中的經驗教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如何管理國家事務,如何教育引導人民崇尚高尚的精神生活思考的結晶。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Ⅷ 法治與人治,法制,德治有什麼區別

法治的涵義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人治與法治

所謂法治,就是國家以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使法制變成法治,就要以人們的

權利平等、權力制衡、司法、立法和執法相互獨立作為前提。不然法治就難以產生社會秩序。法治的效果和成本的高低除了依賴於法律制度與法治的本身的成本與優劣之外,主要就是要看人們的道德水準。不管多麼善的法律制度與法治,對野獸是沒有效果的,除非將其殺死。道德水準極低的人們,其行為,其性質接近野獸,其法治成本其高無比。

所謂人治,就是國家以一套嚴格的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使道德制度變為德治,必須以權利的不平等和權力的不制衡為前提。人治成本的高低以及效果的好壞除了依賴於人們的道德水準外,主要要看國家治理者的道德水準。只有賢德完善的人作國君,才有上樑正而下樑不歪的效果。社會秩序才會產生。若治理者與被治理者的道德水準極低,形同野獸,弱肉強食,其人治成本就會極高,其人治也就無效。

法制主要是用法律的手來維護社會的穩定,而德制則是用思想道德來維護社會的穩定。我覺的在這個社會應以德制為主,但法制也是必不缺少的。應依法制國和依德制國相結合才行。

如果答案對您有幫助,真誠希望您的採納和好評哦!!
祝:學習進步哦!!
*^_^* *^_^*

Ⅸ 法治與人治法制德治有什麼區別

昨天是人治,人比法大,封建統治。今天是法治,法比人大,社會主義。明天是德治,德比人大,共產主義。

熱點內容
安全生產法規定承擔 發布:2025-05-01 22:12:56 瀏覽:726
崇明法院院長 發布:2025-05-01 22:10:03 瀏覽:516
土地出讓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01 22:07:25 瀏覽:558
2021山東省法院系統招考公務員 發布:2025-05-01 21:50:08 瀏覽:63
淄通法院 發布:2025-05-01 21:46:49 瀏覽:880
上海法律律師 發布:2025-05-01 21:43:46 瀏覽:740
非訴法官 發布:2025-05-01 21:18:19 瀏覽:288
涉香港國安法誰立法 發布:2025-05-01 21:16:43 瀏覽:156
司法單位包括哪些 發布:2025-05-01 21:06:40 瀏覽:132
鹿城法院王 發布:2025-05-01 20:57:03 瀏覽: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