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尊崇
『壹』 什麼是"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這種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既吸納並體現了人類法治文明的共同規律和基本價值,又立足於並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基本國情和特定價值文化。
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具體表徵有:
1、理性概念源於古希臘時期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邏各斯」(logos)說,它兼有客觀規律和主體理性思維的雙重含義,主要是指合客觀性(區別於信仰)和合邏輯性(區別於感性、情感和慾望等非理性)。
2、美國法理學家博登海默曾說過:「理性乃是人用智識理解和應對現實的(有限)能力。有理性的人能夠辨識一般性原則並能夠把握事物內部、人與事物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某種基本關系。有理性的人有可能以客觀的和超然的方式看待世界和判斷他人。
(1)法治尊崇擴展閱讀
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就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治本之策。
其一,黨執政興國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既要靠改革的力量,也要靠法治的力量。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並駕齊驅,不可偏廢。
其二,人民幸福安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人民的權益要靠法治來保障。社會主義法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當前,一些損害群眾利益、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事件的發生,有種種原因,法治精神不彰是一個重要原因。
其三,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實踐證明,加快法治國家建設,既要注重法律制度建設,又要重視更深層面即精神層面的建設,使法治內化為人們的自覺意識,使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獲得強大的精神支撐。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具體表徵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員網-《求是》評論員: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貳』 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應當從哪三個方面著手
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應當從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抓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三方面入手。
1、堅持黨的領導
是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法治素養的提高涉及法治觀念的樹立、法治思維方式和法治行為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的,具有長期性、基礎性特徵。
提升公民法治素養,是政治性很強的業務工作,也是業務性很強的政治工作。只有堅持黨的領導,這項工作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才能將法治素養與黨和國家的事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發揮黨強大的組織力量、宣傳力量,以更加有效的舉措不斷深化法治宣傳教育工作。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必須始終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在法律知識傳授、法律心理塑造、法律信仰傳遞、法律實踐引導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堅決反對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3、堅持抓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
作為運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管理社會的重要主體,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具有較高的法治思維水平、法治素養和依法執政能力,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範。領導幹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部署,帶頭尊崇法治、敬畏法律。
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確保全面依法治國各項任務真正落到實處。抓住了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就能夠起到「身教重於言傳」的重要作用,從而帶動全社會公民法治素養的提高。
提升公民法治素養的意義:
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訴求日益增強,但法治素養的總體狀況距離建設法治中國的現實要求還有差距,切實提升公民法治素養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其法治素養的高低不僅直接關繫到個人的事業發展和生活幸福。
而且關乎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進程和社會治理成效,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局。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作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訴求日益增強,但法治素養的總體狀況距離建設法治中國的現實要求還有差距。
因此,切實提升公民法治素養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
『叄』 法治精神是什麼意思呢
法治精神是民主法治社會中所普遍尊崇的法律至上、公平正義、保障人權、權力制約、社會和諧等價值追求的總和。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靈魂。人們沒有法治精神、社會沒有法治風尚,法治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根之 花、無源之水。從客觀上說,法治也並不體現於普通民眾對法 律條文有多麼深透的了解,而在於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熔鑄到人們的頭腦之中,體現於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
這包括培養人們的理性精神、誠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權威的精神、權利與義務對稱的精神、依法維權和依法解決糾紛的習慣等等。
法治精神的重要原則:
權力制約是法治精神的重要原則。在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看來,一個自由的健全的國家必然是一個權力受到合理、合法限制的國家,因為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限制權力,這也是法治精神的重要原則。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為了確保權力正確行使,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就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注重發揮制度的作用,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等。
真正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
『肆』 從公平正義的角度闡述崇尚法治精神的重要意義
先莫說:【崇尚法抄治精神的重要意義】
公平正義的法理依據,才能是崇尚法治精神的重要基礎。這個基礎建設問題,你們搞清楚了嗎?
違反人倫,違反法理的【嫖幼罪】是根據什麼法理制定出台的?
