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普遍主義
A. 怎樣看待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
社會道德規范,和價值取向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東西!就像現在的社會價值觀一樣,它是如何形成的?個人感覺是因為人類本能的利益驅使的,某一種社會現象的出現從開始到慢慢擴大被很多人所接受總需要一些推力。這些推力可能是這種價值觀迎合了我們逐利的本性,也可能是既得利益者或者當權者製造社會輿論引導社會大眾思考接受!社會有些錯誤的價值理念盛行一時,我認為如果某種價值理念是不是真正利於社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那它就遲早會被淘汰。
B. 道德普遍主義的介紹
道德普遍主義是一種一元倫理學立場,認為存在對所有人普遍適用的普遍倫理,不論其文化、種族、性別、宗教、國籍、性取向或其他不同特徵。例如,人性有共同的弱點,各種文化中普遍的理智要求,或神的命令。它與各種形式的道德相對主義相反。
C. 道德的相對主義和普遍主義的區別
道德相對主義和道德普遍主義是相對的。
道德普遍主義主張無論民族,宗專教,性別,性取屬向,國籍,種族等因素,人性都有著共同的弱點。
道德相對主義主張民族,宗教,性別,性取向,國籍,種族等因素會影響道德的限度,道德只是在一個相對的范圍內成立的。
舉例,
在中國過去一夫多妻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但是現在就是重婚,男方在外面有小三,這是一個會受別人指責的事情。這個就是道德相對主義主張的,隨著文化因素的改變,道德的范圍再改變。
美國一直指責伊朗啊,阿富汗啊,朝鮮啊等等國家不尊重人權,限制人權,這是因為這些國家在自己的文化影響得出的社會形態和美國所主張的自由民主不相符。而美國的邏輯就是道德普遍主義,認為所有國家都應該和美國一樣講究自由民主。它不承認這些國家的歷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對社會形象的影響。認為這樣的社會形態是不道德,不合法的。
D. 哈貝馬斯的普遍主義思想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東歐巨變、蘇聯解體使冷戰的國際態勢成為歷史, 一場迅猛而深刻的全球化變革也隨之而來。這其中包括經濟過程的全球化,即自由市場經濟的迅速擴展;也包括政治的全球化,即以美國的自由民主觀念為主導的價值觀在全球的擴展。美國一直是這場全球化浪潮背後的一個主導力量。然而,市場和民主的推進並非一帆風順,它們雖然順利地進入了蘇聯、東歐等國家的肌體,但在其他一些地區卻遇到了阻礙,於是,美國的決策者轉向了武裝干涉。針對美國的全球主義外交政策,一些國際政治思想應運而生,其中包括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哈貝馬斯的普遍主義思想。 哈貝馬斯通過評述美國發動的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展現了他的普遍主義國際政治思想。哈貝馬斯對這兩次看起來相似的戰爭發表了不同的看法,從中可以看出他所主張的普遍主義的內涵。 1999年3月24日北約轟炸南斯拉夫後,世界輿論嘩然。哈貝馬斯在德國的重要報刊《時代周刊》上發表了《獸性與人性:一場法律與道德邊界上的戰爭》一文,明確表示自己支持這場戰爭。文中的基本觀點是:在二十世紀末,國際社會應普遍尊重基本的人權,這是任何國家統治合法性的底線。現代國際社會在力所能及范圍內應不受民族國家主權至上的約束,以阻止大規模人道悲劇的發生。哈貝馬斯認為,科索沃戰爭是具有合法性的。 首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雖然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但「它的干預是作為對一個被迫害的少數種族(以及少數宗教群體)的緊急救援而進行的」。也就是說,戰爭手段雖不可取,但在事態緊急且無其他更佳選擇的情況下,它作為迫不得已的辦法可視為正當。他指出,在空襲前幾個月,科索沃大約有三十萬人受到了殘酷的殺戮、恐怖和驅趕。種種跡象表明,在南聯盟進行的是對種族的清洗,而美國和歐盟中富有政治責任的成員國有義務保護阿族人的人權不受侵犯。他認可美國干涉的動機,否認戰爭背後有任何利益的驅動;認為南聯盟嚴重地踐踏人民的人權,國際社會可以越過其國家主權進行直接干預。 其次,他為戰爭提出了第二個合法性理由,即盟軍的「空中打擊」不同於以往的戰爭,「外科手術般精確的」空襲可以有效地保護平民不受傷害。然而,用這些為戰爭辯護顯然不具說服力,因為戰爭必然會造成人民的苦難。此外,他還擔心世界強國會以人權為借口而肆意侵犯他國內政,因此,他需要從學理上為此次戰爭的正當性進行求證,並闡明他所主張的人權政治前提和條件。
E. 如何評價道德相對主義
這個問題的換種說法就是,是否承認現代/後現代的生活中事實與價值的分離。
道德普遍主義的兩種淵源,一個是古希臘式的自然正義,一個是亞伯拉罕諸教式的一神論,但是都在現代性展開之後被拆解的亂七八糟。
而道德相對主義本質上就是虛無主義,多數時候以實用主義的面目出現而已。
在這一點上海德格爾最高明,道德根本不在他的哲學體系之中,也就無所謂相對與絕對之爭論。