幼女,屬於未成年人,根本就不具法人資格,何來被嫖的資質?
你們必需向全世界解釋清楚 !
『伍』 我國崇尚法治體現在哪些方面
法律信仰的表達,是指人們發自內心深處的認同和自覺自願的依歸;法律信仰的實質,是它對公平正義理念的維護和對公民基本人權的保障;法律信仰的標識,是它深植於民眾的日常生活和心靈深處;法律信仰的踐行,意味著公民應當知法、守法,並更積極主動地投入法治社會的建設。
今天的社會,已經從集體主義的遮蔽中再現個體,每一個個體的生存發展都是不可忽略的。我們已經擁有了人格的獨立和發展的自由。但是,這獨立有其社會的支持,這自由有其法律的邊界,我們不能生活在原子化、叢林化之中。今天的社會,已經從意識形態的高揚中解放利益,每一個百姓的利益訴求都是不可置換的。但是,利益的潮水並不能漫過法律的堤壩,財富的追求也不能湮滅道德的光照,我們不能沉湎於社會慾望的極端化、暴戾化之中。今天的社會,已經從階級斗爭的極致中回歸法治,每一個公民的合法權利都是必須保障的。依法抗爭,合法維權,本來就是公民的權利和法治的踐行。但是,如何在多重社會矛盾多樣利益沖突中,將這種維權抗爭納入法治社會公共秩序的建構之中,更好地釋放這種維權抗爭對於治道變革、社會進步的良性效應,還是需要求解的問題。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明是人民建設的,法治也是由人民推進的。這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利器,是社會價值的核心,也是我們每一個普通民眾權利和力量的源泉。
『陸』 為什麼要尊崇憲法
你好,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它集中反映各種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確認革命勝利成果和現實的民主政治,規定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即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的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國家內部政治力量的對比關系的變化對憲法的發展變化起著直接作用,同時國際關系也對憲法發展趨勢有所影響。
憲法的作用
所謂憲法的作用是憲法在社會生活中的實現和效果,是一種外部功能表現。憲法要想發揮巨大作用,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民主的憲法和憲法能夠得到普遍遵守是憲法在現實社會中發揮根本法作用的基本前提;除此以外,還要求憲法規范具有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具備了上述條件的憲法往往具有下列作用:
(1)在組織國家政權方面的作用:憲法的首要任務就是組織國家政權。其方式包括以權力分立和制衡原則為基礎產生的三權分立制度,以及以民主集中制為基礎創建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論採用何種組織形式,都要符合合憲性和合目的性的原則。
(2)在保障公民權利方面的作用:一創制憲法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全體社會成員共同的利益,增進共同的幸福。憲法為了保障這個最終目的,主要基於三個原則來進行:一是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協調的原則;二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原則,其中最重要的是基本人權;三是權利和義務相一致原則。這些原則既是對全體社會成員的要求,也是對國家機關依照憲法的規定行使國家權力的要求。
(3)在維護國家和社會基本制度方面的作用:國家和社會基本制度是實施憲法的環境和條件,沒有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憲法作為根本法的法律地位無從體現。所以,很多國家都注重在憲法中加強對國家和社會基本制度的規定;我國現行憲法將制度建設與權力的行使和實現緊密結合起來,使人民意志的體現和人民利益的實現不僅具有了憲法規范的保障,還有了實施憲法所必需的良好的社會環境條件的雙重保障。
(4)在實行法治方面的作用:對於法治而言,憲法不是可有可無的政策或綱領,憲法是法治存在的基本要素並且是法治中的核心要素。一方面,憲法作為法律體系的核心,是一切法律規范產生、存在和變更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以憲法為基礎而產生的憲政,其運作的過程本身就是法治的體現。所以,講法治離開了憲法是一事無成的。
『柒』 尊崇法治,敬畏法律.要牢固樹立哪些基本法治觀念
香港是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我們的決定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