F. 什麼是價值論,普遍主義與普世主義
價值論是關於社會事物之間價值關系的運動與變化規律的科學。
人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分為兩大類:一是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屬性與本質及運動規律的認識;二是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對於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即價值)的認識。前者就是一般的科學理論,後者就是價值論。
由此可見,價值論是人類的科學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對於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意義」本身也是事物的一種特殊屬性,因此,價值論也是一種特殊的科學理論。
道德普遍主義是一種一元倫理學立場,認為存在對所有人普遍適用的普遍倫理,不論其文化、種族、性別、宗教、國籍、性取向或其他不同特徵。例如,人性有共同的弱點,各種文化中普遍的理智要求,或神的命令。它與各種形式的道德相對主義相反。
普世主義是哲學上的一個分支,它強調普遍的事實能夠被發現且被理解。在倫理上,普世性就是指能夠應用在所有人身上的價值觀或事物。這種思想存在於許多宗教或哲學體系之中。普世主義最早出現於宗教、神學和哲學概念上的普世(universal,意為適用於所有的、通用的)。
G. 道德相對主義的介紹
在哲學中,道德相對主義是一種立場,認為道德或倫理並不反映客觀或普遍的道德真理內,而主張社會、容文化、歷史或個人境遇的相對主義。道德相對主義者與道德普遍主義相反,堅持不存在評價倫理道德的普遍標准。相對主義立場認為道德價值只適用於特定文化邊界內,或個人選擇的前後關系。極端的相對主義立場提議其他個人或團體的道德判斷或行為沒有任何意義。一些道德相對主義者,例如存在主義者讓·保羅·薩特堅持個人的、主觀的moral core應該成為個體道德行為的基礎。公共道德反映社會習俗,只有個人的、主觀的道德表達真正的真實(Authenticity)。道德相對主義不同於在通俗文化中,人們經常將自己描述為「道德相對主義者」,表明他們接受其他人的價值。
H. 道德相對主義的道德相對主義與道德普遍主義
此二兩者觀點相對,如世界人權宣言就是道德普遍主義實踐。同時道德相對主義與道德客觀主義(moral objectivism)、道德現實主義(moral realism)和道德自然主義(moral naturalism)相區別。
盡管道德相對主義的表現形式林林種種,但一般來說,其主要觀點如下:不同社群不同個體的道德價值和道德觀點是相對的,是各種各樣的而不是絕對統一的。這里的「相對性」主要表現為,不同社群不同個體所作所為乃至其一切信仰所賴以存在的動力基礎是有所差別的。按照道德相對主義觀點,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和錯,也不存在客觀的是非標准。與此相反的道德客觀主義,則對客觀的是非標准深信不疑。
人們對待倫理和道德問題的現實態度與人們對待科學的一般信仰大不一樣,如果把兩者加以比較的話,我們會對道德相對主義有一個更為深入的了解。絕大多數的人都相信,自然科學(諸如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地理學以及它們的現代分支學科)為我們打開了認識自然界的一個又一個窗口,而且確實告訴了我們很多的東西。幾個世紀以來,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時代,科學在自然界祛魅和認識世界結構方面大有作為、突飛猛進。不僅如此,科學似乎具有廣泛的有效性和絕對的可靠性。不論人們的個性特點和文化背景有多大差異,自然界向來一視同仁,對那些真誠率真和腳踏實地的探索者們敞開門戶。人們普遍認為,在某種範式主導之下,科學會像滾動的雪球一樣日漸壯大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哲學家們則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科學的境況相當復雜且問題重重。但不管怎麼說,把人們對待科學的這一普遍觀點與人們對於道德的一般看法相比較,總會大有裨益。 道德總是缺少一種客觀統一性。人們的道德信仰千差萬別,諸如前文中那樣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關於是非對錯問題,不僅難以達到一致的意見,我們有時甚至以為根本就不可能達成一致的意見。因此,我們常常認為道德是一種純粹主觀上的問題。這可謂是道德相對主義的基本內容。在道德相對主義者看來,道德只不過是人們所具有的一種道德信仰能力,除此之外,什麼也不是。說得具體些,在道德這個領域內,不存在像我們在自然界通過科學探索可以發現的科學真理那樣的客觀道德真理(准則)。
I. 道德普遍主義的歷史
范圍廣泛的文化傳統和思想家都支持道德普遍主義的某一種形式,從古代的柏拉圖學派和斯多亞學派,經過基督教,到現代的康德哲學、客觀主義、天賦權利、人權和功利主義思想家。《世界人權宣言》就是道德普遍主義付諸實施的一個例證。
J. 道德相對主義的危害
道德在相對的位置上是最完美得沒有危害